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道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胃肠道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摘要目的:胃肠道是全身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更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库,但既往对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和防治研究比较少,本文探讨其诊断与治疗进展.方法:结合我们已进行的有关研究和参加抢救的临床救治体会,并引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论文及着作.结果:使诊断与救治方案更趋合理,抢救成功率更高.引言.”[2].<107.L-1,随着胃肠道越向下行,细菌数量和种类逐步增加,远端小肠含菌数量达106~1011.L-1,而结肠粪便内细菌数可高达108~1011.g-1[3].肠粘膜屏障功能这是肠道所具有的特定功能,能阻止肠道内细菌及其分解产物经肠壁逸至机体内.现已认识到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肠内细菌及内毒素易位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MODS甚至MOF的一个重要因素.①细菌可从消化道逃逸引起致命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②细菌内毒素对人肠粘膜的屏障损伤后可导致体循环衰竭;③脓毒症、烧伤、创伤及正常人接收内毒素时,这些因素最终可导致M0DS.有以下方面的证据可证明:细菌可由肠腔中转移到血循环或腹腔中,造成全身性感染或腹膜炎;在创伤或烧伤时,可能发出来自肠道细菌的致命性感染,而找不到感染灶,这是由于病情严重,肠道的5d;②胃肠蠕动消失;③肠鸣音近于消失,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有高度腹胀者;④应激性溃疡,无结石性胆囊炎等.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衰竭的诊断要点:①有引起胃肠道功能衰竭的前提,如重症感染,休克、黄疸、烧伤、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后,以及有肺、心、脑、肾、肝等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应高度警惕胃肠道功能衰竭的发生;②疑有应激性出血者,24h内失血超过800m1;③经内窥镜检查确定胃粘膜有糜烂、溃疡、出血者;④胃肠道本身的疾病和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胃肠道功能衰竭.如胃肠道炎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高位肠瘘、短肠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创伤,某些药物因素等.另外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衰竭,需要有以下一种或三种病理与生理的改变:①正常生长在肠道内的细菌平衡失调,发生革兰阴性大肠杆菌菌群的扩增;②宿主自身的防卫功能发生障碍;③粘膜屏障22.1损伤.再灌注损伤(膜上皮坏死,粘膜修复能力降低,为致病微生物的入侵敞开大门,进一步加快了SIRS/MODS及MOF的发展.2.2内毒素与肠粘膜损伤内毒素是G—菌胞壁的脂多糖(LPS)部分,其生物学效应及病用是由脂多糖的类脂A部分所致.内毒素可引起肠粘膜一系列病理改变:粘膜下水肿、肠绒细胞坏死、肠通透性增加,从而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肠粘膜屏障主要有:①粘液屏障:生理状态下肠粘液形成粘弹性胶层,形成肠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中的化学屏障.粘液主要成分是水,功能成分是杯状细胞分泌的粘蛋白,其主要功能为滑润肠粘膜,保护肠粘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通过非特异性的粘性或粘蛋白上的寡糖与细菌特异性结合以阻挡条件致病菌的定植;②生物屏障:肠道细菌在肠腔内形成.肠道33.1.3.d-1;乌贝散3g,3.d-1;乐得胃2片,3~4.d-1;吉福士凝胶3.2g,3.d-1;抗组织胺,常用药物:雷尼替丁150mg,2.d-1口服,或100mg静脉滴注,2~3.d-1;甲氰咪胍200mg,3.d-1,或400mg静脉滴注;4.d-1;法莫替丁20mg静滴,2.d-1;③抑制H+/K+泵:目前临床主要使用奥美拉唑(omeprazole),他可通过抑制胃壁细胞的H+/K+ATP 酶达到抑酸分泌作用.常用剂量40mg静滴,4~6/h;④拮抗氧自由基:SOD、别膘呤醇均能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并阻止肠道细菌移位,还可提高生存率.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给予别膘呤醇50mg,口服,每日3次.维生素E及多种中草药,如小红参酮、复方丹参、大黄等,也有明显拮抗自由基作用;⑤若发现大出血,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输血.酌情选用以下止血药.云南白药:每次1g,每日3次.止血芳酸:0.2~0.4g,静脉滴注,2/d.止血敏:0.5~1.0g,静脉滴注,2~4/d.垂体后叶4h后n-180mg.L-1”;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粘膜保护剂可形成特有的粘膜保护层;⑩采用选择性肠道去污染[6],通过给予非肠道吸收药物杀灭肠道内机会致病菌,以减少细菌移位而引起的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等.3.2给于分阶段代谢营养支持及免疫营养支持治疗3.2.1分阶段代谢营养支持治疗胃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时一方面机体处在代谢紊乱及营养素利用障碍状态,急需给予补充;另一方面由于多器官功能障碍时,不能有效地利用营养素及排出代谢产物.对此我们提出应采用分阶段代谢营养支持治疗[7],这证实是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如急于求成,势必要加重病情.我们在常规治疗组中,有两例79,83岁高龄患者在恢复排气功能以后我们就给.另有1.病理3.2.2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近期一系列相关研究表明,某些营养物质不仅能防治营养缺乏,而且能以特定方式刺激免疫细胞增强应答功能,维持正常、适度的免疫反应,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有害的或过度的炎症的反应,维护肠屏障功能等.人们将这一新概念称之为免疫营养(immuonutrition),以明确其治疗目的.