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 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理想国 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理想国 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作为西方早期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更是为西方学人推崇,研究者甚众且成果颇丰。本文拟从教育思想方面,评析柏拉图在该书中的有关论述,并探讨今日西方教育思想之成因。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城邦由盛转衰时期,他目睹了当时雅典的内忧外患。身处乱世,历经动荡,他一度想从政的理想幻灭了,但是他仍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计划纲要,试图找到一个理想国家的模式,以挽救希腊城邦的颓势。在这种情况下,柏拉图写作了《理想国》。在书中,他呼吁必须“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的灾祸是无法避免的。”对于这一点,他深具自信,并以严密的逻辑进行了翔实的论证。

柏拉图展幵论证的起点范畴是“正义”和“不正义”。在他看来,“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了节制、勇敢、智慧等品质,这样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而国家和个人是相类似的,国家分成三部分(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个人也相应地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一个人“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并且“使所有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变成一个有节制的和谐的整体",“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而“不正义”则是指国家中的三种人、个人心灵中的三个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之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一切的邪恶,正就是三者的混淆和迷失”。简言之,“正义”是柏拉图建立一个理想国家的原则,在每个人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形成有秩序、和谐的城邦。而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要最大可能地接近正义的标准,接近理想状态,就必须依靠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他们爱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们。

那么哲学家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势必涉及教育的问题。柏拉图的教育主张是以对人的心灵、天赋的了解和分析为基础的。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欲望和激情。理性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则是介于两部分之间的一种。当这三部分能够保持节制和协调时,个人就会自己主宰自己。而人的这三部分并非天生就能够保持平衡的,“靠理智和正确信念帮助,由人的思考指导着的简单而有分寸的欲望,则只能在少数人中见到,只能在那些天分最好且又受过最好教育的人中间见到。”而一般的人,则不是灵魂中较好的部分控制较坏的部分,就是灵魂中较坏的部分控制较好的部分。

那么柏拉图所^说的天分又是什么呢?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是有很大差异的,“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它技工身‘上加人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就是要他们做后代的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所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工人农民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从柏拉图上面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确知几点:

首先,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是有很大差异的,每个人生而各异。

其次,他提出不同天赋的人应做不同的事,担当不同的职务。天赋好的人应占据较髙的职位。据此,他反对世袭论,也反对极端的遗传决定论。以前有人把柏拉图说成是遗传决定论的始祖,这种说法曲解了柏拉图的本意,至少是未能完整地理解柏拉图的思想。

再者,柏拉图重视人的理性,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这就为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具

方面,他认为人生而异禀,天赋是教育的基础,“各种的天赋一一我们曾主张他们应具备它们作为受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他认为教育,尤其是合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个人而言,教育可以增加人内在的理性和激情的力量,使人达到和谐。“这两者(理性和激情〕既受到这样的教养、教育并被训练了真正起自己本份的作用,它们就会去领导欲望一一它占每个人灵魂的最大部分.并且本性是最贪得财富的一它们就会监视它,以免它会因充满了所谓的肉体快乐而变大变强而不再恪守本分,企图去控制支配那些它所不应该控制的部分,从而毁了人的整个生命。"由此可见,柏拉图认为教育并不是凭空地在人身上产生善,消灭恶,教育必须以人的天性为基础,促进人的发展;同时,他意识到,只有合适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使好的天赋有好的结果。“如果得到的是不合适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所到的结果更坏。”构成哲学家的天赋所得到的那些品质本身如果受到坏教育或坏环境的影响,就会成为某种背离哲学研究的原因……”对于国家而言,教育是“当政者注意的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教育抓好了,人们就会安守本分,各司其职,国家就能稳定,从而达到柏拉图所谓的“正义”。很显然,柏拉图关于天赋和教育之间关系的看法是一分为二的,他认为天赋是教育的基础,也认识到只有经过合适的教育,天赋才会最好地发展。在这二者之中,他更强调教育的作用。

其二,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到道德方面,使之实现善的理念。他认为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但是大多数是不自觉的,缺乏对于善的信念,只有哲学家才具有这一点。因此,柏拉图最高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

其三,围绕着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柏拉图对教育分析阶段进行了论述。

对于儿童教育,柏拉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认为儿童出生前的各种事情,也值得我们考虑: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第193页〉,“儿女应该出生在父母年轻力壮的时候”(第193页〕。这无疑含有朴素的优生思想的萌芽。在儿童出生后,就应当开始教育他们,“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儿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第71页)柏拉图认为早期教育是关键性的,决定着儿童以后发展的方向、他的这种看法得到了后来儿童心理学家们关干“关键期”研究的证实.在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他提倡对于3至6岁的儿童,应准许他们游戏,用游戏把儿童的趣味导诸工作方面,并陶冶儿童的品性;同时,给儿童听最优美高尚的故事。6岁以后,应对儿童进行音乐和体育方面的教育。在柏拉图看来,音乐和体育的目的就是使一个人达到内在精神状态和外在体. 态举止相调和的美。“我注意到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度软弱。"(第121页)“……有两种技术一一音乐和体育(我要说这是某一位神赐给我们人类的〗一一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一一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得当,达到和谐。”(第 123页)对于儿童来说,他认为在儿童阶段文艺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侵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到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在理性方面的教育还未能奏效的时候,音乐最能使人发生高尚的冲动,最能使人景羡4』。《理想国》对于 20岁之前的教育并未详加论述。到了 20岁,就要挑选表现得最能干的人,进行综合学习,研究各种内容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的本质的关系,然后做第二次挑选。从30岁起,用辩证法考试他们,用5年培养他们“跟随真理达到纯实的本身”(第305页〉;然后用十五年时间,让他们进行实践,接受考验,积累实际经验。到50岁时,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考验,然后,他们就在剩下的岁月中,研究哲学,并轮流管理政治事务。

