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4

南阳师范学院政法系《中国历史文选》试卷4一、列举(15分)1、举出“四书五经”2、举出《史记》三家注3、举出《汉书》新创四志4、举出《后汉书》新创列传七篇5、举出两晋南北朝方志地理书三部二、名词(20分)1、“今文尚书”2、“春秋三传”3、《三国志注》4、郦道元三、问答(15分)1、《左传》与《国语》相比较,在内容.体例.性质上有何不同?2、为什么说《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四、翻译(35分)1、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2、更名民曰黔首。
大脯。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锔,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3、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4、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5、狗马饰雕文,土木被缇绣。
皆剥割萌黎,竟恣奢侈。
构害明贤,专树党类。
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权强者,皆腐身熏子,以自显达。
五、标点,回答问题(15分)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给上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并回答①焚书令中哪些书烧哪些书不烧?②②对违背法令的人如何处理?。
《历史文选》B卷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
(每小题1分,共15分)1.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不肖:2.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书:3.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患: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懼奔辟而忝.两君。
忝:5.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为:6.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是:7.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或:8.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孰与:9.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期:10.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11.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
直:12.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顿:13.师退,次.于召陵.次:14.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津:15.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30分)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下面对“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临”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A.面对B.临视C.哭悼死者D.从高处向低处看4.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响:回声—声音B.色:脸色—颜色C.狱:案件—监狱D.坟:土堆—坟墓5.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阶段性检测卷 中国史(解析版)

阶段性检测中国史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一些象形文字本身包含着历史实际内容。
下表中的信息反映出商代甲骨文今字今人释义耜当是“耜”的初文,象臿(锸)之形田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有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疆表明方整的田块经过弓尺丈量,标划出明确的疆界畴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沟田间的水沟A.农业生产已有的真实水平B.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C.牛耕的生产方式比较普遍D.土地经营管理有明确分工【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A项正确;商代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土地经营管理,排除D项。
故选A项。
2.西周礼乐制度下,周天子在中央设立“辟雍”"学宫""大池”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
同时,诸侯国及卿大夫也设置了"泮宫""庠""序""校""塾"等学校,以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
这说明当时A.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根本保障B.注重通过军事教育提升军队战斗力C.已经实现中央和地方的有效统一D.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的核心精神是礼乐文化,它渗透于当时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学校军事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材料中“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和“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就是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礼乐制度下通过学校进行军事教育,没有涉及官学教育与礼乐制度的关系,排除A项;将礼乐制度渗透军事教育与军队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尚未实现中央与地方的统一,排除C项。
高中--中国古代史试卷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试卷试卷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1. 战国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战役是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长平之战D.马陵之战2. 下面说法最符合战国时期历史实际的是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 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 道家最受欢迎3.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4.观察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C.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5.下列成语或典故所反映的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 三家分晋 ② 围魏救赵 ③ 问鼎中原 ④ 退避三舍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③②D.④③①②6.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A.爱人如己,崇尚和平B.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D. 善用权术,建立威权7.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为当时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B.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C.有利于当时各族人民生活的安定D.有利于当时各族人民的相互交往8.秦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管理军事的官员是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D.廷尉9.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人口增长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C.管理百姓征收赋税D.维持地方治安10.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
下列情况符合秦汉时期匈奴社会状况的是①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②铁器已经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③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④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两汉时期,汉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和亲”,反映了A.双方战争结束,和平开始B.密切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C.是屈辱的求和行为,有辱人格国格D.汉族是被迫无奈,少数民族是征服的结果12.奠定了祖国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文献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太平经》13.秦汉时期雕塑成就辉煌,最突出的是:A.东汉成都的说唱俑B.秦始皇陵兵马俑C.洛阳的杂技俑D.敦煌莫高窟的彩塑14.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在宣扬佛教或大肆灭佛之间摇摆的根本原因是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C. 对佛教教义理解抱对立态度D.适应统治的需要15.下列著作中既有历史价值,又有地理和文学价值的是A.《齐民要术》B.《缀术》C.《水经注》D.《禹贡地域图》16.隋唐时期开创、逐步完善的重大政治制度为后世历朝沿用并影响深远的是①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③租庸调制④两税法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②④17.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不包括()A.通婚联姻B.经济文化交流C.长庆会盟D.封大祚荣为都督18.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前期施政的相同之处有① 重视人才的选拔,发展科举制,任人唯贤②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③加强同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和管辖④ 都以儒为师、限制佛教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19.唐朝中后期,唐德宗采纳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B. 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C. 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D.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0.其首领被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的少数民族是( )A.突厥B.回纥 C .南诏 D.吐蕃21.隋唐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最符合历史实际.......的是A.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B.安史之乱后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C.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早市D.黄河流域的商业城市形成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22.唐朝时中国的先进科技成就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的是①新罗从唐朝引入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技艺②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③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④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②③④23.下列对隋唐时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 唐朝时已有了最早的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B. 唐初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C. 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D. 唐高宗时编修的《四部医典》,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24.史书职官制称:“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中国历史文选(同等学力)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即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国通史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国古代史约180分中国近现代史约12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经济措施、思想文化。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的基本史料,掌握学习中国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4、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一)史前时期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
3、传说时代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的确立;二里头文化;“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解答题

