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为”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为”字句语用分析

现代汉语“为”字句语用分析

现代汉语“为”字句语用分析作者:马思鸣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第07期摘要:现代汉语“为”字句是现代汉语语法中特殊结构之一,目前已越来越被专家学者所关注。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为”字句的语用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为”字句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146.3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编号ZZEGD15034介词“为”是《汉语水平考试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甲级常用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大难点,偏误率相当高。

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把现代汉语“为”字句界定为:由介词“为(wèi)”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与谓语中心语发生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的句子称作“为”字句式,简称“为”字句。

“为”字句有两个明显特点:句法上“为”构成的介词短语在句子中都能作状语,语义上都能与谓语中心语发生各种语义关系,可表示行为的受益对象、表示关涉对象、表示原因、表示目的等。

在此基础上,“为”字句的语用方面可以从语体色彩、主题与焦点、隐现規律等方面来分析。

1. “为”字句的书面语体色彩“为”常用于书面语,在表示引进受益对象时与“给”或“替”意义相近。

黄瓒辉(2001)指出:“‘为’的书面色彩和‘给’的口语色彩同这两个词介引‘关切补词’的渊源有关。

‘给’的介引关切补词是随着白话文的发展而出现的,而‘为’的介引关切补词是文言文里就有的。

因此,‘给’的口语色彩较浓,‘为’的书面色彩较浓。

”为字句也就因有了“为”而具有书面语体色彩。

两者对比如下:(1)这些正确的决策为迎接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打下了基础。

(《中共十大元帅》)(2)拿着这到那工商行政管理那儿,他那儿再给你开个条儿,交了相片,发你个表,填完了,做什么项目,从那儿干,那个来源呢?(张国才《 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以上两例中可看出,例(1)属于书面语体。

例(2)则属于口语语体。

同样,当“为”引进原因或目的的时候,为字句也具有书面语体色彩。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义项为单位)构成的聚合体。
男人:男性的成年人。 女人:女性的成年人。
(1)用来对比的应该是指称同一种类 对象的词语
(2)语义特征分析应该先从指称事物 最小类别成员的一组词语开始,如有需 要,再进一步扩大对比分析的范围。
最小语义场的确定可参考有关对象 的分类,在许多情况下,最小语义场与 某一对象的最小类别相应。例如:
1、词语搭配受语法规则的制约 2、词语搭配受语义条件限制 3、词语搭配受每个语言的词义系统限
制 4、词语搭配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 5、词语搭配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
和修辞效果
李老师看到了王老师,王老师也看到了 李老师。
李老师看到了一头猪,这头猪也看到李 老师。
李老师看到了一块石头。
她姐姐是一个单身汉。(×) 她:[第三人称][女性] 单身汉: [-女性]……
语调形式等来表达的意义。 1、词所指称的事物及其结成的关系
(1)词汇意义 (2)关系意义 语法关系意义
语义关系意义 (3)句式意义 2、说话人对这些事物及其关系的总态度。 (语气意义)
(二)语用意义
句义一方面取决于该句子的语言 意义,一方面又取决于语境等句子的外 部因素。
二、词语的搭配
正确的词语搭配是使句子有意义的基本 条件。
请把门关上!
预设:门是开着的。
说话者具有支使听话者的条件。
说话者知道听话者有能力做这件
事。
(2)预设的语用特征 1. 预设的合适性 预设的真实性是包含该预设的语
句合适(真实有效)的前提条件。 2.其次,预设具有已知性,是已知
信息。 3.预设具有可取消性。
我绝不会让我的妻子伤心。 预设:我有妻子。 如果我有妻子,我绝不会让我的妻子伤心。
[上圆下平、用发酵的面粉蒸成、无馅] [上圆下平、用发酵的面粉蒸成、有馅]

语文句子成分分析实用

语文句子成分分析实用

主要成分
附加成分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
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主要有:
动词谓语句:茶桌‖擦得滑溜溜的发光。
03
形容词谓语句:他‖非常健康。
04
名词谓语句:今天‖星期一。
05
主谓谓语句:他‖性格温和。
06
三、单句的种类
4.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宾语。 (1)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 (2)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5.选出主谓部分划分有误的一项( ) A.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B.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C.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D.一九三二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05
几种特殊的单句
例如:
1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表示出现)
2
到处‖是欢乐的从群。(表示存在)
3
第三,存现句的宾语往往是动作的发出者。因此有的存现句可以转换为一般主谓句。
4
例如:
5
门口站着两个兵--两个兵在门口站着。
6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在台上坐着。
7
几种特殊的单句
第一步可先从中分出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
01
句子成分要划对,(2)纵观全局找主谓。 主前定状谓后补,(4)谓前只有状地位。 “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02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常在主宾前,
谓前状语、谓后补。
成分口诀
游泳爱好者都夸这个海滨的风景好。