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哲学家的分阶段培养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每一阶段,他提出不同程序的教育任务,学习内容的难度与入的年龄成正比。同时我们从这一培养过程中,可以看刭关于按能力进行教育分流的最早论述。

其四,柏拉图在书中注意到了男女两性之间教育的差别。柏拉图承认男女之间禀赋有异,但同时他又说:“我们所说的禀赋的同- 异,决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而只是关连到行业的同异。"(第185页)“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第187页)据此,柏拉图认为要让女子受到与男子同样的教育,无论是音乐体育还是军事训练,并且从事与男子一样的工作,只不过,在这些工作中她们承担比较轻些的。可见,柏拉图对于女子教育的态度是十分开明而合理的,他意识到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让女子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然而,他关于妇女儿童公有的看法,则只是囿于当时奴隶制城邦社会条件的一个理想,不可能付诸实践。

整体上来说,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建立及其有关的教育方面的论述,都是以他对人' 性的认识剖析为基础的,这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点。

他将人的心灵分为理性、欲望和激情,同时又把理性分为想象、知识、理智和理念,把欲望分为必要的欲望和不必要的欲望。而且,在不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非法的,“非法的快乐和欲望在我们大家身上都有;但是,在受到法律和以理性为友的较好欲望控制时,在有些人身上可以根除或者只留下微弱的残余,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留下的还比较多比较强。”(第352页)柏拉图还明确提出这些非法欲望往往是在睡梦中呈现出来的。显而易见,柏拉图并非一位持简单的“性善论”或“性恶论”的哲学家,与同时代的东方哲人相比,他对于人性的了解具有更多的科学成分,这也许是中西哲学家对人的看法的差别的发端。他把人作为特定的、可分的对象,认为人性中既有向善的因素,又有向恶的因素,两种力量之间〈必要的欲望和不必要的欲望之司以及理性与欲望之间)在:彳、断地斗争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天生的,而是可以增强和削弱的,可以转化的。而达成这些效果的主要手段就是教育,教育有力地促进了人的心灵和谐、有序。这样,柏拉图就突出强调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对教育的贡献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的信念: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帮助学生的心灵走向光明,这是完全自然的运动。后世西方教育中的“内展说”便是由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发展而来的。

‘柏拉图同时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政治联系起来考察的思想家。他认为个人的教育是和社会相关联的,个人通过城邦生活才可能全面发展,国家的性质有赖于其公民的教育素质。他甚至走得更远,提出个人最神圣的任务在于忘却个人的利害以服从国家,因为善的理念在国家上始能实现。于是,他提出妇女儿童公有的建议,这就完全破坏了家庭生活的和谐,对于家庭教育也就彻底摒弃了。

可以说,柏拉图对于人性所持的客观态度,影响了西方漫长的时期。他之后的许多西方3育家都自觉不自觉地持这种人性观,由此而提出了各种教育主张,如卢梭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就是要顺应儿童生理、心理的自然发展;从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主张中,我们也可以窥到柏拉图思想的痕迹。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上,柏拉图最早提到了教育对人的分阶段培养,并首次探讨了幼儿教育的意义、方法。在教育内蓉上,他要求各阶段的教育内容与人的发展相适应,并且列出丁&乐、体育,箅学、天文、几何、哲学等较为广泛的学习内容。在道德教育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的观点,并把它加以发挥,提出善的理念,追求真、善、美合一的境界。这些都在后世西方的教育实践中生根开花了。

