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整理

婚姻制度血缘婚:原始社会中同一原始群体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妹)发生两性关系,排斥亲(父母)子(子女)通婚群婚:原始群婚是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关系伙婚:伙婚又称亚血缘婚,伙婚制家庭亦即普纳鲁亚家庭。

一群兄弟和不是自己姐妹的另一群女子通婚,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男女之间互称“亲密的伙伴”普纳鲁亚家庭:若干同胞的、旁系的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姐妹,与其他集团的一群男子互相集体通婚,丈夫们互称“普那路亚”;同样,若干同胞的、旁系的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兄弟,与其他集团的一群女子互相集体通婚,妻子们也互称“普那路亚”。

由这种婚姻关系产生的家庭形式,称为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指原始社会时期,成年男女双方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不牢固的夫妻关系,属于个体婚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指一对不同族属的男女,通过社会、政治的媒介,建立了带独占同居性质的牢固持久的婚姻关系。

具有不可离异性和男权至上的特点,形成以父系家长母权制:指按母系或女子血缘关系计算继嗣关系和继承财产关系的氏族、家庭制度父权制:指男性统治,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家庭领域,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导民婚配:管理婚姻的官员(大司徒、媒氏等)用婚姻的礼仪去教化百姓,帮助他们及时嫁娶,以减少社会上的怨女旷夫。

倘若男三十、女二十尚未婚嫁,政府就要督促其婚配嫁娶有媒:封建聘娶婚把媒妁之言作为婚姻成立的必备条件,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媒聘的履行做了严格规定。

凡是不经过媒人沟通而自由结合者,都属不法,社会不予认可父母之命:父母之命是封建聘娶婚姻的必备条件,子女的婚姻都必须经过父母同意才可以嫁娶同姓不婚:西周重要的婚姻政策。

西周,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唐代,同姓共宗禁止婚配;明、清法律严禁同宗婚配,对同姓不同宗则开禁媵妾:媵指陪嫁的女子,古代诸侯娶妻,女方多以兄弟之女和新娘的妹妹为随嫁,即媵。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2070年至约约1600年,夏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传说中的夏王朝创始人为禹。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时期实行农业经济和专制等制度,商朝灭亡后,周朝取代了商朝。

3. 周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4. 春秋时期:即西周末年至战国初年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国家政治逐渐分裂,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竞争和战争。

5. 战国时期:即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七雄(秦、楚、魏、赵、韩、齐、燕)之间长期争霸,最终结束于秦国统一中国。

6.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的首都是咸阳,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等制度,修建了万里长城等重大工程。

7.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刘邦建立了汉朝,进一步巩固了秦朝所建立的统一局面,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8. 三国时期:即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争霸相互争夺,从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变革的时期。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两晋(西晋、东晋)和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至589年,这一时期中国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政权先后建立,中国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0. 唐朝: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之一,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唐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一、名词解释1.《国语》:作者迄今尚无定论,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共21卷,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67年),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公元前453年),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

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原作者不详。

体例为国别体。

今传本30卷33篇。

其记事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楚汉之际,秦二世继位为止,其间240余年史实。

西汉末刘向综合整理《国策》、《国事》、等数种史料而编定为33篇,其多载战国游士之策谋,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非所谓“正史”、“国史”,而为“杂史”,不免道听途说、夸张虚构,有不完全与史实相符之处。

3.《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引书多到430余种。

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

因此,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水经注》的史学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4.《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著,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伽蓝,意为众园,众沙门修行的处所,即佛寺。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以佛寺的盛衰而揭露社会现实,以警示后人。

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5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原名《世说》,北宋时晏殊加以删拼,遂为今之流行本,为3卷。

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许多名人学士的遗闻琐事。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轶闻趣事1200余则。

其历史价值在于材料丰富生动,可与正史互补,使笔记体例完善成熟.6.《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0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官制。

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诏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法律和刑狱,工部主管水路工程。

