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标签:腹部手术;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障碍;辨证论治;中医疗法因手术刺激、电解质紊乱、应用麻醉及镇痛药物等诸多因素,腹部手术后早期易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炎症性肠梗阻、肠源性感染等胃肠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腹腔间隔综合征而危及生命,远期可出现肠粘连,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二次手术或反复手术的可能。
因此,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对促进患者围手术期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现就相关辨治思路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下降、腹部胀满、胀气、胃脘疼痛、腹痛、便秘等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胁痛”、“胃院痛”、“腹痛”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为内因与外因相合而成。
外因主要是手术金刃损伤,外感六淫,术后长期禁食、平卧制动,术中、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等;内因主要有气血阴阳亏虚、情志内伤等。
术后正气亏虚,卫表不固,腠理开合,外感六淫之邪滞留腹部,损伤人体三阴及少阳胆气,进一步则耗损人体精气,损伤脾胃。
《素问·皮部论篇》云:“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之中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又《灵枢·平人绝谷》云:“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
”术后禁食和卧床影响脾胃功能的恢复,伤及人体后天之本。
故《华佗神方·华佗治血脉诸病要诀》强调:“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术中、术后所用麻醉药物可归为毒药,其抑制脏腑功能,消耗正气,以致胃肠功能失调;七情内伤,致五脏之气郁而不疏则化火,七情之火既可耗气又可伤阴,而手术患者多因术前恐惧、焦虑情绪影响,术后康复缓慢,出现忧虑、悲观等不良心理因素,致肝气不舒,耗损精气,加之手术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正气亏虚,并继发痰饮、血瘀,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失调。
三种中医治疗方案在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对比研究

方法Leabharlann 将本 院腹部术后 1 2 0例 患者 随机 分为 3组( 中药 内服 组、 经皮给 药组、 经 皮给 药加 T D P照射组 ) , 每组4 0例 . 其 中中药 内服组
患者在术后 6 h开始服 用大承气汤 , 每 日2次 ; 经皮给 药组患者在术后 3 0 m i n , 常规 消毒局 部皮肤后取 大黄药 膏 3 g外敷 于神 阙穴位
当代护士 2 0 1 5年 6月下旬刊
・ 1 0 3・
※ 中 医 药护理 三 种 中 医治疗 方案 在 促 进 腹 部术 后 胃肠 功 能恢 复 的对 比研 究
邱 美云 关 娟 刘 小英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腹 部 术 后 患 者使 用 大 承 气 汤外 敷 神 阙 穴 加 电磁 波 治疗 仪 ( T D P) 照 射 对 促 进 腹 部 术 后 患 者 胃肠 功 能恢 复 的 影 响
间及 MO D S评 分改善程 度上均明显优 于经皮给药组及 中药内服组 ( P < 0 . 0 5 ) 结论 经 皮给药敷神 阀 穴加 T D P照射 能够缩短 腹部
手 术 患 者 胃肠 道 的 恢 复 时 间 。 促进腹部手术 患者的康复 , 在・ 临 床 值 得 进 一 步推 广
通腑针法配合中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临床

2012年9月第36卷第5期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外科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多以排气、排便困难,腹胀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西医多以支持、抗感染为主,严重者给予肛管排气、插胃管行胃肠减压等措施,对加速手术创伤恢复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无特殊手段。
我们根据《灵枢》针方理论,结合“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采用募穴为主的通腑针法及小承气汤加味口服,治疗80例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1年5~12月,选择我院普外科及泌尿外科手术外肠痹属阳明腑实证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8~85岁。
其中胃部手术24例,男12例,女12例;肠道手术40例,男23例,女17例;膀胱手术16例,男12例,女4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药组、中药组、空白对照组4组,每组20例。
针刺组:肠道手术10例,胃部手术6例,膀胱手术4例。
针药组:肠道手术10例,胃部手术6例,膀胱手术4例。
中药组:肠道手术10例,胃部手术6例,膀胱手术4例。
空白对照组:肠道手术10例,胃部手术6例,膀胱手术4例。
1.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1997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各科临床诊疗术语》及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中医辨病辨证为肠痹属阳明腑实证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腹部手术后,肠体麻痹,气机不通而致腹胀如鼓,腹痛呕吐,便秘,无肠鸣、矢气,脉沉实。
