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上1

《中国历史文选》教案上册目录绪论1.甲骨文2.金文3.《尚书》4.《诗》5. 《春秋》与《左传》6. 《国语》7. 《世本》8.《战国策》9.《史记》10.《汉书》11.《后汉书》12.《三国志》与《三国志注》13.《晋书》14.《宋书》15.《魏书》16.《世说新语》17.《水经注》18.《洛阳伽蓝记》绪论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等院校文科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讲授学习各种典型的历史典籍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中国历史史料学和中国史学的发展概况。
所以说,中国历史文选不是古代汉语课程。
它是在古代汉语课的基础上,对历史史料、历史典籍进行分析、运用,以进行史学的研究。
但是,要分析、运用史料,就必须对史料、典籍产生的背景,史料、典籍的写作以及其版本流传状况进行一些介绍,所以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必须有史料、典籍的解题。
另-方面,要分析、运用史料、典籍,就必须能够对史料的原文能够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理解。
所以,中国历史文选又有与古代汉语课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对历史史料进行字句的讲解。
我们学生必须对一些基本的语法、词汇、句子能够掌握,可以对其进行解释和翻译。
历史文选课程的学习,要兼顾以上两个方面。
只有这样,才算达到历史教育专业的水平,能够阅读一般的历史典籍,对其进行分析和运用,以进行历史学的研究。
我们在学习历史文选课的过程中,还要必须和我们的中国古代史通史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有一些历史的史料典籍在古代史的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如果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这也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里,有中国历史之父一一司马迁的伟大作品《史记》,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我们要想了解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那么只有阅读历史典籍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而要阅读中国的历史典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必须学好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译文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译文一、介绍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中周予同的译文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周予同的译文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周予同的背景和成就2.1 背景介绍周予同(1893-1976)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和学者。
他生于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农民家庭,经过努力奋斗,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卓越的翻译家和文化人。
周予同的译文广泛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等领域,为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2 成就总结周予同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功地将中国古代文化翻译成为西方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他的译文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予同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翻译作品上,还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理解上。
三、周予同的主要译文作品3.1 《左传》《左传》是我国古代史书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选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周予同对《左传》进行了精准的翻译,并通过注释和解释,使西方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背景。
这对于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2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兵书,也是中国历史文选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周予同对《晏子春秋》进行了精心的翻译,使西方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周予同的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著的意思,还增添了一定的艺术性。
3.3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也是中国历史文选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周予同对《论语》进行了精准的翻译,并通过注释和解释,使西方读者能够真正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周予同的译文不仅语言流畅,还完整地传达了原著的思想。
3.4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历史文选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周予同对《诗经》进行了精确的翻译,并试图通过译文将古代的诗歌之美展现给西方读者。
周予同的译文用词准确,把握了原著的意境和情感。
《中国历史文选》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文选》作业答案一、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加线的字或词1.三月丙午,入曹。
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
”数:责备;数说。
2.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3.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施:延及;影响。
4.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厉:损害;妨碍。
5.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填:通“镇”,镇服;安定。
6.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薄:通“迫”,逼近;迫近。
7.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晏然:平定安然。
8.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若:你。
9.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归:通“愧”,惭愧。
10.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阋:使争吵;使争斗;挑拨。
11.信拜礼毕,上坐。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敎寡人计策?”数:屡次;多次。
12.又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
离:通“罹”,遭受。
13.其后黄巾遂盛,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矣。
文章:礼乐制度。
14.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矜:骄傲。
伐:夸耀。
15.毋贻盲者镜,毋与躄者履,毋赏越人章甫,非其用也。
章甫:冠;帽子。
16.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质:对质;参照;评判。
稽:考核。
17.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大讼党人,言甚方切。
讼:申冤。
18.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辅拂:辅佐。
拂通“弼”。
19.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倍:通“背”,背叛;违背。
20.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宾:通“摈“,排斥;疏远。
21.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自多:自以为多;自我满足。
中国历史文选(同等学力)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即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国通史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国古代史约180分中国近现代史约12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经济措施、思想文化。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的基本史料,掌握学习中国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4、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一)史前时期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
3、传说时代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的确立;二里头文化;“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
中国历史文选背诵篇目简体字版

中国历史文选背诵篇目简体字版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周书·牧誓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
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
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十表·六国年表作者:司马迁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中国历史文选第一讲:绪论详解PPT课件

.