在心理学上,柏拉图最早提出理智、情感、意志、心灵等心理学的问题,并将之运用于其教育理论中。

总之,柏拉图《理想国》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渊远流长,卢梭曾盛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卢梭著:《爱弥儿》,上卷,第1版,第7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日日)。而有的学者则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同上,前言,1页)这一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表明《理想国》至今仍值得我们研究,尤其是在世纪更替之际,更应总结人类历史上的教育成果,继往开来,审慎地选择人类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完整word版)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2005151 赖水随 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科学还没有以独立的形态出现,而是混合成为一个整体,哲学家又往往是教育家。柏拉图也是如此,他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著作,那个时候也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可是在他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却充分彰显出了他的教育思想。通过过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 一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哲学思想 1.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即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的事物都有其共性,这一共性是具体事物依据的原理,存在的根据,这就是柏拉图“理念”论。 2.柏拉图的认识论和知识论 柏拉图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相”论之上的。他认为,对每一具体的认识所得到的仅仅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3.柏拉图的政治学说 3.1柏拉图的正义论 柏拉图将正义定义为:“每个人都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心灵的各个部分(理智、激情、欲望)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理智)领导着,被领导的(激情、欲望)被领导着[1](P154) 3.2“哲学王”思想 柏拉图提出,要改革贵族政治,实现正义的国家——理想国,最根本的条件和途径就是哲学家当国王。实现哲学王的目的是让有知识的奴隶主贵族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3.3城邦及其理想国家的制度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这几种美德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关系,即智慧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因素,勇敢和节制服从智慧的指导,他们分别代表统治者、护卫者、劳动者,这3种人各就其位,各尽其责,3种美德以及城邦中的3个等级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正义之所在,这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任何人不得拥有任何私有财产,实现共产制度,取消家庭,实行共妇、共子,不准把公有的东西说成“这是我的”。 4.柏拉图关于人的学说 4.1关于人的等级性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3个部分组成,相应地,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3种品德。他把全社会的人分成金、银、铜铁3类,各类人皆具有相应的品德和职能。第l类人是用金子做成的,通晓“善”的理念,具有智慧的品格,有更多的闲暇去掌握治国的知识和才能,是国家的统治者。第2类人是用银子做成的,其品格是勇敢和意志,应担当保卫国家的重任。第3类人是用铜铁做成的,其品格是节制,他们处于社会最下层,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为国家提供产品。同时柏拉图也相信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金银父生铜铁子,铜铁父生金银子,那么就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摘要: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对教育问题的诸多构想,表达了深刻的教育理念,包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对教育内容的严格选定以及对人的天赋的注重,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办学、教书、育人、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该属《理想国》了,就教育而言,柏拉图提出了他自认为理想的完整教育体制构想)他的学前教育观、终身教育观、音乐与体育教育观、国家教育观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 “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因此,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和年轻人的教育!在柏拉图看来,讲给孩子的故事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已审定的故事,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不应当将神描写得丑恶不堪,并且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儿童和年轻人听!诸神之间的明争暗斗,钩心斗角,宙斯把混合的命运赐予凡人,特洛亚 的战争故事,这些都不当讲给孩子听!&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物之因’,神只会为恶而惩罚!儿童最初接受的故事应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三$终身教育观 柏拉图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需要有继续受教育的思想)柏拉图 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贯穿于人的一生) 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提出分阶段的终身教育模式!7 岁之前的儿童用适合的故事和游戏引导他们的兴趣陶冶性情!7岁之后进入学校接受文化课程的培养和体育项目 的锻炼!!" 20岁接受第一次选拔,理性高超者得以继续深造, 理性平凡,但是有军事天赋的人将接受培养成为军人30 岁接受第二次选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之后15年的时 间,让他们进行实践,积累治国经验! !那些年满50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的一切方面都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即要 用善的理念武装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从而在晚年更 好地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所以,他要求人 们在剩下的人生岁月里,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来研究哲 学,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直到培养出像他们那样的 继承人,才可以辞去职务,进入乐土为止) 终身教育的理念适合于任何的时代,尤其是当代知 识爆炸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 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在理想国中,教育问题很重要 “理想国”共十章,第一、二两章讨论公道正义的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理想中,国家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 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 指出了教育工作的目标。从第二章后半开始, 连续几章谈论教育问题。约略加以划分, 第二章后半和第三章为一组, 讨论卫国者的教育, 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五章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章和第七章为一组, 讨沦哲学家的培养, 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四章谈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 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诸德的意义。这几章都属论述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余第八、九两章谈论政体, 第十章淡论艺术, 和教育的关系也相当密切。足见“理想国”包含着柏拉图教育哲学的全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希腊世界正从其“黄金时代”走向衰落,天灾与人祸造成当时希腊经济崩溃,政局动荡,道德沦丧。文明的失落、辉煌不再,使得“城邦重建”成了公元前4世纪的人主要思考的问题,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个思维上的理想国。柏拉图提出:要么让哲学家拥有统治城邦的权力,要么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才能建立一个“没有堕落、没有贫穷、没有暴虐、也没有战争的社会”,才能重建城邦的秩序,因为只有“爱智”的哲学家才能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拥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知识”,拥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德行”,并“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建立一个“辅助者、生意人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的正义的城邦,而“哲学家”的造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 于是,在柏拉图看来,重建城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来造就“哲学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哲学家”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构成有形事物的理念是事物存在的依据,是永恒不变的。何谓“善的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六卷用“太阳”来比喻它。它“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物体因为太阳的照耀而被人看见,人的眼睛因为太阳的光线也具有了视物的视力,而

