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及展望
汽车转向装置的基本类型及发展方向

1 、 机 械 转 向装 置 : 由转 向器 和转 向传 动机 构 组 成 转 向器 : 由方 向盘 , 方 向盘转 向轴 , 转 向啮合付 ( 转向器龃 成转 向传动机 构 : 由转 向臂 ( 转向垂 臂) , 直 拉杆 , 直 拉杆臂 , 左 右梯 形臂 , 横 拉杆 , 若干 球头 关节组
的 比重 越来 越大 , E l 本装备 不 同类型发 动机 的各类 型汽车 , 采用不 同类型 转 向 器, 在 公共 汽车 中使 用的循 环球 式转 向器 , 已由6 o 年 代的6 2 . 5 %, 发 展到现 今的
.
汽车 转向 装置 的基 本类 型
按转 向能 源 的不 同 , 转 向装 置 可分为 机械 转 向装置 和 动力转 向装 置 两大
型货 车或 客货 两用车 ) f 导 到突 飞猛进 的发 展 ; 而大 型车 辆则 以循环 球式 转 向器
为主要 结 构 。
3、 循 环 球 式转 向器特 点
为了使 汽车 具有 良好 的机动性 能 , 必须使 转 向轮有尽 可能 大的转 角 , 其最 小转 弯半 径 能达 到汽车 轴距 的2 ~2 . 5 倍
科 学 论 坛
啊
l
汽 车 转 向装 置 的 基 本 类型 及 发 展 方 向
王 长 顺
( 蚌埠 汽车士 官 学校 装备 技 术系 安徽 蚌埠 2 3 3 0 1 1 )
中图分 类号 : F 4 0 7 . 4 7 l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9 1 4 X ( 2 0 1 3 ) 0 3 — 0 l O 卜0 1
驶员操 纵信 号 ; 逆效 率 高、 回位好 , 与液压 助 力装置 的动 作配 合得好 。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毕业论文本章主要介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论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汽车转向系统是车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操控感受和行车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逐渐被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所取代。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通过电力传动装置提供操控力,相较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节能性和可靠性。
本文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可靠、高效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在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关注系统的结构设计、控制算法优化、故障诊断等方面。
通过对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可以提高汽车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章将介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背景与发展;第三章将详细阐述系统的设计原理与结构;第四章将重点探讨控制算法的优化与实现;第五章将研究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与技术;最后,第六章将总结全文,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实践,相信可以为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我们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具体内容}本文详细介绍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涵盖了传感器选择、电机控制、系统优化等方面。
传感器选择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中,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是至关重要的。
传感器可以检测车轮的转向角度、转向速度以及转向力等参数,为后续的电机控制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转向角度传感器、转向速度传感器和转向力传感器。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考虑其精度、响应速度和可靠性等因素,并确保其能与电机控制系统良好地配合。
电机控制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电机控制是实现转向功能的核心部分。
电机控制系统通过接收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计算并控制电机的输出力矩,从而实现汽车的转向功能。
电机控制的关键是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常见的电机控制方法有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汽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设备,而是一个复杂的电子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是通过增加转向系统的运动力,在转向时提供额外的帮助,以提高车辆的操控和舒适性。