语言学概论 语用概述

语言学概论   语用概述

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一、语用概述一、语用与语用分析的意义1.语用:是指人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

2.语用学: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

3.语用分析的意义:能够进一步介绍用现代汉语交流信息的通常规律,能够深刻理解在存有特定内容和特定语境的前提下,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并使骂人者能够精确地传情言之有物、拨号者能够以获取话语原意,以达至交际的目的。

二、语用分析的有关要素(一)发话者:语言信息的发出者。

1.重点分析发话者的语用意图在通常情况下,应承者(包含说者和作者)都就是必须通过讲出某些话以同时实现一定的语言外的目的,即为语用意图。

例如:想让别人关上门(语用意图)a.请你关上门。

(请求)b.我命令你关上门!(命令)c.你若不关门我就不跑了!(威胁)2.分析应承者同时实现意图的语用策略语用策略:就是应承者用什么方式非政府话语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K568话者认知其语用意图并在拨号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1)从未知信息至未明信息的策略(2)语境信息优于话语信息的策略比如:一部小说中存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至澳门狂打赌,赢得一干二净。

有人不知情,想要恳请他冠名慈善事业,知情者便说道:他刚从澳门回去,缺钱了!(3)语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表达选择策略(二)受话者: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对于拨号者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所云应承者的语用意图。

比如:a:面条里Though辣油吗?b:我就是地道的四川人。

(三)话语内容:应承者用语言符号抒发的具体内容。

比如:1.这种药对高血压存有好处。

2.你好!(问候语)(四)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也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

语境由以下两方面构成:1.言内语境:即上下文语境2.言外语境:即为言语抒发时的具体内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说时代、社会、民族、交际个体等因素。

这两大语境,实际上只是一个潜在的语境。

当我们理解某一话语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语境因素起主导作用。

语义指向分析法经典例子

语义指向分析法经典例子

摘要:随着三个平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研究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语义指向是属于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它涉及的内容很多。

本文首先阐述了语义指向分析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因素讨论了动态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语义指向分析动态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应用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义指向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讨论研究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

整体看来,主要是围绕两个大的线索进行探索:一是从理论上对语义指向本身进行探讨;二是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对具体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

本文的内容也包括上述两个大方面:在理论方面,对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其语义指向的类型等问题加以探讨;在应用方面,主要针对语义指向分析中的一个类型――动态语义指向分析展开论述,同时运用了语境和语用学的有关理论。

一、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理论基础语义指向是语法的语义平面讨论的内容,这一研究方法的形成显然与学界对语义分析的重视分不开。

我国汉语语法研究自第一部语著作《马氏文通》出版到上世纪50年代初,基本上走的是传统语法学的路子,注重意义,而不重视形式。

上世纪50年代起,受到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成功运用描写语法学理论和方法的论著。

但是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结构主义语法分析方法重形式轻意义的倾向,意识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重要性,句法结构中的语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自觉思考的理论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语法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得到了共识。

熙很好地贯彻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总结出了:“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1]与此同时,胡裕树、范晓进一步提出:“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

“认为”和“以为”的辨析

“认为”和“以为”的辨析
动词 、 形容词 、 句作宾语 。 小
②他认为, 一个人能取得成就, 勤奋是第一位的。 ③我以为应将小王调到第一线去工作。 ④我以为 , 人的机遇当然是很重要的, 但是人的
真实能力其实更重要 。 以为 : 人或 事物作 出某种 论断 ; 为 。带动词 、 对 认 ( ) 同的语 义 范畴 二 不
“ 认为 " 以为 " 和“ 的辨析
王 爽
( 阳师范大学 , 沈 辽宁 沈阳 10 3 ) 10 4
【 摘
要】 “ 认为” 以为” 与“ 在现代汉语 中是一组 同义词。 在很 多时候 , 人们常常将 它们换用。在对外汉语教 学中, 学生学 也是
习的难点 。在大量的语料基础上 , 可以从语 义范畴、 结构特征和语 用分析 的不同角度对 “ 认为 ” “ 与 以为” 进行 比较 , 辨析二者的异
为 汉 语 的苹 果 应 写 作 “ 果 ” 对 儿 童 的 影 响 自不 待 大战中继发明原子能和青霉素之后 的第三个伟大成 萍 ,
. .