具有免疫药理作用的营养素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包括谷氨酰胺、精氨酸、n-3脂肪酸、核苷和核苷酸、膳食纤维等.我们应用肠道营养剂益菲佳(ENSURE),他是一种罐装速溶粉剂,能减少患者的呼吸需要,因此可以缩短使用人工呼吸器的时间,血中二氧化碳的分压可减少16%.还应用能全素、安素、爱伦多、益力佳等,经观察效果良好.另外还需要增加外源性胰岛素,必要时给予生长激素,促进蛋白合成.以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这可能与维持肠粘膜细胞的机械屏障,保持粘膜的生物屏障和保持粘膜的3.33.3.1但国“人以水3.3.2.中医理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和鞣质等.用法:每次5g至几十克不等,2~3次/d给药;也可用生大黄粉5g~10g,以温开水调成稀搬注入胃中或灌肠,疗程一般3d~6d.还有用生白芨粉10g~15g来保护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对胃肠道出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3.3.3方药的临床应用目前应用最多的治则治法以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为最多,配合活血化瘀、通腑清肠之法临床验证有较好的疗效.方药采用大承气汤、大陷胸汤、桃红承气汤等加减.大承气汤能荡涤肠道,使实邪积滞排出,改善肠、肺等脏器血流灌注,则肠蠕动及呼吸功能得以恢复等,减少了内毒素的移位,从而显着减轻肠源性内毒素所造成的肺损伤[9].3.3.4[10.11]根据“剂.35/50分别采例,死亡37肠梗阻、上消化道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的腹腔感染合并SIRS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固本冲剂24g(200mL)口服或经胃管注入,发现解毒固本冲剂可以降低体温、脉搏、白细胞总数,缩短排气排便时间,对于腹腔感染合并SIRS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免疫双向调节作用和对肠屏障的保护,阻断了肠源性感染向MODS及MOF的发展.3.3.5其他①热毒清:该方由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鱼腥草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②厌氧灵:该方由黄连、黄芪、木通、大黄、甘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③藜芦醇甙:是从中药虎杖中提取的纯品,对内毒素休克所致的损伤器官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④休克饮:休克饮以《备急千斤要方》中温脾汤为基础,主要由附子、大黄、黄芪、地榆等组成,实验研究表明休克饮对肠道细菌移位过程肠功[13],但41MODS2;7:1074-10763岳茂兴.消化系统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的救治.华人消化杂志1998;6:277-2794岳茂兴.消化系统疾病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衰竭的救治进展.华人消化杂志1998;6:91-935岳茂兴,李学彪,张连春,王新明,张诗琳,杨建武.70岁以上高龄腹部外科患者196例手术治疗体会.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731-7326杂志789杂志10?.中国危11?25712?姜玉峰,岳茂兴.解毒固本汤对CLP大鼠TNF、IL-2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杂志2000:59:39-4113?岳茂兴.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的研究方法.华人消化杂志1998;6:277-27914?岳茂兴.腹部外科疾病并发MODS时的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创伤外科杂志2000;2:176-17815?刘大为.我国危重病医学的发展与现状.中华外科杂志1999;37:531-533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重症病人的胃肠功能障碍页文档课件PPT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避免因呕吐物或分泌物导致的窒息。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缓解胃肠不适症状。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
通过鼻饲或胃管等方式,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正常代谢。
肠外营养
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确保身体得 到足够的能量和养分。
详细描述
危重病患者长期卧床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和肠道菌群失调。治疗上需采取综合措施, 包括饮食调整、促进肠道蠕动和调节肠道菌群等。同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肠 梗阻、肠穿孔等。
THANKS
感谢观看
05
CATALOGUE
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胃肠功能障碍
总结词
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
详细描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常导致胰腺组织出血、坏死,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胃肠功能障碍是其中 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治疗上需综合运用抗炎、抑制胃酸分泌、营养支持 等手段,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04
CATALOGUE
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的预防 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清洁卫生
定期清洁病房和患者身体,减少感染风险。
合理饮食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避免过度刺 激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定期检查
定期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 的胃肠问题。
护理方法
监测病情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
