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康复

运动障碍康复运动障碍康复指的是针对因疾病、受伤等原因导致运动功能受损的患者进行的综合性评估和治疗过程。
其目的是通过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等手段,让患者恢复或提高运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
1. 运动障碍的分类和原因运动障碍可分为两类:神经性运动障碍和肌肉骨骼性运动障碍。
神经性运动障碍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引起的,如帕金森症、脊髓损伤、脑卒中等;而肌肉骨骼性运动障碍是由于肌肉、骨骼等组织的异常引起的,如关节炎、骨折等。
不同的运动障碍有不同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帕金森症是由于大脑神经元死亡而引起的,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发作频率和症状;而脊髓损伤则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手动治疗等手段来恢复神经功能。
2. 运动障碍康复的评估方法在进行运动障碍康复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
主要评估包括:(1)神经系统评估:包括运动损害的类型、程度和范围等。
(2)肌力和肌肉功能评估:包括肌肉张力、关节活动度、肌力和肌肉协调等。
(3)平衡和协调评估:包括步态、步行能力、站立平衡和手脚协调等。
(4)日常生活活动评估:包括患者的日常活动、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等。
通过以上评估,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治疗计划。
3. 运动障碍康复的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包括运动训练、手动治疗、康复设备和物理疗法等。
运动训练旨在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和运动能力,包括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手动治疗包括按摩、牵引、关节牵伸等,可改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度,减轻疼痛和炎症。
康复设备包括综合训练器、平衡训练器、电刺激器等,可预防和纠正姿势不良和肌肉失调。
物理疗法包括热疗、冷疗、水疗和光疗等,可帮助减轻疼痛和肌肉疲劳。
(2)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神经性运动障碍,如帕金森症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类药物、抗胆碱能药物和神经保护剂等。
(3)手术治疗:针对肌肉骨骼性运动障碍,如一些需要手术修复的骨折或其他內科產科手術。
4. 运动障碍康复的效果和注意事项运动障碍康复的效果因患者的年龄、身体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而异。
运动障碍(教学及宣教)

运动障碍疾病概述运动障碍(dyskinesia),主要指自主运动的能力发生障碍,动作不连贯、不能完成,或完全不能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兴奋、抑制或不能由意志控制的现象,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外伤等。
运动功能有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两类。
随意运动是有意识的,能随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运动,又称自主运动。
不随意运动指内脏运动神经和血管运动神经所支配的心肌、平滑肌的运动,是不经意识、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运动。
一般所说运动指随意运动而言。
运动神经系统指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纹状体-苍白球系统)和皮质-脑桥-小脑系统,而由周围运动神经元发出冲动控制骨骼肌的活动。
运动障碍发病机制肌肉随意运动能力丧失。
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1.痛性运动障碍。
见于癔症。
2.间歇性运动障碍。
见于血管性病变,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运动中肌肉不能得到相应的血液供应,因而发生运动障碍,休息或暂停运动后又可改善。
3.职业性运动障碍。
属于职业性精神官能症。
由于心理因素,患者一从事其职业所要求的运动时,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或无力,以至不能运动或运动障碍,停止该种运动或做其他运动时则无运动障碍。
4.面-口运动障碍。
是一种专门累及面部肌肉的迟发型运动障碍,多有药物引起。
5.迟发性运动障碍。
面颊,口及颈部肌肉不自主的。
典型的重复运动,主要有长期服用精神松弛剂,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常见于老年人,停药后可能长时间仍不能缓解。
6.运动传导通路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
包括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和下运动神经元引起的运动障碍。
7.椎体外系统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
患者肌张力增高,全身肌肉僵硬,故运动笨拙,精细运动困难,行走缓慢,步态慌张,表情呆板。
常见于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综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
8.肌肉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等。
9.骨骼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
10.与情绪紧张引起的运动障碍。
通常在睡眠时消失。
运动障碍临床表现随意运动的增多表现为不自主运动及精神运动性兴奋;随意运动的抑制有精神运动性抑制及瘫痪;运动的不协调即为共济失调。
运动障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运动障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运动障碍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调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目标:
短期目标:
1. 提高身体协调性:通过进行特定的运动练习,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运动技巧。
2. 增强肌肉力量:通过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能力。
3. 提高平衡能力:通过平衡训练,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摔倒风险。
4. 增加柔韧性:进行拉伸训练,增加关节的柔韧性,改善运动的灵活性。
5. 改善运动技能: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提高具体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
长期目标:
