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先秦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武王继位时,商朝内部矛盾尖锐,武王以周公旦为辅,积极准备推翻商王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利用商军主力远征东南的契机,向商发起进攻,他亲了率大军,从孟津渡黄河,杀奔朝歌,在朝歌的南郊牧野展开决战,纣王大败,自焚而死,商亡。
盘庚:阳甲的弟弟,即位后为了改变商王朝困难的局面,决定将都城迁回殷,但遭到一些贵族与大臣的反对一些平民也因习惯了在奄的生活而反对迁都,盘庚坚持自己的主张,在这场较量中取胜,将都城迁到殷。
通过这次斗争的胜利,盘庚加强了商王的权威,巩固了对王朝的统治,迁殷以后,商王朝的国都从此固定下来。
盘庚迁都是商朝由衰走向兴盛的转折。
武丁:武丁在做世子的时候曾久居民间,从事稼樯等生产劳动,与下层百姓有过广泛的接触,了解民间的疾苦。
武丁改革王朝政治的首要举措是提拔出身卑微的傅说为相,随着国力的增长,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经过武丁时期的开疆阔土,商王朝的版图获得了空前用扩大,商王朝的国力也发展到了鼎盛,王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历史称为武天中兴。
井田制:井田制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基本地制度,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
周王把土地分封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准转让和自由买卖,因为土地属于周王,井田的基本单位是“一田”田亩之间有沟渠,土地就自然分割为块,因其像井字形状因而得各“井田”。
井田由奴隶集体进行耕种。
在井田制度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由公社成员自己耕种,产出的粮食归劳动自己所有;公田亩,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其交出的粮食归占有这一地区的各级贵族所有。
井田制的推行,适应当时发展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分封制实行奠定了基础。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国,韩向赵求救,赵派大将廉颇率兵进住长平,廉颇采取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两军相持一年多,公元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军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缺点实践经验,他一到长平,就改守为攻,向秦全面出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另设两支奇兵包括赵军后路,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40余万被俘,白起将他们全部扼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2070年至约约1600年,夏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传说中的夏王朝创始人为禹。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时期实行农业经济和专制等制度,商朝灭亡后,周朝取代了商朝。
3. 周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约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4. 春秋时期:即西周末年至战国初年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国家政治逐渐分裂,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竞争和战争。
5. 战国时期:即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七雄(秦、楚、魏、赵、韩、齐、燕)之间长期争霸,最终结束于秦国统一中国。
6.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的首都是咸阳,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等制度,修建了万里长城等重大工程。
7.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刘邦建立了汉朝,进一步巩固了秦朝所建立的统一局面,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8. 三国时期:即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争霸相互争夺,从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变革的时期。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两晋(西晋、东晋)和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至589年,这一时期中国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政权先后建立,中国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0. 唐朝: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之一,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唐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尊王攘夷号。
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2 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横,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仪。
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在一个较响。
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长时间内,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3 、汤刑: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成的法律规范:刑”。
集。
”故“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而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法。
、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4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好」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5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一、字词解释圩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
圩,洼田四周的埂礼容:礼制仪容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
俎,置肉的几。
豆,盛乾肉一类食物的器皿要铚:古丧服,束于腰间的麻带。
要通腰。
又“要经”偻、伛、俯:表尊敬当世:执政、当政料量平:(做人公正)非常公平。
料,称量。
陵轹中国:欺压,干犯。
中国,此指中原地区累世: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崇丧遂哀:趋详之节:走路有节奏的样子及齐平:平,和解参乘:陪乘和陪乘的人方贿:土特产属文:擅长写文章领:兼任微(言绝):微妙,深渊邉豆:礼乐,代指祭祀介胄:披甲戴盔稍:颇,甚事:量词,件依违:模棱两可,不偏向一方同力:同心协力罪责:深深自责,责备刻意:克制意欲志流:志向放荡淫欲舆:参与偏:偏爱效己:贡献一己之力济功:成就功业遗尘:遗迹不期:没有约定(未约定)清称:美誉师资:,犹师生,师徒了了:聪明伶俐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混混:同“滚滚”,滔滔不绝正自:只是志存:思念,怀念延誉:传播美名陈结:叙述自己的心意,并与之结交群下:下属明达君子:开明通达的君子风声:名望,声望。
