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合并胃肠功能障碍(附20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柯萨奇病毒A6感染致足月新生儿NEC、肠穿孔一例

柯萨奇病毒A6感染致足月新生儿NEC、肠穿孔一例

柯萨奇病毒A6感染致足月新生儿NEC、肠穿孔一例作者:林瀚妮李管明张霭润翁立坚房晓祎来源:《新医学》2020年第08期【摘要】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以隐匿感染为主,症状不典型,但可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可引起新生儿病房暴发性感染。

该文报道1例因感染柯萨奇病毒(CV)A6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穿孔、感染性休克的新生儿。

患儿为女性,因皮肤黄染及排血便而入院,结合临床表现及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

经予积极综合治疗后,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扩容、抗感染、输注血液制品等,患儿于住院第28 日痊愈并出院。

患儿出院后大便逆转录PCR结果回报:住院第2日、第23日大便 CV A6均阳性,遂补充诊断为新生儿CV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需重视肠道病毒感染可能,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十分重要。

【关键词】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肠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nd intestinal perforation in a term infant caused by CoxsackievirusA6: a case report Lin Hanni, Li Guanming, Zhang Airun, Weng Lijian, Fang Xiaoyi.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the Seven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107,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Fang Xiaoyi, E-mail:******************【Abstract】 Neonatal enterovirus (EV) is mainly manifested with occult infection and atypical symptoms. However, it may cause severe complications, and even death. It can also lead to the outbreak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neonatal ward. In this article, one female case of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testinal perforation and septic shock caused by Coxsackievirus (CV) A6 infection was reported. She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due to yellow skin and bloody stool. The possibility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nd septicemia was considered according to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xaminations. After active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cluding fasting,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volume expansion, anti-infection, and infusion of blood products, the neonate was cured and discharged. At the 2nd and 23rd d after hospitalization, RT-PCR revealed the stool samples were positive for CV A6. Hence, she was diagnosed with neonatal CV infection. The possibility of EV infe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neonatal septicemia.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deliver detection of the pathogen.【Key words】 Enterovirus;Coxsackievirus;Newborn;Septic shock;Intestinal perforation;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腸道病毒(E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是婴幼儿感染常见病毒[1]。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86例分析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86例分析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86例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预后。

方法分析86例新生儿胃肠功障的临床资料。

结果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治疗有效率为96.2%,中期为66.6%,晚期为50.0%,伴有呼吸、心功能障碍者为93.3%,伴有肾功能障碍者为63.6%,3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者有效率为25.0%。

结论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与治疗早晚、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胃肠道内环境的平衡密切相关。

【关键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早期诊断胃肠道内环境微生态平衡综合治疗胃肠减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是临床上新生儿危重症中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及时综合治疗是处理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关键,现将我院治疗的危重新生儿多器官功能障碍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危重新生儿多器官功能障碍合并胃肠功能障碍86例,其中男52例,女34例,发生时间3~28天。

1.2 原发病情况新生儿窒息3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3例,新生儿颅内出血8例,新生儿颅内感染9例,重症肺炎8例,败血症5例,寒冷损伤综合征6例,新生儿溶血1例。

1.3 治疗方法积极综合治疗原发病,维持脑、心、肾上腺等重要器官功能,水、电解质、热量平衡,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同时给予微生态制剂。

插胃管,用5%碳酸氢钠稀释3.5倍洗胃,胃肠减压,抽取胃容物记出量,插肛管协助排气,经胃管给予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

1.4 胃肠功能障碍的分期及疗效的判定[1]1.4.1 胃肠功能障碍的分期早期:烦躁、呕吐、腹稍胀气、肠鸣音正常或减弱;中期:嗜睡、呕吐、腹胀明显、肠鸣音明显减弱;晚期:昏迷、呕吐、高度腹胀、肠鸣音消失。

1.4.2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无呕吐、无腹胀。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探讨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NICU内发生院内感染的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院内感染原因及护理对策。

结果:本组50例患儿中,胎龄越小、体重越轻、住院时间越长、侵入性操作次数越多、抗生素应用种类越多,其院内感染几率越大。

结论:NICU患儿院内感染主要与患儿体重、胎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医源性接触、抗生素应用等因素有关,临床可根据上述感染因素给予积极护理,以减少NICU患儿院内感染几率。