理想国的女性教育观

《理想国》中的女性教育观 韦春莉10111550109 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男女平等”教育的理念。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男女天赋相同;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利;主张对女性实施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提出女童应接受与男童一样的早期教育;指出男女可以担任同样的社会职务等重要思想。 (一)承认男女天赋相同是男女平等教育的前提。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另一方面,柏拉图指出:“我们所说的禀赋的同异是关连到行业的同异。人的天赋能力有所差别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而不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 (二)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利“男女平等”观的核心价值。 柏拉图基于上述男女具有相同天赋的理念,提出男女平等教育的主张,并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教育的权利。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城邦的护卫者,而统治者,即哲学王,则是护卫者中最好的、最善于护卫国家和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为了培养护卫者,应对女子和男子采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因为不论女性男性,我们所提供的天然禀赋是一样的。 (三)主张对女性实施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是“男女平等”观的实施。 柏拉图指出对女性教育要采取像男性一样的教育内容,给妇女以同样的培养和训练,即进行音乐和体育教育,这样女子才能与男子一起担任起护卫国家的使命。“我们一向是用音乐和体操教育男子的。那么,为了同样地使用女子,我们一定要同样地用两门功课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他们军事教育”。 (四)提出女童应接受与男童一样的早期教育是“男女平等”观的体现。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儿童出生后由国家派专人抚养和教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男女相同,并且符合儿童的天性。对儿童先讲故事,但故事是有所选择的。同时,他还注重对儿童的实践教育。他认为女子和男子整队出征要带上身强力壮的孩子,要他们见识一下将来长大了要做的事。 (五)指出男女应承担相同的职务是“男女平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吗?”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柏拉图基于他的男女天赋相同并接受平等教育的观点,主张男女就应该共同担任同样的职务,共同做城邦优秀的男女护卫者。 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的也不是盲目的空想和幻想。在他的《理想国》中,我们可以看到斯巴达女性的影子,因为在斯巴达,女性与男性一样接受教育并一起出征。所以我们可以说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是来源于现实,并服务于现实的。柏拉图在女性教育方面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而且是一位积极的实践者。但我们在读他的《理想国》的过程中也会感觉到他的女性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第一,忽视了女性教育的经验。虽然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倡导儿童公养公育,为女性提供与男性相同的教育。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男女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女人是男人私有财产的一部分,教育一直是男性的特权,人类在教育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可以说是关于男性教育的经验。因此,柏拉图要把这种男性教育的经验延伸至女性,就会使女性受教育的经验被忽视,甚至可以说是被抛弃。这样,柏拉图女性教育观所强调的表面上的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却导致了双方实质上的不平等。 第二,女性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劣势。即便柏拉图的教育观得以实施,他所设想的教育蓝图也是更适合男性而不是女性的,女性在其中处于劣势。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孩子的教育在他们30岁时,根据在20岁时进行第一次挑选出来的人在学习、作战和工作中的表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摘要:《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例如,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国家控制教育,终身教育观,注重幼儿教育,倡导男女平等教育等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办学、教书、育人、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该属《理想国》了,就教育而言,柏拉图提出了他自认为理想的完整教育体制构想。他关于幼儿教育、终身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其中我们选取他的教育来解说。 一、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二、教育伦理思想 天赋品德论是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因为在人的灵魂中先有善,于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如何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善,而教育的内容就是该用什么在最大程度上去实现这个善。如果我们把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看作是一座大厦的话,天赋品德论就是构筑这座大厦的基石。 教育是实现善的理念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教育实现善的理念不是无中生有,即不是把理念从外向内灌输而是基于天赋品德论的基础上,教育是对人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善的理解能力的发掘。 三、终身教育观 柏拉图从重视胎教开始,对各阶段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而且为了造就至善至美的优秀治国人才,他还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需要有继续受教育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但如此,他还认为那些年满50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即要用善的理念武装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从而在晚年更好地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所以,他要求人们在剩下的人生岁月里,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来研究哲学,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直到培养出像他们那样的继承人,才可以辞去职务,进入乐土为止。 终身教育的理念适合于任何的时代,尤其是当代知识爆炸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要求我们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四、乐育与体育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人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 学校: 姓名: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教育理想国》这本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正是赵国忠老师,用不同植物作喻,将中职学生的教育难题一一化解。这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默默地成长着…… 这是德国诗人于尔克·舒比格在《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里的一段有名的诗句。老师用此诗来鼓励这些在中考中被“踢出”普高教育的主儿——解释是没有用的,不服气也是没有用的。只有不断成长,像勇敢的南瓜一样,用果实来证明自己。在很多人眼里,职业教育是失败者的教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精于一行、专于一岗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受到青睐。赵国忠深谙为师之道和师爱的真谛。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已经用她的信任与接纳为每个孩子埋下了希望和目标的种子……老师的期望给学生以希望。有朝一日终会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师者父母心,即使自己的孩子是个南瓜,我也觉得他是南瓜中最好的。 在赵国忠老师的笔下,有这么一段生动地描写:暮春初夏时节,在我的学生即将毕业之际,院子里的刺麻苔开花了,一蓬蓬茂密的深绿色枝叶间,乳白、鹅黄、金黄、粉红、大红、紫黑多种,花朵有大有小,或重瓣、或单瓣,簇生于梢头,含露乍开,姹紫嫣红,整个校园都因它而亮丽生动了。这是院墙最好的装饰,我一直被这种美丽繁芜的花朵所陶醉,如今更它被蓬蓬勃勃的绽放所感动。微风吹来,空