1. 提高日常生活功能:改善运动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2. 参与社交活动:通过提高运动能力和自信心,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进人际关系。
3. 实现职业目标:通过克服运动障碍,发展合适的技能,追求自身的职业目标。
4. 健康管理:通过合理的饮食、锻炼和休息,保持身体健康,预防运动障碍及相关并发症。
5.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锻炼和心理辅导等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些目标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和治疗计划来制定,建议在专业医师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制定和追踪。
运动障碍模板

一什么是运动障碍运动障碍,主要指自主运动的能力发生障碍,动作不连贯、不能完成,或完全不能随意运动。
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外伤等。
表现如运动过多、运动过少、痉挛、震颤、瘫痪以及舞蹈样动作等。
二运动障碍包含哪些类型?①痛性运动障碍。
见于癔症。
②间歇性运动障碍。
一般见于血管性病变,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运动中肌肉不能得到相应的血液供应,因而发生运动障碍,休息或暂停运动后又可改善,运动障碍呈间歇性。
③职业性运动障碍。
属于职业性神经官能症。
由于心理因素,患者一从事其职业所要求的运动时,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或无力,以致不能运动或运动障碍,停止该种运动或作其他动作时则无运动障碍。
④面-口运动障碍。
这是一种特意累及面部及口部肌肉的迟发性运动障碍,多由药物引起。
⑤迟发性运动障碍。
面颊、口及颈部肌肉不自主的、典型的重复运动,主要因长期服用神经松弛剂、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常见于老年人。
停药后可能长时间仍不缓解。
⑥胆囊运动障碍。
指胆囊的充盈和排空运动的障碍。
⑦锥体外系统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
患者肌张力增高,全身肌肉僵硬,故运动笨拙,精细运动困难,行走缓慢,步态慌张,表情呆板。
常见于帕金森氏病或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等。
三运动障碍有哪些表现?1、运动缓慢表现随意动作减少,包含始动困难和运动缓慢,并因肌张力增高,姿态反射障碍而表现一系列特征性运动病症,如起床、翻身、步行、方向变换等运动缓慢;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常常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手指作精细动作如扣钮、系鞋带等困难;书写时字越写越小,呈现“写字过小征〞。
2、姿态步态异常站立时呈屈曲体姿,步态障碍甚为突出。
疾病早期表现走路时下肢拖曳,随病情进展呈小步态,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动困难,行走时上肢的前后摆动减少或完全消逝;转弯时,平衡障碍特别明显,此时因躯干僵硬,乃采取连续小步使躯干和头部一起转弯。
晚期患者自坐位、卧位起立困难,迈步后即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称慌张步态,此与姿态平衡障碍导致的重心不稳有关,在下坡时更为突出。
运动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运动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运动障碍是指一类影响运动执行和协调的神经系统障碍,包括肌张力异常、动作失调和运动能力受限。
这种疾病根据症状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运动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肌张力异常和动作失调。
其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
而在行走时,患者可能出现小步快走、前倾姿势和行走困难等症状。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目前,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促动力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等,以提高多巴胺水平,减轻运动症状。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并维持肌张力的平衡。
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和运动疗法,如平衡训练、力量训练和坐姿体位调整等。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帕金森病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脑起搏器植入和脑深部刺激术等。
二、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是指肌肉张力异常和运动协调障碍的一类疾病。
最常见的肌张力障碍是肌张力过高,表现为肌肉紧张和运动困难,如强直性痉挛症和扭转痉挛等。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
药物包括抗痉挛药物和镇静药物等,可以减轻肌张力过高和改善运动功能。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对于肌张力障碍患者非常重要。
物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正常的肌肉张力和改善运动协调。
包括按摩、热敷、拉伸等治疗方法。
3.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治疗可以考虑。
手术治疗包括神经阻断术和深部脑刺激术等。
三、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是指一类影响运动协调的疾病,患者的运动非常困难并容易失去平衡。
主要症状包括动作不协调、行走摇摆和手脚不稳等。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对于共济失调的患者,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改善运动功能和协调性。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震颤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运动障碍性疾病

药物治疗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 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方法 包括脑深部电刺激、神经切除术 等,这些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症
运动障碍性疾病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 运动障碍性疾病概述 • 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 • 运动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 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案例分析 • 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最新研究进