答:《续资治通鉴长篇》(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明通鉴》(清·夏燮);《明纪》(清·陈鹤)。
十、名词解释《通鉴纪事本末》。
答:《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
鉴于编年、纪传之弊,袁枢依据《资治通鉴》断限,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余年间史迹,按历史年代顺序,分编为二百三十九目;另有六十六目,作为附录,散见于各正目之后。
五、比较《通典》与《通考》间的异同优劣。
答:1、同:《通考》中的《田赋》等十九门,仿照《通典》成规,详加增补;异:《通考》分二十四门且作者又自创《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可《通典》只分八门。
2、二者优劣:《通考》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即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而且从史料价值而言,则应该说《通考》超过了《通志》,而且超过了《通典》;
《十七史商榷》着重典章故事的论述,兼及版本义例。
三、仿造《通典》所编撰的典制体专书有哪些,请举三部。
答:典制体专著:《唐会要》、《五代会要》(北宋·王溥);《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南宋·徐天麟);《春秋会要》(清·姚彦渠);《秦会要》(清·孙楷);《三国会要》(清·杨晨);《明会要》(清·龙文彬)。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7

南阳师范学院政法系《中国历史文选》试卷7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史馆2、元修三史3、史才三长4、三大史考名著5、欧阳修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资治通鉴》取得成功的原因。
2、《文献通考》以《通典》为基础,其实用价值高于《通典》,为什么?- 1 -三、翻译(每题8分,共40分)1、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数百言,众不能屈。
3、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
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
理尽一言,语无重出。
4、人生如白过隙,所以好富贵之,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
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
5、人君御物之方,莫大乎抑浮止竟。
宋自仁宗以来,四十余年,虽所用非其人,而风俗醇厚,好尚端方。
论世之士谓君子道长。
- 2 -四、标点,回答问题(共20分)1、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事莫不备载其事行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2、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3、给上述文字加上标点。
4、概括编年体史书的优点。
5、概括纪传体史书的优点。
- 4 -。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文选题库与答案.docx