气弥漫着缕缕幽香,我不禁发问,如此美丽芬芳的花儿,色泽鲜艳不逊色于玫瑰、月季,气味芳香无愧于芙蓉、水仙,怎地有一个“刺麻苔”的名称?它的学名是什么? 赵国忠老师有一本专著就是《我班有女初长成-“刺麻苔”班成长日记》。 为学生起名“刺麻苔”,这是一个多么不雅的名子啊! 赵国忠老师说她喜欢“刺麻苔”,感觉自己的学生就是“刺麻苔”。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个性张扬、满身是刺、桀骜不驯、有着千奇百怪的毛病,却又娇憨、真诚、热情、仗义,让人恨也不是、爱也不能、泯顽不化、割舍不下、最终成为劳动中不怕艰辛、工作里不挑肥拣瘦的“问题学生”。 我似有所悟,也许因为它带刺,也许因为它太好养、太普通,不会讨人喜欢。 但是作为老师,作为老班,他从刺麻苔的身上发现了中职生身上的优良品质——不招摇,只是紧紧地、一蓬蓬地依偎在一起,做最朴实无华的栅栏,从不以为自己没有玫瑰的受欢迎而愧赧,也不认为自己比牡丹卑微而遁形,更不以自己只占据院子角落而认为自己不是花!她一直生活在园子最贫瘠的土地上,却葱葱郁郁、蓬蓬勃勃、争奇斗艳。因此,他才把这些孩子叫做“刺麻苔”,并郑重地宣布:他不仅仅只叫“刺麻苔”,他还有一个美丽高贵的名子——蔷薇。真的,赵国忠对学生的爱是那般真挚、纯粹,不掺杂任何功利的因素,完全爱在骨髓,爱在灵魂深处。在她那里,眼泪是爱,斥责是爱,不理睬

论文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 四川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xxx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名著《理想国》更是蕴涵着丰富的、迄今仍熠放着启示光芒的教育思想,它对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颇有启迪意义。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绪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结合历史经验和自己的天才设想, 设计了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一个理想王国的构架,其中 包括构成这个社会主体的人应该是怎样的:统治者、护卫者与第三等级(工人、农民、商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的政制是由哲学王依据宪法进行统治城邦,理想国哲学王和护卫者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才能产生。此外,还规定了教育目的、教育体制等。因此,柏拉图不失为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正文: 一、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就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 美的正义国家,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

的国家,如同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柏拉图在认识论上是一个唯理性主义者。他热衷于探求超出可感个体事物之上的永恒理念。希望从具体的个别事例中归纳出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东西,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使人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现象上升到本质,最后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柏拉图从中期开始广泛研究哲学问题,在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理论的双重影响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认识论、本体论、辩证法体系以及国家学说。这个时期是他哲学的成熟时期。晚期的柏拉图主要是对自己前期的哲学思想作批判、修正和补充。 柏拉图的哲学本体论是“相”论,它同时也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的事物都有其共性,这一共性是具体事物依据的原理和存在的根据, 如具体的好人好事,都以“善”这一“相”为原形,美人美事,都复有一“美”相,即“美”之身。其实,这里的“相”论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阐述是一致的。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由他的哲学观出发,认为对每一具体事物的认识所得到的仅仅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因为个别事物生灭无常,永远处于变动之中,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人所运用的认识能力因认识对象不同而不同,依靠想像能力得到的仅仅是幻觉,依 靠信念得到的仅仅是常识,幻觉和常识都属于意见,不具有普遍

杂谈《理想国》中的教育理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19312778.html, 杂谈《理想国》中的教育理念 作者:陈瑾瑜 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11期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西方哲学方面的书籍,读起来时甚是仔细。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的形式完整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柏拉图在书中把国家分为三种体系:一是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二是保卫国家的战士阶层,三是平民阶层,最高统治者是富有智慧的哲学王。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但没有提及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可见,《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著作,更是一部教育著作。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护卫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培养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需要更多的时间,书中以“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 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要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運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然而,通过仔细阅读,我发现我并不赞同书中的不少观点。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会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

