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包括胃肠运动失调、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
传统的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一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该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理论对胃肠功能紊乱的解释中医药理论认为胃肠功能紊乱是由于脾虚、肝郁、胃热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以及中医养生等综合手段。
这些方法在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的调理,达到治愈或缓解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药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包括服用中药汤剂、中药丸剂等。
中药有调和气机、健脾胃、消食导滞的作用,可以通过改善胃肠道的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从而缓解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三、中医药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等特点,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的养生方法中医药的养生方法也可以帮助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受寒受凉等。
这些方法在胃肠功能紊乱的康复期非常重要,可以加速康复的过程,预防疾病的复发。
结论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是不可忽视的。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疗效,为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研究样本的局限性、疗效评估的标准化等。
因此,后续的研究仍需加强,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
总之,中医药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胃肠功能紊乱治疗领域中,中医药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胃肠功能障碍是指胃肠系统的功能失调或异常,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传统中医认为,胃肠功能障碍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健脾益气法在治疗该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疗效。
健脾益气法是中医药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气血运行,达到改善胃肠功能的目的。
健脾化湿的中成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其中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调理中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
通过饮食调理,也可以实施健脾益气法。
如适当增加粮食和蔬菜的摄入,多吃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少吃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等。
临床研究证实,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研究对80例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研究,治疗组使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症状改善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治疗组的胃肠道功能指标如胃排空时间、小肠运动时间等也明显改善。
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健脾益气法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液的分泌,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健脾益气法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胃肠蠕动,加速食物通过胃肠,减轻胃肠负担。
健脾益气法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康复。
健脾益气法作为中医药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理,避免盲目使用健脾益气法。
饮食调理在治疗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患者应遵医嘱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度进食或饮食不均衡。
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00期69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中医药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邓婉君1,冷建春2(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2.四川省中医院,四川 成都)0 引言重症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危重症,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血症并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1]。
重症肺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旦发生胃肠功能障碍,肠道黏膜完整性和屏障功能受到损害,肠腔内细菌、毒素向肠道外组织器官移位,大量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最终引起不可逆性器官功能衰竭。
目前普遍认为胃肠道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触发器和始动器,是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中心器官[2]。
因此,如何通过防治胃肠功能损伤来阻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进而降低其病死率已成为治疗重症肺炎的关键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中医药对于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辅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临床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1 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认识重症肺炎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目前暂无统一的中医命名,参考《中医内科学》(第九版)的疾病分类,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归属于“便秘”、“泄泻”、“痞满”、“腹痛”、“呕吐”等范畴。
现代中医认为该病与肺、脾胃、大小肠病变有关[3],祖国医学对于肺、脾胃、大小肠的功能及联系有着非常广泛和深入的论述。
在生理上,肺主呼吸,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摄入水谷精微之气。
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生成宗气并积于胸中,宗气走息道助肺呼吸。
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液,为水液出入升降之枢。
水液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由脾上输至肺,通过肺的宣发,将津液输布于周身、皮毛;多余的水液,在肺的肃降作用下,经过脾的转输,下降到肾和膀胱。
升降出入,有序不乱,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
中医治疗不同证型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综述·
中医治疗不同证型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汤雨莲 1,张谦 2*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摘要:综述危重症患者常见的胃肠功能障碍症状、体征以及临床常用治疗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代表方剂与外治方法,按照中医辨证施 治思路进行归纳,提出辨证分型依据及综合治疗方法,为改善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5.035 本文引用格式:汤雨莲 , 张谦 . 中医治疗不同证型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35):82-83.