2治疗方法各组手术前后在中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以下治疗。
2.1针刺组①胃部手术选穴:上脘、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
②大小肠手术选穴:天枢、大横、腹结、气海、关元、水道穴及气海旁开2寸处、关元旁开3寸处、足三里。
③膀胱手术选穴:中极、关元及以此两穴为中心旁开0.5~1寸的系列穴位(如大赫、气穴等)、足三里。
方法:将手术部位、穴位用碘伏大面积常规消毒,用一次性1.5寸针直刺1.2寸,采用徐进徐出导气法,得气后留针30min ,双侧足三里采用疏密波电针,强度以舒适为宜。
辨证治疗非消化道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48例

31 疗 效标 准 参 照 《 药 新 药 I 研 究指 导 原 . 中 临床 则》 相关标 准 拟定 … 。临床 治愈 : 后用 药次数 ≤4 术
次, 肛门正常排便排气 , 正常饮食 , 连续 3 i肠鸣音 a rn 3— 4次/ n 腹 胀 、 痛 、 吐 等 症状 消失 , 温正 mi, 腹 呕 体 常。显效: 术后用药次数 ≤4次 , 肛门排便排气 , 正 常饮食 , 连续 3 i 肠鸣音 2— 次/ i, mn 3 mn腹胀、 腹痛、 呕吐等症状消失 , 停止用药后体温升高或基本正常,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或排气未排便 , 需继续用药 l 2 一 天恢复正常。有效 : 术后用药次数 5— 6次, 门排 肛 便排气 , 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 连续 3 i 肠鸣音 1 2 mn — 次/ i, mn 腹胀 、 腹痛 、 呕吐等症状逐步消失, 体温基本
肢 不温 , 冷 , 怕 出冷汗 , 舌淡苔 白润 , 脉沉迟 。治宜温
连 等并发 症 , 年老体 弱者尤 甚 。因此 , 促进 胃肠 功能 早期恢 复对 患者 的“ 速 康 复 ” 关 重 要 。笔 者采 快 至 用 中医辨证 论治治疗 非消化道 腹部 手术后 胃肠功 能 障碍患者 4 8例 , 效满意 , 总结如下 。 疗 现
京 : 民卫生出版社 ,0 2 16. 人 2 0 ,32
李 宁 浙 江省 中医院肝胆 外科
关键词 非消化道腹部 手 术后 胃肠功 能障碍 辨 证论 治
由于麻醉 、 中牵拉 、 术 出血 、 手术创 面较 大 、 创面 渗血、 术后疼痛 等原 因 , 腹部 手 术 后 , 胃肠 道 常处 于 无 动力状 态 , 患者 易 出现恶 心 、 呕吐 、 腹胀 、 排便排气
11 一般 资料 .
手术后腹胀便秘你可能需要这个针灸方

手术后腹胀便秘你可能需要这个针灸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门诊主任陈兴华指出,临床上因术中麻醉、对脏器牵拉刺激、失血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胃肠道自主神经麻痹,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下降、便秘、腹胀、尿潴留等症状的老人不在少数。
中医认为,六腑泻而不藏,以降为用,主通畅。
手术损伤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降低,使清阳不得升、浊阴不得降,表现为便秘、腹胀、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低下症状。
对于术后腹胀便秘的患者,建议辨证使用以下穴位进行穴位按摩及针灸疗法。
天枢:位于肚脐正中旁开2寸。
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在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是大肠经气血会聚之所,推动气血运动。
后溪:微握拳,位于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后溪为小肠经俞穴,是小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之处,能强化督脉阳气,辅助机体复旧。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足三里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作用,主治胃肠疾病,故“肚腹三里留”。
足三里配合天枢、三阴交等穴使用,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
上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上巨虚亦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下合穴,是治疗大肠疾病的主穴。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
三阴交为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即脾经经水及脾土在本穴聚合堆积。
搭配三阴交使用,有温中运脾的作用。
陈兴华表示,此针灸方以调补为基调,以补阳促进气血互通,通则气畅血行,则运脾有度、调补有节,帮助患者在术后加速康复。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门诊主任陈兴华记者陈晓琨通讯员刘庆钧)。
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胃肠道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中医在诊治胃肠道功能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就容易导致饮食停滞、水湿内生,从而引发胃肠道功能障碍。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胃肠道功能障碍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一、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
舌淡苔白,脉缓弱。
这是由于脾胃之气不足,运化功能减弱所致。
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加减。
药物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二、脾胃虚寒证患者常感到胃脘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口泛清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此证多因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引起。