27
(3)形声字(用意符与音符合起 来造的字): 半音半意
《说文》“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90%以上汉字都是形声字。
左形右声(主要形式):河、祥、肌、防
右形左声:放、雌、颜、欣
上形下声:宇、草、崔、篇
下形上声:盂、斧、岱、装
外形内声:圆、阁、衷、痛
内形外声:问、闻、辨、辩
形占一角:疆、载、修、颖
.
34
4、现代图书馆藏书目录的分部
▪ 《中图法》将中国图书分为五大类,二十 二个基本大类。
▪ 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 2.哲学 ▪ 3.社会科学 ▪ 4.自然科学 ▪ 5.综合性图书
.
35
五、史部典籍概述
▪ 中国被称为“历史的民族”,史学发达,史籍极其丰富。 ▪ 1、先秦史籍 ▪ *史学和史籍产生的阶段。史籍多为资料汇编,非成书于
.
24
b、指事字
▪ 《说文》“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 见意,上下是也”。解释过于笼统, 并与象形、会意的界限含混不清。实 际上指事字是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 事物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 法指出所表示事物的要点。
▪ 上、下、本、末、刃、亦(腋)
.
25
c、会意字
《说文》“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解释艰涩。实际上会意是合二体之意,是由两个以上的 象形符号组成的字。多复体字。 武、信、从、北、取、戒、伐、之、正(征)、出、逐、 降、陟、莫(暮)、见、望、监、走、奔、既、吠、鸣、 林、森、歪、劣、孬,等等
.
13
(3)语义
“小姐”:地位低微的女性(宋元时)— 官僚富家未嫁少女(元代以后)—年轻女 子的通称(近代以来)—从事色情业的女 子(近几年)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

如列传》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
亡。《汉书·高帝纪》
以下表示工具或依据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
移山》 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
国志·魏书·华佗传》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
张苍德王陵,及苍贵,常父事王陵。 《史记·张丞相列传》(德为意动)
•季氏》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
世家》
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柳 宗元•封建论》
若弗与,则请除之,勿生民心。《左传 •隐公元年》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
及物动词由于可以带宾语,在形式 上与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故及 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特殊之处在意义 上,因此要特别注意。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
之。《左传•宣公二年》 止子路宿,打鸡为黍而食之,见其
二子焉。《论语•微子》
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 泉宫。《汉书•武帝纪》(比较: 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 书•匈奴列传》 )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 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第三讲 七 月 《诗经·豳风》
1、《诗经》的时代:西周初至东周 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2、注家: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东汉 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 《毛诗正义》、南宋朱熹《诗集 传》、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
