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同等学力)
宁夏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及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语学
院
外国
语学
院
英语语言文学
复试科目:
专业综合
参考书目:
1、《英汉互译教程》周玉忠等编,宁夏人民,20XX版。
2、《英国文学史与选读》吴伟仁,外语教学与研究。
3、《美国文学史与选读》吴伟仁,外语教学与研究。
4、《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XX:XX外语教育,2008,许力生主编。
加试科目:
1、高级英语
2、英美文学
参考书目:
1、《高级英语》张汉熙编,外语教学与研
究。
2、《英国文学史与选读》吴伟仁编,外语
教学与研究。
3、《美国文学史与选读》吴伟仁编,外语
教学与研究。
笔试
面试
A区
外国语学院
笔试
面试
A区
外国语
学院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复试科目:
专业综合
参考书目:
1、《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编,大学(第三版)。
英语口译
复试科目:
1、汉英口译
2、专业素质面试
参考书目:
1、《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吴冰编,外语教学与研究,20XX版。
2、《英汉互译教程》,周玉忠等
编,宁夏人民,2007版。
加试科目:
1、高级听力
2、英汉口译
参考书目:
1、《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吴冰编,外语教学与研究,20XX版。
2、《英语听力入门2000》(3、4册),张民论编,华东师范大学,20XX版。
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复试科目:
德育原理
参考书目:
1、《德育原理》,檀传宝著,师范大学(2007)。
2、《德育原理》,刘济良主编,高等教育(2010)。
同等学力 历史考题

同等学力历史考题
同等学力历史考题通常涵盖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针对这些内容,考题可能涉及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历史考题:
1. 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结构及其特点。
2. 请解释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请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请谈谈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
5. 请介绍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并分析其影响。
除了上述问题,还可能涉及到世界历史的内容,比如古希腊罗马文明、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
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涉及到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内容。
在准备同等学力历史考试时,考生需要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包括背诵重要历史事件、熟悉历史人物、理解历史背景,并且要善于思辨、分析历史事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回答历史考题。
同时,也需要注重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了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对于理解历史事件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准备同等学力历史考试。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

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2024年同等学力中国语言文学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肆无忌惮纵横弛骋 B. 退避三舍辍然失色 C. 豁然开朗截然不同 D. 草木皆兵针贬时弊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
B. 一串串晶莹的泪珠,从轮椅上滚落下来。
C.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
D.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建设,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思维。
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诗经》中的是() A. 《关雎》 B. 《伐檀》 C. 《汉武明月》 D. 《鹿鸣》二、填空题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是_____,字_____,号_____。
2、《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_____是《庄子》中的一篇。
3、请根据给出的人物,补全下列情节。
祥林嫂是鲁迅的短篇小说《_____》中的人物。
三、阅读理解归去来兮辞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1、本文的作者_____,是_____朝的诗人,字_____,号_____。
2、在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3、本文的前三句描写了作者的贫困现状,用了哪些手法?4、文中“违己交病”和“质性自然”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性格特点?5、作者在文中用“深愧平生之志”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情感?四、写作题请以“我的理想生活”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考研信息

013师范学院040100教育学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45101 教育管理(专业学位):《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2009年11月,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教育管理学》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2008年,华东师大出版社。
加试用书:1.《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中外教育史纲》,胡金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45102 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教育综合:《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陈万柏,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加试书目:《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张雷声,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2009年11月,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1-4卷)袁行霈,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等,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用书:《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郑克鲁主编,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045104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综合科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2009年11月,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分析》(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第三版,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代数》赵建立等编,第二版,2009年,山东大学出版社。
西南大学2018年学硕历史文化学院学院专业目录_西南大学考研网

060200 中国史
本专业复试:
01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 邹芙都 汉史、唐宋史、明清史) 教授
陈宝良 教授
张明富 教授
温翠芳 副教授 孙运君 副教授
02 中国近现代史(晚清 史、中华民国史)
潘洵 教授 周勇 教授 陈一容 教授 刘志英 教授 张守广 教授 谭刚 副教授 赵国壮 副教授
03 中国历史地理学(历 史文化地理、中国历史地 理、历史政区地理、区域 开发与环境变迁、区域历 史地理)
(中东史)
教授
04 国际关系史(美国外 王勇副
交史)
教授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或 203 日语 或 202 俄语 ③313 历史学基础
同上
1.提交学术论文 1 篇
2.笔试:世界通史 3.面试 本专业同等学力
复试时加试:
1.中国通史 2.世界通史
同上 同上
1.提交学术论文 1 篇