理想国 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作为西方早期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更是为西方学人推崇,研究者甚众且成果颇丰。本文拟从教育思想方面,评析柏拉图在该书中的有关论述,并探讨今日西方教育思想之成因。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城邦由盛转衰时期,他目睹了当时雅典的内忧外患。身处乱世,历经动荡,他一度想从政的理想幻灭了,但是他仍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计划纲要,试图找到一个理想国家的模式,以挽救希腊城邦的颓势。在这种情况下,柏拉图写作了《理想国》。在书中,他呼吁必须“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的灾祸是无法避免的。”对于这一点,他深具自信,并以严密的逻辑进行了翔实的论证。 柏拉图展幵论证的起点范畴是“正义”和“不正义”。在他看来,“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了节制、勇敢、智慧等品质,这样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而国家和个人是相类似的,国家分成三部分(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个人也相应地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一个人“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并且“使所有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变成一个有节制的和谐的整体",“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而“不正义”则是指国家中的三种人、个人心灵中的三个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之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一切的邪恶,正就是三者的混淆和迷失”。简言之,“正义”是柏拉图建立一个理想国家的原则,在每个人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形成有秩序、和谐的城邦。而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要最大可能地接近正义的标准,接近理想状态,就必须依靠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他们爱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们。 那么哲学家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势必涉及教育的问题。柏拉图的教育主张是以对人的心灵、天赋的了解和分析为基础的。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欲望和激情。理性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则是介于两部分之间的一种。当这三部分能够保持节制和协调时,个人就会自己主宰自己。而人的这三部分并非天生就能够保持平衡的,“靠理智和正确信念帮助,由人的思考指导着的简单而有分寸的欲望,则只能在少数人中见到,只能在那些天分最好且又受过最好教育的人中间见到。”而一般的人,则不是灵魂中较好的部分控制较坏的部分,就是灵魂中较坏的部分控制较好的部分。 那么柏拉图所^说的天分又是什么呢?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是有很大差异的,“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它技工身‘上加人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就是要他们做后代的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所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工人农民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从柏拉图上面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确知几点: 首先,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是有很大差异的,每个人生而各异。 其次,他提出不同天赋的人应做不同的事,担当不同的职务。天赋好的人应占据较髙的职位。据此,他反对世袭论,也反对极端的遗传决定论。以前有人把柏拉图说成是遗传决定论的始祖,这种说法曲解了柏拉图的本意,至少是未能完整地理解柏拉图的思想。 再者,柏拉图重视人的理性,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这就为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具

论《理想国》儿童早期教育思想及启示(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理想国》儿童早期教育思想及启示 【摘 要】柏拉图被人们称为西方早期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启发着人们思考早期教育问题。他认为教育要及早开展,并对早期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作了详细阐述。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是一个丰富的体系,涉及到0~6岁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这对当今的早期教育仍然有极大的启示。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早期教育思想;启示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博大精深,涉及了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近现代几乎所有的学术思想都可在他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其代表作《理想国》无疑是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书中关于理想国的种种描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理想国》中关于教育的睱想。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几乎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他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对古代希腊和后世欧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在《理想国》中,他从实现理想国的政治需要出发,赋予早期教育非常重要的意义,把良好的早期教育看成是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基础工程。下面将系统阐述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 1、早期教育的意义 柏拉图主张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认为早期教育是个体以道德为核心的各方面素质养成的启蒙阶段。“凡是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在一个人的幼小柔嫩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造成为什么形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形式”。柏拉图指出儿童从出生到接受正规教育这个早期教育阶段是最难的,因为当孩子的肉体和精神有最大的可塑性,错误对待孩子将造成最持久的伤害。幼年时性格正在形成, 任何事情先入为主而为以后留下深刻的影响 , 幼年时期印入儿童心灵的形象 , 在一生中都是难以磨灭和改变的。 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儿童施加合适的影响 , 恰当运用儿童的幼小、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对儿童施与良好的教育,使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品德。柏拉图说:“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往哪里走。”可见柏拉图对启蒙教育、初等教育的重视。我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柏拉图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在《理想国》内如此强调教育的作用。 二、早期教育的内容 在柏拉图看来,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认为音乐和

《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科学还没有以独立的形态出现,而是混合成为一个整体,哲学家又往往是教育家。柏拉图也是如此,他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著作,那个时候也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可是在他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却充分彰显出了他的教育思想。通过过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 一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哲学思想 1.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即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的事物都有其共性,这一共性是具体事物依据的原理,存在的根据,这就是柏拉图“理念”论。 2.柏拉图的认识论和知识论 柏拉图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相”论之上的。他认为,对每一具体的认识所得到的仅仅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3.柏拉图的政治学说 3.1柏拉图的正义论 柏拉图将正义定义为:“每个人都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心灵的各个部分(理智、激情、欲望)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理智)领导着,被领导的(激情、欲望)被领导着[1](P154) 3.2“哲学王”思想 柏拉图提出,要改革贵族政治,实现正义的国家——理想国,最根本的条件和途径就是哲学家当国王。实现哲学王的目的是让有知识的奴隶主贵族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3.3城邦及其理想国家的制度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这几种美德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关系,即智慧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因素,勇敢和节制服从智慧的指导,他们分别代表统治者、护卫者、劳动者,这3种人各就其位,各尽其责,3种美德以及城邦中的3个等级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正义之所在,这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任何人不得拥有任何私有财产,实现共产制度,取消家庭,实行共妇、共子,不准把公有的东西说成“这是我的”。 4.柏拉图关于人的学说 4.1关于人的等级性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3个部分组成,相应地,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3种品德。他把全社会的人分成金、银、铜铁3类,各类人皆具有相应的品德和职能。第l类人是用金子做成的,通晓“善”的理念,具有智慧的品格,有更多的闲暇去掌握治国的知识和才能,是国家的统治者。第2类人是用银子做成的,其品格是勇敢和意志,应担当保卫国家的重任。第3类人是用铜铁做成的,其品格是节制,他们处于社会最下层,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为国家提供产品。同时柏拉图也相信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金银父生铜铁子,铜铁父生金银子,那么就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4.2男女平等的思想 柏拉图打破了古希腊人轻视妇女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妇女和男子一样可以担任统治者和