标签: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胎龄;体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护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因多种原因出现围产期窒息缺氧、新生儿黄疸、胎粪吸入综合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胃肠功能衰竭等危重症,再加上新生儿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弱,对外界环境还未能适应,易受外界病菌入侵,造成肺炎、脐炎、肠炎、呼吸道感染等院内感染,从而危及生命。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首要阵地,同时也是引发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场所[1]。

为进一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探究护理对策,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1年10月50例重症监护室感染患儿进行调查分析,并实施了有效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50例,均来自2010年2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其中男27例,女23例,胎龄:14 d 38例;肺炎26例,肠炎7例,脐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17例。

1.2 方法对50例院内感染患儿的性别、体重、胎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次数、抗生素使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体重与院内感染关系本组50例患儿中,体重0.05),表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患儿性别无关。

35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综合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35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综合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35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综合临床治疗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综合临床治疗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1——2012年我院收治的35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给予患儿纠正各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清除病灶及保护心、脑、肺、肾等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等治疗措施,最后观察疗效。

结果患儿总的有效率为97.13%,总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4.29%,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胃肠蠕动开始时间以及肛门自行排气时间。

结论对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采用综合临床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全面推广【关键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综合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体质虚弱的新生儿身体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喂养非常困难。

特别是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抢救中,首先要综合考虑患儿的肠胃的新陈代谢功能,才能确保患儿营养是否供应充足。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综合症,需要采取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

在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我院对35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采用综合临床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婴儿20例,女婴儿15例,他们的平均胎龄是在30周左右,质量在1500g左右。

原发疾病:重度窒息8例,早产儿伴生活能力低下5例,大肠杆菌性肠炎4例,感染性休克2例,败血症2例。

所有患儿均符合胃肠功能障碍的判断标准,患儿的年龄、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作对比。

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粪质较稀、舌淡苔少、指纹色红、气急及面色苍白、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血性物或咖啡样液体或便血等症状。

1.2方法①首先,必须科学控制患儿的原发病,纠正患儿各系统功能以及器官功能的障碍,实现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从而改善患儿的呼吸循环功能。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58例分析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58例分析

・ 验 交流 ・ 经
新 生儿 胃肠 功能 障碍 5 8例分 析
刘红 霞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 胃肠功能障碍的病 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新生儿 胃肠功能障碍 5 8例病
例进行 回顾性分析 。结果 新生儿 胃肠功能障碍多发生 在围生期 内, 主要 由新生儿窒息 、 早产 、 血症 所致。结论 败
[ 郭俊 渊. 2 现代腹 部影像 诊断学 [ . M] 北京 : 学 出版社 ,0 1 科 20 .
18 1 9一 l 9 l 6.
分损伤引起 血。V级 : 粉碎 肾或 ‘ 肾蒂断裂。本组 I 级 以下 I I
2 6例 , V级 6例 。C I V、 T不仅对肾脏外 伤的正确诊 断具有 重 要作用 , 也能 为临床治疗提供 重要信息 。按照 目前 大多数 能 接受 的观点 , 对本组 II、 I 2 肾外伤行非手术治疗 , 、 I 级 4例 II 同 时C T在保守治疗过程 中可根据 生命体 征变化复 查 C T动态
2 6. 9
[ 5] 杨帆 , 李继明 , 孙桂 英 , 外 伤后 肾梗死皮 质缘征 的 C 等. T表 现 [] 中国 c J. T和 MR 杂志 ,0 4 23 I 20 , :5—3 . 7
及 时手术治疗或介入栓塞治疗 , 本组 l 例保 守治疗过程 中, 肾
周血肿增大同时合并 肾动脉瘤行选择性 ‘ 肾动脉栓塞术 。l例 合并输尿管断裂病人 行输尿 管重建 、 尿液囊肿 清除 术。对 6
例 I V级‘ V、 肾外伤均作患‘ 肾手术切除处理 。
[ ] CrlP , i nC M n c J Tem ngm no r a 6 a o R Dx M, eA i h W. h aa et fe l rl o n e n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53例分析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53例分析
础。
新生儿 胃肠 功能 障碍 是 围生期 常见 的并发症 , 常继发于新生儿窒息 、 产儿 、 早 及危重 的新 生 儿 疾病 如 败 血症 、 重症 肺 炎、 肺透明膜病 、 克等 。及时 发现 早诊 休 断和早治疗 是危重 新生 儿抢 救过程 中的
关键 。
新 生儿 胃肠功 能 障碍常 见 于新生 儿 窒息 、 早产 、 重 的呼 吸系统 疾病 及严 重 严 感染 , 临床上 以轻度 腹胀 、 胃潴 留 、 拒奶 、 恶 心 、 吐 、 便 潜 血 阳 性 、 消化 道 少 量 呕 大 上 出血 、 肠鸣音稍 减弱 或亢 进 为早期 表 现。 在 16危重病例 中并 胃肠 功能 障碍者 5 4 3 例, 发生率为 3 . %。常见病 因, 表 1 63 见 。 讨 论 本研究 中新 生 儿 窒 息 为 主要 病 因。 窒息时缺血 缺 氧 , 系膜 血管 强烈 收缩 , 肠 使更 多的血液供 应心 、 等重要 器 官 , 脑 因
中 国社 区 医师 ・ 医学 专业 2 l 年 第 3 O0 1期 ( 2 总 第2 6 )5 第1卷陵 区 罡 杨 医院 2 3 8江
摘 要 目的 : 何 减 少 胃切 除 术 后 残 胃 如 胃瘫 的发 生 。方 法 : 析 6例 胃切 除 术 后 分 残 胃胃瘫的病 因及诊疗体会 。结果 : 胃 残 胃瘫 发 生 后 均 采 取 非 手 术 治 疗 ,0 —1 1 2 天 开 始 缓 解 ,3—1 1 8天 全 部 治 愈 。 结论 : 术 中尽 可能减 少手术损伤 , 术后鼓励患者 尽早下床活 动。注重 术后补 液 , 钾 , 补 维 持 电解质平衡 , 时 胃镜 检 查 , 用 胃肠 及 应 动 力 药 物 及 抗 胆 碱 脂 酶 药 物 可促 使 残 胃 胃瘫恢 复 。