果。
二 、 认 为” “ “ 和 以为” 的结构 特征
⑤在人体的特异功能中, 意念力被认为是一种最
1由于“ 为 ” 用 于 由 主观 、 面 的估 计 、 析 神秘 的力量 。 . 以 多 片 分
A( ) 1我认 为这件事 早应该 解决 了 。 B 1我 以为这 件事早 应该解 决 了。 () A( ) 2 我认为 要学好 汉语 , 该先 学好 发音 。 应 B 2我 以为要 学好汉语 , 该先学好 发音 。 () 应
①我们一直认为 , 人是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而独立 生存 的。
() 以为今 天会 下 雨 呢。 ( 天一 定 没下 雨 ) i我 j 今 3“ +认 为 ”“ +以 为” “ +以为 ” .被 、满 、本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病句的识别与修改(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病句的识别与修改(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病句的识别与修改考点透视新的中考考纲要求学生能够辨析、纠正句子的常见毛病。

病句的识别与修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地判断病句的类型;二是对病句进行修正。

病句识别题是中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一道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语感、熟悉病句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必要的语法和逻辑知识这些能力,才能找到破解病句题的钥匙。

知识讲解初中阶段常见的几种病句类型一、用词不当1.感情色彩不当。

如:他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效尤含贬义,可改为“学习”。

)2.关联词使用不当。

如:只要坚持下去,我们才能取得成功。

(关联词语一般成对使用,“只要”一般与“就”搭配,“只有”与“才”搭配。

)3.意思表达不当。

如:他这个人,性格直爽,为人忠厚,说起话来信口开河。

(“信口开河”意为“随口乱说一气”,此处误用为“快言直语”。

)4.词性误用。

如:从大量统计资料来看,吸烟能导致癌症是无可疑问的。

(“疑问”是名词,应改为“置疑”。

)5.大词小用。

如:每个老师日常从事的事业,是平凡而又伟大的。

(“事业”应改为“工作”。

)二、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

如:他的音容笑貌经常回响在我的脑海中。

(主语“音容笑貌”不能“回响”应改为“出现”。

)2.动宾搭配不当。

如:为了推行农村医疗合作,各镇各村都建立了农民档案工作。

(动词“建立”与“工作”不搭配,可将“工作”删去。

)3.主宾搭配不当。

如:夏天的青岛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

(主语“青岛”与宾语“季节”不搭配,可将季节改为“地方”。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他在学术研究方面花了很大心血。

(“很大”与“心血”不搭配,应该为“很多”。

)5.关联词搭配不当。

如:除非你肯答应我们的条件,我们就能帮助你实现梦想。

(“除非”与“才”连用。

)三、语序不当1.动作的先后顺序不当。

(常考知识点)如:全校学生认真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

(“学习”和“讨论”应交换顺序。

)2.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2024届高考语用试题专练标点符号的表现力(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用试题专练标点符号的表现力(含解析)

语用试题专练--------标点符号的表现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

我最欢喜杨柳与燕子。

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

我曾经名自己的寓居为“小杨柳屋”,曾经画了许多杨柳燕子的画,又曾经摘取秀长的柳叶,在厚纸上裱成各种风调的眉,想象这等眉的所有者的颜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与口。

那时候我每逢早春时节,正月二月之交,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似乎常常在说:“A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

”我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经真心地感动,以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虚度。

!到我手里决不放它空过了。

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便更甚。

那一天我总想有一种足以充分酬偿这佳节的举行。

我准拟作诗,作画,或痛饮,漫游。

大多不被实行;或实行而全无效果,B反而中了酒,闹了事,换得了不快的回忆;但我总不灰心,总觉得春的可恋。

我心中只有知道春,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

而对于秋,尤无感觉:因为夏连续在春的后面,在我可当作春的过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当作春的准备;独有与春全无关联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没有它的位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前车之鉴焦灼虽然似乎 B.引以为戒焦灼即使大概C.前车之鉴焦急虽然大概 D.引以为戒焦急即使似乎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