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情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02.政事堂会议: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统治机构,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皇帝启用一些有才干、资历浅的人加“头衔”,同中书门下,进一步分相权,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相权。

政事堂唐宋宰相议事的地方。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时宰相。

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等,亦为宰相。

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有对口管辖权,掌握一部分行政权力。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政事堂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

还设孔目、吏、户、礼、兵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03.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官名。

唐初定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从太宗起,在者不轻以授人,常令他官居相职,给予参知政事等名义,贞观十七年(643),诏以萧瑀为太子保,李靖为詹士,二人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意谓与侍中、中书令相同,高宗以后,除原官位三公、三师、中书令外,非加同中书门下不为宰相,永淳元年(682)起,原官四品以下而参知政事者,用加“平章事”的名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8、光编,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又一部优秀的通史巨著,它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很大影响,其最大特色是“通”。

9、《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焘撰,是继《资治通鉴》而写作的一部著名编年史,记载了北宋年间的历史,今本定为五百二十卷。

本书为南宋首出的现代史,深受学者推崇。

10、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完整的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11、《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本书条理完整,能以事件为中心,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其作用,依年代加以贯穿,显现于具体而生动的史实中,对于初学历史和阅读《资治通鉴》者很有帮助。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特征是按母亲血缘计算世系,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

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其代表是”仰韶文化后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共和行政指周厉王之后、周宣王之前十四年间(前841~前828)的政权。

有两说:①厉王出奔后,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号为共和。

共十四年,周、召二公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

②厉王出奔后,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称共和。

厉王死,共伯和使诸侯奉太子静为王,自己回到卫国。

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

周礼是指西周时表示等级关系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其中包括种种行为规范、典礼仪式,以及表示身份的舆服旌旗、宫室、器用等制度。

用礼名目繁多,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喜礼等。

通过这些礼的规定,体现君臣、父子、夫妇、朋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力图将每个人束缚在某个固定阶级上,以便稳定贵族统治。

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对中国古老的哲学、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共二十篇。

对中国历史及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商鞅变法商鞅即卫国公孙鞅公元前359年,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续修穆公之业,遂西入秦,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强国主张。

先后进行两次变法:㈠公元前356年,内容包括:①颁法律,制连坐法,轻罪重刑;②奖励军功;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④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 春秋战国:指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段历史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多事的时期。

2.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

3. 五经:指经过汉代编纂成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些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4. 秦始皇:即秦朝的始皇帝,名嬴政,公元前259年出生,公元前221年称帝,他实行了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的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

5. 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是一组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陶器制品,是中国古代陪葬品的代表之一。

6. 汉武帝:即汉朝的武帝,名刘彻,公元前156年出生,公元前141年即位,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奉行“信士官、重文治、亲贤达”的治国方针,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7. 经义学派:汉朝时期的儒家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为东汉经学大家郑玄和他的门徒。

8.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从汉朝灭亡到隋朝统一前的一个时期,包括魏、晋、南北朝等多个朝代,这段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到589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多元化时期。

9. 佛教: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原文化和道教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之一。

10. 国学:指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以及经学、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中的经典和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和方法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

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如起居注、实录体等。

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

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

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

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

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

司马光自幼好学,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

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

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

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西汉司马迁著《史记》。

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

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

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

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

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

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

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

《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

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史事。

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

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

作者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

13、《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现有130卷,包含10本纪、80列传、8志、无表,记述了东汉一代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作者范晔被杀时表志未完成,这里是借用他人做的志。

《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

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

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

其文学成就也很高。

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14、范晔:两晋南北朝之际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东晋南朝顺阳人。

范晔出生官僚世家,“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

入宋后,曾任职至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被告发参与谋反,下狱处死。

范晔于元嘉元年被降职,不得志,于是删编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言,前后二十余年,至死尚未完成。

范晔将众多《后汉书》删减成一部,且疏而不漏,为后世东汉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5、《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65卷。

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

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

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

《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16、裴松之注《三国志》:《三国志》过简,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

