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解析版
6-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6 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答案] A[解析]读图:第一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第二幅图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2011·浙江·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急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题干中参加会议者的衣着代表的是不同阶层、性别的人士,从中反映出的是人民代表大会成员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体现出会议代表的广泛性。
A、B、C各项的信息解读不正确。
3.(2011·江苏·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两省的高考试题选取了相近的材料,但题型设计不同。
第2题是不完整式材料题,第3题是组合式材料题。
[K12学习]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第10
![[K12学习]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第10](https://img.taocdn.com/s3/m/eea5612f6edb6f1aff001fd1.png)
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进行对峙,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二、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建交: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1)目的:和平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
(2)成果:周恩来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3)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参加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3)成果: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4)意义: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成就史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①独立精神……——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史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项原则的精髓,③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史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⑤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学会读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中国近代外交的本质区别和最大特点。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岳麓版

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依然操纵着联合国,所以中美关 系解冻有助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B项正确;中国重 返联合国的决定因素应该是自身综合国力的提升,故C项错 误;题干中材料并未提到“文化大革命”与中国外交关系发展 之间的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B
[中外关联] 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
C.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
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 相符,故 A 项正确;B、C 两项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与题意 无关,故排除;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政治制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二、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时期
国际形势
中国反应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 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义制度尖锐对立。在欧 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 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新中国 国家掀起冷战,企图遏 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 成立初 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在 远影响,这成为新中国外 期 亚洲,美国扩大朝鲜战 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毅然 (1949~ 争,对新中国进行战争 参加朝鲜战争,有力地捍 1956年) 威胁。同时,扶植日本, 卫了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 力图构建对中国与苏联 内政上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的包围圈 建立起来
区 别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定期 相似点 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代议制民主)
[针对训练] 1.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 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 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这里的“制度”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考点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

考点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8·某某某某九校联考)如图所示反映了我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推动这一发展的努力开始于( )A.1979年发表《告某某同胞书》B.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C.1994年通过《中华人民某某国某某同胞投资保护法》D.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解析:A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某某同胞书》宣布两岸停火,建议实行通邮、通商和通航,材料正是这一建议的体现,故A项正确;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是奠定政治对话的基础,故B项错误;C项和D项均不是最先开始的努力。
2.(2019·某某某某期末)在下图所示报纸中,有可能刊登的内容有( )①叶剑英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②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③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岛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D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元旦的《人民日报》有可能刊登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的内容;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某某同胞书》的同时,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岛;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③④有可能刊登在图示报纸中,故答案为D项。
叶剑英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是在1981年的《关于某某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讲话中,排除含有①的A、B、C三项。
3.(2019·某某某某期末)1979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许多大事影响非常深远。
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这一年的是( )A.访问美国B.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C.“一国两制”构想提出D.中央决定对某某、某某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解析:C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访问美国,1979年元旦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后,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1979年7月中央决定对某某、某某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故A、B、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构想提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配套K12]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 第2.4周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配套K12]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 第2.4周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846a8b050876323112127d.png)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2.4周今天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考点一、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名师点睛】【试题演练】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答案】A【解析】考点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名师点睛】【试题演练】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A.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B.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答案】C【解析】ABD项题意没有体现。
考点三、“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名师点睛】【试题演练】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B【解析】我要练习1、(2015年福建卷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答案】B【解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古代在中枢权力中往往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解读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
2018全国卷历史二轮限时训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Word版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对应学生用书第151页)(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江西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导学号:96084031】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D.1949到1954年代行宪法职能D[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材料中内容与该宪法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颁布于1912年,排除;C项是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排除;根据材料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可知,这些条文应该出自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由于这时还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以它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故D项正确。
] 2.(2017·商丘模拟)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在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如下表。
对表格内容表述正确的是()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C[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就具有广泛代表性,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都强调工农的重要性,具有相似性,而不是独创性,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就具有广泛代表性,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故D项错误。
最新-2018高考历史一轮 第2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 解析版) 精品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品练习1.1949年7月,毛泽东发表的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文章是( )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C.《论持久战》 D.《论十大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意义。
【答案】B2.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
”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目关键词“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
”说明要联合各民主党派来治理天下,所以选B最符合题意。
A出现在1954年。
【答案】B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形成可以追溯到( )A.1949年B.1954年C.1956年D.1978年【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能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于1949年。
【答案】A4.“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时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目关键词“新中国成立时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只有B《共同纲领》新中国后初期起到临时宪法作用最符合题意。
A1912年。
【答案】B5.建国后的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哪些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①恢复发展国民经济②巩固新生人民政权③实现社会主义改造④实现各阶级、阶层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解析】考查建国以后政协会议在各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答案】A6.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C.新中国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1.(2018·全国卷ⅡI·T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本题以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的政治报告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关系的理解。
【解析】选C。
由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判断,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具体解析如下:
矛盾的变化相适应的
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题干与政D 本身错误
治体制改革无关
2.(2018·北京文综·T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
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
随后,美国同意和谈。
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解读,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解析】选A。
由材料中“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等,可知当时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成为世界重要大国之一,故A符合题意;B错在“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与本题时间不符,C错误;D错在“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3.(2018·天津文综·T11)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0、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本题以四次党的重要代表大会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证明了党在不同阶段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进行的探索,从而激起人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
【解析】选B。
①会议的高频词为社会主义(118次)、国家(118次)、人民(111次)、阶级(98次),可见此时该会议重点是探索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之间的联系,同时注重阶级问题,因此推知为中共“八大”,故A错误。
②会议的高频词为社会主义(128次)、经济(123次)、建设(124次)、人民(117次),在四次会议里提到阶级次数相对较少,可知此次会议的重点是社会主义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联系,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推知为中共“十二大”, 故B正确。
③会议提到阶级(14次)在四次会议中是最少的,提到最多的是经济(209次)、建设(184次)、社会主义(179次),可见这次会议重
点是讨论经济建设,同时阶级对会议的影响最少,因此③会议是中共“十四大”。
④会议提到最多的词为阶级(335次)、革命(288次),是四次会议中提到阶级与革命最多的会议,因此可推知④会议为中共“九大”,故D错误。
综上所述,故本题答案为B。
4.(2018·江苏单科·T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解析】选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强弱大小的界限,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由此可知,A正确。
“一边倒”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B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可能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C错误。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邓小平已经逝世,这与“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矛盾,D错误。
5.(2018·全国卷Ⅰ·T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
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分)
【解析】第(3)题站在国家治理体系这个高度分析问题,可以从基层民主、政治文明、基层管理等方面分析。
答案:(3)是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