文中有A、B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标点符号怎样增强表现力。

3.请简要分析划波浪线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

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

缩回,又伸展。

传展,再缩回。

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以为”句的语义语用分析摘要:“我(们)以为”句可以表示两种意义,一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认识;另一种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

表意分化的主要动因是:“以为”原本表“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或作出判断”的基本功能逐渐被后起的“认为”所分担,因并存的相近词语一般都会形成分工倾向,导致“以为”表“作出不正确的主观判断”的用法逐渐扩大势力范围,这一用法为说话人的自谦表达提供了语用基础,因而人们写文章时才会较多使用“我(们)以为”句。

关键词:我我们以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以为”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

人们使用“我(们)以为”来表达说话者的认识、看法。

为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我(们)以为”结构,本文将从“我(们)以为”句的语义分析,“第一人称代词+以为”句的历时考察以及“我(们)以为”句的语用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们)以为”句的语义分析“我”和“我们”是现代汉语中两个最主要的第一人称代词。

“我”主要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指说话者本人。

“我们”表示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通常指包括说话者在内的一个群体,在特定语用策略驱动下也可单指说话人自己。

我们知道动词“以为”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认为”之义,这里记作“以为1”,表示的是说话者对人或事物有确定的看法或对其作出明确的判断。

另一种含义是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往往会用另一小句指明真相,我们将其记作“以为2”。

由于动词“以为”具有两种意义,“我以为”句也表示两种意义。

(一)“我(们)以为1”的语义“我(们)+以为1”主要是指说话者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或作出判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认识。

“我”在句中,一般表示实指,指说话者本人。

“我们”在“我们+以为1”中既可以包括交际对方或多方,也可被讲话人用来指称他自己。

例如:(1)李嘉诚展颜一笑:“舅舅千万不要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我以为能够精通手表结构又能修理手表的人,其实完全可以自制手表。

”(窦应泰《李嘉诚家族传》)(2)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上述两例中,“我+以为1”在例(1)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看法,这里的“我”一般表示特指,指称自己。

例(2)中的“我们以为1”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我们”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代作者本人。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以为1”常被应用于书面语篇中,在学术科研论文中也是更加频繁地出现。

例如:(3)我以为它是从判断词“是”和动词义“成为”转换表述渐次虚化的结果。

(《语言学论文》)(4)作为同现的句法成分,我们以为要严格地控制在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其他的一律不算。

(《语言学论文》)例(4)中的“我们”为虚指,“我们以为”在这里其实是“作者以为”,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出于谦虚、严谨的态度,所以用“我们以为”代替“我以为”。

在例(3)中,作者用“我以为”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表现出作者敢于承担问责风险的责任感以及他对所持观点的自信,同时,作者个人身份的代入,也更利于读者接受。

(二)“我(们)以为2”的语义“我(们)+以为2”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说话人说出此话时,已经预设了“事实并非如此”这一含义,一般都会在后一小句中说出实际情况。

例如:(3)我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没想到第二天她又出现在了北海公园。

(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4)我们以为那幅画早就完成了,可依莲娜总是说还没完呢。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例(3)中“我”作出的判断是“再也见不到她了”,通过后一小句“没想到她又出现在北海公园”,可以知道“我”说出此话时,便已经知道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与预期相反,“他”见到了“她”。

例(4)中的“我们”也是主观作出的判断与心理预期相反。

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可以出现在“第一人称代词+以为”结构中,那么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可不可以在此结构中出现呢?古汉语时期,人们对于自己的观点认识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二、“第一人称代词+以为”的历时考察在古代汉语时期,除“我”之外,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词主要有:“吾”“余”“予”“朕”“台”“?n”等,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会出现。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古汉语时期的“余”“予”“吾”“朕”可以进入“第一人称代词+以为”结构,而“台”和“?n”没有发现用例。

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能够进入此结构的“余”“予”“吾”“朕”。

(一)“余/予+以为”从远古至春秋时期,第一人称主体代词主要是“我”和“余”。

在古代,人们在表达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时,一般都会采用较为谦卑的表达方式。

而“余”与“予”一般可通用,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谦称形式,表示谦卑的意义。

所以当人们想要表达自己的认识、判断时,便会使用“余(予)以为”。

例如:(5)余以为天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天道不可强也,人道不可挽也。

何以言之?(钱泳《履园丛话》)(6)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矣,因号《白氏长庆集》。

