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胃肠功能的认识及胃肠功能障碍防治初探
胃肠功能紊乱中医

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主要由饮食不正、情志失调、过劳疲劳、饮酒过多等因素引起。
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或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强调患者饮食的调理以及情志的舒缓,以下是关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调理方法。
首先,调整饮食习惯。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的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认为胃肠功能紊乱多与脾胃虚弱有关,因此患者应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此外,适当补充食物纤维也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
其次,保持情志舒畅。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患者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焦虑、压力和情绪波动。
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聚会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稳。
再次,合理安排生活作息。
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胃肠功能的调理非常重要。
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坚持适度的运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
此外,中药调理也是胃肠功能紊乱的常用方法。
中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采用丹参、黄连、木香、佩兰等药物进行调理。
患者可选择几种中药材制成煎剂,每天餐后温服,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缓解相关症状。
总之,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饮食、情志、作息等方面的调理对于恢复胃肠功能非常重要。
患者应保持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愉快的情绪和规律的生活作息。
中药调理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咨询医生。
改善胃肠功能的中医药疗法

改善胃肠功能的中医药疗法在日常生活中,胃肠功能不佳是许多人面临的健康问题。
消化不良、胃胀、胃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常常给人们带来不适和困扰。
幸运的是,中医药在改善胃肠功能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法。
中医认为,胃肠功能失调与多种因素有关。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脾胃虚弱等都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例如,长期暴饮暴食、食用油腻辛辣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过度的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也会使脾胃功能减弱。
针对胃肠功能问题,中医药疗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胃肠功能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会开出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这些方剂可以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如果是肝郁气滞导致的胃胀、胃痛,柴胡疏肝散则是常用的方剂,能够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而对于胃肠积热引起的便秘,麻子仁丸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外治法在改善胃肠功能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针灸就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位,可以调节胃肠的气血运行,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推拿按摩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比如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按摩背部的脾俞、胃俞等穴位,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强调“饮食有节”。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
其次,要注意饮食的搭配,多吃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水果等。
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油炸食品等。