112例新生儿窒息临床论文

112例新生儿窒息临床论文

112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研究[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中图分类号] r36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63-01新生儿窒息时由于严重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可造成患儿多系统、多脏器损害。

新生儿窒息对神经、呼吸、心血管系统的改变方面过去有较多的报道[1],但对新生儿胃肠道损害特别是胃液改变的报道较少。

我们对112例足月窒息新生儿的胃液颜色、气味、黏液含量、ph值、分层情况、隐血试验、乳酸及胃蛋白酶结果进行了观察或检测,以探讨新生儿窒息对其胃肠道功能的损害。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2例窒息新生儿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新生儿,其中男60例,女52例,符合孕期37-42周及出生时1分钟apgar 评分≤7分[2]。

全部患儿均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入院。

1.2 方法1.2.1 标本采集采集时间在入院24小时内,标本采集后立即分析。

为了明确诊断并保护新生儿胃肠功能,对窒息新生儿均于开奶前常规采集胃液并用温热生理盐水洗胃。

胃液抽取时将灭菌的胃管从口腔插入,首先抽空全部空腹胃液,然后缓缓抽取,以免损伤胃黏膜。

如遇胃液中有羊水样物时,弃之不用。

胃液采集后留取3ml送检。

1.2.2 检测方法胃液ph值采用精密ph试纸测定;胃液分层情况在放置2小时后观察;隐血试验采用胶体金试带法测;乳酸及胃蛋白酶均采用721分光光度计终点比色法测定。

1.2.3 正常值范围正常新生儿胃液为清晰无色,略带酸味,黏液含量少,ph范围为0.9-1.8,放置2小时后无明显分层,隐血试验呈阴性,乳酸定性试验呈阴性,胃蛋白酶范围为3.6-10.6u。

2 结果本组112例患儿中,16例(14%)胃液颜色呈棕褐色、红色或咖啡色,提示有胃黏膜出血;28例(25%)胃液无酸味;27例(24%)ph 值升高至3.5-7.0,为低酸;1例ph值升高至7.0以上,为无酸;56例(50%%)黏液含量增多;65例(58%)分层明显,上层为黏液,中层为胃液,下层为血液或咽下物;18例(16%)隐血试验阳性;112例(100%)乳酸定性试验呈阴性;34例(30%)胃蛋白酶降低。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胃肠功能障碍疗效分析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胃肠功能障碍疗效分析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胃肠功能障碍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多巴胺泵维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胃肠功能障碍临床效果。