本文将介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
1951年,美国波音航空公司的工程师Ralph R. Teetor发明了第一个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转速表和制动器来维持车辆在一定速度范围内安全行驶。
该系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上。
20世纪60年代,汽车生产商开始研发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汽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使用油压力来提供转向助力。
该系统具有可靠性高、运行平稳、响应迅速等优点,很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汽车中。
在20世纪80年代,电子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
为了提高汽车的操控和驾驶舒适性,汽车制造商开始研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相比,电动转向助力系统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响应速度。
这是因为它使用高速电机和传感器来控制转向系统,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控制转向角度,提高操控性。
现代汽车电动转向助力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电机、传感器、电控制器。
电机是电动转向助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它通过操控传感器信号来提供转向助力。
该系统的传感器可以检测车辆的速度、转向角度和方向盘转角等参数,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电控制器中。
电控制器可以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来调整电机的运行状态,从而提供适当的转向助力。
总的来说,汽车电动转向助力系统是一个比传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更为先进的技术。
它具有更高的精度、更高的响应速度和更好的操控性能。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电动转向助力系统将不断地迎来新的发展。
汽车转向系的发展历史

汽车转向系的发展历史大家好,欢迎来到攻城狮频道。
之前我们依次和大家聊过悬架系统、制动系统在基础底盘中,还剩下转向系统。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转向系统。
在我们开车过程中手肯定是时时刻刻扶着方向盘的,这期视频我们和以前的介绍方式一样,先来说说汽车发展史中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
乘用车的转向系统主要是以齿轮齿条式的为主。
在乘用车的转向系统中主要经历过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最开始的,就是纯机械助力的转向系统,这种转向系统主要限制于以前的技术水平,车辆的转向全靠驾驶员的手力,毫无驾驶体验可言。
在第二阶段来就发明了液压助力的转向系统,也就是H-PS。
由于是液压助力的,就要有驱动装置,一般搭载液压转向系统的车上都会装个机械液压泵,通过发动机带动液压泵工作。
这种工作模式不仅会增加发动机的负载,而且在车辆没启动的时候,转向时处于无助力状态,会造成某些不便性。
所以后来市场上出现了通过电子液压泵提供转向助力的装置(EH-PS),由电子泵取代了机械泵,电子液压泵虽然能够解决发动机助力的一些弊端,但是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本身还存在几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就是转向助力的响应比较慢和液压系统的噪音比较大,其次,液压助力系统总体给人的驾驶感受就是方向盘太重,而且液压转向系统的手感调校是通过调节发动机转速和一些液压阀,在一些多种驾驶模式的车上,液压转向器的可调度是受到限制的。
接着就是第三阶段,采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阶段,目前市场上,新上市的车型,几乎都采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E-PS)。
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当系统中的角度传感器检测到驾驶员的转向意图的时候,把这个信号发给控制器,控制器会做出根据控制策略做出决策,来控制电机的工作。
我们刚刚说的EH-PS是通过电子泵给转向液减压来提供助力的,而E-PS直接通过电机助力,传递效率更高,而且可以通过控制策略的优化,来实现比较好的转向手感。
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中,根据电机位置和传动方式的不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又可以分为C-EPS、P-EPS、DP-EPS和R-EPS,前面三种是通过蜗轮蜗杆传动的,而R-EPS是通过滚珠丝杠结构传动的。