重症病人常伴有内分泌和代谢紊乱, 如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等,这些因素 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 您需要知道什么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69-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邓力峰(大邑中康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所受的精神压力也在增加,导致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在上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引起高度的重视,多了解关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方面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工作。
那么,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中西医是如何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以下这些内容。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由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等多种功能性胃肠病引发的病理变化。
此外,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胃癌等器质性消化道疾病也会伴随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胃肠动力性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两大类型,主要涉及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便秘等疾病。
ICC 对胃肠运动的调节。
ICC 是胃肠道中一类特殊间质细胞,是胃肠慢波电位的起搏者和传播者,主要作用是对胃肠基本电节律的调控和神经递质的信号进行传导。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就是由于缺乏ICC 或者ICC 分布异常引发的。
脑肠肽及其受体对胃肠运动的调节。
脑肠肽是指分布在脑及胃肠系统中并且对胃肠运动可以进行调节的一类肽类物质,它和神经系统等系统一起参与胃肠运动的调控。
一般将脑肠肽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大类。
兴奋性脑肠肽主要包括胃动素、胃泌素和P 物质等,胃动素主要对消化间期肌电复合波周期性活动进行调控,从而使胃排空得到促进作用,同时胃动素对患者悲伤情绪及消化不良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5-HT 及其受体对胃肠运动的调节。
5-HT 是在各种刺激因子的作用之下,由5-HT 胺前体摄取和脱羧细胞生成和分泌而成的。
5-HT 对胃肠平滑肌或者某些部位黏膜上皮细胞有直接性的作用,这样可以对胃肠活动进行调节。
2023年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肠道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

2023年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肠道内
营养专家共识(全文)
本文旨在提供2023年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肠道内营养的专家共识。
通过专家讨论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共识:
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这种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制定本专家共识对于提高危重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共识内容
基于专家组的讨论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共识内容:
1. 定义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范围和分类;
2. 确定评估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方法和指标;
3. 制定适用于危重病患者的肠道内营养支持策略;
4. 提供危重病患者肠道内营养治疗的操作指南;
5. 探讨并制定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结论
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专家们共同努力来提供最佳的医疗护理。
本专家共识是为了帮助医务人员在2023年针对危重病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肠道内营养提供指导。
我们希望这一专家共识的制定能够在改善危重病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感谢所有专家的贡献和参与!。
急性胃肠损伤(AGI)的分级

急性发作的胃肠症状,需临如:胃轻瘫伴胃潴留或反流,低位消化道麻痹,腹泻、Ⅰ级腹内高压[腹内压为12~15mmHg(1mmHg=0.133 kPa)],胃内容物或大便可见出血。喂养不耐受表现为肠内营养72h。
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
评价内容
计分标准
0分
1分
2分
5分
腹胀和(或)腹痛
无
轻度腹胀 无腹痛
明显腹胀或腹内压15~20mmHg 或能够自行缓解的腹痛
严重腹胀 或腹内压>20mmHg 或腹痛不能自行缓解
恶心和(或)呕吐
无恶心呕吐 或持续胃肠减压无症状
有恶心 无呕吐
恶心呕吐,但不需胃肠减压 或250mL≤胃残余量<500mL
AGIⅣ级:胃肠衰竭并 严重影响其他器官脏器功能
急性胃肠损伤进展为直接危及生命的严重状态,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 征及休克加重
诊断:急性胃肠损伤导致急性严重的全身情况恶化,伴多器官功能不全和休克。例如肠道缺血、坏死,胃肠道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假性结肠梗阻,需要减压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
急性胃肠损伤超声检查评分
AGIⅢ级:胃肠衰竭
胃肠功能丧失,临床干预后胃肠功能仍无法恢复,一般情况无改善