裴松之,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官至宋中书侍郎,奉旨作注。

他引书200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

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7、《宦者列传》中指出,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政治上“构害明贤”、“败国蠹政”,经济上“剥削萌黎,竞恣奢欲”。

18、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它将记载的历史分为若干个历史事件,每个独立成篇,立以相应的标题,按时间顺序记其始末经过。

《尚书》是这种体裁的萌芽,真正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把人物与事件相结合,按时间顺序记述,避免了重复,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相结合,为后世沿用。

但它事与事之间的联系不明确,保存史料上有重大缺陷,不够完善。

19、三种体例(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为什么并行不衰?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使读者便于了解、比较各史事之间的关系,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但同一事件发生经过的时间过长,记事前后割裂,对人物生平和典章制度记述不详。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述完整,但它记事割裂,不便于了解事件之间的联系,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用也不明确,而且,由于一事涉及多人,所以多人传记中都会记述,重复冗繁。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把事件与人物相结合,按时间顺序记录,避免了重复,将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优点相结合,但它事与事之间的联系不明确,在史料保存的作用上不如纪传体和编年体。

所以,三种体例各有优劣,无法完全取代其他的体例,只得互为补充,并行不衰。

20、《通鉴纪事本末》:作者南宋袁枢,他喜读《资治通鉴》,感觉不便,而他官为教授有大量时间,于是将《资治通鉴》删编整理成《通鉴纪事本末》。

此书创建了纪事本末体,并为后人继承,它重视社会现实,崇尚汉族政权的恢复。

但它敌视农民起义,而且其内容全都抄自《资治通鉴》,没有史料价值。

21、纪事本末体包括:通史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朝代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中“补遗六卷”关于满清兴起、在河北山东作战情况,在钦定《明史》、《太祖实录》中没有,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专史纪事本末:《中西纪事》,清朝夏燮(音叶),较完整地记录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

22、典制体:又叫“政书体”,是专讲典章制度的史书,脱胎于纪传体的志(书),创始于唐代杜佑的《通典》。

发展:《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续三通)+《清朝续文献通考》是为“十通”。

23、《通典》:是唐代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内容,历35年编撰而成,是记录历代典制的通史,也是典制体史书的开山之作。

其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

《通典》注重治史经世,重视经济,把食货典放在卷首。

它打破历代编史习惯,不录天文、五行、祥瑞等,增加兵典、边防典。

他对典章制度探本穷源,利用序、论发表了精辟见解,为后世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材料。

但它对封建礼制十分重视,礼典多达100卷,另外在兵典兵制记载较少。

24、杜佑自己为《通典》作注,他发展了史书中自注的方法,举出史料考证、解释、音译、掌故等,并解释了写作意图。

25、杜佑:唐中叶重要的政治家、著名的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人。

他出身名门世家,18岁入仕,78岁致仕,封爵岐国公,历六朝,居高位,对经济、政治制度十分了解。

他熟知政策的弊端,曾支持两税法、轻徭薄赋,并主张总结历代典制,总结得失以改革。

他还勤奋好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终于编成《通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26、地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单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自然资源诸反面的分门别类的综合文献和历史性资料书。

它起源于先秦,萌芽于汉晋,发育于隋唐,成熟与宋元,昌盛于明清。

代表作有《山海经》《洛阳伽蓝记》等。

27、史评,也称史论,即对史籍、史事、史学作评价。

史考,是对史籍或史事进行考证,以辨真伪或探求答案。

28、《史通》第一部系统史评专著。

作者刘知几。

史学思想:(1)“史才三长”,史才:驾驭史料,撰写史书的能力;史学: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史实:良好的史学见解与秉笔直书的精神。

(2)揭露古史记载的虚伪。

(3)倡导秉笔直书。

(4)提出改造旧史的主张。

29、章学诚(清)史学思想:(1)提出“六经皆史”论,扩大了史料搜集,史学研究的范围。

(2)推崇通史,历史连贯反映事件的发展。

(3)把方志当做一门专门的学问,主张把国史放在地方史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