方法:患儿46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多巴胺3~5μm/(kg·分)微量泵泵入,持续3~5天;对照组22例常规治疗,比较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7727%,差异明显,无不良反应。

结论: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胃肠功能障碍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窒息新生儿多巴胺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重度窒息易并发胃肠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随窒息程度而加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在临床上常常导致严重后果,已成为临床上普遍关注的问题[1]。

笔者应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24 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資料:2004年2月~2011年5月收治46例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发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其中男26例,女20例,日龄生后2小时~2天,早产儿5例,使用多巴胺治疗者为治疗组(24例),不使用多巴胺治疗者为对照组(22例)。

两组新生儿胎龄、分娩方式及出生体重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诊断方法:新生儿出生时1分钟Apgar评分≤3分即诊断重度窒息。

46例病例均符合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2],均出现呕吐、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物为咖啡样物或便血。

治疗方法: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均采用吸氧、维持正常生命体征、供给热量、控制感染及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措施。

研究组为窒息复苏4小时内使用小剂量多巴胺3~5μm/(kg·分)微量泵泵入,持续3~5天。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24小时肠鸣音恢复,呕吐、腹胀明显缓解,大便隐血(-),胃肠出血停止;②有效:3天内症状明显缓解,大便隐血减少至(++)以下,胃肠出血减少,肠鸣音恢复;③无效:治疗3天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感染合并胃肠功能障碍(附2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4-07T13:28:43.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陈国凤[导读]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多发生在各种疾病的基础上,常合并其它多脏器功能障碍。

陈国凤(辽宁省鞍山市妇儿医院儿科 114014)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232-02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多发生在各种疾病的基础上,常合并其它多脏器功能障碍。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感染因素所致的危重症,一旦出现胃肠功能障碍,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咖啡样物或便血,感到病情凶险,疗困难。

现将我院新生儿病房近二年来感染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病例20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本组男12例,女8例。

足月儿13例,早产儿7例。

体重<1500克2例,1500-2500克10例,2500-4000克8例。

原发病:重症感染5例,败血症10例,感染性休克4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

1.2临床表现:20例新生儿均在感染所致危重症过程中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咖啡样液体或便血。

符合《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1]。

1.3治疗及结果:积极有效控制感染,输丙种球蛋白加强支持疗法。

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防止各系统器官出现功能障碍,改善全身循环状态。

对于腹胀,呕吐咖啡样物或便血的患儿,给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1.4%碳酸氢钠洗胃后再用0.5毫克去甲肾上腺素加入10毫升生理盐水保留胃中,每日1-2次。

立止血0.5KU静脉注射,0.5KU肌肉注射。

严重者给予甲氰咪呱每次5-10/,静脉点滴3-5天。

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
2.5-5ug(.min),酚妥拉明0.3-0.5mg(kg.次)静点,同时纠正血气,电解质紊乱,抗氧化等综合治疗。

其中15例治疗后2-4天好转,7-8天内治愈;3例死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2例自动出院。

2 讨论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粘膜屏障功能,胃肠动力功能发育均不成熟,容易出现胃肠功能障碍。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重要部分,也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启动器官[2]。

一旦出现,预示病情进一步恶化。

提醒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本组病例均为严重感染过程中出现的胃肠功能障碍,本组患儿死亡率15%,患儿病情危重,家属因经济条件及担心预后决定放弃治疗的有10%。

由于感染因素导致微循环障碍及血液再分配,使胃肠道缺血,以致扩张无力而发生腹胀。

60%的危重新生儿在严重腹胀之后继之出现循环衰竭,大约71.17%患儿48小时内死亡。

上述病例提醒我们对于感染较重的患儿用药,要早期高效,监测生命体征,警惕胃肠功能障碍的出现。

由于胃肠功能障碍的出现,肠源性细菌和毒素的不断入侵,使肝,肠白细胞系统处于激活状态,其释放的大量炎性介质引起远隔部位器官严重损害导致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发生[3]。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往往发生在感染所致危重症的初级阶段,在治疗上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循环。

控制消化道出血,消除腹胀及增强肠蠕动。

及时有效地控制胃肠功能障碍,防止其发展为致命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祥文.小儿胃肠功能障碍概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
[2]王茂贵.小儿胃肠道特点,粘膜屏障与胃肠功能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2.
[3]何秋颖,闻德亮.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5):3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