1 腹胀
1.1 胃肠气滞证 症状:腹部胀满明显,痛无定处,时作时止,可见恶心、呕吐,或
有大便不通,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可见膨隆,腹腔内压力高,舌 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消胀止呕 常用方剂:郭淋等人以枳实消痞方 [2] 加减治疗肠内营养不耐受 患者可有效改善腹腔高压情况。张思为等人在临床中应用自拟的 肝胃百合汤 [3] 治疗患者,可有效减少胃肠道并发症并提高营养效 果。韦少雪等人予肠内营养患者口服四磨汤 [4] 亦可明显改善其胃 肠道功能。胃肠气滞证的治疗多用行气通腑类中药如木香、枳实、 枳壳、厚朴、乌药、槟榔等,同时不忘舒肝和胃,多用柴胡、郁金等。 外治法:对于服药困难或效果欠佳的患者,亦有使用中药穴位 敷贴 [5] 取得良好疗效,以吴茱萸、芒硝、木香、沉香等调敷于神阙 或吴茱萸热奄包 [6] 外敷神阙;同时也可采用针刺 [7] 足三里、上巨 虚、下巨虚、曲池、合谷等。 1.2 湿热中阻证 症状:患者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可有发热,便秘溲赤,口干口 苦,烦躁,恶心呕吐,呕吐物多秽浊酸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通里泻下,逐瘀解毒 常用方剂:鲁俊等人主张应用通腑化瘀法 [8] 治疗腑气不通,瘀 热蕴结下焦引起的腹胀腹痛。盛海忠提出在于各种重症感染、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早期以实热证为主,可与三承气 汤、大柴胡汤 [9] 等通腑泻下,清热解毒。陈华琼 [10] 等则主张在胃 肠功能出现障碍前即与中药清热和胃,未病先防,可减少患者胃肠 减压时间,尽早开始肠内营养。本证患者多为疾病初期,正气未虚,
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摘要】本文探讨了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在介绍了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健脾益气法的基本原理。
在正文中,详细阐述了健脾益气法的临床应用、对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机制,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了健脾益气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结论部分指出健脾益气法是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有效手段,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症胃肠功能障碍治疗的新思路和方法,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健脾益气法,重症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临床病例分析,优势,局限性,比较,有效手段,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胃肠功能障碍是指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一种肠胃疾病,常见于现代社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该病以脘闷、食少、腹胀、大便溏薄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于脏腑虚弱、脾胃失调的患者。
患者常感到腹部胀满,食量下降,消化不良,严重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在临床上,医生常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诊断结果。
1.2 健脾益气法的基本原理健脾益气法的基本原理是中医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健脾益气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脏腑的功能,调和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1. 健脾: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主管消化吸收,所以调理脾胃是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关键。
通过健脾,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避免胃肠不畅所导致的不适症状。
2. 益气: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中医认为气血运行受气的推动,气的充盈能够保证气血充足而流畅,所以益气是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
通过益气,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调节体内环境,提高免疫力,从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2. 正文2.1 健脾益气法的临床应用健脾益气法是中医传统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防治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进展分析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4月第4期Medical Diet And Health 2019 Apr. No. 4 223在治疗慢性胃炎中医证中占据较高的地位。
尚素芬等学者通过将该治疗纳入其中[13],结果显示患者的病理组织评分、症状评分与胃粘膜分泌水平、胃泌素等情况均出现明显好转,且优于常规治疗组。
组方为柴胡、当归、甘草、白芍、乌药、白术、郁金、白花蛇舌草等。
在现代药理学中,组方中砂仁能够促进机体胃肠蠕动,改善胃粘膜微循环,促进胃液分析[14];其中活血化瘀药物能够达到止痛的效果,白花蛇舌草具有良好的解毒功效,当归能够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使得细胞再生,抑制胃酸分泌[15]。
3.2 三仁汤 吴明芳等学者通过在研究中指出[16],三仁汤能够理气顺息,对于脾胃湿热型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00%,且治疗后白介素IL-1β、IL-6明显好转。
组方主要为杏仁、法夏、淡竹叶、薏仁、厚朴等,其中杏仁具有较好的清利湿热功效,厚朴能够行气化湿,薏仁能够渗利下焦湿热[17]。
3.3 针灸治疗 在现代中医中,认为慢性胃炎与饮食调节有关,治疗上需要强调情志致病,肝郁气滞出现胃失通降,出现胃腹胀满,两胁胀痛等情况。
通过提倡针灸治疗,发挥针灸优势,配合一定的中医药物,可明显控制患者病情[18]。
高志华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通过中药配合针灸、埋线治疗,针灸使用“烧山火”手法,取穴包括三阴交、足三里、天枢、手三里、气海等,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持续治疗6个月。
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胃粘膜萎缩病理分级、肠上皮发生病理分级均出现好转。
4 结论慢性胃炎患者治疗需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并根据患者症状采取治疗,在制定方案的同时,需要详细进行检查,并询问患者的临床表现。
但患者同时出现感染Hp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清除,并重视胃粘膜的保护,并避免随意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下,需要注意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
中医护理在危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中医护理在危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护理在危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ICU收治的并发胃肠道功能障碍危重症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功能评分以及APACHE II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8.37%显著高于对照组70.7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 II、胃肠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 II、胃肠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PACHE II、胃肠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关键词】中医护理;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胃肠功能障碍(GIDF)是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NODS)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多种器官损伤以及严重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1]。