(《旧唐书》)(二)“吾+以为”战国时期,“吾”逐渐成为第一人称代词的主体,直至清朝灭亡后,才逐渐退出第一人称代词集合。

“吾”与“我”用法相似,但“谦逊程度”比“我”要高。

“吾”与“余(予)”相比,“吾”没有“余(予)”的谦逊程度高,个人主体意识较强。

近代学者们有时也会使用“吾”来称自己,一般认为属于仿古现象。

例如:(7)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

今之善者则作之。

欲善之益多也。

(《墨子》)(8)住在西单,工作在西单,女儿上学在西单,夜里散步在西单,吾以为,论地方最方便、最美丽、最可爱的就是西单了。

(《人民日报》1996年)例(7)、(8)均表“认为”义,例(8)出自当代文学作品,是文人仿古的一种现象。

(三)“朕+以为”“朕”在上古时期也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规定其为皇帝专称之后,才逐渐在第一人称代词的体系中消失,其在所出现的用例中,一般为皇帝自称。

例如:(9)朕以为制理之本,期返淳风,庶叶至公,期于不犯,永言议罪,良用怃然。

(陆心源《唐文拾遗》)“第一人称代词+以为”句主要表达个人的认识和判断。

从“余(予)以为”到“吾以为”“朕以为”,最后再发展到“我以为”,这种演变体现了人们自我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尊卑意识使得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贬低自己、尊崇他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接受人人平等的思想,自我价值也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人们在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时,可以礼貌地直接表达出来,这种变化正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以为”结构只表示“认识”义,即“以为1”义,不表示“以为2”反预期的意义。

“我以为2”的意义是在现代汉语“我以为1”意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三、“我(们)以为”句的语用功能分析“我以为”“我们以为”等“第一人称代词+以为”结构主要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断言,但是在表达判断时,并不像“我认为”等句子那样强硬,“我(们)以为”句语气比较弱,显得谦恭、温和。

下面我们从口语和书面语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我(们)以为”的语用功能。

(一)口语现代汉语中,人们在进行日常口语交流时,“我(们)以为2”要比“我(们)以为1”使用频繁,“我(们)以为”常常表示反预期的“以为2”之义。

“我(们)以为2”一般用于表达揣测,同时加强否定语气。

例如:(10)我以为她不过说了一句气话,没想到辞职后她却真的离开了我。

(《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在口语中,人们要想表达“以为1”义,常用“觉得”一词,若运用“我以为1”,则一般出现在一种较为正式、庄重的语境中。

并且我们知道,人们在交流中表明观点、认识时,话语常常带有比较直接、强硬的语气,但是运用“以为1”却可以使语气变得柔和、委婉,从而拉近说听双方距离。

(二)书面语在书面语中,“我(们)以为2”使用的范围要比“我(们)以为1”广,但是在科研论文等学术语篇中,“我(们)以为1”的运用则是非常普遍而频繁的,作者一般都用其来表示自己的观点、认识。

早期学者们在论文中普遍使用“认为”一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现阶段,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我(们)以为”,这种变化更多的体现出了作者谦虚、严谨的态度,同时也让读者们感受到了一种商量、探讨之义。

而“我”和“我们”的使用,又具有承担责任同时又不强迫别人接受的意义。

作者自身身份的代入,还可使学术研究成果更易于读者们接受。

四、结语汉语中“以为”的发展及表意的分化是有多种原因的。

值得重视的是,“以为”原本表“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或作出判断”的基本功能逐渐被后起的“认为”所分担,因为并存的相近词语一般都会形成一定的分工倾向,导致“以为”表“作出不正确的主观判断”的用法逐渐扩大势力范围,这一用法为说话人的自谦表达提供了语用基础,于是,文人写文章时才会较多使用“我(们)以为”句。

本文对“我(们)以为”句的分析研究只是初步的、简单层面上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它,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考察、论述。

参考文献:[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姚振武.“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7,(3).[3]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J].中国语文,1982,(3).[4]张春泉.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张邱林.动词“以为”的考察[J].语言研究,1999,(1).(李翔宇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15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