2024年汽车线控转向系统(SBW)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汽车线控转向系统(SBW)市场需求分析概述汽车线控转向系统(Steer-by-Wire, SBW)是一种通过电子信号将驾驶员的操纵转向意图传递给车辆的转向装置,而不需要传统机械连接的转向系统。
SBW技术的发展对汽车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高驾驶体验、增强安全性和创造更加灵活的车辆设计。
本文将对汽车SBW系统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市场需求分析1. 驾驶体验的提升SBW系统可以通过电子信号精确地传递驾驶员的转向意图,使驾驶员能够更准确地控制车辆,并且减轻驾驶员在转向过程中所需的力量。
这样一来,驾驶体验将更加舒适和精确,特别是在高速行驶和紧急情况下。
2. 安全性的增强传统机械连接的转向系统可能会出现故障或受到外部干扰,导致驾驶员失去对车辆的控制。
而SBW系统通过电子信号传递转向指令,不受机械连接的限制,减少了故障的概率,并提供了更好的操控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紧急情况下,SBW系统还可以与其他车辆辅助系统(如自动刹车系统)协同工作,提供更高的安全性能。
3. 车辆设计的灵活性传统机械连接的转向系统在车辆设计上限制较大,需要考虑机械部件的布局和容纳空间。
而SBW系统通过电子信号传递转向指令,可以更灵活地布置车辆的内部空间,并为车辆提供更多的设计可能性。
这对于新能源车辆、自动驾驶和未来出行方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 能源效率的提高SBW系统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路况条件,智能地调整转向力的输出,减少转向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这将有助于提高车辆的能源效率和续航里程,符合环保和节能的要求。
5. 异常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SBW系统具有监测和诊断功能,可以实时监测转向系统的工作状态,检测潜在故障,并及时向驾驶员报警。
这有助于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并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总结汽车线控转向系统(SBW)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具备提升驾驶体验、增强安全性、提高车辆设计灵活性、提高能源效率以及监测和故障诊断等重要优势。
汽车电子转向技术的发展前景

汽 车 电 子 转 向 技 术 的 发 展 前 景
轰 老
( 南京市莫愁职校汽修专业 , 江苏 南京 2 0 1 ) 107
摘 要 : 文 简要 介 绍 了汽 车 电 子 转 向 系统 的 结 构 及 主 要 性 能 , 对 汽 车 电 子 转 向技 术 的 发 展 前 景 本 并
进 行 了展 望 。 景 ; 车 转 向 系统 汽 电 发 汽 中图分类号 : 6 4 U4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7 6 2 (O 7 1 — 0 O — 0 1O — 9 1 2 O )O 19 1
汽 车 转 向 系 统 是 汽 车 安 全 的 关 键 性 部 位 , 何 如 提高汽 车转 向系统 的操 作 安全 性 能 , 当前 汽 车产 是 业 所 面 临 的 一 项 重 要 课 题 。 特 别 是 在 汽 车 行 驶 高 速
化 、 驶 人 员 非 专 业 化 、 流 密 集 化 的 条 件 下 , 辆 驾 车 车 转向系统 的安全性 能就 更有 着至关 重要 的作用 。 1 汽 车 电子 转 向 系统 是 汽 车 转 向 系 统 的 重 大 突 破
由于 取 消 了 转 向 盘 和 转 向 轮 之 间 的 机 械 连 接 , 而 从
他车用 电器 的供 电 , 中仅 前轮 转 角执 行 马 达 的最 其 大 功 率 就 能 达 到 5 0~8 0 , 向 盘 回 正 力 矩 电 机 0 0W 转 功率 约为 5 O~ 8 W , 上 汽 车 上 其 他 电 子 设 备 , 0 加 电 源 的负 荷 已经 相 当 沉 重 , 以 电 源 的 性 能 就 显 得 十 所 分 重 要 。这 个 问 题 在 4 V 供 电 系 统 中 就 可 以得 到 2
四轮转向系统在日本汽车上的发展

。
,
而 后 轮 相 应ຫໍສະໝຸດ 的 最 大 转 向角 为。
,
但
前 轮同 向 转动 较 小 角度
当 低速 行 驶 时
,
而 在 某些 车种 中
,
后 轮 的 转 向却 与前轮 相 反
。
,
在 方 向盘 继 续 转 到 2 3 0 的 过 程 中 后 轮转 向 , 角 却 逐 渐 减 小而 达 到 零度 即 处于 直 线 行 驶 位置
。
,
以 减小 转 弯 半径
方 向 盘 继 续 旋 转 至 4 5 0 ( 此 时 前轮 转
,
“
本 田 公 司 的 四 轮 转 向系 统 (
4W ) S
是纯
向角 已 至 极 限 )
后 轮 则 通 过 零度 向 与 前 轮
.
机械 式 的 ( 图
1
)
。
装有 一套 由 液压 助 力 的 并 以 一根 通 过 车身 地 板
通 过 步 进 电动
漏覆囊薰于玩斋孽熬赢习
一一 百 ~
。
一
一 一一万
下
一
, 飞 灭一甲一
.
一
百一
-
一
。
图 3 电子 控 制一 液 压 操纵 的 马 自达 四 轮 转 向 系 统 ; ; : : : L 步 进 电 动机 2 控 制拨 叉 3 摆 臂 4 大 锥 齿 轮 5 控 制杆 6 控 制 阀 ; 8 前 轮 转 向角 输入 轴 9 液 压 缸
系统 的
.