3、《诗经》内容《风》、《雅》、 《颂》的区分
4、《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 兴
第七讲 古代汉语语法要点
《中国历史文选》习题集

《中国历史文选》习题集(上册)一.甲骨文、金文(《武丁卜辞(二则)》、《大盂鼎铭》)1、甲骨文献的主要内容与史料价值2、一条卜辞的完整程式3、《武丁卜辞(二则)》说明的问题4、金文文献的主要内容与史料价值5、《大盂鼎铭》所反映的问题二.书(《尚书·牧誓》、《逸周书·克殷解》)6、《尚书》真伪和六体辨析7、《尚书·牧誓》的写作年代与可信程度8、从周武王列举的殷纣王三大罪状看上古时期的社会政治观念9、关于殷纣王的评价问题10、《逸周书》的来历和主要内容11、殷末周初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在《牧誓》和《逸周书·克殷解》中的体现12、《逸周书·克殷解》与西周的开国大典仪式三.诗(《幽风·七月》、《鲁颂·閟宫》)13、《诗经》六义与美刺说14、从《诗经·幽风·七月》看周初农夫的社会身份及幽地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15、《诗经·鲁颂·閟宫》的作者、创作年代与基本特点16、《诗经·鲁颂·閟宫》与春秋前期鲁国国势的变化17、《诗经·鲁颂·閟宫》与鲁国的宗庙祭祀秋尝礼四.左传(《宋楚泓之战》、《晋楚城濮之战》)18、《左传》的记事特点19、《左传》中子鱼论战与曹刿论战的异同20、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五.国语(《越语上·越王句践灭吴》、《楚语下·楚昭王问于观射父》)21、《国语》八语的具体内容22、《左传》和《国语》的主要区别与联系23、从《国语·越语上》看越王勾践灭吴的根本措施与具体方法24、从《国语·楚语下·楚昭王问于观射父》看古代的宗教意识六.世本(《作篇》)25、《世本》对《史记》创立纪传体史书新体裁的影响26、《世本·作篇》与上古的创造发明及其真实性问题七.战国策(《秦围赵之邯郸》)27、《战国策》的性质、内容与主要缺陷28、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研究《战国策》的作用29、《战国策》所记鲁仲连“义不帝秦论”值得肯定吗?八.楚辞(《天问》)30、《楚辞》和以诗证史说31、《楚辞·天问》与夏代历史九.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序》、《陈涉世家》、《孙子列传》、《货殖列传》)32、《史记》的编著宗旨、编著体例和主体内容33、综合论析《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载录的东巡刻石34、《史记·六国年表》的编写方式和研读方法35、从《史记·六国年表序》看司马迁的历史观36、从《史记·陈涉世家》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动方式37、《史记·孙子列传》与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38、《史记·货殖列传》所显示的司马迁的经济思想39、谈谈你对《史记·货殖列传》所反映的南北民俗的看法40、谈谈你对《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述的富商大贾的认识十.汉书(《武帝本纪》、《百官公卿表》、《食货志上》、《张骞传》、《赵充国传》)41、《汉书》与《史记》在体例与内容上的异同点42、依据《汉书·武帝本纪》,归纳汉武帝定立施行的文化政策43、依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剖析西汉三公的职权及其相互关系44、《汉书·食货志上》所记赵过代田法透视45、简析中汉王朝与中亚各古国的往来活动46、你怎样看待张骞的“凿空”之功47、简析“屯田奏”的合理性十一.后汉书(《刘盆子传》、《党锢列传序》、《仲长统传》)48、《后汉书》所立类传的独到之处49、从《后汉书·刘盆子传》看赤眉起义军的历史局限性50、《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与汉末士大夫的“婞直”“摽搒”之风51、《后汉书·仲长统传》“理乱篇”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十二.三国志(《诸葛亮传》、《让县自明本志令》)52、《三国志》在编撰体例上的创新点53、《三国志注》与传统史注的明显差异54、你对《三国志·诸葛亮传》的陈寿评语持何种看法55、《三国志注》引《让县自明本志令》与曹操的历史评价问题十三.晋书(《晋书·食货志》、《晋书·刘毅传》)56、《晋书》十志与载记的内容要点57、简析《晋书·食货志》所载述的户调式和占田制58、《晋书·刘毅传》“请罢中正除九品疏”的重心所在十四.