2.笔试:中国通史 3.面试 本专业同等学力
复试时加试:
1.中国通史 2.世界通史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本专业复试:
01 古典学
徐松岩 教授
李海峰 教授
范秀琳 副教授
02 世界近现代史(英美 近现代史)
黄贤全 教授邓
云清 教授
03 世 界 地 区 史 / 国 别 史 冀开运
西南大学 2018 年学硕历史文化学院学院专业目录
313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
院
55
030401 民族学
01 民族与社会发展研究
田阡 教授
02 社会组织与文化变迁 李文学 副教授
03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
裴丽丽 副教授 曾现江 副教授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院系简介及联系方式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原由中文系、历史系、新闻系组成。
2003年增设秘书学系,新闻系独立组建新闻学院。
人文学院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以非师范教育为辅,现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办学体系,教学设备先进,有电教室、语音室等。
学院现有硕士点四个: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门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并有教育硕士专业语文教育方向一个。
目前在校研究生73个,本科生1687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5人,博士学位32人。
联系人:张老师联系电话:39366708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邮政编码:510006
拟招生人数:81
招生专业目录。
招收历史学硕士研究生院校及专业总目

招收历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院校及专业总目为了方便广大致力于历史学考研学子报考院校的选择以及调剂学校的取舍,本人现在此将招收历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院校及其专业总目总结如下。
希望对广大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重复与遗漏,望见谅。
参考网络: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A1)历史系(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3)文化思潮与中国近现代史学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历史文选②史学概论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1)史前考古同等学力加试①考古学概论②田野考古或中国博物馆学(专业) 10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2)夏商周考古同等学力加试①考古学概论②田野考古或中国博物馆学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3)汉唐考古同等学力加试①考古学概论②田野考古或中国博物馆学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4)博物馆学同等学力加试①考古学概论②田野考古或中国博物馆学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3)历史地理学(01)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地理(专业) 4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3)历史地理学(02)区域历史地理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地理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1)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历史文选②史学概论(专业) 12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2)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历史文选②史学概论查看招生单位院系所名称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备注拟招生人数考试范围跨专业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3)历史典籍与传统文化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历史文选②史学概论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4)文献理论与文献学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历史文选②史学概论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5)专门史(01)中国近现代文化同等学力加试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②中国历史文选(专业) 12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5)专门史(02)中国古代文化同等学力加试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②中国历史文选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5)专门史(03)近现代中外关系同等学力加试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②中国历史文选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1)隋唐五代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史学史纲要(专业) 13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2)宋元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史学史纲要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3)明清史与徽学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史学史纲要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1)中国近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政治制度史②史学概论(专业) 15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政治制度史②史学概论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3)中国当代史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政治制度史②史学概论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8)世界史(01)区域国别史同等学力加试①西方史学史②西方文化史(专业) 8 查看安徽大学(011)历史系(060108)世界史(02)外国经济与文化史同等学力加试①西方史学史②西方文化史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1)史学理论与方法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5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2)中国近代史学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3)中国古代史学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1)历史文献与文化史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4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2)安徽历史文献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3)方志学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4)历史文献与制度文化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5)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6)历史文书与文献研究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5)专门史(01)徽学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6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5)专门史(02)区域社会经济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5)专门史(03)区域文化教育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5)专门史(04)区域学术思想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5)专门史(05)区域社会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1)先秦秦汉