诊断:临床干预后(如使用红霉素、幽门后置管)仍持续存在的肠内喂养不耐受,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持续甚至恶化。例如:即使治疗后病人仍持续喂养不耐受-高度胃潴留,持续胃肠麻痹,发生或进展性肠扩张,腹内高压进展到Ⅱ级(腹内压为15~20 mmHg),低腹腔灌注压(<60mmHg)。出现喂养不耐受并可能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持续或恶化有关。
急性胃肠损伤(AGI)的分级
分级
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

加强重症医学、营养学、胃肠病学等 多学科的合作,实现重症胃肠功能障 碍患者的综合治疗与康复。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其他治疗手段
如中医中药治疗、物理治疗等,可与肠内营养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的制定
评估患者病情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对病情进行准确 评估。
制定营养目标
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营养目标,包括能量、蛋白质 、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量。
PART 04
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肠内 营养治疗策略
不同类型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肠内营养治疗策略
1 2
动力障碍型胃肠功能障碍
采用低渗、低脂的肠内营养制剂,减少胃肠道负 担,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炎症型胃肠功能障碍
选用含有抗炎成分(如谷氨酰胺、精氨酸等)的 肠内营养制剂,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提供足够的能量和 营养素
重症患者往往存在能量和营养 素摄入不足的情况,肠内营养 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 ,满足患者的代谢需求。
维护肠道屏障功能
重症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易导致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引 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 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肠内营养 能够维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 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风险。
2023-2026
ONE
KEEP VIEW
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肠 内营养专家共识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肠内营养在重症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 肠内营养的实施和管理 • 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肠内营养治疗策略 •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防治 • 总结与展望
ICU胃肠道功能衰竭的处理

ICU胃肠道功能衰竭的处理急性胃肠道损伤已经被认识,并已成为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GDS)的概念建立在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ASA)评分模型,范围从0(无风险)到4(危及生命)。
但目前还没有与之相关的特定的、可靠的和可复制的生物标记物。
用营养风险筛查(NRS)评分评估风险是解决营养治疗的第一步。
根据胃肠衰竭的严重程度及其临床表现,营养管理需要个性化,但始终包括预防营养不良和脱水,以及提供目标必需的微量营养素。
纤维在肠道喂养溶液中的使用已获得认可,甚至根据微生物组的发现推荐。
引言大多数临床医生一致认为需要喂养患者,并认识到与营养不良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但是急性喂养不足的影响是不紧迫的,这使得任务更加复杂,往往转移到护理团队,就像早期活动或压力伤害预防一样。
实际上,ICU患者的特点是急性器官衰竭及其管理。
尽管心脏、肺或肾功能衰竭都是有系统地寻找和定期评估的,但胃肠道功能衰竭仍未得到统一的治疗和识别。
这种重要的器官系统一直被排除在多器官衰竭的评分之外,比如在SOFA评分中,只有肝脏代表整个胃肠道。
与床旁超声心动图、肺血气分析、肾尿素氮/肌酐分析相比,胃肠道功能衰竭缺乏诊断标准和可靠的临床标志物。
另外,胃肠道屏障是人体接触环境的最大表面。
在人体物理和微生物防御中扮演重要角色。
要实现它的不同功能,胃肠道需要30-40%的能量消耗,在血液动力学休克时特别脆弱。
在重症监护室,胃肠道衰竭的发病率非常高。
危重病人越来越老,经常有许多并发症(癌症,糖尿病,其他慢性病),倾向于入院前营养不良,往往与肌红蛋白症有关。
他们的主要诊断包括一个或多个器官衰竭。
大多数危重病人采用机械通气、镇静和血管活性药物。
他们接受阿片类药物,有时还有大量的晶体液体用于复苏。
这些因素都能促进胃肠道衰竭。
此外,危重病人还需要接受多种影像学检查或侵袭性手术,导致反复的禁食。
虽然胃肠道衰竭的定义被称为急性胃肠道损伤,在最严重的阶段从I(低风险)分级到IV(高风险),这是一种多态性综合征,由胃肠道运动能力受损(胃轻瘫或下胃肠道麻痹)、肠细胞功能紊乱(吸收机制受损和/或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胆汁酸平衡改变或肠系膜灌注受损引起。
胃肠功能障碍

多脏器功能不全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2016 年)一、诊断(一)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重修MOD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的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并依据其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腹部胀气,肠鸣音减弱;中度:高度腹部胀气,肠鸣音近于消失;重度:麻痹性肠梗阻,应激性溃疡出血。
(具备2项中1项者即可确诊)(二)证候诊断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行业标准中的证候部分,拟定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标准:(1) 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2) 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3) 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 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4) 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
