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对胃肠功能的认识及胃肠功能障碍防治初探
中医内科学如何有效治疗胃肠道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有效治疗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痛苦。
中医内科学在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胃肠道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导致肝气郁结,进而横逆犯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其次,饮食不节也是常见原因。
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甜腻等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都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常。
再者,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可能影响脾胃的气血运行,导致脾胃虚弱。
此外,外感六淫之邪,如寒湿、暑热等,也容易侵袭脾胃,引发胃肠道疾病。
在诊断胃肠道疾病时,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型。
常见的证型有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肝气犯胃证、饮食积滞证、湿热内阻证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内科学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
对于脾胃虚弱证的患者,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其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能够健脾补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
在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等。
脾胃虚寒证的患者,则以温中健脾为治疗原则。
理中丸是常用的方剂,其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
这类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肝气犯胃证的患者,治疗重在疏肝理气和胃。
常用的方剂为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壳等药物能够疏肝解郁,调理气机。
同时,患者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积滞证的患者,治疗以消食导滞为主。
保和丸是常用的方剂,山楂、神曲、半夏、茯苓等药物能够消食化积,和胃降逆。
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湿热内阻证的患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常用的方剂为连朴饮,黄连、厚朴、菖蒲、半夏等药物能够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胃肠功能紊乱的辩证中医护理

胃肠功能紊乱的辩证中医护理胃肠功能紊乱属于肠道动力学异常的功能性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粘液便)等,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无器质性疾病(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指标等异常)。
中医学认为,胃肠功能紊乱属中医学泄泻、下利、腹痛、便秘等范畴,病因主要为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外邪内侵、体质虚弱等几个方面。
其病位在大肠,主要与肝胆的疏泄功能、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拙功能失调有关,病机特点为气机阻滞、肝郁气滞,脾胃虚弱及肝旺乘脾。
1.辩证分型1.1 肝气乘脾型恼怒伤肝、忧思太过、情志不畅,气机郁结,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运化失常,导致水谷不归与正道,下趋肠道为泻,若素体脾虚,不能健运,导致水湿停留,复因情志刺激、精神过度紧张,导致脾土愈虚、肝脾失调而致泄泻;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而成腹痛。
证见腹泻前腹痛、泻后痛减,伴胸肋胀闷,嗳气、喜叹息、舌淡红、脉弦等。
1.2 食滞肠胃型暴饮暴食,或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寒积脾胃,均可导致饮食停滞,损伤脾胃,气机失调,运化失职,腑气通降不利而为腹痛、泄泻。
若过食辛辣,导致胃肠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燥结,可致热结;嗜食寒凉生冷,使阴寒内结肠道,糟粨不行,而成冷秘。
证见腹痛,泄泻,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沉弦等。
1.3 脾肾阳虚型阳气虚衰,脏腑失煦,素体脾阳不振,或过食寒凉之品,或久病之后,肾阳损伤,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寒湿内停,脏腑虚寒,失于温煦,不能助脾腐热水谷,而致腹痛,泄泻。
证见腹胀、腹中隐痛,腹部冷凉,黎明泄泻,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甚则手足阙冷,舌淡台白,脉沉细等。
2.中医护理2.1 针灸疗法取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中脘,关元,神阙、上巨阙、下巨阙为主穴,肝郁加肝俞、行间、太冲;脾肾阳虚加肾俞、命门。
均为双穴。
其中神阙用灸法,每日1次,每次用艾条悬灸30min,其余穴位用针发,每日一次,留针30min。
最新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

急性胃肠损伤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
急性胃肠损伤是指由于重症患者急性 疾病本身导致的胃肠道功能障碍。
AGI的常见病因
• 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极为复杂,常见的病 因:严重感染;严重创伤、烧伤;各型休 克尤其是感染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超量 输血(输血量超过3L/d);急性药物或毒物中 毒等。
➢另一方面使易产生耐药的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 等肠杆菌科细菌、真菌以及外源性耐药菌等,容易 黏附于肠道上皮细胞上,并获得生长优势,同时容 易造成肠道内的细菌及内毒素发生易位,侵及入血。
➢由此而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微生态失衡,肠道 机械屏障功能破坏,进而出现肠黏膜屏障的防御能 力下降。
AGI发病机制
•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比较 完整的功能性隔离带,可将肠道和机体内 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肠腔内的细菌、内毒 素、致癌物质等有害物质、食物抗原物质 等具有致病性的抗原侵入机体的功能,以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保证机体能够进行 正常生命活动。包括:
机械屏障
免疫功能屏障
生物屏障
化学屏障
生物屏障 化学屏障 机械屏障
举例:
腹部术后早期恶心、呕吐;休克早期肠鸣音消失、 肠动力减弱。
AGIⅠ级的处理:
1、建议损伤后24-48小时尽早给予肠内营养 (1B)。 2、尽可能减少损伤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儿茶酚胺、阿片 类药物)的使用 (1C)。
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诊断
• 1.有引起胃肠功能衰竭的原发病,出现消化道出血, 疑及有应激性溃疡发生,急诊内镜检查证实者;
• 2.胃肠道本身疾病出现肠道胀气、肠鸣音减弱,严 重腹泻等,不能耐受饮料和食物;
• 3.任何原因引起高度腹胀、肠鸣近于或完全消失疑 及中毒性肠麻痹患者;
简谈中西医对重症胃肠功能衰竭的认识和中医治则

2 1 肠粘膜缺血缺氧 .