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20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2)明清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3)魏晋南北朝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4)唐宋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1)民国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30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2)文化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3)晚清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4)政治制度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5)近代经济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6)近代社会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7)近代思想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1)国际关系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专业)19 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2)欧美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3)16世纪以前的世界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4)西方古代社会与文化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5)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安徽师范大学(008)社会学院(060108)世界史(06)西方社会史请登陆我校网站查询查看北方民族大学(001)文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1)西北区域社会史查看北方民族大学(001)文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2)西北区域文化史查看北方民族大学(001)文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3)西北民族关系史查看北方民族大学(001)文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4)西北区域宗教史查看北方民族大学(001)文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5)西夏研究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5)专门史(01)东亚国际关系史(专业)8 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5)专门史(02)中日关系史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5)专门史(03)中朝(韩)关系史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5)专门史(04)东北地方史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5)专门史(05)东北边疆史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8)世界史(01)世界近现代史(专业)4 查看北华大学(008)东亚中心(060108)世界史(02)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 1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3)历史地理学(01)中国历史地理(专业) 1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1)历史文献学(专业) 2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2)礼学与经学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4)历史文献学(03)敦煌吐鲁番文书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5)专门史(01)中外关系史(专业) 4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5)专门史(02)中国少数民族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5)专门史(03)台湾史与台湾两岸关系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1)先秦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2)秦汉史(专业) 11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3)魏晋南北朝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4)隋唐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5)宋辽金史(含唐宋妇女史)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6)元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7)明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8)清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9)古代中西交通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6)中国古代史(10)中国古代装饰文化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1)中国近代史(专业) 8 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2)中国现代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3)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4)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5)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6)中华民国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7)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查看北京大学(021)历史学系(060108)世界史(01)世界历史(专业) 12 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1)旧石器考古与古人类学(含动物考古) 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2)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3)汉唐宋元考古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4)佛教考古(专业) 22 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5)中外文化交流考古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陶瓷考古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7)田野考古学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8)博物馆学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9)博物馆藏品研究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10)中国古代建筑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11)科技考古查看北京大学(022)考古文博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12)文物保护科学查看北京工商大学(001)经济学院(060105)专门史(01)近现代经济史研究(专业)7 查看北京理工大学(009)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1)中国历史与文化(专业)3 查看北京理工大学(009)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2)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变迁查看北京联合大学(001)应用文理学院(060105)专门史(01)北京文化史朱耀廷孔繁敏佟洵左芙蓉梁怡杨靖筠赵连稳(专业)15 