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人生审美精神

合集下载

如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文

如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文

如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首先要坚持“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仁义是以爱心来统治社会,礼智是以文明的方式来处理社会问题,而信则是坚守正义,做到忠诚信守。

其次,要坚持“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提倡尊重师长,学习师长的知识技能,并以师长的智慧和经验为指导,做到学以致用。

此外,还要坚持“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操守,它要求我们要诚实守信,既要做到心里诚实,又要做到行为诚实,不能欺骗别人,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

总之,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就要坚持“仁义
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坚持“诚
实守信”的道德操守,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做到既符合传
统文化,又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味

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味

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味
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味,是一种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味体现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上。

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味还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上。

无论是古典音乐、戏曲、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还是书法、绘画、陶瓷等民间工艺,都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味还体现在其和谐包容的精神风貌上。

无论是家庭伦理、社会道德,还是国家治理、民族团结等方面,中华文化都强调和谐包容、和而不同。

这种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宽广胸怀,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础。

总之,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味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和精神风貌等方面,从而更好
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1.1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宝贵遗产,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古代智慧与思想,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综合性:中华传统文化集合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文化体系。

•内涵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内容,涵盖面广。

•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家庭伦理。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社会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

2.1.1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2.1.2 儒家价值观•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社会。

•礼:讲究礼节和仪式,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孝:尊敬和孝顺父母,强调家庭伦理和亲情。

•忠:忠诚于国家和君主,强调公共利益和忠诚精神。

2.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思考,追求心静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2.2.1 道家经典•道德经•老子说法2.2.2 道家思想•道:宇宙规律和人生意义的核心概念,强调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无为:追求无为而治,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自然秩序。

•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

•废书:反对繁文缛节,注重简朴和自由。

2.3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行和慈悲心理,追求解脱和智慧。

2.3.1 佛教经典•法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3.2 佛教思想•慈悲:心怀慈悲,帮助他人,追求真善美。

•禅定:通过冥想和禅修,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8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8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得体会(精选8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得体会(精选8篇) 我们在⼀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就⼗分有必须要写⼀篇⼼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表达能⼒。

你想好怎么写⼼得体会了吗?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得体会(精选8篇),欢迎⼤家分享。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得体会1 中华传统⽂化是⽂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化,感想、体会颇深。

⼀是认识上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的⽤处,与⾃⼰的⼯作关系不⼤。

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精深、历史悠久,⼏千年来⼀直是中国⼈安居乐业,安⾝⽴命之⽂化根基,也⼀直是中华⽂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个⽂化延绵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化作为⽀柱,这种⽂化⼀直贯穿于我们每个⼈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个词⼉,是⼈们对于传统⽂化的反思和正视。

其概念⼴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法以及感悟都融⼊在这些⽂字中,为我们后⼈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

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

⼆是学习的重要。

⼈的⼀⽣是从学习开始的,⼦⽈:学⽽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学⽽不厌、诲⼈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的主张。

⼀个⼈在⽣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种快乐,想学习是⼀种幸福,求知若渴是⼀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素质、增长才⼲。

所以我们要树⽴终⾝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践⾏。

孔⼦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法,做⼈的规矩。

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些变通。

雅言传文明,经典润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堂的实践探索

雅言传文明,经典润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堂的实践探索

雅言传文明,经典润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堂的实践探索发布时间:2021-09-11T17:35:48.12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月作者:胡雪飞[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加强对初中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时代的内在要求。

本文作者力图通过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主阵地的德育课堂去践行这种教学要求,提升德育课堂的思想性、文化性和实效性。

胡雪飞浙江省慈溪市保德实验学校浙江慈溪 31530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加强对初中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时代的内在要求。

本文作者力图通过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主阵地的德育课堂去践行这种教学要求,提升德育课堂的思想性、文化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德育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6-071-01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堂,这既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要求,更是时代和现实形势的迫切需要。

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处世、修身思想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古为今用实现文化浸润呢?首先,善用现成资源,挖掘教材文化内核,延展课堂宽度与厚度。

现在的部编人教版新教材特别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作为一线的德育教师首先应善于利用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教材中可用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学生心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学生心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学生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渗透在中学生的心灵深处,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尤其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传统文化能够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身修养,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惑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能够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之道、仁爱、孝道等道德观念,有助于中学生培养克己奉公、尊老爱幼、诚信守约的优良品质。