声誉书迹:文字,文章书翰:书信,文书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略折衡之臣:忠勇之臣。
折衡:使敌战车后撤,制敌取胜匡维:匡正维护删:选,节取浅末:短浅,肤浅恒:平常,平庸之文浑秽:污秽,污浊龟镜:借鉴往事良以有焉:是在是有道理啊准:准则英雄角力:起第:建造府第闲:熟悉蔑不胜:以老其师:老,使··疲劳折书:把书折起来二、名词解释史记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2、《史记》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一百三十篇。
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4、A《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裴骃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
B《史记》的旧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如下:
史前时代:人类出现到夏朝建立这段时期。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夏商西周:夏、商、西周这三个时代。
春秋战国: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
秦汉:秦朝和汉朝这两个朝代。
魏晋南北朝: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这四个时期。
隋唐五代: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国这四个时期。
宋元明清: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这四个朝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内传》1、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外传》《战国策》1、《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极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论语“兼爱”和“非攻”1、是战国时代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中心思想和主张。
2、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在“强劫弱”、“众暴寡”的春秋战国时期,反应了人民的要求和渴望。
《庄子》荀卿1、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
1、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楚辞”、《楚辞》1、“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3、《楚辞》的主要形式是楚国民间的巫歌。
骚体《九歌》1、《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3、《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的关系。
(补:《山鬼》写神女去同爱人相会,但爱人没有来。
诗中极写女主人公相思、怨恨、怀疑、忧伤的情绪。
)《九章》1、《九章》是包括九篇诗歌的总题,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表现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
3、《九章》具有强烈的政治抒情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分完美的结合,是《九章》的主要特色。
《天问》1、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以看到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2、基本上是四言诗,通篇用诘问的语气,灵活多变。
《招魂》1、招魂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每隔一句用一个“些”字作语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经部文献 (一 ) 《周易》
《周易》:是编录上古筮辞以及解释筮辞内容的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是周人所作。
“易,”学者认为有变易、不易、简易之义。 《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的内容即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画、 卦名、卦辞、爻( yáo)辞四部分。传是经的最古解释, 共七种(10 篇), 汉代人称为“十翼,”意为《易经》之羽翼。今文学家认为“十翼”出自孔子之手。今天看来,传的成 文约在战国时期或更晚至秦汉
朱熹: 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学术史上
标志人物。在经学方面,除了有《周易本义》外,有影响的还有《四书集注》等。
《周易本义》:宋代朱熹所撰写的为《周易》作注的书。朱熹撰,正文共二十卷。汉代以 前,《周
易》的经、传各自单行,后来经、传合一而编。但宋代经学家吕祖谦和朱熹却认为应该 恢复《周易》本来面目,即经、传分编。朱熹解《易》 ,最重要的是有两点:一是强调《周易》 “本 为卜筮而作”;二是把经、传分开,要让学人在读“经”时不要为《易传》所束缚。《周易本义》旨在 解说卦爻辞中的义理,故名“本义”。朱熹易学不排除象数。
(二 ) 《尚书》
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其记事上起尧舜,下记春秋
中期的秦穆公。多数篇章重在记言, 记述君主训誓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词, 另有少数叙事之篇。《尚 书》分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周书》部分大都是当时作品; 《商书》部分, 有不少篇章应是后世拟作; 《虞书》和《夏书》都是成文于后世,尤其像其中的《禹贡》 ,可能晚至秦 朝。《尚书》六种文体:典、谟、训、诰( gào)、誓、命
《今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 《今文尚书》即 汉初伏胜
所传尚书,共 28 篇。传抄过程中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写。汉代中期用战国文字的尚书出土 后,伏胜所传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 。
《古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汉初流行的尚
书是用当时隶书写成的, 汉代中期不断有由六国文字写成的尚书出土, 为以示区别, 称《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 《 伪古文尚书》 即今
传尚书。这种尚书是东晋初年由梅赜 (zé)献给朝廷而流传开来的。 共 58 篇,加上孔安国的序, 共 59 篇。宋朝已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的真实性,直到清代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 ,列出一百 二十八条证据,标出“古文有,今文无”的25 篇为伪作;另有 33 篇“今古文皆有”的,是由伏胜所传《今 文尚书》拆成,非真古文尚书
《伪孔传》:即今传尚书最早、最完整的经典注释。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献给朝廷的《古
文尚书》,内有孔安国作的注,称“孔传”,宋朝开始就有人怀疑其真实性,清代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 证》,证实非孔安国所注。因此孔传为伪作成为定论。
即唐代孔颖达编纂的尚书注解。孔颖达主要是根据南北朝刘炫、刘焯等经学学 者原有的著作基础上编成。 ( “疏”是南北朝发展起来的一种注解体例。)
孔颖达: 字冲远(亦作仲达) ,唐代经学家(学者) ,主持编写《五经正义》
阮元: 字伯元,号芸台,清代学者。学识渊博,除经学外,天文、地理、历算等学著述颇丰, 撰写《经籍