查看北京联合大学(001)应用文理学院(060105)专门史(02)北方物质文化史韩建业顾军查看北京联合大学(001)应用文理学院(060105)专门史(03)台湾历史文化徐博东陈文寿李振广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1)中国古代史学史学所(专业)7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学所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1)文物考古学(专业)4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2)博物馆学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1)中华典籍与文化(专业)6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2)专题文献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4)历史文献学(03)历史文献学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1)社会史(含环境史) (专业)5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2)文化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5)专门史(03)中外关系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1)先秦史(专业)26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2)秦汉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3)魏晋南北朝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4)隋唐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5)宋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6)明清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7)中国古代民族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8)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史学所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6)中国古代史(09)易学文化史学所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1)中国近代史(专业)20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7)中国近现代史(02)中国现代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8)世界史(01)世界上古史(专业)20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8)世界史(02)世界中古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8)世界史(03)世界近代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2)历史学院(060108)世界史(04)世界现代史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3)古籍所(060104)历史文献学(01)历史文献学(专业)5 查看北京师范大学(013)古籍所(060104)历史文献学(02)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查看北京语言大学(000)不区分(060105)专门史(01)中国思想史(专业)6 查看北京语言大学(000)不区分(060105)专门史(02)中国艺术史查看北京语言大学(000)不区分(060105)专门史(03)中外文化交流史查看北京语言大学(000)不区分(060105)专门史(04)对外汉语教育史查看渤海大学(005)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1)先秦、秦汉史(专业)25 查看渤海大学(005)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2)唐宋辽金史查看渤海大学(005)历史系(060106)中国古代史(03)古代旅游文化史查看渤海大学(005)历史系(060108)世界史(01)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专业)15 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3)古典学张强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1)古代西亚吴宇虹郭丹彤PeterBeylage 张强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2)古代北非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3)古代欧洲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3)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1)欧洲史王云龙王恒伟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近代史复试科目:①史学理论②专业英语或专业日语③世界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3)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2)世界宗教史张晓华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近代史复试科目:①史学理论②专业英语或专业日语③世界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3)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3)日本史李小白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古代史②中国近代史复试科目:①史学理论②专业英语或专业日语③世界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4)日本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1)日本近现代史陈秀武郭冬梅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近代史②中国现代史复试科目:①日本近现代史②中日关系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4)日本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2)中日关系史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近代史②中国现代史复试科目:①日本近现代史②中日关系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4)日本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3)日本思想史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近代史②中国现代史复试科目:①日本近现代史②中日关系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5)古籍整理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1)先秦文献曹书杰李德山黄云鹤刘奉文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通史②历史要籍选读复试科目:史学理论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5)古籍整理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2)汉魏六朝文献曹书杰李德山黄云鹤刘奉文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通史②历史要籍选读复试科目:史学理论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5)古籍整理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3)东北地方文献曹书杰李德山黄云鹤刘奉文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通史②历史要籍选读复试科目:史学理论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5)古籍整理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4)中国历史文献学史曹书杰李德山黄云鹤刘奉文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通史②历史要籍选读复试科目:史学理论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5)古籍整理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5)东北历史与文化李德山黄云鹤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通史②历史要籍选读复试科目:史学理论查看渤海大学 (005)历史系 (060108)世界史 (02)美国历史与美国文化查看长春师范学院 (003)历史学院 (060105)专门史 (01)东北民族与疆域查看长春师范学院 (003)历史学院 (060105)专门史 (02)萨满文化查看长江大学 (121)文学院 (060105)专门史 (01)中国文化史查看长江大学 (121)文学院 (060105)专门史 (02)中国文学史查看长江大学 (121)文学院 (060105)专门史 (03)汉语史查看长江大学 (121)文学院 (060105)专门史 (04)语言学史查看长江大学 (121)文学院 (060105)专门史 (05)中国新闻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5)专门史 (01)中国文化史 (专业)8 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5)专门史 (02)中国妇女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5)专门史 (03)东北亚区域文化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6)中国古代史 (01)魏晋南北朝史 (专业)8 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6)中国古代史 (02)辽宋夏金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6)中国古代史 (03)中国古代城市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6)中国古代史 (04)中国古代社会史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8)世界史 (01)日本史欧美史方向只招英语考生 (专业)4 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8)世界史 (02)欧美史欧美史方向只招英语考生查看大连大学 (001)人文学部 (060108)世界史 (03)韩国史欧美史方向只招英语考生查看大连理工大学 (01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1)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查看大连理工大学 (01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2)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查看大连理工大学 (01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3)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1)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周巩固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2)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董铁松武少民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1)文化遗产研究孙力楠傅佳欣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2)东北民族考古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3)自然博物馆研究李迎化敬向红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3)历史地理学 (01)历史人文地理韩宾娜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3)历史地理学 (02)城市历史地理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3)历史地理学 (03)旅游文化王德忠董小川曲晓范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5)专门史 (01)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邓峰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5)专门史 (02)东北地方史高乐才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5)专门史 (03)东亚思想史韩东育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5)专门史 (04)日本史周颂伦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5)专门史 (05)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徐绍清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6)中国古代史 (01)先秦史谢乃和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6)中国古代史 (02)秦汉史王彦辉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6)中国古代史 (03)魏晋南北朝史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6)中国古代史 (04)唐宋金元史王德忠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6)中国古代史 (05)明清史赵轶峰罗冬阳刘晓东赵克生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1)中国近代史曲晓范胡赤军权赤秀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2)中国现代史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 (03)中国近代文化史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8)世界史 (01)世界上古史宫秀华周巩固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8)世界史 (02)世界中古史王晋新徐家玲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8)世界史 (03)世界近代史董小川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8)世界史 (04)世界现代史于群李晔张杨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 (060108)世界史 (05)美国史梁茂信孙群郎高嵩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060121)★东北民族民俗学 (01)东北民俗音乐文化史金士友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060121)★东北民族民俗学 (02)东北民族史刁书仁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105)历史文化学院(060121)★东北民族民俗学 (03)东北民俗史康学伟不招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复试科目:与报考方向一致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1)亚述学吴宇虹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2)埃及学郭丹彤PeterBeylage 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4)历史文献学 (03)古典学张强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1)古代西亚吴宇虹郭丹彤PeterBeylage 张强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2)古代北非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东北师范大学 (202)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060108)世界史 (03)古代欧洲同等学力、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世界简史②专业英语复试科目: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查看。
根据同等学力申硕国考历史学综测考点整理

根据同等学力申硕国考历史学综测考点整
理
根据同等学力申硕国考历史学综测考点的研究,以下是相关的整理内容:
1.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 历史学的定义和特点
-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2. 中国古代史:
- 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
-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 秦汉时期的历史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
3. 中国近现代史:
-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
- 国共内战和建国初期的历史
-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
- 中国当代的历史发展
4. 世界古代史:
- 古代中东地区的历史
-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历史
- 古代印度和东南亚的历史
- 古代欧洲和非洲的历史
5. 世界近现代史:
- 欧洲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的历史
- 英法美等国家的历史演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冷战时期和联合国的发展
6. 中外历史人物: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7. 历史地理知识:
-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特点
- 中国近现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特点
- 世界各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地理特点
以上是根据同等学力申硕国考历史学综测考点的一些整理内容。