胃肠功能障碍是危重症患者病情加重或预后不良的提示,本研究探讨分析中医护理在危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ICU收治的并发胃肠道功能障碍危重症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原发疾病严重多发伤27例、颅脑外伤18例、急性肾衰竭后15例、重症胰腺炎12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8例、心肺脑复苏后4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3.29±9.20)岁;对照组22例、女19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2.08±8.4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药在胃肠道功能紊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胃肠道功能紊乱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胃肠道功能紊乱(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的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IBS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胃肠道功能紊乱简介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特征是腹部疼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IBS的发病与肠道运动异常、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精神因素等多因素相关。
而中医药则将IBS归为“脾胃不和”、“气滞”等病因,通过调整脾胃功能、疏通气机等方法来治疗。
2. 中医药在IBS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IBS治疗中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其中,中药治疗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的使用。
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丹参片等常用于IBS的治疗,通过活血化瘀、理气健脾等作用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而中草药则更加个体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开方,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芩、厚朴、白术等。
3. 中医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药在IBS治疗中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一方面,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中医药在改善IBS症状方面的有效性。
例如,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黄连解毒片可显著减轻IBS患者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另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厚朴三仁汤在长期治疗IBS患者时具有显著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另一方面,在机制研究方面,中医药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研究发现,中药黄连等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等途径来改善胃肠道功能。
同时,针灸疗法也在IBS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患者的生理功能。
4. 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治疗IBS的有效性。
一项荟萃分析发现,中医药与西医药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IBS患者的疗效,减轻病情。
这种结合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和西医药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5. 中医药治疗IBS的优势和展望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其治疗IBS的优势在于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较少的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韭塞主匿煎垫垃生至旦筮22壹筮至翅鞋豇i磐IQ坠D迪煎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Febmaq,,2010.V01.29,No.2
.149.
对并发急性胃肠黏膜病变出血治疗作用与非大黄 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对麻痹性肠 梗阻方面,大黄组优于非大黄组(P<O.05);大黄组 MODS发生率较非大黄组明显减少(P<0.01)。
大黄是传统的中草药,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 肝心包经,《神农本草经》谓:“大黄可荡涤胃肠,攻 下泻火,清热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大黄的 主要成分有蒽醌衍生物及二蒽酮类衍生物。具有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等多种 功效。从现在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黄在危重病中有 效防治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机制主要可归纳为以 下几点:(1)促进胃肠道电活动,促进肠蠕动.清除 肠内腐败物质和毒素,改善肠微循环。增加组织灌 流量,促进胃肠道新陈代谢和肠道营养的恢复IS]; (2)提高胃液PH值,对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伴出 血有止血作用【1川;(3)对内毒素血症厌氧菌感染能 起到部分治疗作用,同时能抑制致病菌过度生长 和内毒素吸收Illl;(4)利胆保肝:可疏通胆小管及微 胆小管内胆汁的瘀积.并增加胆管舒缩功能1121.胆 汁可抑制毒素吸收,同时抑制细菌繁殖,增强肠道 防御能力;(5)对氧自由基有清除功能I培1。 1.2通里攻下复方制剂
(1):54-56·
[151沈宇清,曹云·“通瘀解毒汤”预防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
【16】:关:蔷慧鬟至1合2)剂.29对-3大0.鼠胃粘膜屏障的保
‘。护作用咖.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7):600. 【17】丁维俊,周邦靖.参苓白术散对小鼠脾虚模型肠道菌群
陈海龙等【141将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 分成4组,每组20只,分别为对照组(腹腔注射无 菌液体石腊及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酵母多糖 腹腔注射制备MODS模型并生理盐水灌胃)、中药 组(造模并大承气汤灌胃)及抗生素组(造模并氨 苄青霉素灌胃)。观察外周血、门静脉血内毒素和 血、肠组织中的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 (TNF)、黄嘌呤氧化酶(XOD)、过氧化脂质 (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变化,同时观察 肠黏膜、肠细胞膜通透性及小肠黏膜病理形态学 改变等指标。结果表明,在血、门静脉血中的内毒 素和血、肠组织的DAO、TNF、XOD、MDA、GSH等 水平上,中药组好于模型组(P<0.0l加.05),而抗 生素组与模型组对照无明显差别(P>0.05):在小 肠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方面. 光镜观察发现模型组小肠黏膜出现明显病理改 变,经不同治疗后病理改变减轻,以中药组为优. 抗生素组较差。沈宇清等115】运用通瘀解毒汤(大 黄、败酱草、枳实、蒲黄、茜草等组成)防治胃肠功 能衰竭。将ICU患者209例随机分为预防组与对
里竺当:.耋,气则。坠更是竖乏中医学翌胃
气(胃肠结构功能)的重视,“顾护胃气”也是中医 学中重要的治疗原则。从既往的研究结果可知,无 论是通腑攻下法、健脾益气法还是活血化瘀法均 能对胃肠功能障碍的防治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
并症救治作用的研究田.临床荟萃,2004,19(16):948一
Ⅲ,徽裳罴嚣擐嚣。脚 949-
6-8.