对于脾胃虚寒的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等;对于胃热的人,则应少吃辛辣温热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注重情志的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愤怒,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药防治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韭塞主匿煎垫垃生至旦筮22壹筮至翅鞋豇i磐IQ坠D迪煎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Febmaq,,2010.V01.29,No.2
.149.
对并发急性胃肠黏膜病变出血治疗作用与非大黄 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对麻痹性肠 梗阻方面,大黄组优于非大黄组(P<O.05);大黄组 MODS发生率较非大黄组明显减少(P<0.01)。
大黄是传统的中草药,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 肝心包经,《神农本草经》谓:“大黄可荡涤胃肠,攻 下泻火,清热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大黄的 主要成分有蒽醌衍生物及二蒽酮类衍生物。具有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等多种 功效。从现在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黄在危重病中有 效防治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机制主要可归纳为以 下几点:(1)促进胃肠道电活动,促进肠蠕动.清除 肠内腐败物质和毒素,改善肠微循环。增加组织灌 流量,促进胃肠道新陈代谢和肠道营养的恢复IS]; (2)提高胃液PH值,对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伴出 血有止血作用【1川;(3)对内毒素血症厌氧菌感染能 起到部分治疗作用,同时能抑制致病菌过度生长 和内毒素吸收Illl;(4)利胆保肝:可疏通胆小管及微 胆小管内胆汁的瘀积.并增加胆管舒缩功能1121.胆 汁可抑制毒素吸收,同时抑制细菌繁殖,增强肠道 防御能力;(5)对氧自由基有清除功能I培1。 1.2通里攻下复方制剂
(1):54-56·
[151沈宇清,曹云·“通瘀解毒汤”预防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
【16】:关:蔷慧鬟至1合2)剂.29对-3大0.鼠胃粘膜屏障的保
‘。护作用咖.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7):600. 【17】丁维俊,周邦靖.参苓白术散对小鼠脾虚模型肠道菌群
陈海龙等【141将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 分成4组,每组20只,分别为对照组(腹腔注射无 菌液体石腊及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酵母多糖 腹腔注射制备MODS模型并生理盐水灌胃)、中药 组(造模并大承气汤灌胃)及抗生素组(造模并氨 苄青霉素灌胃)。观察外周血、门静脉血内毒素和 血、肠组织中的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 (TNF)、黄嘌呤氧化酶(XOD)、过氧化脂质 (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变化,同时观察 肠黏膜、肠细胞膜通透性及小肠黏膜病理形态学 改变等指标。结果表明,在血、门静脉血中的内毒 素和血、肠组织的DAO、TNF、XOD、MDA、GSH等 水平上,中药组好于模型组(P<0.0l加.05),而抗 生素组与模型组对照无明显差别(P>0.05):在小 肠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方面. 光镜观察发现模型组小肠黏膜出现明显病理改 变,经不同治疗后病理改变减轻,以中药组为优. 抗生素组较差。沈宇清等115】运用通瘀解毒汤(大 黄、败酱草、枳实、蒲黄、茜草等组成)防治胃肠功 能衰竭。将ICU患者209例随机分为预防组与对
中医肠胃病学

中医肠胃病学肠胃疾病是人们常见的一类生活病,中医肠胃病学将通过调整人体阴阳的平衡来治疗这些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医肠胃病学的基本概念、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中医肠胃病学的概念与特点中医肠胃病学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它研究人体的肠胃疾病及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与西医学相比,中医肠胃病学注重病因的综合分析、辨证论治和以整体观念来把握疾病。
其特点是治疗方法多样化、疗效显著,并且强调预防与保健。
二、肠胃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 饮食不当:过食寒凉、油腻的食物,或者进食不规律,长时间空腹等,都会导致肠胃疾病的发生。
2.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焦虑等负面情绪都会对肠胃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或加重肠胃疾病。
3. 生活习惯不良:如熬夜、过度劳累、饮酒等生活习惯不良会损害消化系统功能,导致肠胃疾病发生。
4. 外界环境刺激:寒冷、潮湿、污染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引发肠胃疾病。
三、中医肠胃疾病的诊断方法1. 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面色等,来判断肠胃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闻诊:医生通过闻患者的口臭或腹部声音等,来诊断疾病的具体病因。