柏拉图《理想国》中伦理教育思想

2011年04月科教纵横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伦理教育思想 文/秦宇佳 康晶晶 摘 要: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著作《理想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伦理教育思想。本文旨在浅析其思想的理论基础、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伦理教育;理想国 中图分类号:K8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84-01 古希腊十分重视生活和道德伦理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明显地体现了生活与道德教育交融的特点。他的伦理教育思想在其著作《理想国》之中阐述的最为系统,在西方学界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柏拉图伦理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神秘主义灵魂观出发,通过回忆论的认识论,提出了天赋品德论。这是柏拉图关于伦理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的神秘主义的灵魂观来源于其恩师苏格拉底的灵魂轮回说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不灭说。他认为灵魂是不会消亡的,是不断轮回的。在灵魂没有进入肉体前,与理念共同存在于一个时空中,其天赋知识与理念超乎寻常的接近。而当灵魂离开理念的时空进入到肉体时,它之前所拥有的天赋知识被忘却覆盖住了,只有通过回忆和学习,才能够从新拥有之前所具备的天赋知识。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这唯一的手段才能使可感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中去。他认为善理念是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存在,是构成生活中伦理道德善的根源,对善理念的追求即是最终的目的。而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就是指导人们去重新认识先天所具有的“善”,教育的内容则是运用哪些方法在最大程度上接近这个“善”。要在他构筑“理想国”中实现这一目标,只有运用教育这一唯一途径,这样既有利于人拥有善的德行,又利于国家的统治。 二、柏拉图伦理教育的内容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四品德说作为伦理教育的重点内容,分别为智慧、勇敢、节制、正义。(1)智慧。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中只能对于具有超强资质和潜能的极少数年轻人进行专门的教育培养,完善其智慧的品德,最终成为最为理想的统治者——哲学王。(2)勇敢。柏拉图认为,“国家护卫者必须具备勇敢的品德。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和有专门的教育,才可以培养出骁勇善战的勇士”[1],使他们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并保持既定信念的精神。(3)节制。柏拉图认为,应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培养节制的品德,因为节制是生产者必须具备的美德,而生产者在群体中占有非常大的成分。另外节制只有通过贯穿始终的系统性的教育才能够产生作用。生产者具备了节制的品德的情况下,才会安心地从事本职工作,才会为国家的正常发展提供应有的推动力。(4)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为统治者、护国者和生产者所共有的美德,正义是其他诸品德实现的最高境界,没有正义,其他美德就失去了最高的目的。它表现为统治者以智慧治理国家、护国者以勇敢保卫国家、生产者以节制安心做出贡献。不同等级的人在国家里各尽其力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这样的国家就成为了正义的国家。 柏拉图重视心灵的教育,认为文艺在伦理教育中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文艺内容分为音乐和体育。柏拉图认为,在人的心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理性品质都可以通过教育培养而得到训练和提高,音乐塑造人们高尚心灵的精神品质,体育则锻炼人们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品质。音乐并非狭义的音乐,而是指广义的人文教育,包括理想教育和实际教育,理想教育应作为首要的教育内容。整个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去伪存真,建立起系统的价值观。体育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勇敢坚强,不惧困难的精神。 三、柏拉图伦理教育思想的目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明的伦理教育的目的观是以和谐的城邦和个人为基础的。理念论的哲学思想在柏拉图的伦理教育思想中具体体现出来。在城邦的问题上,以塑造和谐正义的社会为主。“正义的城邦是依靠普遍性纪律和和谐秩序,正如身体由不同部分组成,不同的个体在城邦中结合在一起,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从事适宜于发挥自身优势条件的工作,这样的城邦就是理想之邦、正义之邦。”[2]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期望建立一个各依其性、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符合社会和谐秩序,正义的社会城邦。在个人正义的问题上,柏拉图认为,应把个人的灵魂具有的理性同智慧联系起来、意志同勇敢联系起来、感情和节制联系起来。同城邦正义相似,当灵魂的三个特质相协调时,整个人本身就成为了正义的人。智慧、勇敢、节制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因为人体本身素质的差别表现得不完全一样。智慧是哲学家主要突出的品德,来作为统治国家的特质;勇敢是护国者和军人所要突出的品德,作为保卫国家的特质;节制是生产者所要突出的品德,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应有的推动力。国家要将公民伦理道德的培养贯穿始终,使受教育者各司其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人成为正义的人,使正义的个人与正义的社会相适应。柏拉图认为只有真正理解善之理念才能真正成为正义的人,理想国最重要的目的即是人们对善理念的追求。 四、柏拉图伦理教育的影响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伦理教育理论的人,他的教育思想全面而连贯,总体贯穿了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时期和方面。他从追求至善的先天四品德出发,启发人们发现并培养应该具备的品德。运用伦理教育的手段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由于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发现内在品德中的善,那么城邦的统治者就可以用教育的手段使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实现社会的正义。所以说柏拉图的天赋论的教育伦理思想与其《理想国》中的政治理想拥有一致的目标,从实现个人正义上来说,个人理性也可以不被欲望所奴役,不合理的欲望得到合理的协调。伦理教育是达到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正义目标的重要手段与措施。但他的教育思想也存在着某些限性,他的教育思想是带有及其强烈的阶级性和工具性,用来为国家政权的巩固而服务。尽管提出终身教育,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而是按等级制度实施的。尽管如此,柏拉图《理想国》中体现的伦理教育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在伦理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秦宇佳,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石家庄人,2009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康晶晶,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石家庄人,200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2]柏拉图.柏拉图论教育[M].郑晓沧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184 2011.04