肠粘 膜是全 身代谢最 敏感 的结 构
子, 反盗母气 , 他脏愈 虚。 2 4 肠道菌群失调 由于肠蠕动麻痹 , . 胃酸分泌减少 以及
生 , 胃气则死 。 注重脾 胃功能是 中医辨证论治 的重要 原 元 ”
则。 2 中西 医对 本 病 病 变 机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认 识
广谱抗生素使用等 , 都可 引起肠 道菌群失 调 , 阴性菌 减少 , 阳性茵增多 , 甚则 有真 菌生 长 , 腹泻 不止 , 成 营养 不 良、 造 水 电解质紊 乱。 中医认为其 病 机是 , 胃功 能受 损 , 脾 寒热 混杂 , 水湿内聚 , 运化失常 , 道传 化失职 , 肠 故水谷 混下 。
识, 严重 休克 、 感染 、 伤等危 重症 时 , 创 胃肠道粘 膜 最先 且
最易受 累 , 可表 现为 粘膜糜 烂 、 出血 、 上皮 细胞 坏死 、 落 脱
而靠 胃肠 道外 营养 维持 、 果 胃肠 粘膜 萎缩 , 响其屏 障 结 影
功能 , 而致肠 道 内细菌进 人 血液 。中医认 为其 病 机是 , 邪
气者死” 大力发扬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本并 发症 是极 有 前途 , 的工作 , 本文结 合个人 临床 经验 , 分述如下 。
1 中 医 脾 胃 学说 基本 思 想
膜含有丰富 的黄嘌呤氧化酶作 用下 , 可产 生过 多的氧 自由
基, 损害细胞 膜 。此 外 , 被激 活 的粒细 胞及 巨 噬细胞 亦 可
中医药防治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韭塞主匿煎垫垃生至旦筮22壹筮至翅鞋豇i磐IQ坠D迪煎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Febmaq,,2010.V01.29,No.2
.149.