3. 问诊: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饮食习惯、排便情况等,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情。
4. 切诊:医生通过按压腹部区域来感知患者的脏腑功能和肠胃病变程度。
四、中医肠胃疾病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肠胃疾病的主要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将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2. 食疗治疗: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达到调理脾胃、促进消化的目的。
3.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刺激相关穴位,调整脏腑功能,缓解肠胃疾病的症状。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患者的腹部,促进腹部脏腑的气血运行,调整胃肠道功能。
五、中医肠胃疾病的预防与保健1. 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饮食,注意食物的选择和搭配,避免过食或暴饮暴食。
2. 积极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释放情绪,避免长时间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现代研究

*
*
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现代研究
单击添加副标题
山西省中医院 冯五金
前 言
中药调理胃肠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其可应用的药物是众多的,可选择性很大,尤其根据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中药能对胃肠运动起调整作用,原来处于抑制(迟缓)状态的可使之兴奋,反之,原来处于兴奋状态可使之抑制,起到双相协调的效应,中药在调理胃肠的同时,还能对整个机体的其他病理生理学改变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FD 缓 解 精 神 抑 郁 的 中 药
FD 缓 解 精 神 抑 郁 的 中 药
巴戟天:报道应用大鼠的抗抑郁特异敏感的药物筛选模型:低速率差式强化 72s 程序 (DRL 72s) 以及小鼠的经典抑郁动物模型:强迫游泳试验 (Forced Swimming Test,FST) 证实巴戟天具有抗抑郁作用。 能在不影响小鼠自发活动的剂量下有明显抗 抑郁作用 . 并证实其机理主要是通过 5 羟色胺 (5 HT) 递质 。
FD 中 药 复 方 研 究
FD 中 药 复 方 研 究
香砂养胃颗粒(丸): 药物组成:白术、木香、砂仁等 功用与主治:温胃和中。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脘闷不舒,胃痛隐隐等症。 药理:对肠运动的影响:本品2.0、3.0、4.0g/kg灌胃给药能促进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率,增加排便次数,缩短排便时间。本品体外给药对家兔离体肠管收缩成抑制作用,能拮抗乙酰胆碱、组胺和氯化钡引起的离体兔肠强直性收缩。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功能障碍临床观察汇报人:日期:•引言•治疗方法•临床观察结果目•结论与建议录01引言胃肠功能障碍是指胃肠道运动、分泌、吸收等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发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
定义与流行病学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症状与诊断传统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调整等,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治疗方法胃肠功能障碍概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两者优势,弥补单一治疗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
弥补单一治疗不足综合调理减轻副作用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可调理患者体质,减少复发。
西医治疗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结合中医治疗可减轻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3020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意义观察目的和预期结果观察目的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预期结果通过本次临床观察,我们希望能够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并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预期结果中,我们希望看到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02治疗方法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目的。
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胃肠功能障碍主要采用中药复方,如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等,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为主。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可应用于腹部,以缓解胃肠道痉挛、促进气血流通。