浅析《理想国》中的公民教育思想

浅析《理想国》中的公民教育思想 【摘要】柏拉图认为城邦中每个有能力接受教育的人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他在讨论城邦正义的过程中,依据个人灵魂阶段性提升的特征,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公民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是解决一切事情的关键,因而公民教育应该是当政者最重要的职责。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公民教育;城邦;正义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探讨了理想国家的问题,通常被认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它的政治思想对当时希腊城邦的建设以及后世制定治国方略、纲要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理想国》所蕴含的大量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后世所不能忽视的丰富思想源泉。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评价《理想国》是一本了不起的教育著作:“如果你想知道公众的教育是怎么一回事,就请你读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著作,并不像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鉴于此,本文依托《理想国》,系统地对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进行阐述。 一、教育目的 在希腊文中,公民(Polities)一词由城邦(Polis)一词衍生而来,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公民属于城邦,又是城邦的主人。这种紧密的联系经过血缘、宗教等因素的强化,使城邦成为一个封闭的政治共同体。在柏拉图看来,城邦的建立和兴盛依赖于教育。如果一个国家衰败了,或者当政者做的事情并不像公众认为的那样,在施政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那么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政者忽略了一件大事,即教育。在柏拉图看来,人们一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就很容易明白当政者的意图,每个人各尽其责,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在这种情况下,城邦作为一个大规模的公民教育组织,有资格参加教育活动的人都是城邦的公民,工匠、商人、农民、护卫者等各行各业的人,无论男人、女人都应归于公民之列,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灵魂的转向,达到最高的善,从实现个人的正义到整个国家的正义。 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柏拉图认为可感世界是不真实的,要受到它背后可知世界的统治,正如他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提到的“洞穴说”,洞穴中的人看到的影像是受到背后的实物决定的,最初走出洞穴见到真实世界的人就是柏拉图所盛誉的哲人。此喻暗含了众人必须在哲人的带领下才能走出洞穴看到真实的世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而选择偏安之途,杜绝认知。如何将民众从可感世界带到可知世界,将人的灵魂由愚昧转向最高的善,获得理性,在柏拉图的思想里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教育。 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实现正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正义就是国家中的每个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 想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摘要: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着作理想国$中阐述了对教育问题的诸多构想,表达了深刻的教育理念,包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对教育内容的严格选定以及对人的天赋的注重,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办学、教书、育人、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的着作)其中最有影响的该属《理想国》了,就教育而言,柏拉图提出了他自认为理想的完整教育体制构想)他的学前教育观、终身教育观、音乐与体育教育观、国家教育观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 “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因此,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和年轻人的教育!在柏拉图看来,讲给孩子的故事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已审定的故事,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不应当将神描写得丑恶不堪,并且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儿童和年轻人听!诸神之间的明争暗斗,钩心斗角,宙斯把混合的命运赐予凡人,特洛亚 的战争故事,这些都不当讲给孩子听!&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物之因’,神只会为恶而惩罚!儿童最初接受的故事应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三$终身教育观 柏拉图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需要有继续受教育的思想)柏拉图 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贯穿于人的一生) 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提出分阶段的终身教育模式!7 岁之前的儿童用适合的故事和游戏引导他们的兴趣陶冶性情!7岁之后进入学校接受文化课程的培养和体育项目 的锻炼!!" 20岁接受第一次选拔,理性高超者得以继续深造, 理性平凡,但是有军事天赋的人将接受培养成为军人30 岁接受第二次选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之后15年的时 间,让他们进行实践,积累治国经验! !那些年满50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的一切方面都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即要 用善的理念武装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从而在晚年更 好地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所以,他要求人 们在剩下的人生岁月里,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来研究哲 学,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直到培养出像他们那样的 继承人,才可以辞去职务,进入乐土为止) 终身教育的理念适合于任何的时代,尤其是当代知 识爆炸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 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