器 一根 偏 心 轴 转 动 ( 图 2 )
轴 上 装有 一 个
。
行星齿 轮
与 固 定 的 内齿 圈 啮 合
, ,
线控四轮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线控四轮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线控四轮转向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汽车转向技术,通过控制车辆的四个轮子分别转向,实现更加灵活和稳定的转向效果。
与传统的前后轮联动转向系统相比,线控四轮转向系统可以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和行驶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实现更小的转弯半径和更高的转向效率。
该系统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来实现对车辆转向的精准控制,根据车辆速度、转向角度、操控输入等参数,动态调整四个轮子的转向角度,从而使车辆实现更加灵敏和平稳的转向操作。
此外,线控四轮转向系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行驶状态和路况,自动调整转向参数,提升车辆的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未来的汽车发展中,线控四轮转向系统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术,为驾驶员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驾驶体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
通过深入了解线控四轮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优势和应用前景,为未来的汽车发展指明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线控四轮转向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旨在引导读者对本文进行初步了解和认识。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线控四轮转向系统的概述、结构和原理,包括系统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以及系统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和应用场景。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概括线控四轮转向系统的关键信息和特点,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为读者提供对该系统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通过以上内容安排,本文将全面介绍线控四轮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掌握该技术的核心知识和应用价值。
1.3 目的目的部分: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线控四轮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原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先进的汽车转向技术。
通过对线控四轮转向系统的概述、结构和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势,从而对其应用前景有更清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及展望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汽车化,汽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由此造成交通情况错综复杂,使得驾驶员转向盘的操作频率增大,这就需要减轻驾驶疲劳,提高操纵的轻便性和灵活性,因此对动力转向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至今,汽车转向系统经历了传统机械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液助力转向系统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4个发展阶段,未来则可能向线控动力转向系统发展。目前汽车转向系统正处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液助力转向系统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发展的过渡阶段[1]。 1 传统机械转向系统 传统机械转向系统(MS)主要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3部分组成。转向操纵机构是驾驶员操纵转向器工作的机构,包括从方向盘到转向器输入端的零部件。转向器是把方向盘传来的转矩按一定传动比放大并输出的增力装置,转向器最早采用的是蜗轮蜗杆式,以后陆续出现了螺杆螺母式、齿轮齿条式、循环球式等形式。转向传动机构是把转向器输出的力矩传递给转向车轮的机构,包括从转向摇臂到转向车轮的零部件[2]。当汽车需要改变行驶方向时,驾驶员通过转动方向盘,转向力矩经由转向轴、转向器、直拉杆、横拉杆和梯形臂等机件使转向节偏转,实现汽车方向的改变。 传统机械转向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生产成本低。其缺点也非常明显:①随着汽车速度的提高和汽车质量的增大,转向操纵难度增大,转向越来越费力。②是其传动比是固定的,即角传递特性无法改变,导致汽车的转向响应特性无法控制,传动比无法随汽车转向过程中的车速、侧向加速度等参数的变化而进行补偿,驾驶员必须在转向之前就对汽车的转向响应特性进行一定的操作补偿,这样无形中增加了驾驶员的精神和体力负担[2]。 2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是在传统机械转向系统基础上额外加装了一套液压助力系统,一般由油泵、V形带轮、油管、供油装置、助力装置和控制阀等组成。它以液压油为动力,通过液压泵产生的动力来推动机械转向器工作。 由于该系统通过液压力作用来推动传统机械转向机构的转向运动,从而减轻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机械转向系统由于传动比固定而造成的转向“轻便”与“灵敏”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类动力转向系统是靠方向盘转动时带动扭杆直接改变液压系统油路的通道面积来提供可变的助力。