心理治疗胃肠功能障碍往往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也被应用于西医治疗中。
饮食调整西医强调饮食调整,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药物治疗西医针对胃肠功能障碍,主要使用胃肠动力药、抑酸药、抗抑郁药等,以缓解症状、改善胃肠道功能。
03心理治疗与中医养生结合在西医心理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养生理念,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临床应用中医药在肠道功能紊乱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应用中医药在肠道功能紊乱治疗中的应用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特点是胃肠蠕动异常,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肠道功能紊乱与脾胃虚弱、湿热阻滞等有关,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医药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的应用。
一、中医药的辨证施治中医药在治疗肠道功能紊乱中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的理论,肠道功能紊乱可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进行辨证。
虚证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气滞,治疗时应以健脾养胃、理气调中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陈皮等,可益气健脾、理气调胃。
实证主要表现为湿热阻滞、肠道积滞,治疗时应以清利湿热、行气导滞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厚朴等,可清热利湿、行气化滞。
因此,中医药在治疗肠道功能紊乱中注重辨证施治,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药的药物治疗中医药在肠道功能紊乱治疗中有丰富的药物资源。
例如,柴胡可以舒肝解郁、理气和胃;枳壳可以行气导滞、消食除胀;厚朴可以燥湿除滞、行气止痛等。
这些中药都有明确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胃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此外,中药复方制剂也是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的常用药物,例如参苓白术散、六君子丸等。
这些复方制剂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具有综合调理肠道功能的作用。
三、中医药的针灸疗法中医药的治疗肠道功能紊乱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常常应用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肠道功能紊乱的治疗中,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这些穴位与胃肠道相关,针刺后可以调节肠道蠕动,改善腹胀、腹泻等症状。
总之,临床应用中医药在肠道功能紊乱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辨证施治、药物治疗以及针灸疗法等方面都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然而,中医药治疗需要医生熟练掌握中医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因此在选择中医治疗时,还需要选择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中医医生,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漫谈胃肠病的中医临床辨治思路

③辨病期: 要辨别该病当前处于整个发病 过程中的哪个阶段。
3. 辨寒热、虚实、气血、阴阳
①辨寒热
胃肠病寒热辨证是最基本的,也是胃肠病辨 证的基本功。需注意的是,临床有些慢性胃肠 病,尤其老年人的寒热辨证较为复杂,宜审慎 观察。有些病人舌红苔黄,甚至黄厚,但脘腹 部明显畏冷,需注意是否寒热错杂;有些病人 舌红苔少或无苔,明显是阴虚证,但有明显有 脘腹部畏冷,需注意是否阴虚的同时,是否伴 气虚,或伴脾胃阳气不足。
此外,脾胃肠病亦可累及他脏,如病及于 心、肺、肝、胆、肾等;而其他脏腑的病变 亦可波及胃肠,临床上应注意加以分辨。
3.胃肠病的证候特点
①注意总结胃、肠病的基本证候
对于胃肠病的基本证候我们应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对于临床辨证有很大帮助。 胃本腑证——寒邪客胃证、胃火炽盛证、食滞 胃脘证、胃阴亏虚证、瘀血阻胃证、湿热滞胃 证、湿浊阻胃证、寒热错杂证、胃气上逆证、 痰饮阻胃证。
②以胃气为本,时常注意保护胃气
胃气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泛指脾、 胃、大小肠的综合的生理功能。临床治 疗胃肠病在用攻下、逐饮、消导、清热 等法时,攻伐不宜太过,以免伤人胃气。
③升降浮沉的用药法度
基于“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认识, 胃肠病的临床用药应注意恰当运用李东垣的 “升降浮沉”的用药法度,宜升脾降胃的方法。 升脾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主要是在 脾气不升反降的时候用。如果是胃肠通降失常, 就应以通降为主,胃肠之气贵在和降通畅,但 要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和运用通法。