治疗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丸加减。
主要药物有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等。
三、饮食积滞证主要症状为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臭秽或便秘。
舌苔厚腻,脉滑。
多由饮食不节,食积胃肠,气机阻滞所致。
治疗当以消食导滞为主,常用保和丸加减。
其中包含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等药物。
四、肝郁气滞证常见症状有胃脘胀满疼痛、攻撑两胁、嗳气频繁、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此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为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有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等。
五、湿热中阻证表现为胃脘疼痛、灼热嘈杂、口干口苦、渴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短黄、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多因湿热蕴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治疗宜清热化湿,和胃止痛,常用方剂为清中汤加减。
包含黄连、栀子、半夏、茯苓、陈皮、草豆蔻等药。
六、胃阴不足证主要有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分析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分析摘要:胃肠功能紊乱(PGID)是肿瘤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根据临床症状,PGID可分为术后胃瘫、术后恶心、术后呃逆、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便秘和术后腹泻6类.据有关报道,在我国,PGID的发生率在9%到20%之间.由于病情持续时间长,易复发,后续肿瘤治疗常被延误。
中药PGID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正如中医文献所知,不同世代的医生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同,其治疗方法也不同。
本文对前人文献中所指出的药物使用的辩证方法和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
关键词:术后;胃肠道功能絮乱;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医治疗引言胃肠道功能紊乱也称为胃肠道神经官能症,是一种肠道综合征。
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功能性胃肠道紊乱意味着术后由于一系列原因,整个消化系统有协调的慢行,主要表现为肠听觉嗡嗡声减弱或消失,胃肠系统大量分泌或产生大量气体,容易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甚至炎症反应等症状,胃肠道紊乱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一、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常见病发原因1.麻醉药品麻醉剂对患者胃肠功能有影响,其对胃肠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μ类阿片受体通过改善胃肠道、减缓胃肠蠕动、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症状来应激。
2.胃肠道灌注不足术后可能由于术前饮食、失血、补充不足等一系列具体原因导致体液不足。
由于循环系统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胃肠道灌注不足,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3.炎症反应胃肠道粘膜微球对存在非常敏感,机械刺激、药物刺激、急性刺激等反应,加上术后体内抗炎系统减弱,可引起炎症反应,这可能导致粘膜破裂和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4.胃肠道环境恶化胃肠道增压增加,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或其他因素容易引起胃肠道环境紊乱,违反内部条件可能影响平滑肌的清洁,或分泌紊乱,这可能导致消化功能和胃肠运动减弱。
5.机械刺激某些手术的不同阶段会刺激敏感的胃粘膜,特别是腹部手术,通常伴随出血、液体泄漏或因输卵管引流而引起的刺激,可能导致粘膜破裂、炎症,肠蠕动和其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缓解。
中医药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在患者实行了腹部手术后,会受到麻醉药物以及手术过程中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导致其胃肠功能受损,无法正常运行。
通常情况下来看,患者在经过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反酸等,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康复以及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应当寻求解决的对策。
随着中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一一总结,并进行综合的分析。
标签:中医药;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恢复前言患者经过腹部手术之后,会由于手术操作中受到的创伤以及体内水电解质失衡等因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并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胃肠的蠕动减弱。