展 • 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未来展望
01
运动障碍性疾病概述
以运动功 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 病,涉及运动、协调、平衡等多 方面功能障碍。
。
细胞和基因治疗
细胞和基因治疗是未来治疗运动 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方向,有可能 从根本上改变疾病的治疗方式。
个性化治疗
基于患者的基因、环境和疾病特 征,未来将有更多的个性化治疗 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
生存质量。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展望
提高公众认知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运动障碍性疾病的 认识和理解,减少患者的歧视和压力。
03
运动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长期接触有害物质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避 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生活习惯。
如某些化学物质、重金属等,减少职 业病和环境污染对身体的损害。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降低运动障碍风险。
康复训练
物理疗法
如按摩、电刺激等,改善 肌肉力量、柔韧性和协调 性。
运动障碍护理措施

运动障碍护理措施运动障碍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肢体运动障碍:对于发病早期的患者,需要保持良肢位的摆放,以对抗患肢的痉挛。
生命体征平稳后,可以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并给予被动按摩,按摩手法要缓慢轻柔,且需要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2. 预防深静脉血栓: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补充水分、注重肢体保暖。
平躺时抬高患肢20到30度。
可以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治疗仪及穿抗栓弹力袜。
对于存在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的患者,综合评估出血风险后,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治疗。
3. 避免压疮:穿着棉质的睡衣,定时翻身拍背,每两到三小时更换体位,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没有渣屑,建议每周进行皮肤擦浴一次。
4. 饮食调整:少吃肥肉和动物内脏,多喝水,多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有便秘的患者则应该多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
5. 心理护理:家属应营造祥和的家庭气氛,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多抽时间陪伴患者,消除其孤独感。
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转移不良情绪。
6. 康复护理:对于完全丧失运动功能的患者,要被动的做一些运动,为了防止肌肉萎缩。
平时可以鼓励和尊重患者,并做适当的解释。
定时的给患者翻身,避免不舒适的体位,鼓励患者尽早的坐起。
地面要注意防滑、防湿,走廊最好有扶手,行走不稳的情况下要有专人陪护。
要定时定量的服用药物。
用药护理督促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发药到口,药片先溶解于水中,再用小勺把药送到舌根处,让患者自己吞咽。
多食低蛋白饮食与蔬菜、水果、或蜂蜜等食品,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不吸烟,不饮酒;保持大便通畅。
以上措施仅供参考,如需护理运动障碍的患者,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护理工作。
运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运动障碍的诊断标准运动障碍的诊断标准一、病史收集1.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信息。
2.发病时间、症状表现及演变过程。
3.家族史、既往病史及药物使用情况。
4.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和社会环境因素。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观察患者身体状况,包括身高、体重、肌肉质量等。
2.运动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包括肌力、肌张力、姿势和步态等。
3.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感知、意识、反射和自主神经功能等。
4.特殊检查:针对某些特定运动障碍,可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肌肉活检、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三、神经检查1.脑部影像学检查:通过CT、MRI等手段观察脑部结构及功能状况,以判断是否存在脑部病变。
2.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检测神经传导速度,了解神经传导通路是否正常。
3.肌电图:通过记录肌肉活动的电信号,评估肌肉功能及神经肌肉传导是否正常。
四、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可发现骨折、脱位及骨病等异常。
2.CT:可了解脑部病变及骨骼内部结构。
3.MRI:可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及病变,对诊断运动障碍具有重要价值。
4.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观察大脑在运动过程中的活动状态。
五、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全套等,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及是否存在相关疾病。
2.尿液检查:可发现某些遗传性疾病及神经肌肉疾病。
3.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了解脑部病变情况。
六、病理学检查1.肌肉活检:通过对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了解肌肉病变的性质及原因。
2.神经活检:通过对神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了解神经病变的性质及原因。
七、鉴别诊断1.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对不同运动障碍进行鉴别诊断。
2.需与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
3.需与其它系统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4.注意排除药物性因素及心理因素对运动障碍的影响。