在社会责任感的引领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塑造了中学生高尚的情操。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推崇和追求,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如《红楼梦》中的琴棋书画,给中学生提供了追求美的范例,塑造了他们追求高雅、凝练情感的审美情趣。

中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传统艺术,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艺术修养,还能够开始站在更高的视角思考人生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着中国人民勤劳务实的精神,对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人民对劳动的崇尚和工匠精神的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品质。

这种精神不仅需要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劳动来锻炼自己,更需要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展现出责任感和品质。

通过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中学生能够培养勤劳务实的习惯和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贤和文化名人留下了许多崇高的品格和精神追求的典范。

中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品质与精神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

“以德教育”的理念,可以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影响。

中华文化精神

中华文化精神

’者也。——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古希腊的明灯在初点燃 的土地上熄灭。罗马的 威力被埋葬在广大帝国 的废墟下。但是建立在 社会与人的精神理想基 础上的文明仍然活在中 国和印度……正像活的 种子一样,天上降下滋 润的雨水,它就会抽芽 、成长,伸展它造福的 树枝,开花、结果。 ——泰戈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14-04-02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王岐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 中断的文明。“国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概 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只有修 好身,才能理好家、治好国。中国人讲的家既指 家庭,又包括家族,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 德礼仪。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 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中华传统文化 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 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 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 八个字。家国情怀和修齐治平、崇德重礼的德治 思想,把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
——伏尔泰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物质产品
精神产品
科技成果
制度文明
4、中国文化近代以来受到 严重挑战、拷问、质疑和批判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 全盘西化主张 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
5、中国崛起使中国文化复兴和发展遇到
新的机遇
三、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干
1、以人为本思想 “仁”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仁爱精 神 “仁者,爱人。” 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 宜之之谓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中国文化维系了一个强大、稳定、祥和
的祖国
3、中国文化曾对世界作出重大贡献,推动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更加需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浸润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一、弘扬传统礼仪之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更融入到中华人民的血脉之中。

通过在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传统礼仪教育,让学生了解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他们的谦和宽容之心。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穿汉服、学习古代礼仪等,使传统礼仪之美真切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传承经典文学之精髓中华文学博大精深,经典之作源远流长。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中国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让学生接触到《红楼梦》、《论语》等经典著作,深入品味其中的文学之美、人生智慧。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文学研讨会,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并与传统文学作品产生共鸣。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开展传统艺术体验活动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中国画、京剧、书法等,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艺术体验活动,学习传统绘画技艺、欣赏经典京剧演出、感悟书法之美。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的深刻内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四、强化中华传统哲学思想教育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慈悲心态等。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哲学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哲学思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使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

五、推崇中华传统节令文化传统节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令庆祝活动,传承传统的习俗和民间传说。

通过参与传统节令文化,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人生审美精神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扎根于民族哲学的人生情韵与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现代情感理论与生命学说等,突出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远功利而入世的审美价值观等。

它与西方理论美学以美论美的封闭特性不同,体现出向人生开放的鲜明思想——实践品格,聚焦为既热烈执着又高远超逸的审美启蒙意向和诗性生命张力。

当下,面对技术人、工具人、物质人、欲望人等种种人的异化和单面化,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人生审美精神,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首先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

西方哲学主要以本体论思维、认识论方法、科学主义精神为根基,在美学中的表现就是视美为纯粹独立的认识对象。

西方经典美学一直努力要去探求美的逻辑本质,推崇冷静、思辨、科学的认识方法,以美的问题为真理的领域。

直到美
学之父鲍姆嘉敦创立“Aesthetics”这个独立的学科,仍将其定位为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其目的是要将混乱的感性认识提升为清晰的理性认识。

此后,西方经典美学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形成了以康德为代表的纯审美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艺术哲学论两大主要领域。

纯审美论在本质上是哲学美学论,主要是以理性思辨的方法来探究美的科学原则。

艺术哲学论则以艺术为审美的主要方式,从艺术来探究审美的科学规律。

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美论美,割裂了审美与生活的鲜活联系,从而走向封闭的理论美学。

中国哲学与之不同,具有温暖的人间情怀和潜蕴的人生情致。

相对于宇宙真理,它更感兴趣的是人的鲜活生命和现实生存。

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主张思想与实践、经验和超验的融通,体现出哲学伦理化、伦理审美化的倾向,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上,就是重视美善关联,注重体验教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人生实践往往难分彼此。