这种状况又被称为术后肠梗,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是医学工作者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随着近些年医学水平的发展,针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问题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为其功能的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中医药在促进患者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中药内服法中药内服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临床中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药方有很多,常见的有大黄、芒硝、当归、黄芪等。
在李双霞[1]等人(2013)所发表的文章《中医药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中写道:在患者腹部手术后对其提供由大黄、厚朴、枳实等药物共同组成的中药汤剂,在术后24h之内让其服下,连服3d之后患者的排气情况以及肠鸣音等状况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通过患者服用中药后的改善情况能够得知,中药内服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药内服法的另外一项内容就是中药灌肠。
王振文等人(2007)在其临床研究中通过分组对比的形式讨论了莱菔承气汤术后灌肠和常规治疗改善胃肠功能的效果差异情况。
研究组在采用莱菔承气汤灌肠治疗后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NF、CRP、NO、MOT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治思路标签:腹部手术;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障碍;辨证论治;中医疗法因手术刺激、电解质紊乱、应用麻醉及镇痛药物等诸多因素,腹部手术后早期易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炎症性肠梗阻、肠源性感染等胃肠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腹腔间隔综合征而危及生命,远期可出现肠粘连,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二次手术或反复手术的可能。
因此,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对促进患者围手术期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现就相关辨治思路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下降、腹部胀满、胀气、胃脘疼痛、腹痛、便秘等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胁痛”、“胃院痛”、“腹痛”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为内因与外因相合而成。
外因主要是手术金刃损伤,外感六淫,术后长期禁食、平卧制动,术中、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等;内因主要有气血阴阳亏虚、情志内伤等。
术后正气亏虚,卫表不固,腠理开合,外感六淫之邪滞留腹部,损伤人体三阴及少阳胆气,进一步则耗损人体精气,损伤脾胃。
《素问·皮部论篇》云:“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之中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又《灵枢·平人绝谷》云:“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
”术后禁食和卧床影响脾胃功能的恢复,伤及人体后天之本。
故《华佗神方·华佗治血脉诸病要诀》强调:“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术中、术后所用麻醉药物可归为毒药,其抑制脏腑功能,消耗正气,以致胃肠功能失调;七情内伤,致五脏之气郁而不疏则化火,七情之火既可耗气又可伤阴,而手术患者多因术前恐惧、焦虑情绪影响,术后康复缓慢,出现忧虑、悲观等不良心理因素,致肝气不舒,耗损精气,加之手术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正气亏虚,并继发痰饮、血瘀,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失调。
《素问·疏五过论篇》云:“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2 治疗综上所述,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多由虚、滞、逆、瘀引起。
虚病偏于脾,宜补脾升脾为主;滞与逆涉及肝、胃,宜疏肝和胃;瘀病在血,故应活血祛瘀。
脾胃运化是消化道运动所依赖的动力,故促进胃肠运动要从调理脾胃气机着手。
因“健脾不在补而在运”,故脾胃得健,升清降浊之功能恢复,自然腑气得通,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消失。
故本病治疗应以运脾除湿、行气消胀为主。
若兼瘀血内停、气阴两虚之象,则应佐以理气活血、益气生津之品。
3 典型病例患者,女,50岁。
因“下腹痛伴停止排气、排便2天”由急诊以“急性小肠梗阻”收入院。
有糖尿病史3年,平素口服二甲双胍,未监测血糖。
4年前行双侧乳腺癌根治术,3年前行子宫及右侧附件切除术。
入院行腹部平面X光示:较低位小肠梗阻。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示:①小肠积气积液扩张,未见明确气液平;②回盲部及回肠末端所示,首先考虑炎症性病变可能性大,并周围及盆腔内积液,部分包裹。
遂急诊手术,探查见右下腹壁与远端回肠有两处粘连带,粘连带之间肠管逆时针扭转,肠管呈缺血改变,局部呈黯紫色。
将肠管复位后,局部血运无改善,决定行远端回肠部分切除术。
术后第3日患者虽有排气、排便,并可进少量流食,但排气、排便后腹胀不缓解,对症处理后缓解,情况基本稳定。
第6日病情突变,午后体温升至39 ℃,同时出现阵发性肠绞痛,应用解痉镇痛药物后缓解。