5.八、综合分析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对患者的运动障碍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运动障碍运动障碍,主要指自主运动的能力发生障碍,动作不连贯、不能完成,或完全不能随意运动。
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外伤等。
表现如运动过多、运动过少、痉挛、震颤、瘫痪以及舞蹈样动作等。
二运动障碍包含哪些类型?①痛性运动障碍。
见于癔症。
②间歇性运动障碍。
一般见于血管性病变,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运动中肌肉不能得到相应的血液供应,因而发生运动障碍,休息或暂停运动后又可改善,运动障碍呈间歇性。
③职业性运动障碍。
属于职业性神经官能症。
由于心理因素,患者一从事其职业所要求的运动时,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或无力,以致不能运动或运动障碍,停止该种运动或作其他动作时则无运动障碍。
④面-口运动障碍。
这是一种专门累及面部及口部肌肉的迟发性运动障碍,多由药物引起。
⑤迟发性运动障碍。
面颊、口及颈部肌肉不自主的、典型的重复运动,主要因长期服用神经松弛剂、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常见于老年人。
停药后可能长时间仍不缓解。
⑥胆囊运动障碍。
指胆囊的充盈和排空运动的障碍。
⑦锥体外系统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
患者肌张力增高,全身肌肉僵硬,故运动笨拙,精细运动困难,行走缓慢,步态慌张,表情呆板。
常见于帕金森氏病或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等。
三运动障碍有哪些表现?1、运动迟缓表现随意动作减少,包括始动困难和运动迟缓,并因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而表现一系列特征性运动症状,如起床、翻身、步行、方向变换等运动迟缓;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常常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手指作精细动作如扣钮、系鞋带等困难;书写时字越写越小,呈现“写字过小征”。
2、姿势步态异常站立时呈屈曲体姿,步态障碍甚为突出。
疾病早期表现走路时下肢拖曳,随病情进展呈小步态,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动困难,行走时上肢的前后摆动减少或完全消失;转弯时,平衡障碍特别明显,此时因躯干僵硬,乃采取连续小步使躯干和头部一起转弯。
晚期患者自坐位、卧位起立困难,迈步后即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称慌张步态,此与姿势平衡障碍导致的重心不稳有关,在下坡时更为突出。
3、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由一侧上肢远端(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佣下肢及对侧肢体,下颌、口唇、舌及头部通常最后受累。
典型表现是静止性震颤,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问呈“搓丸样”动作,节律为4—6Hz,安静或休息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人睡后消失。
强烈的意志努力可暂时抑制震颤,但持续时间很短,过后反有加重趋势。
令患者一侧肢体运动如握拳和松拳,可引起另一侧肢体出现震颤,该试验有助于发现早期轻微震颤。
少数患者,尤其是70岁以上发病者可不出现震颤。
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
4、肌强直肌强直与锥体束受损时的肌张力增高不同,后者视部位不同只累及部分肌群(屈肌或伸肌),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在开始时较明显,随后迅速减弱,呈所谓折刀现象,称“折刀样强直”,常伴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前者表现为屈肌和伸肌同时受累,被动运动关节时始终保持增高的阻力,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铅管样强直”;部分患者因伴有震颤,检查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感,称为“齿轮样强直,是由于肌强直与静止性震颤叠加所致。
一些临床试验有助于发现轻微的肌强直,这些试验是:①如令患者运动对侧肢体,可使被检测肢体肌强直更明显;②当患者处于仰卧位,快速将其头下的枕头撤离时,头部常不迅速落下,而是缓慢落下,患者把双肘置于桌上,使前臂与桌面成垂直位置,并让其两臂及腕部肌肉尽量放松,正常人此时腕关节与前臂约成90度屈曲,而在本病患者则腕关节或多或少仍保持伸直位置,俨若铁路上竖立的路标,称为“路标现象”。
四肢、躯干、颈部肌强直可使患者出现特殊的屈曲体姿,表现为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下肢之髋及膝关节均略为弯曲。
老年患者肌强直可引起关节疼痛,是由于肌张力增高使关节的血供受阻所致。
5、其他症状反复轻敲眉弓上缘可诱发眨眼不止。
口、咽、腭肌运动障碍,讲话缓慢,语音低沉单调,流涎,严重时可有吞咽困难。
自主神经症状较普遍,如皮脂腺分泌亢进所致之脂颜,汗腺分泌亢进之多汗,消化道蠕动障碍引起的顽固性便秘,交感神经机能障碍所致的直立性低血压等。
本病不侵犯直肠及括约肌。
部分患者疾病晚期可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抑郁和视幻觉等,但常不严重四运动障碍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有哪些?1.生活照顾根据病人自理能力缺陷的程度,向病人提供生活照顾和帮助,如洗漱、进食、如厕、穿脱衣服、坐轮椅等;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对突出易受压的部位,用气圈或气垫保护,并给予按摩,预防压疮;指导病人保持口腔清洁,早晚间用温水全身擦洗,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指导病人学会使用便器,保持大小便通畅和会阴部清洁。
2.安全指导运动障碍的病人要防止跌倒,确保安全。
床铺要有保护性床栏;走廊、厕所要装扶手;地面要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去除门槛;呼叫器和经常使用的物品应置于床头病人身手可及处;病人最好穿防滑软橡胶底鞋,穿棉布、宽松衣服;防止烫伤;行走不稳者选用三角手杖等合适的辅助工具,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
3.体位变换协助、指导病人经常更换体位,偏瘫、截瘫病人一般每2~3小时翻身1次。
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准备数个大小不同的软枕以支持不同的体位。
仰卧位时,上肢伸展,肩部及髋关节垫小枕,手伸展或呈敬礼位。
仰卧位为过渡性体位,尽量少用,因受颈牵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增强。
患侧卧位时,肩关节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患腿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
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向前伸放于枕头上,患侧下肢屈曲垫小枕,健侧下肢伸直,背部垫小枕。