5. 其 他
①辨病因 仔细询问了解发病的病因,有的是饮食 因素,有的是情志因素,有的是劳累因素 等。
②辨症状 胃肠病的症状临床多种多样,但亦有一定的规律, 如常见的胃肠心身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神 经症、肠易激综合征等往往多伴有神经情志方面的症 状,如失眠、多梦、心悸、焦虑、心神不定、胸闷、 头痛等症状。临床上应从这些纷繁的症状中去抓主要 矛盾,确定基本病机和证候。 再有,如胃痛这一症状,临床上有刺痛、胀痛、 暴痛、灼痛、冷痛、隐痛等,都应分辨其发生机理。 再从疼痛的时间来看,入夜尤甚多属瘀血胃痛。 另外,胃肠病有许多少见的症状,如有的胃痛病 人伴有脘中有“噉蒜感”;有的伴有“猫抓”感;有 的脘中有气逆感;有的脘中有“堵塞”感;有的脘中 有沉重感;有的脘中有灼热感;有的有畏冷感,均当 根据其全身症状辨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胃肠功能障碍的预防治疗
内治法(辩证施治------汤药) 外治法(外敷、灌肠) 针灸(手法、电针、穴位注射) 其他
一个小实验
探讨加味四逆散对应激大鼠胃肠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SO组)、模 型组(SU组)、法莫替丁治疗组(试验A组)、加味四 逆散治疗组(试验B组)。
大鼠胃液ph及溃疡指数的影响(n=24)
组别 SO组 SU组 试验A组 试验B组
Ph
UI
2.75±0.11
0
2.15±0.21 43.32±3.51
5.53±0.09 24.31±3.14 3.04±0.31 19.89±5.87
UI% -
43.88 54.08
光镜病理观察
SO组:
胃壁四层结构清 晰,胃粘膜表面完整, 腺体排列整齐。
局部缺血
坏死
死,甚至穿孔
有效的肠吸 收面积
>70%
50~70%
30~50%
<30%
细菌移位
粘膜感染
肠系膜淋巴 胃肠道附近的器官感 由胃肠道引发导致
结感染
染
的全身性感染
注:评分原则是选择某一占优势的临床表现的最高分值
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道功能障碍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 肠道消化吸收障碍、肠道运动功能减退、 肠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发生肠道细菌过度 繁殖和/或菌群失调,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终致诱发、加剧MODS/MOF。
上皮表面未见明显 坏死及炎性渗出物, 胃粘膜较为完整,腺 体排列较整齐,固有 层及粘膜下层毛细血 管轻度扩张充血,无 炎性细胞浸润
SO
SU
A
B
实验的提示
实验的结果令人鼓舞,但存在问题不少(实验 本身的设计、样本量)
胃内PH值与溃疡指数的结果是否提示加味四 逆汤不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起作用,可能是在 其他方面比如改善胃黏膜的微循环发挥效果?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禁食的病人可以停食不停药,辩证论治很重要, 生大黄的作用因人而异,在观察中加量。
中药灌肠,可增加患者的肠蠕动,通过泻下作 用使毒性物质和肠道内细菌大量排出,同时又 减轻患者的腹胀及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
外敷药物:可以缓解腹痛、腹胀症状,促进局 部血液循环,减少坏死物质的吸收,常用于急 性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一个简单病例
男性,79岁,2011-09-30因“上腹疼痛10小 时” 入我院消化科。
既往有高血压病30余年;2型糖尿病1年余; 冠心病12年 1999年行PCI术。
✓ 急诊血分析示:WBC 21.54×10e9/L, NEU%:92.1% HGB 122g/L PLT 153
✓ 血AMS:2280U/L,尿AMS 122u/L,血钙: 1.52mmol/L 血糖:12.8mmol/L 。BOHB : 2.20mmol/L ;Cr 106
钟。
ICU治疗
汤剂中生大黄不断加量,患者肠鸣音逐渐恢 复, 7/10开始排稀便4次,约1000ML,腹胀 顿减。
病情逐渐好转, 9/10,给予徒手置入空肠营养管,开始尝试
肠内营养支持。 10/10,拔除气管插管,病情稳定。
12/10复查 血液分析:WBC 8.24×10e9/L,NEU% 71.6%,
冷水束缚法制成大鼠应激性溃疡(肝郁气滞证)模型
试验A组、试验B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以法莫替丁 (20ml/kg)或者中药液(20ml/kg)灌胃2天
一个小实验
抽胃液测量ph值、以Guth标准评定胃粘膜溃 疡指数测定及溃疡抑制分率、用HE染色方法 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分别于应激前、 应激后、应激后6h、应激后12h、应激后48h 对各组实验大鼠眼眶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浆中HSP70的含量。
ABG(FiO 45%):pH 7.493,pO2 59.5mmHg,pCO2 23.8mmHg。
血AMS:398U/L,尿AMS:2410U/L。 血糖:9.01mmol/L 。BOHB :1.59mmol/L。 血钙: Ca 1.69mmol/l。 血分析:WBC 20.51×10e9/L,NEU%:92.5% 风湿四项:CRP 259mg/l,ESR 51mm/h
配合针灸,电针或/和穴位注射,可以促进胃肠 道蠕动,减少腹痛腹胀症状,促进肠道内容物 的排出。
小结
对于胃肠道功能的认识及对胃肠功能障碍的防 治上,中医药确有独到之处。
利用中医药的优势对危重病人胃肠功能障碍的 防治,也许是中医药在重症医学的最佳切入点。
由于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重视个体差异,同一 种方法或方药很难进行大样本的观察研究。
HCT 0.292。 血AMS:35U/L 。 生化:Ca 1.81mmol/L,GLU 8.26mmol/L,
LDH 305U/L。 风湿四项: ESR 40mm/h,CRP 19.6mg/L 。 PCT:0.07ng/ml 。