请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即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国通史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国古代史约180分中国近现代史约12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经济措施、思想文化。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的基本史料,掌握学习中国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4、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一)史前时期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
3、传说时代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的确立;二里头文化;“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
3、西周周的起源与建国;周公制礼作乐;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厉王弭谤;国人暴动;宣王中兴;平王东迁;井田制。
(三)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列国争霸及其实质和意义;管仲改革;弭兵之会;三桓专鲁;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铁器、牛耕与耕地拓殖;“履亩而税”;儒道学派的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六艺”。
李悝变法;吴起变化;商鞅变法;七国争战;合纵连横;郡县制度;上计制度;金属货币的出现;都江堰与郑国渠;华夏族共同体的扩大;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及其意义;孟子、荀子、庄子、韩非、邹衍的思想;《左传》与《国语》。
(四)秦汉时期1、秦朝秦统一的条件和意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封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焚坑事件;秦始皇评价;秦长城;秦始皇陵;楚汉战争;秦朝的历史地位。
2、西汉“汉承秦制”;黄老政治实施的背景及其表现;郡国并行;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太学;经今古文之争;西汉的赋役制度;耦耕和耧犁;代田法与区田法;汉武帝的财经政策;巫蛊之祸;《轮台罪己诏》;昭宣中兴;限田限奴政策;易姓受命思潮;王莽托古改制的内容及其失败原因;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史记》与《汉书》;乐府诗;秦汉简帛。
3、东汉汉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归台阁”;度田令;征辟制;谶纬;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累世公卿集团的形成;清议;党锢事件;太平道与黄巾起义;庄园经济;《四民月令》;建安文学。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官渡之战;《隆中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条件;“唯才是举”;九品官人法;曹魏屯田制;租调制;诸葛亮治蜀的业绩;南中平叛;领兵制和复客制;山越。
2、西晋司马氏代魏;西晋的统一;八王之乱;占田制;荫客制;户调式;五胡内迁;《徙戎论》;流民起义;永嘉之乱;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魏晋风度。
3、十六国十六国;胡汉分治政策;苻坚的统治政策;十六国的历史地位。
“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出现的条件及其特点;“侨姓”与“吴姓”;“侨置”和“土断”;桓温北伐;北府兵;淝水之战秦晋胜负的原因及其影响;孙恩卢循之乱。
5、南朝“六朝”的含义;元嘉之治;“寒人典掌机要”;典签;“检籍”与唐寓之反齐;侯景之乱;士族的衰落;东晋南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及其意义;儒道佛的关系;法显与《佛国记》;山水诗与田园诗;王羲之;祖冲之。
6、北朝北魏的建国;北魏初期的胡汉分治;宗主督护制;六镇;太和改制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儒学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九品混通”;北朝均田制的条件及其变化;寺院经济;北魏末年的反魏大起义;河阴之变;河清改制;关陇集团;《六条诏书》;府兵制;周武帝毁佛;三大石窟;北朝碑铭;《齐民要术》;《水经注》。
(六)隋唐五代时期1、隋朝隋朝统一的必然性;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大运河的开凿;三征高丽;瓦岗军;江都兵变;隋朝的历史地位。
2、唐朝晋阳起兵及李唐建国;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武周革命;开元之治;政事堂;“五花判事”;勾检制度;唐代的“道”;《唐律疏议》;“三司推事”;隋唐科举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神策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河朔三镇;元和中兴;永贞革新;甘露之变;南衙北司之争;牛李党争;大中之治;黄巢起义;朱温代唐;唐代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刘晏的经济改革;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坊市制度;柜坊和飞钱;草市;唐代的“钱荒”;唐代金银器;唐三彩;《姓氏录》与士庶合流;乡里制;羁縻府州;唐蕃会盟;渤海国;遣唐使;域外宗教的传播;隋唐佛教的宗派;会昌毁佛;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五经正义》;道统说与复性说;《史通》与《通典》;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变文与传奇;唐代的书法艺术;僧一行与孙思邈;敦煌与吐鲁番文书。
3、五代十国五代更迭;十国分立;幽云十六州;周世宗改革;圩田。
(七)宋辽夏金元时期1、两宋陈桥兵变;宋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宋代的“路”;官职差遣;磨勘制度;《宋刑统》与《洗冤录》;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庆历之盟;宋朝的“积贫积弱”;更戍法;厢军与乡兵;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失败原因;元祐更化;哲宗绍述;花石纲;宋金海上之盟;靖康之难;南宋中兴四将的抗金活动;宋金绍兴和议;采石之捷;宋金隆兴和议;庆元党禁;开禧北伐;宋金嘉定和议;端平入洛;元灭南宋;五等户;和买与和籴;盐钞;买扑;经总制钱;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北宋五大名窑;宋代的“商业革命”;交子;市镇的勃兴;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市舶司;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宋代书院;荆公新学;理学的五大流派;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资治通鉴》;《文献通考》;金石学;话本和南戏;勾栏瓦舍;三大发明及其影响;水运仪象台;《梦溪笔谈》;金元四大家;全真教;宋朝的历史地位。
2、辽朝契丹的兴起与建国;西辽;斡鲁朵;投下军州;四时捺钵;北面官与南面官;契丹文。
3、西夏党项的兴起与建国;西夏文;黑水城文献。
4、金朝女真的兴起与建国;勃极烈制度;猛安谋克制;行台制度;天眷官制;世宗之治;蒙古灭金;牛头地;女真文。
5、元朝蒙古的兴起与建国;蒙古的西征;四大汗国;怯薛;达鲁花赤;札鲁忽赤;四等人制;“汉法”的推行;行省制度;站赤制度;元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南坡之变;天历之变及其后果;元末反元起义;北元;王祯《农书》;元代的棉纺织业;诸色户计;斡脱钱;元代的“钞法”;元代大运河;延祐经理;《马可•波罗行记》;海上丝绸之路;杂居与散曲;《授时历》。
(八)明清时期1、明朝朱元璋建国;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三司;三法司;科道;卫所制度;里甲制度;胡蓝之狱;空印案;《大明律》与《大诰》;厂卫制度;靖难之役;内阁;票拟;仁宣之治;土木之变;南宫复辟;大礼议;庚戌之变;万历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其成效;东林党;阉党;复社;明末三案;崇祯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黄册”与“鱼鳞图册”;“本色”与“折色”;“里甲正役”与“杂泛”;开中法;明中叶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机户”与“机工”;一条鞭法;“三饷”;明末大起义;南明政权;“九边”;奴儿干都司;土司制度;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嘉靖倭患;隆庆开关;耶稣会士来华;早期的“西学东渐”;阳明心学;泰州学派;市民文学;四大科学著作;《崇祯历书》;明长城;北京紫禁城。
2、清朝(1840年前)后金的建立;萨尔浒之战;清军入关;八旗制度;绿营兵;议政王大臣会议;总督和巡抚;分守道与分巡道;秘密建储制;军机处;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平定张格尔叛乱;土尔扈特东归;金瓶掣签制;改土归流;川楚白莲教起义;“圈地”与“投充”;清初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摊丁入地;永佃制;康雍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影响;清中期人口急剧增长的条件和影响;洪亮吉的人口理论;开豁贱籍;保甲制;乡族组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闭关政策;马戛尔尼使华;广东十三行;明末清初三先生;博学鸿词科;文字狱;《四库全书》;乾嘉考据学;吴派和皖派;史考三书;《文史通义》;明清档案。
