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张德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消极作用 群体绩效 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群体角色种类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二)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维 护 角 色 多 人际群体 团队群体 群体 群体 多 群体 二、规范 (一)规范的一般特征 (二)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三)群体规范的功能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人的需要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需要、 第三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与行为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 需要 状态。 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 行为 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人,E——环境,f——函数关系
第一章 导论
组织行为的种类: 微观组织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 正向组织行为 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 组织发展 组织学习 态度 人格 能力 动机 压力 宏 观 组 织 行 为
组 织
群体动力 人际沟通 领导行为 权力 政治行为 冲突 谈判
个体行为
人际与群体行为
微 观 组 织 行 为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 群体 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群体的类型 (一)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三)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
一、角色 (一)群体角色的种类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四)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认为人是复杂的、 多变的,不能用以往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等将所有的人归 为一类。复杂人的假设和“超Y理论”共同构成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 二、需要层次理论(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一)需要层次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行 为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 组织行为学 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 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 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 的目标。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立却是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根据情感的发生速度、强度、持续性、和对人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四 种基本形态:心境、热情、激情和应激。 三、情感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特征 群体内行为 群体间行为 委员会与群体间行为的协调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四)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五)群体规范分析法 三、地位 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 地位 四、凝聚力 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凝聚力 (一)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 信息沟通 群体规模 群体地位 群体目标 群体凝聚力 群体环境 群体规范 群体领导 群体成员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动机原意是引起动作。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 动机 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强 度 优势动机
A
B
C
D
E
动机类别
动机结构与强度示意图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可达到目标(方向)
刺激
需要
意向
愿望(驱动力)
动机
需要与动机的转化关系示意图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外表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三、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 (二)激励的三种模式 1、模式一 刺激(内外诱因) 个体需要 反馈 2、模式二 需要(愿望、动机、动力) 反馈 行为 目标 动机 行为 目标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3、模式三 心理紧张 (愿望、驱动力) 动机 目标 导向 未满足 的需要 反馈 产生新 的需要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目标 行为
第一章 导论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 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服务性研究、行动性研究) 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因果性研究) 以可控性分类的研究(其中包括案例分析、现场调查、实验室 实验、现场实验)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三、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
一、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 感觉 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 知觉 中的反映。 二、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 社会知觉 对象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人的知觉
第七节 意志与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一、意志的内涵 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 意志 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意志品质可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性。
第八节 情感与行为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 人类社会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人们通过知觉、 思维等反映客观事物,这是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伴随着认识过程, 人们还会产生喜、怒、哀、惧、爱、恶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情 感。 二、情感的形态
一、态度的内涵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 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二、态度的测量 主要有三种方法:调查、专业测量和整理资料,采取相应的管理措 施。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结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5、态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第六节 个性与行为
一、个性的内涵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性是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 个性 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 个性倾向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行为的积极性特征。 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是在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具有决 个性心理特征 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 二、气质与行为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 气质 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有可塑性。 (二)气质的类型与特征 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三)气质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三、性格与行为 (一)什么是性格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 性格 定的心理特征。 (二)性格的类型 1、机能类型说 2、向性说 3、独立——顺从说 (三)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四)性格对组织管理的作用 四、兴趣与行为 (一)兴趣及其意义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 兴趣 (二)兴趣的种类 (三)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和活动中有重要的意义。 五、能力与行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章 导论
案例分析 现场调查 实验室实验 现场实验
四种可控性研究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 数量统计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人的理论 需要动机与行为 价值观与行为 知觉与行动 态度与行为 个性与行为 意志与行为 情感与行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 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 组织 放系统。
环境
输入
转换
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
输出
环境
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 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自我实现 审美需要 求知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图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二)主要论点 马斯洛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些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 在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 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马斯洛还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导人数的 比重大,高层次需要的比重小;发达国家情况相反。同一国家的不同 地区、不同时期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异。 (三)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两重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 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其局限性。如过于强调个人需要、自然 需要等等。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4、角色知觉 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 (三)知觉情景因素 (四)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 四、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也称“认知理 归因理论 论”。
第五节 态度与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一)能力及其类型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1、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 (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三)能力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商数=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 即 IQ=(MA/CA) ×100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差异 (四)能力与组织管理
第一章 导论
组织的类型 1生产组织 2互利组织 3强制组织 4小型组织 5营利组织 6公有组织 政治组织 商业组织 功利组织 中型组织 非营利组织 整合组织 服务组织 规范组织 大型组织 模型维持组织 公益组织 巨型组织 公共组织 私有组织
二、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 组织行为 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三)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激励机制
第三节 价值观与行为
一、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 价值观 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二、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法 1、理性价值观 2、唯美的价值观 3、政治的价值观 4、社会的价值观 5、经济价值观 6、宗教性价值观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一、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称该假设 为X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型代表。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 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 要的因素。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 的。这一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 要人得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