氧自由基以及保护线粒体等功用,从而延缓或防治
『81 陈德昌,景炳文.大黄对创伤后危重病脓毒症患者治疗
了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3,19(1):17—19.
4展望
【9】 段宝民,李夏昀等.大黄对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胃肠道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后天各个腑器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均依赖 于脾胃对饮食的运化、吸收、输布功能的正常。··有
医结合杂志,2000,20(2):120-122.
发现,当前中医药临床研究明显多于理论研究,缺
【14】苏振军,彭桂兰等.通脏逐瘀汤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衰
少关于胃肠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的研究探索。而且
竭的临床观察册·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
由于多数的临床研究为小样本,没有统一的中、西 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难以进行临床对照、盲法 研究,可比性及可重复性差,其结果对I晦床指导价 值有限。经过数千年发展的中医学文献中存在着 大量的关于胃肠功能障碍的理论阐述与经验总 结,我们应对这些宝贵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同时进 行更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制定胃肠功能障碍的中
垦区d磐j删丛墅趟删+Chinese 韭塞史匿荭2Q!Q生2旦筮垫鲞筮2援
Medicine,February,2010.V01.29,No.2
中医药防治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姚卫海1 李云虎1 孟宪文2 【关键词】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中医药防治;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i¨。胃肠功能障碍/衰 竭(gastrointestinal dyfunction and failure,GIDF)是 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 因素。是多种严重疾病和器官损伤的共同病理生 理过程。而且发现,危重症患者一旦出现胃肠功能 障碍,则提示病情加重或预后不良囝。陈德昌认为【3】, 有效防治胃肠功能障碍,是防止危重病发生发展、 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是有效防治MODS的“门户”。 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指导下,中医药在 防治危重病患者并发胃肠功能障碍/衰竭方面进行 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1通里攻下法
MODS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1单味中药大黄
刘承哲等【6】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治 疗组和大黄治疗组(两组均用酵母多糖将大鼠制 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模型后分别经胃管灌以等量大 黄溶液和生理盐水/Q12H)、对照组(仅腹腔内及经 胃管注射等量生理盐水/Q12H),每组20只,24 h 后处死.取其血液、肝脏及小肠组织。发现治疗组 血及内脏中细菌移居数量减少,血浆内毒素水平
吴咸中it]最早进行了运用通里攻下法治疗各种 急腹症的较大规模临床研究(大承气汤或大陷胸 汤).在获得明显临床疗效之外,观察到大承气汤能 抑制各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一仅)、白细 胞介素1、6(IL一1、6)及氧自由基的生成。这启发了 后来许多研究者相继运用通下法来治疗SIRS/
MODS。临床与实验研究忙I表明,通里攻下法在SIRS/
照组,其中预防组114例(加服通瘀解毒汤)。对照 组95例(仅常规治疗)。结果发现在发生急性胃黏 膜病变、肠麻痹、MODS及死亡等方面,预防组均 好于对照组(P<0.05)。
通里攻下法的作用机理可能为:(1)降低血中内 毒素水平,减少血液和肠组织中TNF等炎症介质的 含量,提高GSH的含量及肠组织中DAO的含量旧: (2)降低肠壁毛细血管通透到肠 的运输,减轻过氧化损伤;(3)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和 肠细胞渗透性,防止细菌及内毒素吸收入血。因而起 到直接的保护作用;(4)通过调整肠内细菌微生态平 衡而加强肠道的生物学屏障功能。 2益气健脾法