宋书(《谢灵运传论》)59、《宋书》的突出特征60、简析《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十五.魏书(《魏书·释老志》)61、《魏书》序纪与十志的内容要点62、《魏书·释老志》与太武帝禁佛63、《魏书·释老志》与石窟寺开凿64、《魏书·释老志》与沙门造反事例十六.世说新语(《俭啬》、《汰侈》)65、《世说新语》的性质与史料价值66、从《俭啬》与《汰侈》看两晋贵族的双重性格及其本质十七.水经注(《鲍邱水》)67、《水经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色68、《水经注·鲍邱水》与戾陵堰的历史风貌十八.洛阳伽蓝记(《法云寺》)69、《洛阳伽蓝记》的城市地理特色70、《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所记“洛阳大市”剖析《中国历史文选》习题集(下册)十九.史通(《六家》、《二体》)71、阅读一部有关史著体裁的系统论著72、比较纪传体与编年体各自的优点与缺点73、《史通·二体》对编年、纪传之短长的辨析是否全面恰切?74、史才三长说为什么是一个优秀史家必备的素养75、中国史书有哪些基本记载体例二十.大唐西域记(《朅盘陀》)76、课外阅读一部有关真实“唐僧”——玄奘的传记77、《朅盘陀》的史料价值二一.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78、分析《通典》对古代典章制度的叙述、研究的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选序篇(一)史部典籍概述四个阶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一,先秦史籍。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不能独立,归入经部之春秋。
《尚书》(孔子整理)。
“六经皆史也”春秋,战果,秦:《尚书》,《逸周书》,《春秋》,《左传》,《国语》,《周礼》,《周易》,《战国策》等等。
特点:1大都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多位资料汇编的形式。
如《尚书》即为三代所出。
2杂入了后代人的文字,本身面貌发生了变化。
散乱,失传,经过汉代学者整理,需辨别真伪。
可借助:清-崔述《考信录》;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
3内容宽泛,文字简约,记事粗略,神话及寓言等杂糅。
后世有注释,对语言,文字,史实注释较可靠,但思想内容方面有出入,甚至牵强附会,面目全非。
汉代注释有:“传”,“说”,“诂(故)”,“注”,“笺”,“训”,“章句”等;魏晋有“正义”,“疏”,“集解”等。
4格式,用字与后代差别很大。
多无篇名,现在的篇名多为后世整理时加上去的不能概括内容。
书名亦为后人所加。
不署作者姓名,许多文献至今无法确定作者。
使用假借字较多,多为音韵相同或字形相近。
无严格体例,多为史体源头(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其中前四者的源头在这一时期形成。
春秋家,左传家,为编年体的代表)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史籍摆脱附庸地位,走向独立。
经,史,子,集确立特点:1.纪传体的产生,表明我国史学已完全成熟,地位独立。
结构宏伟,高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历史。
具有主线地位的史学体裁。
“正史”。
《史记》。
《汉书》。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史体繁荣,史注繁荣。
数十种别史(即正史之外)。
人物传记二百多种,如《烈女传》,《高僧传》,《高士传》,《逸士传》,《会稽先贤传》等。
“谱学”:某一世族的来源,变迁等。
方志学--《越绝书》,《华阳国志》等。
类书(将书的内容打乱,再按需要归类。
)—(三国,魏)《皇览》,我国第一部类书。
(丛书—将不同的书归类)注家蜂起。
郦道元--《水经注》(原著:桑钦),补阙,备异,正误,辩论。
裴松之--《三国志注》,开评时正史之先河。
3.史籍数量大增。
4.史籍质量显著提高。
三,隋唐宋元史籍。
1.史体创新,丰富多彩。
第一部史体政书--(唐,杜佑)《通典》。
第一部史学理论--《史通》(唐,刘知己)。
产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编年体达到顶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纲目体,会要体,产生。
其他各体走向兴盛。
宋—笔记小说。