二、治疗方案(一)专科特色轻度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及中药汤剂辨证使用;中度胃肠功能障碍者:予以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中药汤剂辨证使用;重度胃肠功能障碍者:除了予以中药汤剂、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外,力卩用承气汤类中药灌肠。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主证(1) 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2) 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⑶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4)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
(三)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在大剂量激素诱导期,由于患者表现出一派阳热症状,以养阴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在激素撤退阶段,针对患者表现为一派阳气不足的症状,采用温肾助阳益气为主;在激素维持量阶段,以补益肺气、滋肾填精为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脏器功能不全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一、诊断(一)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重修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的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并依据其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腹部胀气,肠鸣音减弱;中度:高度腹部胀气,肠鸣音近于消失;重度:麻痹性肠梗阻,应激性溃疡出血。
( 具备 2 项中 1 项者即可确诊) (二)证候诊断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行业标准中的证候部分,拟定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标准:(1)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2)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3)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4)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
二、治疗方案(一)专科特色轻度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及中药汤剂辨证使用;中度胃肠功能障碍者:予以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中药汤剂辨证使用;重度胃肠功能障碍者:除了予以中药汤剂、苁芦通便胶囊、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外,加用承气汤类中药灌肠。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主证(1)腑实证:大便多日不通,矢气无或频转矢气,院腹痞满,按之则硬,腹痛拒按,发热口渴,心烦躁扰,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2)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院腹胀满,腹部隐痛或不痛,苔黄或腻,脉多滑(3)阴虚腑气不通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口渴,小便短黄,舌干少津,脉细(4)寒积腑气不通证:大便不通,脱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喜温恶寒,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脉弱。
(三)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在大剂量激素诱导期,由于患者表现出一派阳热症状,以养阴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在激素撤退阶段,针对患者表现为一派阳气不足的症状,采用温肾助阳益气为主;在激素维持量阶段,以补益肺气、滋肾填精为原则。
1、辨证论治(1)阴虚火旺主证:轻度浮肿,兴奋易激动,失眠盗汗、多毛、痤疮、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多见于肾综的激素首始治疗阶段。
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汤知母12g,黄柏5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淮山药20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等。
(2)脾肾气虚主证:面色萎黄,全身浮肿,或水肿较轻或原有高度水肿,已经利尿,而浮肿减轻,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腰膝酸软,小便短少,舌淡胖或边有齿印,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无力。
本型多见于激素的维持治疗阶段及用于常复发性肾综巩固治疗者。
治法:补脾益肾、利水化湿方药:猪苓汤桂枝5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甘草6g,柴胡10g,当归10g,黄芪20g等。
(3)阴阳两虚主证:浮肿反复发作,小便不利,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四肢不温,失眠盗汗,舌淡苔白,脉细。
多见于肾综迁延不愈、难治性肾综。
治法:阴阳双补方药:无比山药丸山茱萸15g,泽泻20g,熟地20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菟丝子20g,肉苁蓉15g等。
(4)肝肾阴虚主证:面部及下肢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少寐,口干咽燥,小便短涩,大便秘结不畅,舌边红或质偏红,苔薄白腻或薄黄,脉弦细。
多见于激素的维持治疗阶段,成人常复发性肾综。
