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01 道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1)海南铜鼓岭国际生态旅游区海石滩区域道路市政工程设计委托书;

2)海南亿兴城建投资有限公司给我公司的有关文件及意见;

3)《海南文昌滨海旅游经济产业规划》;

4)《海南文昌铜鼓岭国际化生态旅游区淇水湾区域海石滩控制性详细规划》;

5)《海南铜鼓岭国际生态旅游区海石滩区域道路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地质、水文

等勘察成果;

6)海南文昌铜鼓岭国际生态旅游区淇水湾区域海石滩区域潮水位等相关资料;

7)《海南文昌铜鼓岭国际化生态旅游区市政工程—钻石大道第三标段变更设计施工

图》;

8)我公司收集的与工程相关的其他资料。

2技术规范、标准和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2.1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结构计算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2004-89);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混凝土路面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JC/T446-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2.2技术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Ⅲ级;

设计行车速度: 40km/h;

路面类型:推荐方案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比较方案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

交通饱和设计年限:15年;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沥青路面为15年;

3工程概况

3.1工程范围及规模

宝陵大道南路工程道路基本为城市次干路Ⅲ级,设计全长1.24公里,道路标准断面宽度为24米,断面布置为“4m(绿化带及人行道)+16m(行车道) +4m(绿化带及人行道)=24m”,双向四车道。

路线大致走向:道路起点位于吉尾村东约150m处,即海南文昌铜鼓岭国际化生态旅游区市政工程钻石大道K4+267处,路线向南于K0+400处经过红海村村东100m 处,于K1处经过铜山村东90m处,终点位于淇水湾规划滨海浴场,全长1.24公里。

3.2主要设计内容

本工程设计内容为全线道路的平、纵、横、路面结构设计,沿线防护及挡墙工程设计。

3.3工程资料

3.3.1旧路面调查资料及设计应用

1)资料:

本工程全线均无旧路,主要平交口共二处。

2)本线均为新建道路,设计中综合考虑各控制点,按照总体规划要求,遵循节约资源、提高成本效益的原则进行设计。

3.3.2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应用

1)资料:

根据2011年7月的地质勘察资料。

A、地形情况

拟建道路位于文昌市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总体地形稍有起伏,南低北高,局部稍有起伏,K0+200~K0+237西侧分布陡坎。根据现场水文工程地质调查,道路沿线地貌单元有海成二级阶地、海成一级阶地、花岗岩剥蚀丘陵等。如下表3-1:

地貌及道路沿线现状表3-1

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和本次勘察结果表明,道路沿线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断裂构造,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较稳定,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B、区域地质概况

工程场地位于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地区,区域断裂构造较发育,表现为近东西向的王五—文教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带是琼北断陷带与琼中隆起带的分界线,断裂带的北面年上升1.4mm,南面年上升3.2mm,它隐伏于文昌北侧的潭牛镇、文教镇一带,在1463~1834年间,该断裂带所经过地域曾发生过37次地震,近年来沿断裂带弱震时有发生,如90年代曾在文昌潭牛镇发生过轻微的地震,所有这些说明该断裂带在新生代以来仍在活动,而以升降运动为主要特征,且由南向北有逐级下拗的趋势。

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区主要受东西向王五—文教深大断裂控制。区域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侏罗纪中世(J2γ)、第四系中更新统砂、砂砾(Q2m),第四系全新统粉砂、砂砾、粘土(Q4m)等。

勘察区位于东西向王五—文教深大断裂北侧约1km处,区内未发现有活动断裂穿过,地表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粉土质砂(Q2m)、侏罗纪中世(J2γ)花岗岩残积土等。

C、地震

1、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规定,结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1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属相对稳定地块。

2、液化

本场地内②、③层属饱和砂土,其中③层地质年代为第四系中更新世(Q2)在Q3之前,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第2.2.2条的规定为不液化砂土。

②层粉土质砂实测标贯击数为5~7击,经计算为不液化砂土。

3、震陷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道路沿线未发现淤泥、及淤泥质砂土等软弱土层,设计时可不考虑软土震陷的影响。

D、地层

根据钻探揭露及道路沿线工程地质调查,道路沿线14.30m深度范围内,表层为素填土(Qml),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土(Q4m),第四系中更新统海相沉积土(Q2m),下伏侏罗纪中世(J2γ)花岗岩和残积土(Qel),共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道路沿线土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①层素填土(Qml):分灰色、灰黄色,湿~饱和,松散,填料为中粗砂,属开挖鱼塘时的堆填土,堆填时间约8年。层顶标高21.07~21.26m,平均21.17m;层底埋深1.00~1.20m,平均1.10m;层厚1.00~1.20m,平均1.10m。

②层粉土质砂(Q4m):灰色,稍湿~饱和,松散,颗粒以中细粒为主,次为粗粒和粉粒,次圆状,石英质,粘粒占2~8%,顶部含植根。层顶标高4.89~20.19m,平均13.23m;层底埋深0.80~2.40m,平均1.46m;层厚0.80~2.40m,平均1.46m。

③层粘土质砂(Q2m):浅灰色,褐红色,稍湿~饱和,松散~稍密,颗粒以粉细粒为主,次为中粗粒,局部以中粗粒为主,次圆状,石英质,粘粒占3~10%。局部相变为含砂低液限粘土、高液限粘土。层顶标高13.00~26.82m,平均20.77m;层底埋深1.20~11.60m,平均5.38m;层厚0.60~11.60m,平均4.97m。

④层粘土质砾砂(Qel):分布于道路沿线,受孔深限制少部分钻孔未揭露到,灰黄色、灰白色杂紫红色,松散~中密,属花岗岩残积土,颗粒以粗砾粒为主,次为中细粒,棱角状,矿物为石英、长石等,粘粒含量8~15%。层顶标高2.49~17.82m,平均12.54m;层底除ZK15号孔外均未揭穿,揭露层厚0.20~13.40m,平均5.44m。

⑥层中等风化花岗岩(J2γ):沿线仅ZK15号钻孔揭露,灰黑色杂灰白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为长石、石英等,岩芯多为20~50cm柱状,锤击声较脆,属较硬岩,RQD=80。层顶标高18.67m;层底未揭穿,揭露层厚2.00m。

E、水文地质特征

道路沿线勘探深度15.20范围内,①层素填土、②层粉土质砂、③层粘土质砂、④层粘土质砾砂属孔隙潜水含水层,其中①、②层透水性强,③、④层透水性弱,主要接受地表水及大气降水补给。⑥属基岩裂隙潜水含水层,透水性较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侧向补给。地下水分布极不稳定,随地形和季节变化较大;勘察期间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地下水位埋深为0.00~9.57m ,水面高程为5.24~20.85m 。K0+000~K0+228、K0+690~K1+070地下水位埋深浅,施工时应考虑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其余路段地下水对道路施工影响不大。

地表水分布:K0+000~K0+228、K0+690~K0+980段主要为水田内的积水,水深0.1~0.3m,其中K0+150~K0+154分布一排水沟,水深约0.4m,宽1.0m,自南向北流动;K1+010~K1+070分布人工挖水塘,水深约0.5m。

各含水层渗透系数经验值分别为:①层3.0×10-3cm /s,②层5.0×10-3cm /s,③层1.5×10-4cm/s,④层2.5×10-4cm/s,⑤层2.5×10-3cm/s,⑥层4.5×10-4cm/s。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附近民井调查资料,地下水位年变幅为1.00~3.00m。

道路沿线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混凝土具分解类弱腐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