即助力大小与车速的高低没有关系,只与转向角度有关。转向盘转过的角度越大,液压系统提供的助力也越大。同时,该系统存在着以下缺点:①不管汽车转不转向,只要发动机工作,液压助力泵就会在发动机带动下工作,额外消耗发动机的能量。②转向助力特性不可调,高速和低速时助力特性相同。在低速转向需要较大助力时,往往因发动机转速低而助力效果差,而在高速转向需要较小助力时,会因发动机转速高而助力作用大,导致转向过于灵敏,使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变差。③液压系统本身所固有的液压油泄漏问题和转向噪声使得转向舒适性大大下降,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 由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工作可靠、技术成熟,能提供大的转向助力,目前被广泛应用。 3电液助力转向系统 电液助力转向系统的转向助力特性在工作时可以改变。它主要有2种类型: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CHPS)和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目前汽车上应用最多的是电动液压助力转自系统。 3.1 电子控制式液压动力转向系统 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CHPS)是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基础上增加了控制液体流量的电磁阀、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以及转向控制单元等元件。理想情况下,汽车在原地转向时要求转向尽量轻便,在汽车以不同的速度运行时,能实时提供相应的转向助力以克服该运行速度下的转向阻力,使驾驶员既能轻便地操纵方向盘,又有足够的路感。 在转向过程中,通过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等感应器件将转向速率、车速等参数传递给转向控制单元。经解算后,控制电磁阀使液体流量随车速的变化而改变,进而改变助力矩的大小,使驾驶员的转向手力根据车速和行驶条件变化而改变,使操纵轻便性和稳定性达到和谐统一。但同时,ECHPS也存在着由于油泵的持续工作所造成的多余能量消耗,整个液压系统占用空间大、容易泄漏、噪声大等缺点,而且增加了车速检测控制装置。而且控制阀的结构较HPS复杂且成本较高,目前主要应用于高级轿车及运动型乘用车上。 3.2 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也是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将原来由发动机驱动的液压助力泵改由电动机驱动,并且增加了车速传感器、转向角速度传感器以及转向控制单元等电控装置。该系统的液压储油罐、油泵、电动机和转向控制单元都集成在电动机油泵组内。工作时转向控制单元根据汽车的行驶速度和方向盘转向角度等输入信号计算出理想的输出信号,控制电动机输出适当的功率,驱动液压助力泵工作。通过液压油为转向器提供助力[3]。 当汽车低速行驶时,转向控制单元控制电动机输出较大的转矩,使驾驶者可以轻松地转动方向盘;当汽车高速行驶时,转向控制单元控制电动机输出较小的转矩,这样驾驶者在操纵方向盘时就比较稳定。由于电动机的转速可调,可以即时关闭,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相比,它节省了发动机的燃油消耗,提高了经济性。 电液助力转向系统尽管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技术改进,但液压装置的存在使得该系统仍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如存在渗油、不便于安装维修等。虽然实现了变助力特性,但该系统在液压助力系统基础上又增加了电子控制装置,使得系统结构复杂,成本增加。由于电液助力转向系统技术较为成熟,可以实现整车电控系统的一体化,作为传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过渡的中间技术,在一定时间内还将继续得到应用和发展。 4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AS或EPS)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在传统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传感器装置、电子控制装置和转向助力机构等。其特点是使用电动执行机构在不同的驾驶条件下为驾驶员提供合适的助力。系统主要由电子控制单元ECU、扭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电动机、离合器和转向柱总成等组成(图1)。
图l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简图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工作原理是:驾驶员操纵方向盘转向时,传感器将驾驶员作用于方向盘上的扭矩信号、车速信号、发动机转速信号输入ECU,ECU对输入信号进行运算,查询助力表格,确定目标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控制电动机的电流和方向,电动机经减速机构及离合器将扭矩传递给转向机构,从而为驾驶员提供合适的助力;当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EPS系统不助力。不转向的情况下,电动机不工作。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以实时地在不同的车速下为汽车转向提供不同的助力,保证汽车在低速行驶时轻便灵活,高速行驶时稳定可靠。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总体上包括机械部分和控制部分。机械部分主要包括传动单元(离合器、转向柱总成)和执行单元(电机)等。控制部分主要是根据传感器测得的车速和扭矩信号进行运算处理发出控制指令,驱动电机从而为转向提供助力。 EPS与HPS相比,除节省能源外,由于取消了液压系统而提高了环保性能,很好地解决了液压传动带来的种种弊端。整套系统由生产厂家一起提供给整车生产厂,可以直接安装。对不同车型、不同工况以及不同驾驶员所需的不同转向助力特性,可通过软件修改,方便快捷。完整的EPS系统还包括故障诊断与安全保护系统。当发生故障时,能停止助力,自动恢复到手动控制方式并发出警报信号,同时显示所记忆的异常内容如扭矩传感器本身异常、车速传感器异常以及电动机工作异常、蓄电池异常等等[5]。