向爱民等【103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灌生 理盐水,Q12H)、损伤组和保护组(分别灌以酸性乙 醇,保护组再灌以香砂六君子合剂,Q12H)各8只。 连续8周,结果损伤组出现摄食减少、大便次数增 多、质稀、肌肉消度等脾气虚症状,而对照组与保护 组均未出现前述症状。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能显著 增加胃黏膜黏液量。增强了胃黏液一碳酸氢盐屏障功 能,其机制可能为该方中含有丰富的糖蛋白、氨基 酸、微量元素,可为胃黏液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 础:此外有改善胃黏膜血流。增加前列腺素合成作 用。丁维俊等M以苦寒泻下中药大黄造脾虚小鼠模 型。将24只脾虚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 疗组灌以参苓白术散,对照组灌以生理盐水使之自 然恢复。连续5天。分别对两组小鼠造模前后、治疗 前后的大便进行需氧菌及压氧菌培养。以观察两组 小鼠的肠道菌群变化。脾虚造模完成之后双歧杆菌 显著减少,并且在正常饲养条件下不能自然恢复。在 参苓白术散治疗之后,双歧杆菌含量极显著地升高, 且明显地高于造模前的水平。而造模后显著上升的 大肠杆菌,经参苓白术散治疗之后恢复正常。体现出 本方剂对“健康因子一双歧杆菌“的良好增殖刺激作 用。同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升高的肠球菌有降 低作用,前后有显著差异,而对葡萄球菌则无影响。 参苓白术散表现出明显的扶植作用:通过扶植益生 菌而间接排斥病原菌或条件致病菌,达到扶正祛邪 之功效。
【l 0】袁正强陈微微·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防
‘1含量的毒响叨冲国病毒圣螽菜志,1989,5(2):77.
【12】龚平锋.保肝中药概述叨-江西中医药,1989,18(1):54. 【131陈海龙,吴咸中.中医通里攻下法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
合征时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叨.中国中西
说明中药是通过不同途径起作用。通过文献回顾
作者单位:1.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 2.067600。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万方数据
低,小肠病理损害轻,并有杯状细胞增生。陈德昌 等17I对129例ICU患者(原发病主要有多发伤、各 类休克、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中毒、中暑等,A— PACHEⅡ评分为15~34分)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有 无胃肠功能障碍分为MODS伴和不伴胃肠功能障 碍组.又依据是否应用大黄而分为大黄和非大黄 治疗组。观察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缓解率及 存活率等。疗效判定标准为腹胀减轻或缓解,由肠 麻痹到中等程度肠鸣音(>4次/rain)或肠鸣音活 跃,且能耐受2090l【J以上要素饮食。经统计学处理 的分析发现,无论是伴还不伴胃肠功能障碍,在存 活率、胃肠功能恢复率方面。大黄组均优于对照组 (P<0.05)。同时研究还发现,累及2个或3个器官 的MODS因样本较小而存活率无统计学意义,累 及4个以上器官伴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经大黄治 疗后,存活率明显高于非大黄组(P<0.05)。段宝民 等f9I对121例行机械通气的ICU危重患者(基础病 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外伤手术、有 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急性左心衰、重症肺炎、重 症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心肺复苏后综合征 等。APACHE II评分为13~35分,平均为(16.53± 14.28)分。呼吸机治疗时间为5—32天,平均为(15, 28.74)天进行了观察。分组:呼吸机治疗初始无急 性胃肠黏膜病变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大黄组35 例,非大黄组30例(不予抑酸及胃肠动力药);将 合并有急性胃肠黏膜病变出血的患者85例,分为 大黄组51例,非大黄组34例(使用抑酸或制酸剂 治疗):将中毒性肠麻痹患者28例,分为大黄组16 例,非大黄组12例(使用西沙必利),所有的大黄 组只给予大黄粉鼻饲。两组均予以积极治疗基础 病。观察指标为便潜血及肠鸣音的变化。结果发 现。大黄对初始无急性胃肠黏膜病变的预防作用 与非大黄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