有排气,排少量黄色稀便、每日5~6次。
可进少量清流食,白痰、量中,不易咯出。
查体见双肺呼吸音粗,左侧呼吸音低。
心率140~150次/min。
下腹部饱满,肠鸣音弱。
局部触诊质硬。
查:白细胞22.3×109/L,中性93.0%,血红蛋白108 g/L,血小板216×109/L,葡萄糖10.71 mmol/L,K+3.8 mmol/L,Na+131 mmol/L,Cl-99 mmol/L,白蛋白36.7 g/L,肝功能正常,肌酐83 μmol/L。
查胸片示左侧胸腔积液。
腹平片示左上腹部可见部分肠管扩张积气,最宽处肠腔44 mm,可见弹簧状黏膜纹,立位片可见气液平面,升结肠部可见充气及肠内容物影。
B超示腹腔内大量积液,胸腔未见明显积液。
患者术后出现高热、腹胀进行性加重,伴有喘、憋及心悸,腹腔内大量积液,同时心率增快、呼吸率上升,伴有肾功能损害,考虑术后继发腹腔重症感染致腹内压升高,出现腹腔间隔综合征的可能性大。
因腹腔内压力增大,切口部分裂开(皮肤层完整),切口下可见有部分肠管显露,同时伴有腹腔渗液流出,留置腹腔引流管后引出淡黄色液体(约2000 mL)。
抗生素调整为亚胺培南联合万古霉素。
考虑患者术后脾胃功能下降,中焦气机失衡。
因病情尚未稳定,还需除外肠瘘的可能,暂不予汤药口服,先予针灸治疗。
查舌质黯淡,苔白腻,脉滑重按无力。
辨证为中气亏虚,湿滞大肠,瘀血阻络,水饮停胸。
取合谷、曲池、足三里、丰隆、下巨虚以补中焦气血、清热祛湿、通腑。
每日1次,手法以迎随补泻为主。
3 d后,患者排气渐增多,排少量黄色稀便,腹胀缓解,无喘憋症状,已可平卧,心率降至94次/min,体温降至37.8 ℃左右。
续观3 d,腹腔引流呈淡黄色透明液体,无肠液、食物残渣样物质,已除外肠瘘及吻合口瘘的表现。
患者进流食后,腹胀加重,心悸失眠,乏力气短,动则汗出,夜间盗汗、噩梦,午后有低热,体温37.8 ℃左右,舌红,无苔,脉弦细。
辨证为心脾气血两虚,血虚发热。
方以归脾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党参15 g,白术15 g,炙黄芪30 g,炙甘草10 g,当归20 g,茯苓30 g,制远志10 g,炒酸枣仁9 g,木香9 g,大枣10 g,川芎15 g,桔梗10 g,熟地黄15 g,龙眼肉3 g。
每日1剂,浓煎100 mL,早晚口服。
服3剂后,患者心悸胸闷、动则汗出、盗汗好转,夜间基本无噩梦,咳嗽、痰少,食欲尚可,进食后稍有腹胀,大便每日2~3次,为不成形黄色稀便,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气不固表,痰饮内停,治以益气固表、燥湿化痰。
方以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姜半夏9 g,陈皮9 g,茯苓30 g,炙甘草10 g,太子参15 g,炒白术20 g,防风10 g,炙黄芪30 g,当归20 g,浮小麦30 g,酒大黄6 g,黄芩9 g,桑白皮15 g。
继服3剂后,患者咳嗽消失,饮食及大便无明显变化。
午后仍有发热,晨起热退,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脉弦。
辨证为邪犯少阳,胆胃不和证。
治以和解少阳之法,考虑气阴不足,故方以小柴胡汤合当归养血汤加减:柴胡15 g,黄芩9 g,姜半夏9 g,太子参15 g,甘草9 g,大枣10 g,桔梗10 g,赤芍15 g,当归20 g,黄芪15 g,茯苓30 g,陈皮10 g,麸炒枳壳10 g,滑石粉(包)10 g,天冬30 g,麦冬30 g。
患者服上方3剂后,口苦基本消失,无头晕,仍有口干,短气乏力,阵热汗出,小便黄,大便黏,眠纳可,舌红,苔后部黄腻,脉弦。
考虑患者脾气亏虚,湿浊内生,停于下焦,辨证为湿热下注,脾气亏虚,升降失调。
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中、宣畅气机。
方以三妙丸合三仁汤加减:苍术15 g,黄柏10 g,薏苡仁30 g,青蒿20 g,地骨皮15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连翘15 g,黄芩9 g,太子参20 g,柴胡10 g,麸炒枳壳9 g,竹叶9 g,砂仁6 g,白豆蔻6 g,滑石粉(包)30 g,甘草9 g。
继服5剂。
经中西医结合处理3周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腹胀消失,进半流食后无腹胀、腹痛,腹壁切口逐步缩小,局部已形成新鲜肉芽组织,并开始覆盖表皮。
复查各项指标均属正常范围。
4 讨论本案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兼顾术后气虚、血虚、血瘀。
中药口服多需浓煎100 mL左右,如有留置胃管患者,可缓慢灌入中药,并夹闭30~40 min,如有排气、排便但进食不利或进食腹胀、腹痛者,可分次口服。
另外,术后出现腹部并发症,需要除外消化道瘘的可能性。
如出现消化道瘘,可以针灸治疗为主,主穴为足三里透上巨虚、天枢透腹结,配以关元、内关。
调畅气机加太冲、阳陵泉;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痰饮加膻中、丰隆;食滞加梁门、天枢。
对于上消化道手术患者未有排气、排便,可予直肠给药。
鉴于肛缘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特别丰富,对刺激异常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引起便意,不便于药物的存留。
所以,一般直肠给药的温度应控制在35~40 ℃左右。
为避免引起便意,故直肠给药药量应控制在100 mL以下,也可分次给药或滴注。
方剂多选用大承气汤加减通腑导气,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排气、排便时间。
但应除外术后机械性肠梗阻等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患者,并根据全身状况酌情使用。
由于术后患者正气亏虚,又有实邪,故用药不宜重补、峻泻,更忌大剂药量,宜以轻灵之品拨动脾胃机窍,既不伤正气,又能复脾胃升降之序。
总之,应认真辨证论治,以“早期治疗,用药轻灵,虚实兼顾,理气通腑”为原则,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此外,针灸选穴应重视足三里,该穴属阳明胃经之下合穴,能“合治内腑”,又是四总穴之一,所谓“肚腹三里留”,统治一切肠胃病,对呕吐、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泄泻、便秘、虚劳羸瘦、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总之,在腹部术后的康复阶段,予中医药疗法进行有效干预,能减少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