中国史学各体裁都已创立并发展。
2.史籍空前繁盛。
3.史学受到社会的重视。
唐开始,政府设馆修史:《晋书》,《梁书》,《北齐书》,《周书》,《北史》等。
二十四史中三分之一修于唐代。
延至清代。
表明史学地位提高,也说明了统治者加强了对史学的控制。
四,明清史籍。
1.走向没落。
很少有人写当代史,野史仅数种。
2.质量下降,少创新。
黄宗羲《宋元学案》,章学成《文史通义》对封建史学总结评论,提出新的观点。
朴学(考证辨伪之学),考据学异军突起: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nie(二十)二史札记》,钱大昕《nie(二十)二史考异》。
(二),史部目录的内容与得失。
1.史部目录的内容。
《中经》(三国,魏,郑默)--《中经新簿》(西晋,旬勖)--《四部书目》(东晋,李充)。
四分法。
“起居注”创自《隋书》;“杂史”创自《旧唐书》;“别史”创自《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诏令”创自《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孙)。
史评史钞。
2史部目录分类之得失。
(以《四库全书》为例)得:(1).增其所应增之类目;(2).合其所应合之类目;(“诏令奏议”)。
(3).析其所应析之类目。
失:(1),分类标准不一;(2).归属界限不清;(杂史类)。
(3).有不应列入而列入者;(4).有应列入而未列入者。
(笔记)。
通论一,目录。
图书目录通称目录书,又叫书目。
乃治学之门径。
一,目录的起源和确立。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叙传》。
“目”:图书的篇名和书名。
“录”:对“目”的说明和编次,内容提要,也称序录或书录。
《史记.太史公自序》《兵录》(汉.杨仆)--群书专科目录。
《七略》(汉.刘歆)。
(在汉.刘向《别录》基础上著成。
《七略》,《别录》均已失传)二,四部分类目录的形成和内容。
“六艺略”分为:“经部”和“史部”。
“诗赋”变为:“集部”。
“诸子略”,“兵书”,“数术”,“方技”合为:“子部”。
(“六艺略”,“诗赋”,“诸子略”,“兵书”,“数术”,“方技”为六分法。
)“甲”,“乙”,“丙”,“丁”四部:1.《中经》(三国,魏,郑默)2.《中经新簿》(西晋,旬勖)3.《四部书目》(东晋,李充)“经”,“史”,“子”,“集”四部:《隋书.经籍之》(四分法的代表)版本书目:《通志.校雠略》(郑樵);《遂初堂书目》(犹袤)三,古典目录书的流别和体制。
阮孝绪《七录》;郑樵《通志.艺文志》录,略,只,簿,书目,书录,目录,解题,考,记,总目,提要。
1.古典目录的攥著流别:(1)史志目录;(2)官修目录;(3)私撰目录。
2.古典目录书的体制;(1)图书馆目录:“纲纪群籍,簿属甲乙”索引式的简明目录。
(2)学术史目录:“辨长学术,考镜源流”。
(3)解题目录:“提要钩元,治学涉经”。
(4)版本目录:“鉴别旧椠,雠校异同”。
(5)专科目录:专门著录某一学科书籍的目录,“即类求书”。
四,现代图书干藏书目录的分部。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五,目录是治学之径。
1.利用书目簿录群籍,了解图书基本情况,查找所需图书。
2.利用书目的分类和提要,分辨图书学术源流。
3.利用个朝代书目著录的变化考证伪书。
4.利用书目提供阅读或整理古籍较好的版本。
5.利用书目熟悉史部群籍,有利于校勘。
文章讲解:《四库全书史部总序》。
“履道坦坦”。
“周道如砥,直到如矢”。
一,词:1.殆:危险(“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大概,也许,恐怕,(副词)(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几乎。
2.结:打结(动词或名词);结下,缔结,(动词);结交。
3.狱:监狱;官司,案件;处理诉讼的官吏。
4.情:关系,交情,友情,感情;情理,人之常情;实情;的确,确实,果真(“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也。
”)(副词)。
5.真;真是的,真正的(形容词);真正,确实。
二,语法:动词用作名词:“撰述”,“考证”,“记载”,“议论”,“听”(“颇亦荧听”)。
通论二;汉字。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历时最悠久。
以象形为基础的意符字,属表意体系。
一,汉字形体的结构。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分为独体,合体两大类。
(1),独体:形体不可再分。
(2),合体:由一个独体象形字加上一个符号构成。
独体为陪衬,以符号为主,但符号只有当独体陪衬时,才有意义。
2.指事字。