4.功能锻炼观察病人瘫痪肢体的肌力恢复情况,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与病人及家属共同讨论并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尽早对瘫痪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坚持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促进功能良好恢复。
(1)早期康复训练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康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也就越好。
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多数脑出血康复可在病后10~14天开始;其他疾病所致运动障碍的康复应尽早进行。
(2)康复训练目的促进肌肉收缩、保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防止长期卧床的合并症,最大限度地复原病人的活动能力,尽快做到生活自理,恢复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3)康复训练原则被动与主动相结合,床上与床下相结合,肢体功能与其他功能锻炼相结合,实效性与安全性相结合,合理适度,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
(4)康复训练方法①床上训练:主要采取仰卧位进行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伸手、抬腿、大小关节伸屈、转动、拉物等)及床上翻身,然后开始练习缓慢抬头,有力后可作仰卧起坐动作,利用健肢主动运动,协助患肢进行功能锻炼。
②使用轮椅训练:坐稳后,可作双下肢垂在床边取坐位,然后再下地坐轮椅。
通过训练,教会不能行走或借助助行器行走的病人使用轮椅。
③手的精细动作训练:当病人能坐稳后,即可练习屈伸、抓握、捻动、使用勺筷、翻书报、扣纽扣、系鞋带等训练。
④行走训练:能稳坐30~60分钟后,开始训练站立。
待病人坐稳、站稳后,训练下蹲及迈步练习,借助于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
5.心理疏导关心、尊重病人,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任何伤害病人自尊的言行。
正确对待康复训练过程中病人所出现的畏难情绪、悲观情绪、急于求成心理等现象,鼓励病人克服困难。
帮助病人摆脱对照顾者的依赖心理,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自信心,获得自尊、自强的心态。
6.病情观察观察病人运动障碍的动态变化;评估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受损、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
五运动障碍的治疗原则首先要鉴别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瘫痪。
对功能性瘫痪需暗示治疗,并配合针刺疗法,物理治疗等。
对器质性瘫痪在明确诊断后进行病因治疗。
当有呼吸肌瘫痪出现呼吸困难时需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咽部肌肉瘫痪出现吞咽困难时下鼻管鼻饲以维持营养。
瘫痪的恢复期应进行针灸、理疗、神经细胞活化剂、维生素B族药等综合治疗。
以及康复治疗。
对不自主运动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可配合镇静药和肌肉松弛药。
对癫痫患者采用适当的抗癫痫药以控制发作六什么是迟发性运动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又称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由抗精神病药物诱发,为一种持久的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引起的最严重和棘手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相当高。
最常见者为由吩噻嗪类及丁酰苯类药物所引起。
口服普通抗精神病药发生率为20%~40%,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发生率约50%。
常见的有(1)口-舌-颊三联症:(2)肢体不自主的重复运动或抽动:(3)躯干肌运动不协调:(4)其它:可累及身体任一肌群。
迟发性运动障碍多为不可逆性损害,而且治疗较为困难,预防它的发生十分重要;为此,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
七运动障碍疾病的特点通常与基底节或多巴胺神经递质传导功能紊乱有关;临床上导致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而非运动能力本身;故肌力、感觉和小脑一般不受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所致的异常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所致的运动贫乏两大类;所有不自主运动受病人精神状态影响,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八运动障碍疾病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九运动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基底核具有复杂的纤维联系主要构成三个重要的神经环路:①皮质-皮质环路:大脑皮质-尾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大脑皮质;②黑质-纹状体环路:黑质与尾状核壳核间往返联系纤维;③纹状体-苍白球环路:尾状核壳核-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
在皮质-皮质环路中有直接通路(纹状体-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和间接通路(纹状体-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环路是基底核实现运动调节功能的解剖学基础这两条通路的活动平衡对实现正常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黑质-纹状体DA通路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到过度抑制使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受到削弱,产生少动性疾病如帕金森病。
纹状体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减少丘脑-皮质反馈对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过强,产生多动性疾病如亨廷顿病因此基底核递质生化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是产生各种运动障碍症状的主要病理基础。
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无论药物或外科治疗原理都基于对递质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的纠正。
十迟发型运动障碍怎样治疗?迟发型运动障碍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尤其女性,伴脑器质性病变者居多,症状重,恢复慢。
各种抗精神病药均可引起,氟奋乃静、三氟拉嗪和氟哌啶醇等含氟元素抗精神病药常见,大多发生在服用抗精神病药1~2年以上,最短3~6个月可出现,最长者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