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

合集下载

历史期末复习必考点

历史期末复习必考点

初一上期末历史 复习 1、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P8 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 用具 穿着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 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 西安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雏形) 学会

纺织

2、 商朝的青铜器—P26 出现:原始社会末期 种类增多:夏朝; 灿烂时期: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最特别) 司母戊鼎(现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最精巧) 3、 西周的建立—P22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牧野之战灭商,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西周的衰落 国人暴动((周厉王) 西周的结束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被杀。 从夏商灭亡中得到的启示:暴政可以亡国,统治者应以人民为重,实行仁政,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 长平之战 P34 长平之战 秦-赵 秦获胜 白起、廉颇、赵括 纸上谈兵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5、 文字的演变—P41 时间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秦朝 汉 魏晋南北朝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统一文字小篆 隶书 楷书行书草书 我国有文字科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6、孔子和老子的思想—P46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创始人 春秋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仁”的学说:“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等。 道家创始人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 孔子的教育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影响: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世影响极大。

历史高三期末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三期末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三期末知识点总结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高三期末考试是对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一次全面检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历史高三期末考试,下面我将对历史高中阶段的知识重点进行整理总结。

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古代史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着人类文明起源和演进的重要历史事件。

我们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古代史的重要知识点,以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历史进程。

以下是古代史的重要知识点:1. 人类文明起源:了解人类最早的居住地、生产方式、工具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

2. 世界四大古文明:了解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文明的特征和发展。

3. 中国古代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如夏、商、周的更替,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统一,秦朝的统一中国等。

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近代史重点是指从16世纪开始,近代国际关系和经济、政治的演变,还有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革命运动的兴起。

以下是近代史的重要知识点:1. 近代欧洲历史:了解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19世纪后期的殖民扩张和国际关系。

2. 近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以及中国的近代史重要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

3. 近代革命运动:了解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如俄国十月革命等。

三、现代史知识点总结现代史主要是指20世纪以来的全球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发展。

以下是现代史的重要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战争进程和结果,以及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战争进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3. 冷战时期:了解冷战的由来、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和核军备竞赛,以及东西方国家体制的分裂。

高二文科期末历史知识点

高二文科期末历史知识点

高二文科期末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并理解现实世界。

在高二文科期末考试中,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二文科期末历史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与帝国建立1. 早期古代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2. 希腊城邦:雅典和斯巴达等城邦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民主政治的发展。

3. 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建立与衰落。

二、中世纪的欧洲1. 贵族与僧侣:封建制度下的贵族与僧侣的地位和作用。

2. 教会的权威:天主教会对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3. 十字军东征:欧洲基督教国家对回教世界的军事远征。

三、近代欧洲的转型1. 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与启示。

2.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等人对天主教教义的质疑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3. 经济革命: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四、近现代中国与世界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冲击与现代化进程的开端。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对清朝政权的推翻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1. 纳粹德国:纳粹德国的崛起与对欧洲以及世界的影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战场与结果。

3. 冷战: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二分世界格局的形成。

六、全球化与现代社会1. 全球化的概念与特点:全球化对国家与民族的影响。

2. 科技革命与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3.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以上仅是高二文科期末历史知识点的一部分,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备考中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结合题目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努力取得好成绩。

历史知识点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变世界。

历史高三期末复习知识点

历史高三期末复习知识点

历史高三期末复习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承载着人类的过去和现在,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

在高三期末的复习中,历史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高三历史复习的知识点进行一些探讨,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

一、古代史知识点复习1. 商周时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封建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而周代的分封制度则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体制的稳定,使得王权和诸侯势力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2. 秦汉时代:秦朝通过中央集权的强力手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统一了度量衡、文字、马道等方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汉朝则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上更进一步,打下了中国古代史上一段辉煌而繁荣的时代。

3. 南北朝时代: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成为本时期中国历史的主题。

南北朝的统一为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唐朝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二、近代史知识点复习1. 清朝时代: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期间有着严重的反动性,鸦片战争的发生使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契机。

3.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斗争,国家饱受内外压力。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有许多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得到了传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现代史知识点复习1.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的一场全球性战争,它对世界各国及其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以及国际关系和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2. 冷战时期:冷战时期是指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与竞争,尤其以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对抗为主。

高二期末必考历史知识点

高二期末必考历史知识点

高二期末必考历史知识点高二期末的历史知识点通常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时期和概念。

以下是一些必考的知识点:1.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封建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 汉朝的兴衰与儒家思想的确立。

2.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

- 宋朝的商业繁荣与科技成就。

- 元朝的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

- 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与闭关锁国政策。

3. 近代中国的变革:-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与民族觉醒。

-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建立。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4.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 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5. 世界古代文明:- 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 古希腊城邦与民主政治。

- 罗马帝国的兴衰。

6. 中世纪欧洲:- 封建制度与教会的权威。

- 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

7. 近现代欧洲的政治与经济:-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 法国大革命与民主思想的传播。