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已成为目前汽车转向系统技术发展的主流,但是该系统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电动机的发电功率和提供的转向助力也很有限,如果车身较重,转向系统需要有较大的驱动力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该系统多用于小型汽车上,目前已大量装备到中高级轿车上,并逐渐向普通型轿车和小型商用汽车发展。 5 线控动力转向系统 随着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线控动力转向系统(Steering By Wire,简称SBW)是随着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而成长起来的一种全新转向系统。它通过电线传递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来取代传统转向系统的机械传动和机械连接,助力矩由主控制器在相应参数进行解算之后,向转向执行电动机下达指令,由转向助力电动机提供。 SBW取消了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装置,改由方向盘模块、转向执行模块和主控制器ECU,3个主要部分以及自动防故障系统、电源等辅助模块组成。它是由一个实时总线结构(例如CAN,TTP或FlexRay)连接到设备[6]。可以很方便的和其他系统集成、统一协调控制。系统工作时,传感器检测驾驶员的转向数据,然后通过数据总线将信号传递给车上的ECU,并从转向控制系统获得反馈命令[7]。转向控制系统也从转向操纵机构获得驾驶员的转向指令,并从转向系统获得车轮情况,从而指挥整个转向系统的运动。转向系统控制车轮转到需要的角度,并将车轮的转角和转动转矩反馈到系统的其余部分,比如转向操纵机构,以使 驾驶员获得路感,这种路感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由转向控制系统控制。该转向系统具有许多优点[8]:①消除转向干涉问题;②去掉了原来转向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刚性机械连接,大大方便了系统的总布置;③舒适性提高;④可以个性化地适合特定的驾驶者和驾驶环境,与转向有关的驾驶行为都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⑤消除了撞车事故中转向柱伤害驾驶员的可能性,不必设置转向防伤机构;⑥驾驶员腿部活动空间增加,出入更方便。 由于转向盘和转向柱之间无机械连接,生成让驾驶员能够感知汽车实际行驶状态和路面状况的“路感”比较困难,所以目前线控动力转向系统仅用于一些概念车。还没有进行批量生产和安装,其可靠性和成本是阻挠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如果微控制器出现问题,转向系统将完全失灵,它不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液助力转向系统和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在电动机或者液压系统出现问题时,还可以以人力来控制汽车[9]。该系统的微控制器如果出现故障,因为没有机械系统连接方向盘和转向器,所以根本不可能控制汽车的转向。 6 对线控动力转向系统的展望 尽管线控动力转向系统现在不尽如人意,但SBW仍然清楚的是汽车发展方向。SBW系统消除了机械之间的联系,方向盘,轮胎的设计就会大大简化了。不仅提高了设计的效率,而且提高了汽车的经济性,并从整体上提高安全性。SBW系统的工作主要由电子元器件承担。电子元件的应用标志着相当数量的机械零件的减少,以及转向系统整个尺寸和重量的减轻。转向的整个过程由电子器件来实现,这大大提高了车辆的燃料利用率。因为只有在需要转向的时候,才有能量消耗。基于瞬时驱动的条件,控制单元接收其他系统传来的数据,执行机构只供给轮胎所需的力。转向性能的提高是依赖于传感器所接收到的速度、牵引力控制系统及其他有关的变量。当事故发生时,对司机最危险的是方向盘的碰撞。在装有SBW系统的汽车上,许多由于方向盘的伤害和死亡都可以消除。 由于取消了机械连接,所以转向的高可靠性是绝对必要的。在欧洲,已经有相关的标准,如IEC 61508和EN 61511[10]。单纯的电子系统不能保证的失效的条件概率小于10次故障/小时。由于此而设计出的容错的体系结构,以及准确的处理策略方法都是必要的。在控制策略方面的故障避免、丢弃错误数据、主动检测、自我诊断和保护将用于实现安全和可靠性[11]。可以预见对于SWB系统的容错的分析和设计,将会成为SWB普及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www.17net.net论文发表 参考文献: [1] 舒华,姚国平.汽车新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 朱华.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其研究现状[J].汽车零部件,2009,3 (6): 76-78. [3] 周淑辉,李幼德等. 汽车电子控制转向技术的发展趋势[J].汽车电器, 2006 (11):1-3. [4] 黄安华,卜宪卫.浅谈汽车的转向系统[J].Automobile Parts,2010,1(1):81-82. [5] 朱华.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究现状及趋势[J].技术与应用APA, 2010, 1(1):34-38. [6] WALLENTOWITZ, H., AND REIF, K. Handbuch Kraftfahrzeugelektronik. Vieweg+Teubner, 2006:1-3. [7] 陈奎元,马小平,季学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 J ].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5 (1): 21-24. [8] 周名,余卓平,赵治国.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J].轻型汽车技术, 2004(10): 9-10. [9] 王常友,董爱杰.汽车转向系统的现状及发展[J].北京汽车,2007(3): 7-10. [10] Nico A. Kelling and Patrick Leteinturier,“X-by-Wire: Opportunities,Challenges and Trends, 2003-01-0113, SAE World Congress, Detroit,MI, March :3-6. [11] E. Fischer, “Standard multi-body system software in the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 Journal of MultibodyDynamics, Vol. 221 (1),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