用提示的方法表示意义。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1),纯指事。
完全用符号来指事。
(2),合体指事。
在象形基础上,加上标志或符号来表示较抽象的事物意义。
象形表实物,符号起提示,标记作用。
指事与象形的关系:相同点:独体字。
不同点:象形位图画;指事为标记。
象形:“像什么”;指事:“在哪里”。
象形:具体,特殊;指事:抽象,普遍。
象形:一望便知;指事:察而见意。
3会意字:两个或两个意上“文”合一字,表达精神,品质,思想等。
“比类会意,以见指hui(提手旁加一个“为”字)。
(1)异文会意;(2)同文会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独体字组成。
(3)对文会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独体字按相对或相反方向排列。
(4)变体会意:a.省形:省去其中一个字的某些笔划,仍取其意。
b.亦声:其中一个字不仅取其形,且取其声。
会意与象形,指事的关系:密切相通。
象形是基础,济其穷而生指事,及至事指穷而生会议。
逐次深化,抽象,造字能力逐次增强。
字数递增。
共为一大类,象形与指事为独体,会意为合体。
4形声字:由形旁与声旁两部分合成。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形符:表示事物特征。
声符:表示读音(读音相近)。
汉字造字法的根本性变革:一,产生大量汉字,占总数的90%以上;二,区别了同音字,提高了精确度。
可从结构,声符,意符来分类。
(1),结构。
a.左形右声;b.右形左声;c.上形下声;d.下形上声;e.外形内声;f.内形外声。
此外,一些字结构不规范,形符或声符偏居一隅。
如“腾”,“修”,“疆”等。
(2),声符。
a.亦声:一个形符同时也是声符。
b.省声:省去某些笔划,仍取其声。
c.多声:声符有二,相切得声。
(3),意符。
a.多形:形符不止一个。
b.省形:省去形符的某些笔划,仍取其意。
5.转注字。
解决,分辨一字多音,一义引申数义的字的用字方法,有音,形,义三个方面的要素。
6.假借字。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二,汉字的形体变异。
甲骨文,金文,镏文,小篆,隶书,楷书。
三,汉字的孳生。
1.古今字。
(1)分类:A.古字借为他用,本意罕用,令造今字表示本意。
B.谷子表本义,令造今字,表引申义。
C.古字仍表本义,令造今字,标假借义。
D.古字只表引申义,令造今字,表本义。
E.古字本义罕用,以引申义为常用义,令造今字,表示其中某一向引申义。
F.古字本义罕用,常用义是假借义,令造今字,表古字引申义。
(2),今字的主要造字方法。
A.以古字为声符,令加一个意符;B.声符不变,改变意符;C.意符不变,改换省府;D.改换造字方法。
(3),古今字的特点。
A.大多数为古字简,今字繁,今字基本上是形声字。
B.古字所卸掉的只是它所承担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其他职务仍然保留。
C.古字与今字的关系,大多数为一对一的,但有个别的古字,则可孳乳出不止一个字来。
第一单元、纪传体文章讲解:《史记.始皇本纪》秦世系: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政(始皇)庄襄王:名子异,又名子楚。
城旦:修城(刑罚)。
白粲:给宗庙等淘米(刑罚)。
荆:即楚国。
始皇因避其父庄襄王名“子楚”之讳而改为荆。
改讳:同意、同音、改写法(缺笔)、改读音。
贼:刺客,指荆轲。
封:于泰山;禅:于梁父;望:遥祭。
修饬:整治,整顿。
并:(读“bang”)沿着,有依山傍水之意。
明星:指彗星。
夸主:炫耀自己的主张。
语法:一、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状语3.数词用作动词、名词二、双宾语三、定于后置《魏其武安侯列传》语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自动词使动;定语后置。
通论三、古汉语词汇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单音词居多。
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
许多成语可用双音词对译。
一、古汉语复音词的构成。
复音词: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一)、单纯复音词。
语音造词。
1.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表义的单纯词。
“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