13/10,转出ICU,至消化内科 约半个月后出院。
病例的提示
需要肾透析
肠道 腹胀,不能耐受食物 5d以上
血液
PT、PTT 延长 50%以 上,血小板< 5~8 X 104
CNS 谵妄、轻度定向障碍
心血管
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 合征
应激性溃疡出血 急性胆囊炎
DIC
进行性加重的昏迷
低动力型循环对强心治疗 反应差
胃肠功能障碍
根据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和美国危重症 医学会(ACCP/SCCM)联席会议制定的标准, 凡 符合以下五项中之一,即可诊断为胃肠功能障碍: ①急性胃肠黏膜病变; ②应激性溃疡出血; ③腹胀,肠蠕动(即肠鸣音)减弱; ④中毒性肠麻痹; ⑤少数病人甚至出现无结石性胆囊炎或坏死性 小肠结肠炎。
ICU诊断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 急性肺损伤 中毒性肠麻痹( 急性肠功能障碍) 2型糖尿病 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 冠心病 PCI术后
ICU治疗
1.液体复苏; 2.胰腺休息(禁饮食食不禁中药,胃肠减压,生
长抑素、抑制胰酶,抑酸); 3.镇痛; 4.抗生素使用 5.前列腺素E1改善微循环 6.营养支持 7.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中医对胃肠功能障碍认识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 和”。当外邪或病理产物侵犯脾胃或阻滞中焦,均导 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出现胃气不降之脘腹胀满﹑疼 痛﹑呕吐﹑恶心﹑便秘等病证;脾气不升则痞满﹑腹胀 ﹑腹泻甚至便血。这是《内经》对脾胃气机逆乱产生 病证的最佳描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括: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中医对胃肠功能障碍认识
《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
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 治其本……大小不利治其标。”对中满者,无论其属 标属本,都主张先治急治,原因之一即是中满者水浆 难入,药食不纳,后天之源衰竭,即是胃气衰竭, “胃气失则亡”。
《内经》虽未明确提出治病以顾护胃气为要,但其在
光镜病理观察
SU组: 胃黏膜部分完整性破
坏,上皮细胞坏死、脱 落,坏死表面覆盖大量 红细胞及炎性渗出物; 固有层及粘膜下层毛细 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细 胞浸润。
光镜病理观察
实验A组
与SU组相比上皮缺 损范围明显缩小,固 有层及粘膜下层毛细 血管扩张充血,可见 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光镜病理观察
实验B组:
T 37.0℃,HR 107次/分,R 30次/分,BP 165/91mmHg, SPO2 95%.
查体:双肺呼吸音清,双下肺可闻及散在湿罗 音。心率107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 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全腹部压痛,反跳 痛,腹水征(+-)腹部无包块。肝脏肋下未触 及,脾脏肋下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肋 部和脐周皮下无淤斑。肝区无叩击痛,肾区叩 击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 0~1次/分。
✓ AST 74 CK 1061 CKMB 69 LDH884
✓ LAC 3.1 ALB 27.7
✓ 急诊CT平扫:考虑急性 腹膜炎,急性胰腺炎, 少量腹水。多发肝囊肿。 考虑双下肺炎症,并局 限性肺纤维化。双下胸 膜增厚。动脉硬化症。
病例:急性重症胰腺炎
2/10患者呼吸急促,腹痛腹胀较强明显加重, 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1次/分。考虑为重 症胰腺炎,中毒性肠麻痹。遂由消化内科转 入ICU 。
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使用时,使用它。
器官功能障碍/衰竭诊断标准
器官/系统 肺 肝
功能障碍
衰竭
低氧血症需机械通气至少 3~5d
血胆红素 2~3mg 或肝功能试验值两倍于正 常
进行性加重的ARDS PEEP > 10cmH2O FiO2 > 0.50
临床出现黄疸 胆红素 8~10mg
肾
少尿 478ml/d, 或肌酐 2~3mg
22:56分心电监护:HR:148次/分 SaO2:88%, BP: 134/107mmHg血气示:PH:7.175 PCO2: 56.3mmHg PO2:107mmHg Glu:8.6mmol/L Lac: 2.3mmol/L ,气管插管成功。
23:00患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 迟钝,目前心电监护示HR:159次/分 BP: 132/69mmHg SaO2:98%,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胃肠功能多且复杂,难以评分。
胃肠功能障碍的防治
早期进食 抑酸治疗 肛管胃管排气? 促进胃肠蠕动?
中医对胃肠功能障碍认识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赖以健康生存的保 障
《素问·五藏别论》云 “六府更虚更实,胃实 则肠虚,肠实则胃虚。”
《千金方》曰:“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 多气多血之冲,乃生死之悠关。” 祖国医学早已认识到胃肠功能的重要作用。 “得胃气则生”。
病人家属拒绝手术治疗,拒绝CRRT,不同意 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