对并发急性胃肠黏膜病变出血治疗作用与非大黄 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对麻痹性肠 梗阻方面,大黄组优于非大黄组(P<O.05);大黄组 MODS发生率较非大黄组明显减少(P<0.01)。
大黄是传统的中草药,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 肝心包经,《神农本草经》谓:“大黄可荡涤胃肠,攻 下泻火,清热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大黄的 主要成分有蒽醌衍生物及二蒽酮类衍生物。具有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等多种 功效。从现在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黄在危重病中有 效防治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机制主要可归纳为以 下几点:(1)促进胃肠道电活动,促进肠蠕动.清除 肠内腐败物质和毒素,改善肠微循环。增加组织灌 流量,促进胃肠道新陈代谢和肠道营养的恢复IS]; (2)提高胃液PH值,对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伴出 血有止血作用【1川;(3)对内毒素血症厌氧菌感染能 起到部分治疗作用,同时能抑制致病菌过度生长 和内毒素吸收Illl;(4)利胆保肝:可疏通胆小管及微 胆小管内胆汁的瘀积.并增加胆管舒缩功能1121.胆 汁可抑制毒素吸收,同时抑制细菌繁殖,增强肠道 防御能力;(5)对氧自由基有清除功能I培1。 1.2通里攻下复方制剂
(1):54-56·
[151沈宇清,曹云·“通瘀解毒汤”预防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
【16】:关:蔷慧鬟至1合2)剂.29对-3大0.鼠胃粘膜屏障的保
‘。护作用咖.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7):600. 【17】丁维俊,周邦靖.参苓白术散对小鼠脾虚模型肠道菌群
陈海龙等【141将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 分成4组,每组20只,分别为对照组(腹腔注射无 菌液体石腊及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酵母多糖 腹腔注射制备MODS模型并生理盐水灌胃)、中药 组(造模并大承气汤灌胃)及抗生素组(造模并氨 苄青霉素灌胃)。观察外周血、门静脉血内毒素和 血、肠组织中的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 (TNF)、黄嘌呤氧化酶(XOD)、过氧化脂质 (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变化,同时观察 肠黏膜、肠细胞膜通透性及小肠黏膜病理形态学 改变等指标。结果表明,在血、门静脉血中的内毒 素和血、肠组织的DAO、TNF、XOD、MDA、GSH等 水平上,中药组好于模型组(P<0.0l加.05),而抗 生素组与模型组对照无明显差别(P>0.05):在小 肠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方面. 光镜观察发现模型组小肠黏膜出现明显病理改 变,经不同治疗后病理改变减轻,以中药组为优. 抗生素组较差。沈宇清等115】运用通瘀解毒汤(大 黄、败酱草、枳实、蒲黄、茜草等组成)防治胃肠功 能衰竭。将ICU患者209例随机分为预防组与对
中医药防治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进展分析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4月第4期Medical Diet And Health 2019 Apr. No. 4 223在治疗慢性胃炎中医证中占据较高的地位。
尚素芬等学者通过将该治疗纳入其中[13],结果显示患者的病理组织评分、症状评分与胃粘膜分泌水平、胃泌素等情况均出现明显好转,且优于常规治疗组。
组方为柴胡、当归、甘草、白芍、乌药、白术、郁金、白花蛇舌草等。
在现代药理学中,组方中砂仁能够促进机体胃肠蠕动,改善胃粘膜微循环,促进胃液分析[14];其中活血化瘀药物能够达到止痛的效果,白花蛇舌草具有良好的解毒功效,当归能够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使得细胞再生,抑制胃酸分泌[15]。
3.2 三仁汤 吴明芳等学者通过在研究中指出[16],三仁汤能够理气顺息,对于脾胃湿热型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00%,且治疗后白介素IL-1β、IL-6明显好转。
组方主要为杏仁、法夏、淡竹叶、薏仁、厚朴等,其中杏仁具有较好的清利湿热功效,厚朴能够行气化湿,薏仁能够渗利下焦湿热[17]。
3.3 针灸治疗 在现代中医中,认为慢性胃炎与饮食调节有关,治疗上需要强调情志致病,肝郁气滞出现胃失通降,出现胃腹胀满,两胁胀痛等情况。
通过提倡针灸治疗,发挥针灸优势,配合一定的中医药物,可明显控制患者病情[18]。
高志华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通过中药配合针灸、埋线治疗,针灸使用“烧山火”手法,取穴包括三阴交、足三里、天枢、手三里、气海等,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持续治疗6个月。
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胃粘膜萎缩病理分级、肠上皮发生病理分级均出现好转。
4 结论慢性胃炎患者治疗需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并根据患者症状采取治疗,在制定方案的同时,需要详细进行检查,并询问患者的临床表现。
但患者同时出现感染Hp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清除,并重视胃粘膜的保护,并避免随意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下,需要注意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
中医对胃肠功能的认识及胃肠功能障碍防治初探

• 中医对胃肠功能的认识 • 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 中医药在胃肠功能障碍防治中的应用 • 非药物治疗方法 • 预防与保健措施
01
中医对胃肠功能的认识
胃肠功能的中医学定义
消化吸收
中医认为胃肠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的主要场所,与脾脏共同作用,将食 物转化为精微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
行治疗。
针灸疗法
01
02
03
针刺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达到治疗胃肠 功能障碍的目的。
艾灸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 炷,在特定穴位上施灸, 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的作用。
穴位贴敷
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粉, 贴敷在相关穴位上,通过 刺激穴位和药物的渗透作 用,调理胃肠功能。
推拿按摩
腹部按摩
03