孔子的美善自得之乐,庄子的逍遥自在之乐,既是现实生存之乐,也是精神自由之乐。

魏晋名士的淋漓洒脱之乐,宋明士夫的雅适把玩之乐,虽然境界之壮阔不可与孔庄并提,但也是对艺术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实践。

至20世纪初开启的中国现代美学,自觉将审美、艺术与人生相贯通。

梁启超说,
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

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也都要求以美的艺术为标杆,通过审美实践来完善人格人性提升生命境界,从而建构了以整个人生实践为创美审美之对象的大审美观。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也表现为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

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不同于西方理论美学的粹情观。

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对美的本体的探讨在康德那里获得了巨大的突破。

康德把世界分为物自体和现象界,把人的心理机能分为各具自己先验原理和应用场所的知情意三维。

审美判断对应于情,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它只是对对象纯粹表象的静观,对于对象的实际存有并不关心。

这种表象静观切断了自身以外的一切关系,由此,康德不仅确立了情感独立的命题,也确立了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

康德的学说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情感之维和纯粹审美之维,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第一理论基石。

此后,不仅黑格尔、席勒沿着康德的道路前进,种种形式论、直觉论、非理性论美学,也都纷纷从康德这里寻找到灵感。

康德的情感独立和审美无利害命题,首先由王国维、蔡元培等引入中国,成
为影响中国现代美学精神演化的最为重要的西方学说。

当然,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也有强大的同化能力,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状也使这种同化拥有现实的迫切性。

“审美无利害”进入中国文化语境,首先由王国维转化为“无用之用”,它讨论的不再是审美的本体属性问题,而是审美与生活的关联,即审美的作用功能问题,从而由康德意义上的本体考量转向中国式的体用考量。

这种对美的定位转化,凸显了中国美学的民族根性,它不将情感孤立为独立的认知对象,也不将审美绝缘为纯粹的观照活动。

康德对于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这就是突破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美与善的两维关联,引入了真这个新的维度。

从此,中国现代美学的情感观既不同于西方意义上切断与真善关联的粹情观,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善为美的德情观。

梁启超将这种蕴真涵善的美情创化概括为趣味美,朱光潜将其概括为情趣美,宗白华将其概括为情调美。

其要点在于,这种美情既是创造的,也是欣赏的;既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既是个体的,也是普遍的;既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还表现为远功利而入世的审美价值观。

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审美现代精神,突出强调了审美无利害性的品格。

由此出发,康德完成了切断知情意的现实关联、视审美为独立自足存在的纯粹思辨,建构了审美情感的纯粹鉴赏本质。

审美情感在康德这里是一种脱离感官快适、善恶利害、概念判断、目的限定的普遍愉快。

这种粹情,康德自己也承认只是一种思辨的美,而非理想的美。

所以,他区分了作为纯粹鉴赏判断存在的自由美和作为应用鉴赏判断存在的依附美,前者是思维的自由,后者是实践的自由。

康德催生了现代审美精神的觉醒,成为西方美学的分水岭。

但种种形式主义美学、非理性主义美学只是片面发展了康德审美精神中知情意绝对区分的一维,而未能彻底深刻地解决其中的关联,致使康德美学自由的一维并未真正获得充分的发挥。

中华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在思维方式上注重整体性,既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也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而总是从具体鲜活的生活中去创化体味身心的怡悦与精神的自由,倡导在最痛苦最艰难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诗意。

这种哲学、伦理、审美交融的文化特征,使得中国美学总是将审美思考和人生实践相结合,着意将审美活动引向广阔的人生、绚烂的生命、多姿的生活。

由此,中华审美精神突出聚焦为热烈执着的入世情怀和高远
超逸的出世情韵相交融之诗性生命张力,表现为一种创造与欣赏、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有为与无为、入世与出世、有限与无限之诗意和谐。

梁启超将这种精神概括为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的统一,王国维将其概括为出世与入世的自由,朱光潜将其概括为看戏与演戏的和谐,宗白华将其概括为充实与空灵的相洽。

这些学说都突出了中华审美精神之现实品格和诗意情韵的交汇,直指生命与人生的现实践履和诗性超越。

(作者:金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