治法:滋补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20g,山萸肉15g,山药12g,泽泻9g,丹皮9g,茯苓15g,甘草6g 等。
(四)中医特色疗法1、针刺治疗采用的主要穴位包括:中脘、气海、膻中、孔最、足三里、三阴交、肾俞、三焦俞、心俞、风池(可调节全身机能状态);关元或中极、阴廉、肾俞、三焦俞(可促进排尿);中脘、心俞、肾俞、三焦俞(可增加肾血流量);中脘、百会、正营、玉枕、肩井(可调整血压)。
注意事项: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采用合适的补泻手法。
禁忌症:畏惧针刺,有晕针史;高度浮肿;凝血机能异常。
2、穴位贴敷法偏于肾阴虚者用肾阴膏(何首乌、川牛膝、乌梅、丁香、花椒4:2:2:1:1);偏于肾阳虚者用肾阳膏(肉桂、淫羊藿、肉苁蓉、丁香、花椒、乌梅1:4:4:2:2:4);阴阳两虚者用阴阳双补膏(肉桂、丁香、川牛膝、何首乌、花椒1:2:4:8:2)。
贴敷于关元、气海、肾俞等穴位。
注意事项:对于活动量较大的患者,避免选用足三里、涌泉等易使药膏脱落的穴位。
禁忌症:对胶布过敏者。
3、穴位注射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采用的主要穴位包括:足三里、三阴交、肾俞、三焦俞等。
(1)灯盏细辛注射液主穴足三里、曲池、肾俞,并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辨证治疗:水肿明显加水道穴,尿红细胞增高加血海穴,白细胞增高加中极穴。
治疗时病人取卧位,穴位处进行常规皮肤消毒后,用灭菌注射器抽取药液,快速垂直刺入穴位,得气后抽无回血,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中,每穴1ml,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之间间隔5天。
(2)丹参酮ⅡA注射液穴注取肾俞(双)、三阴交(双)、中脘穴。
丹参酮ⅡA注射液每穴1 ml,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
每个疗程10天,疗程之间间隔5天。
注意事项:医护人员须找准穴位,患者有得气感后再进行注射。
禁忌症:高度浮肿患者。
4、中药足浴药物组成:麻黄20g,桂枝20g,川芎20g,大黄20g,生黄芪20g,丹参20g,枸杞子20g,山药20g,白花蛇舌草20g,防风20g,羌活20g,独活20g。
操作方法:将上药混合装入纱布袋封好,用热水浸泡,待水温降至38~40℃,让病人将双足浸入水中,适应后不断加入热水,保持水温,全过程30min,汗后静卧,每日1次, 3周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足浴后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5、中药热奄包选用桂枝、细辛、透骨草、乳香、没药、红花等益气温阳、化瘀通络之品,按比例混合研细末,与海盐按1:2比例混匀,取适量装入布包中,微波炉中高火加热2~3分钟,穴位敷贴约20分钟,每日1次,10天1个疗程。
6、灸法多功能艾灸治疗机是根据传统的艾灸原理,采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磁疗方法,充分利用艾的有机成分,同时对多个穴位进行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适用于肺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证型,据患者病情可取肺俞、肾俞、脾俞、三阴交、复溜、中极、关元等穴位。
禁忌证:严重血小板减少症、严重心脏病患者、体内安装起搏器者及妊娠女性禁用。
7、耳穴贴压法取0.6×0.8(平方厘米)的胶布,将光滑饱满之王不留行籽贴于胶布上,用血管钳送至耳穴,贴紧后加压力,让患者感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
每次只贴单侧耳穴,两耳交替应用,每次主穴必贴;配穴可取1—2穴,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
三、难点分析(一)治疗难点我们在临床中发现部分水肿患者在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仍长期存在胸水、腹水及双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难点分析中医学认为三焦为水液气化之通道。
三焦气化失司,水液内停,阻于脏腑经络,日久化为湿浊,湿性黏腻,故病程多迁延难愈,证多反复。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脾肾阳虚,温化不利,气机不调,则湿浊更难祛除,故长期存在水肿。
(三)解决思路和措施祛湿化浊、利水消肿要根据三焦的生理特点兼顾并举,归纳为分利三焦法:上焦如雾,宜宣宜散,多用芳香之品散湿化浊,如藿香、佩兰、香薷等;中焦如沤,宜燥宜化,多用苦温之品燥湿化浊,如陈皮、半夏、砂仁、白术等;下焦如渎,宜泄宜利,多用甘淡苦寒之品利湿泄浊,如茯苓、泽泻、大黄、积雪草等。
四、疗效判定(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完全缓解: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部分缓解: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且<9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疾病疗效判定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
(1)完全缓解:症状、证候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及红细胞转阴,尿蛋白定量持续<0.20g/d,肾功能恢复/保持正常,血清白蛋白恢复,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基本正常,3 个月以上。
(2)部分缓解:症状、证候与体征基本消失,其半定量积分值减少≥75%,尿蛋白及红细胞较治疗前减少≥50%,尿蛋白定量持续<1.0 g/d,肾功能恢复/保持正常,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基本正常,3 个月以上。
(3)有效:症状、证候与体征明显好转,其半定量积分值减少≥50%,尿蛋白及红细胞较治疗前减少≥25%,尿蛋白定量持续在1.0~2.0 g/24 h,血清肾功能、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3 个月以上。
(4)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二)评价方法1、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表主要症状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3、主要实验室评价指标(1)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水肿、血尿、血压等;(2)血浆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