中医药在胃肠功能障碍防治中的应用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开具具有健 脾和胃、行气活血、疏肝解郁等
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成药
选择具有适应症的中成药,如保 和丸、香砂六君子丸等,以缓解
胃肠不适症状。
药膳调理
通过食疗的方式,选用具有调理 胃肠功能的食物和中药材,如山 药、白术、山楂等,制作药膳进
瘀血阻络
瘀血阻络可导致气血流通不畅,影响胃肠蠕 动和消化液分泌。
胃肠功能障碍的分类
胃食管反流病
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反 酸等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
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症 状,但无器质性病变。
肠易激综合征
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 特征的功能性肠病。
慢性腹泻与便秘
腹泻与便秘反复交替出现,影响生活 质量。
临床应用中医药在肠道功能紊乱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应用中医药在肠道功能紊乱治疗中的应用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特点是胃肠蠕动异常,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肠道功能紊乱与脾胃虚弱、湿热阻滞等有关,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医药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的应用。
一、中医药的辨证施治中医药在治疗肠道功能紊乱中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的理论,肠道功能紊乱可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进行辨证。
虚证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气滞,治疗时应以健脾养胃、理气调中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陈皮等,可益气健脾、理气调胃。
实证主要表现为湿热阻滞、肠道积滞,治疗时应以清利湿热、行气导滞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厚朴等,可清热利湿、行气化滞。
因此,中医药在治疗肠道功能紊乱中注重辨证施治,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药的药物治疗中医药在肠道功能紊乱治疗中有丰富的药物资源。
例如,柴胡可以舒肝解郁、理气和胃;枳壳可以行气导滞、消食除胀;厚朴可以燥湿除滞、行气止痛等。
这些中药都有明确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胃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此外,中药复方制剂也是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的常用药物,例如参苓白术散、六君子丸等。
这些复方制剂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具有综合调理肠道功能的作用。
三、中医药的针灸疗法中医药的治疗肠道功能紊乱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常常应用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肠道功能紊乱的治疗中,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这些穴位与胃肠道相关,针刺后可以调节肠道蠕动,改善腹胀、腹泻等症状。
总之,临床应用中医药在肠道功能紊乱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辨证施治、药物治疗以及针灸疗法等方面都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然而,中医药治疗需要医生熟练掌握中医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因此在选择中医治疗时,还需要选择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中医医生,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胃肠功能障碍认识
《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
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 治其本……大小不利治其标。”对中满者,无论其属 标属本,都主张先治急治,原因之一即是中满者水浆 难入,药食不纳,后天之源衰竭,即是胃气衰竭, “胃气失则亡”。
《内经》虽未明确提出治病以顾护胃气为要,但其在
冷水束缚法制成大鼠应激性溃疡(肝郁气滞证)模型
试验A组、试验B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以法莫替丁 (20ml/kg)或者中药液(20ml/kg)灌胃2天
一个小实验
抽胃液测量ph值、以Guth标准评定胃粘膜溃 疡指数测定及溃疡抑制分率、用HE染色方法 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分别于应激前、 应激后、应激后6h、应激后12h、应激后48h 对各组实验大鼠眼眶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浆中HSP70的含量。
大鼠胃液ph及溃疡指数的影响(n=24)
组别 SO组 SU组 试验A组 试验B组
Ph
UI
2.75±0.11
0
2.15±0.21 43.32±3.51
5.53±0.09 24.31±3.14 3.04±0.31 19.89±5.87
UI% -
43.88 54.08
光镜病理观察
SO组:
胃壁四层结构清 晰,胃粘膜表面完整, 腺体排列整齐。
中医对胃肠功能障碍认识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赖以健康生存的保 障
《素问·五藏别论》云 “六府更虚更实,胃实 则肠虚,肠实则胃虚。”
《千金方》曰:“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 多气多血之冲,乃生死之悠关。” 祖国医学早已认识到胃肠功能的重要作用。 “得胃气则生”。
中医对胃肠功能障碍认识
注:评分原则是选择某一占优势的临床表现的最高分值
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道功能障碍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 肠道消化吸收障碍、肠道运动功能减退、 肠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发生肠道细菌过度 繁殖和/或菌群失调,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终致诱发、加剧MODS/MOF。
胃肠功能多且复杂,难以评分。
胃肠功能障碍的防治
早期进食 抑酸治疗 肛管胃管排气? 促进胃肠蠕动?