籑( zhu àn)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尚书正义》: (三 )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国古代五经之一,我国传统的核心经典。现代 学者一般将
其看作诗歌总集,古人将其看作政治道德伦理标读。 《诗经》共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 首,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主要是地方音乐,共十五国风,一百 六十篇,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极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王室宫廷和京畿一代的乐歌,大部分是 贵族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
大序与小序: 小序:《诗经》每一首诗前都有一小段“序”的文字,解释或概括该诗的内容或者要点的为“小
序”。 大序: 在第一首诗《关雎》前的那篇“序”,在讲《关雎》之前,用了更长的文字来讲整部《诗 经》的总目和主题,称为“大序”。 《诗序》是用一种较晚的语言风格写成,过去认为是孔子或其弟子们所作,现众说纷纷。
诗集传》:宋代朱熹著《诗经》研究著作。《宋史?·艺文志》著录 20卷,今本 8卷。《诗集传》
现存两部宋刻本,都不全。
(四 ) 《周礼》 “三礼:”
指《周礼》、《仪礼》、《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礼制的汇编; 《周
礼》是叙 述周代官制制度的著作; 《礼记》秦汉儒生追述讨论《礼》的著作。 《周礼》: 是一部叙述周代官制制度的书。 《周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 冬官六个
部分。分别设官分职进行叙述,每官先标官名,综述职掌,然后分述各级官署的官名、 爵等、员数以及各自的职掌。 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初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年称 《周 礼》。
孙诒让: 又名德函,字仲容,号籀( zhòu)廎(qǐng),浙江瑞安人。中国晚清经学大师。
著书三十多种,涉及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多方面, 且都具优异成就 其中尤以《周礼正义》 、《墨子间诂》二书为世所重。 《周礼正义》: 晚清孙诒让对《周礼》的注解,近 30 年时间完成,是一部二百三十万字 的巨著,也是清
代经书新注新疏中的巅峰之作。此书运用以经決注、以注決疏的原则,广泛吸收 旧注旧疏以及清代学者的成果,或从或驳,实事求是。尤其在名物制度上的疏解,往往带有总结 性。书中将各种古代文献所见职官,与《周礼》进行普通比较,为研究其间异同变迁提供了必要 材料依据。
《仪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 11 篇,内容记载 周代各种礼
仪,以记载士大夫礼仪为主,秦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 ,另有古仪礼 56 篇,现已遗失。
(五 ) 《礼记》
《礼记》:秦汉儒生追述讨论《礼》的著作。 “记”是相对于“经”而言,是解释“经”的文字
《礼记》即解释《礼经》 (《仪礼》)的书。礼学家在传授礼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了解释、 说明或补充经文的大量资料—记,来帮助传习者加深对经文的理解。全书四十九篇,内容非 一人所为、非成于一时,内容庞杂,既记载古代日常生活习俗、礼仪制度、教育问题、孔子 言行,还有解说《仪礼》经文的专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成书于汉,西汉礼学家戴
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郑玄: 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 就及由其学术而
形成的学派, 后世称之为“郑学。”郑玄所注群经, 有《周易》、《毛诗》、《仪礼》、 《周礼》、《礼记》、《论语》、《孝经》等。郑玄经注详于典章制度,名物训诂,统一了今、古 文之争,对后世经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大戴礼记》 和《小戴礼记》:西汉传《礼》鲁人高堂生传至后仓,后仓传至戴德、 戴圣、庆
普,形成二戴与庆氏三家之学。戴德、戴圣在向弟子传授经义的过程中,各自选编 了一部分《礼记》,因为戴 圣是戴德的侄子,故称戴德所辑为《大戴礼记》 ;戴圣所辑为《小 戴礼记》。 郑玄注礼: 东汉末年,郑玄为《周礼》 、《仪礼》、《小戴礼记》作注,由于郑学渐盛, 故《小戴礼
记》地位随之提高,到唐代则入经的行列,而《礼记》也成了《小戴礼记》的专 用名称。研读《大戴礼记》 的人越来越少, 原本八十五篇多有散失, 只有三十九篇流传至今。
郑学: 东汉末年郑玄开创的经学学派。在遍注群经的基础上,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 今文经学之长,
融会为一。以其丰富的著述创立了“郑学”,初步统一了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 了一统时代。
(六 ) 《左传》
《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以 年、月、日为
次记事。相传曾经孔子删定整理。 《春秋》记事语言简练,措辞隐晦,几乎每句 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有《公羊传》、《榖梁传》分别为《春
秋》作解释,称为“三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传》 、《春秋内转》,汉后才称《左 传》。相
传战国初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 、《榖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 35 卷,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记述范围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772 到公元 前 468 ),不仅记载鲁国历史,还记载其他诸侯国历史,内容以政治、战争为主。
杜预: 字元凯,京兆郡杜陵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将领、学者。著有《春秋 左氏传集解》、 及《春秋释例》等,成为明朝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七 ) 《孟子》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其书: 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成书约在战国 中期。《孟子》
一书,在体例上模仿论语, ,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 散文集,对后世影响很大。
《孟子正义》:清代焦循博采顾炎武以下六十多余家著作中有关《孟子》和赵岐注的论说。 为孟子和赵岐
注作疏,但突破了过去“疏不破注”的成法。
(八 ) 《尔雅》 《尔雅》:
是一部解释古代经典词语的词典,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 词
典,我国现存最早的训诂书。
史部文献、 (一 ) 纪传体
纪传体: 以帝王为中心、人物为主体,通过叙述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题材,以为人物 立传记的方式记
叙史实,是我国官方编订史书的主流。帝王的传记称“纪” ; 一般人的称“传;”特殊 情况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为“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体例上以纪、 传为主体,并辅以表、志等,各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
1.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原名《太史公书》。记述黄帝时代至 汉武帝天汉年间
3000 多年的历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
了深远影响。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十表,八书。 以八书记制度沿革 , 立十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