中国近现代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把握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3、掌握一定的史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
4、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一)鸦片战争1、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清王朝的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觊觎中国;闭关制度;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2、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与中国军民奋勇抗英;不平等条约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开端;新思潮的兴起(二)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1、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与太平天国各项制度;北伐与西征;天京事变与领导集团的分裂;《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后期斗争;曾国藩与湘军2、第二次鸦片战争修约活动;亚罗船事件与马神甫事件;《瑷珲条约》、《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辛酉政变与清廷政局变动(三)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官办军事工业;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民用工业;交通业的发展;创建海军与筹设海防2、私人资本近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3、兴学育才——洋务运动的深化洋务学堂的设立;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官费生徒赴欧洲留学与考察;早期维新思想4、近代外交关系的建立近代外事机构与体制的构建;走向世界的出访活动;驻外使领馆的设立(四)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1、从边疆危机到甲午战争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及其危害;“公车上书”与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的形成与列强资本输出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新动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活动;改良思潮与维新运动的兴起3、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维新运动的高涨;光绪皇帝亲政与百日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五)庚子国难与清王朝的最后改革1、各地教案与义和团运动反教会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的成分、组织和口号;八国联军入侵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东南互保运动;《辛丑条约》2、从新政至预备立宪时期的政体改革光绪末年的新政改革;预备立宪政体改革的序曲;预备立宪时期的各项改革3、列强侵华的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列强掠夺中国的铁路、矿山;日俄战争与英国入侵西藏(六)清王朝的覆亡1、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与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的成熟和商会的涌现;民主革命与立宪运动的高涨;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孙中山早期的活动与思想;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2、清王朝的覆亡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立宪派的三次请愿活动;收回矿权、路权与保路运动3、武昌起义与清帝退位武昌起义;袁世凯东山再起与南北议和;袁世凯逼宫与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经验(七)晚清社会与文化1、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开埠通商与城市近代化;物质生活的新变化;晚清婚姻家庭与习俗的变革;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2、晚清时期的灾害与荒政持续不绝的灾荒;灾荒的严重影响;救灾与防治3、科举制度的废止与晚清教育改革4、学术思想及其成果进化论的传入;当代史研究的兴起;边疆史地与世界史地研究的兴盛;史学研究的新局面;诗与散文的繁荣;晚清小说与此间外国小说的翻译;白话文与拼音的提倡;戏剧、音乐、电影艺术的改良与引进5、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发端;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确立;近代建筑的传入与发展(八)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初期历史演变1、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逊位与政权北移;国会变异与内阁更叠;独裁统治与帝制灭亡2、军阀政治演变军阀割据大势;新旧约法之争与府院之争;军阀政治与社会动荡;弱势外交3、中国共产党初创与国民革命勃兴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众运动掀起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与平定商团叛乱;五卅运动与全社会动员;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南方民众运动的勃兴;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内争与反共事件;武汉国民政府危机4、民国初年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夹缝中的财政体制;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东部城市巨变;农村社会的变动;思潮纷涌与观念冲突;新文化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东西文化论争;新式教育的推进;舆论、学术及文艺新变化(九)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统一中国的内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二期北伐;中原大战;武装起义与红色割据;“围剿”与反“围剿”2、寻求政治集权新三民主义;确定“党国”体制;强化行政与社会控制;法西斯主义泛起与特务体系构建3、财政变革与经济发展财经政策重大变革;金融资本国家化及其影响;十年经济建设概况4、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国民政府农村政策及其失败;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乡村改造的诸种尝试5、多元化的文化教育近代文化的发展与成熟;城乡教育若干模式;生机勃勃的社会科学;科学技术艰难起步;三大宗教的发展6、日本侵华与抗日初兴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统治与东北抗日;一·二八事变;日本蚕食华北;抗日救亡运动勃兴;西安事变(十)八年抗战1、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日国力的对比;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2、战略防御阶段国共两党抗战方针;日军攻掠华北;淞沪会战与南京大屠杀;徐州会战;中共开辟敌后战场;武汉保卫战3、战时体制变异政治集权;战时经济体制运行;官僚资本膨胀与腐败;战时外交与世界支援4、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政策转变;汉奸势力纷起;敌后游击战争与中共政治变革;国共关系起伏;正面战场持续抵抗;中国军队入缅作战5、抗日战争胜利豫湘桂溃败;局部反攻与战后政治方针;日本无条件投降6、社会变动社会重心西移;农村经济衰落;恶性通胀与民众负担;抗战文化风起;敌后根据地社会变化;沦陷区实态(十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结1、战后政治局势战争遗留问题的处置;政治联合构想的失败;停战谈判与政协会议;民众的反内战运动2、内战爆发“戡乱”内战开始;制宪“国大”召开;战场的攻守转换3、经济与社会总危机美国独占中国市场;财政总危机;经济的艰难维持;恶性通胀与社会动荡;教育危机凸现;台湾“二二八”事件4、结构性的政治腐败三民主义信仰危机;国民党自我解体;权力运作无序化;“行宪”国大丑闻5、南京国民政府崩溃“第三条道路”的失败;“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国共军队大决战;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中国历史文选一、考查目标1、对历史要籍有基本的认识,粗通中国古代史籍发展的状况和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