中医对胃肠功能的认识及胃 肠功能障碍防治初探
简单的说
现代重症医学对胃肠功能的认识 传统中医对胃肠(脾胃)功能的论述 一个小实验,一个简单病例
胃肠功能障碍与衰竭的临床诊断与评分方案
项目
分数
1
2
3
4
临床表现
轻度的腹胀 和腹泻
中度的腹胀 胃肠道出血,梗阻, 胃肠道大出血,24
和腹泻 或胃肠道损伤引起的 小时输血量超过
✓ AST 74 CK 1061 CKMB 69 LDH884
✓ LAC 3.1 ALB 27.7
✓ 急诊CT平扫:考虑急性 腹膜炎,急性胰腺炎, 少量腹水。多发肝囊肿。 考虑双下肺炎症,并局 限性肺纤维化。双下胸 膜增厚。动脉硬化症。
病例:急性重症胰腺炎
2/10患者呼吸急促,腹痛腹胀较强明显加重, 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1次/分。考虑为重 症胰腺炎,中毒性肠麻痹。遂由消化内科转 入ICU 。
光镜病理观察
SU组: 胃黏膜部分完整性破
坏,上皮细胞坏死、脱 落,坏死表面覆盖大量 红细胞及炎性渗出物; 固有层及粘膜下层毛细 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细 胞浸润。
光镜病理观察
实验A组
与SU组相比上皮缺 损范围明显缩小,固 有层及粘膜下层毛细 血管扩张充血,可见 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光镜病理观察
实验B组:
论述具体的治则治法中体现了这一原则。
中医对胃肠功能障碍的预防治疗
内治法(辩证施治------汤药) 外治法(外敷、灌肠) 针灸(手法、电针、穴位注射) 其他
一个小实验
探讨加味四逆散对应激大鼠胃肠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SO组)、模 型组(SU组)、法莫替丁治疗组(试验A组)、加味四 逆散治疗组(试验B组)。
一个简单病例
男性,79岁,2011-09-30因“上腹疼痛10小 时” 入我院消化科。
既往有高血压病30余年;2型糖尿病1年余; 冠心病12年 1999年行PCI术。
✓ 急诊血分析示:WBC 21.54×10e9/L, NEU%:92.1% HGB 122g/L PLT 153
✓ 血AMS:2280U/L,尿AMS 122u/L,血钙: 1.52mmol/L 血糖:12.8mmol/L 。BOHB : 2.20mmol/L ;Cr 106
上皮表面未见明显 坏死及炎性渗出物, 胃粘膜较为完整,腺 体排列较整齐,固有 层及粘膜下层毛细血 管轻度扩张充血,无 炎性细胞浸润
SO
SU
A
B
实验的提示
实验的结果令人鼓舞,但存在问题不少(实验 本身的设计、样本量)
胃内PH值与溃疡指数的结果是否提示加味四 逆汤不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起作用,可能是在 其他方面比如改善胃黏膜的微循环发挥效果?
体液紊乱
400ml
肠鸣音
过度活跃或 显著增多或
微弱
减少
几乎消失
全部消失
黏膜损害
充血或水肿 轻度侵蚀或 应激性溃疡或局部的 多发的延展性的坏
局部缺血
坏死
死,甚至穿孔
有效的肠吸 收面积
>70%
50~70%
30~50%
<30%
细菌移位
粘膜感染
肠系膜淋巴 胃肠道附感染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 和”。当外邪或病理产物侵犯脾胃或阻滞中焦,均导 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出现胃气不降之脘腹胀满﹑疼 痛﹑呕吐﹑恶心﹑便秘等病证;脾气不升则痞满﹑腹胀 ﹑腹泻甚至便血。这是《内经》对脾胃气机逆乱产生 病证的最佳描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括: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T 37.0℃,HR 107次/分,R 30次/分,BP 165/91mmHg, SPO2 95%.
一个小实验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试验A、B组溃疡指数 均降低(P均<0.05);溃疡抑制分率表明加味 四逆散组较法莫替丁组减轻胃黏膜损伤作用更 加强大(P<0.05)。法莫替丁、加味四逆散都 能增加HSP-70的表达(与造模组各时间点比 较P均<0.0l),而后者HSP-70水平在应激后 6h、24h、48h均高于前者,与溃疡指数相对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