- 德国的统一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8.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后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意识形态对立。

9. 现代国际关系与全球化:- 联合国的成立与国际法的发展。

-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

- 信息时代的到来与网络空间的挑战。

10. 历史学研究方法:- 历史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解读。

-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

这些知识点是高二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考试时可能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或论述题的形式出现。

建议学生在复习时,结合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全)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全)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全)
古代人类的进化与文明的起源
- 人类的起源和迁徙
-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 人类的点火、制陶、种植、养殖
- 史前文化遗产的分布
夏商周时期
-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 夏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商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周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西周到战国时期
- 西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东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诸子百家的兴起
-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
秦汉时期
- 秦朝统一六国
- 刘邦的汉朝建立
-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三国鼎立的局势
- 两晋南北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隋唐五代时期
- 隋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唐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五代十国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宋辽金元时期
- 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南宋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辽朝、金朝和元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明清时期
- 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清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变迁
总结
本文档对七年级历史上册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汇总,包括古代人类的进化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西周到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以及明清时期。

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复习历史知识,做好期末考试的准备。

七历史期末考点总结

七历史期末考点总结

七历史期末考点总结一、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各个文明古国的发展1.1 人类的起源和旧石器时代1.2 农业文明的兴起——新石器时代1.3 法老王国的建立与古埃及文明1.4 古巴比伦与河间地文明1.5 古印度与河南四大文明1.6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二、我国历史的开端和中华文明的发展2.1 中国最早的人类活动和最早的人类化石2.2 中国的三大古代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崇山文明2.3 夏代的建立与夏文化2.4 商代的兴起与商文化2.5 西周的兴起与西周文化2.6 东周的分裂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三、古代中国历史的高度发展3.1 秦朝的建立与秦始皇统一中国3.2 汉朝的兴起与汉文化3.3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佛教传入3.4 隋朝与唐朝的建立与唐文化3.5 宋朝的兴起与宋文化3.6 元朝的建立与元文化四、古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科技的进步4.1 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转变4.2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4.3 郡县制、科举制4.4 地理、天文、水利等科技的进步4.5 印刷术、火药等发明对社会的影响4.6 文人雅集和诗词的兴盛五、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世界5.1 古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封建制度的兴起5.2 欧洲的教会与政权5.3 教廷与义士5.4 十字军东征与伊斯兰世界的对抗5.5 黑死病的爆发与封建制度的崩溃5.6 文艺复兴的兴起与欧洲的新时期六、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6.1 汉字的演变和中国古代书写6.2 中国古代文化器物的特点6.3 佛教、儒教和道教的传播与影响6.4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古代贸易6.5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传入6.6 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七、国际关系与现代世界7.1 近代中国的西方思想传入7.2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7.3 戊戌变法与战争的爆发7.4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7.5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7.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以上是七年级历史期末考点的总结,希望对备考有所帮助。

历史高二期末考知识点汇总

历史高二期末考知识点汇总

历史高二期末考知识点汇总历史高二期末考即将到来,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本文将对历史高二期末考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希望本文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化与文明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等级制度2.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3. 古代的科学技术与发明创造4. 古代中国的宗教与思想5. 古代的教育与科举制度二、中国古代史1. 上古时期的夏、商、西周2. 春秋战国时期3. 秦朝的统一与秦始皇4. 西汉的兴亡与王莽新朝5. 东汉的兴亡与三国时期6. 魏晋南北朝时期7. 隋唐的兴起与盛世8.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9. 元朝的统治与蒙古帝国10.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海外贸易11.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闭关锁国三、世界古代史1. 埃及文明与尼罗河流域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两河流域3. 希腊古典文明与希腊城邦4. 罗马帝国的兴衰与罗马法5. 印度古代文明与种姓制度6. 波斯帝国的兴起与灭亡7.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产生8. 伊斯兰文明与阿拉伯帝国9. 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10.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十字军东征四、中国近代史1. 清朝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衰落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4.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5.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土地革命6.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7.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8.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五、世界近代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对中国的影响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爆发3. 联合国的成立与国际关系的重构4. 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与发展5.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变革6. 第三世界国家的解放与发展六、当代世界史1. 冷战的结束与后冷战时期2.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组织的作用3. 科技革命与信息时代的挑战4. 区域冲突与恐怖主义的威胁5.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外交政策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历史高二期末考的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 一、甲骨文卜辞的构成 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前辞(叙辞):记载占卜的时间和贞人 命辞(贞辞):记载占卜所问的内容 占辞:记载国王看了卜辞后的吉凶判断 验辞:记载验证的结果 二、八卦 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我国古代的一套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各卦名称分别为: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卦的代表符号由三爻演变而成。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四)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 坎为水 火-离 离为火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 三、尚书真伪之辩 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四、尚书今古文之争 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古今文区别 ①今文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主张经世致用;古文以六经皆史,留心章句,名物之间,主张保存文献 ②今文崇尚孔子,以之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推崇周公,以孔子为史学家。 ③今文信谶纬之书,讲微言大义;古文斥谶纬虚诞,六经皆史。 ④今文以古文为刘歆伪造,古文斥今文为秦火之余,抱残守缺。 实质是儒家内部“禄利之路”的斗争,但也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五、《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对《经》而言,故曰《传》。亦称《十翼》。《易传》共7种10篇,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①《彖传》,上、下两篇。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卦辞。 ②《象传》,分为《大象》和《小象》两部分。《大象》主要是取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解释卦象和卦名的涵义。《小象》是对各卦爻象和爻辞的解释,但体例不一。 ③《文言》专门对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解释。 ④《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为《周易》经文之外,解说全书义理的通论,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对以后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⑤《说卦》说明重卦的由来、八卦的涵义、八卦所取的物象和所处的方位。 ⑥《序卦》是六十四卦排列顺序所作的说 ⑦《杂卦》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解释其卦义和相互间的关系。 六、春秋笔法 又称微言大义。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其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的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一面。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七、《史记》内容 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这部书,内容上十分丰富,从时间上来讲,上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直写到作者生活的时期,前后达三千年。从范围上讲,《史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写了天文、地理、历法、礼制、财政、水利等各种制度。既写了中原的历史,也记载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做为一部史书,《史记》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生活,同时还撰写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历史人物。其中有学者、有刺客、有侠士、有商人,还写了清官和酷吏。真是无所不包,内容丰富。 全书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优点:1、创立了史书纪传体例 2、记载内容广泛,规模宏伟 3、厚今薄古,思想进步,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规律 4、尊重史实,秉笔直书 5、文学价值很高 其缺点:1、受到唯心主义天命观的影响,认为王朝更替自有天命。 2、虽然司马迁处理史料很谨慎,但是由于当时史料缺乏也存在对某些材料的疏忽 八、《汉书》 汉朝班固所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又叫《前汉书》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到王莽时期的历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由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 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史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作者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 《汉书》写了西汉王朝一朝的历史,后来各个朝代编写史书都以这种形式为模式。 《汉书》从内容上讲,充满了大量的封建正统思想,宣扬封建神学。神化汉朝皇权。书中记录了大量天人感应五行灾异的迷信故事,以此来宣扬东汉王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但《汉书》对西汉王朝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都进行了具体而又详细地记述。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同时《汉书》和《史记》一样,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九、《后汉书》 范晔(398一-445)字蔚宗,南朝宋时人。善于写文章,精通音乐,宋文帝时因才学被朝廷所用,官至太子詹事。他撰写《后汉书》开始于432年,在445年因为被人告发与谋立彭城王刘义康为帝有牵连,入狱,被杀,时年48岁。范晔治学主要在于在叙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见解。 《后汉书》是纪传体的东汉断代史著作,一百二十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司马彪将“表”成为“志”,创立了《百官志》,记述东汉的职官制度。《后汉书》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二个特点是在材料上博采诸家。 《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其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十、《三国志注》与注书原则 《三国志》过简,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裴松之,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官至宋中书侍郎,奉旨作注。他引书200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注书原则: ①应载而陈寿未载的史事,并加以增补 ②同是一事,说法分歧,则同时采录,以备查异 ③对错误的记载和评价予以纠正 ④对时事和陈寿不正确的看法进行评论 十一、《魏书》 魏收(505——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他出使过梁朝,也接待过梁朝的使臣。与温子升、邢子才并称“三才”。魏收在北魏末年就被任以“修国史”的工作,东魏时期,担任过一些重要官职,但始终兼任史官之职。北齐天保2年(551),正式受命撰述魏史,最终写成了《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魏书》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魏书》记录了我国北方鲜卑拓跋部从4世纪后期到6世纪中期的历史,内容包括鲜卑民族的兴起和发展、统一北方、走向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早期与东晋的关系、北魏东魏与南朝的关系的发展等内容。这是《魏书》很鲜明的特色。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而且还是这个时期我国民族融合新发展的历史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简易版)

一、名词解释 1.甲骨卜辞的构成: 甲骨文

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料。在商代时主要用来占卜决定政事。甲骨卜辞主要由记占卜时间和贞人的叙辞(前辞)、记占卜所问内容的命辞(贞辞)、记国王看了卜兆后的吉凶判断的占辞和记载验证结果的验辞构成。

2.八卦: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由乾卦、坎卦、艮(gen)卦、震(zhen)

卦、巽(xun)卦、离卦、坤卦、兑卦组成。其卦象分别为:乾为天,坎为水,艮为山,震为雷,巽为风,离为火,坤为地,兑为泽。 其中乾、兑在五行中为金,离为火,巽、震为木,坎为水,艮、坤为土。数序为:一至八对应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附:卦符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3.尚书真伪之辩: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

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