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小说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说文解字紀傳體,是以人物爲中心的著史體裁,由西漢司馬遷創體,以後歷代皆有寫作。
除《史記》爲通史外,其餘多爲斷代史。
自《史記》至《明史》的二十四部後朝寫前朝的紀傳史書,因得到歷朝帝王下令頒行,而被稱爲“正史〃。
紀傳體史書一般由本紀、表、志、世家、列傳等五種體例構成。
■保存最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权威性■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其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美化君主■制造所谓正统,为封建统治服务。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美化君主■制造所谓正统,为封建统治服务。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类别:断代编年体(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通史编年体f司马光《资治通鉴》〉纲目体(宋朱熹《通鉴纲目》〉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
•优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为研究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不足:①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②分年记事,不便把人物事情叙述得完整集中。
纪事本末体价值:■一、简明扼要,便于学习:编排首尾完整,叙事简明扼要■二、以事为主,便于探讨史事的前因后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三、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要地位:矫正编年、纪传的弊病,亦发挥二者的长处——记事按编年,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叙事仿纪传,人物事迹首尾完整。
■综上,纪事本末体的价值为:为学习研究历史提供了使用价值;为改造旧史体、创造新史体提供借鉴价值。
缺点:■一、取材多系钞录编年或纪传,即不能取代原书,亦不能作为原始材料, 很难说有较高史料价值。
■二、限于体例,对于天文、历法、地理、方技、典制、名物等等,不能详加备载,无法总汇百科史料。
二、■ 三、纪事本末体分事立目,以一事为起讫,事件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反映历史的整体性、有机性,很难探讨发展的规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
通慈; 大 4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叫鸣; 灭亡9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修理; 足趾184、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国内退休的老臣; 38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
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抄小路; 借着68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快; 把.做成肉干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编排; 起点,头绪; 104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受苦于原因是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2、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酰酱千瓨浆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锺薪藳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髤者千枚铜器千钧素木铁器若巵茜千石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糵曲盐豉千荅鲐鮆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鼦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锺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先轸曰:“「子与之!。
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
曹、卫告绝於楚。
2、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
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低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六、论述下列问题(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试论《大孟鼎铭》的史料价值。
2、《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B卷)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1、甲骨文集大成的著作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首创科学地划分金文时代以便应用的方法。
2、清代学者闫若璩撰写的尚书古文疏证,惠栋撰写的古文尚书考,都是考辨《古文尚书》的力作。
3、我国周代各国都有编年体史书,鲁、燕、齐、宋等国称《春秋》,晋国则称是,楚国则称。
4、《战国策》是西汉人刘向校录的,东汉人高诱最早为该书作注。
5、《汉书》较为著名的唐颜师古注汇集了隋朝以前的家注,清朝王先谦汇集了唐宋以来六十七家成果,作汉书补注。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1、敏.朝夕入谏,亨奔走,畏天畏.。
疾; 威 42、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诸侯。
拿着,持; 指挥13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通扑; 长寿184、若爱重伤..,则如服焉。
重创; 头发斑白33 ..,则如勿伤;爱其二毛5、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
进攻城门的士兵; 陈尸396、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十万; 害怕,担心497、鲁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代指魏国; 回去688、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卒.为天下笑。
你; 最终699、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
;兵器大宴饮8510、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藉其门..。
”...,视此将他全家编入薄册作为徒隶; 83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1、夏商周三正。
2、《左传》和《国语》的主要区别。
3、鲁仲连帝秦论的四大危害。
4、《史记》五部分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5、列举前四史的书名、作者、写作时代。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昬於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於是乎搜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於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於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为右2、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繇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命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句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居有三年之食。
2、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及文公踰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六、论述下列问题(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尚书》的体例及内容。
2、试论《晋楚城濮之战》一文中晋胜楚败的原因。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下册A卷)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1、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撰有两部史论名著,一部是。
另一部是。
2、《史通·二体》系指、而言。
3、宋末元初为《资治通鉴》作注,名曰。
4、清代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共卷。
5、《中西纪事》是一部体史书,作者为。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1、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2、三.、五.之代,书有《典》、《坟》。
3、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
4、栅准..。
..以遏东兵5、欲厚.生民而丰.其食者。
6、比及..秋成,乃令偿直.。
7、所谓生死..也。
..而肉骨8、殿前副点检自是..云。
..亦不复除9、会.部落破散,与延偃兄子..思顺俱逃来。
10、或请之.河陇,或.请之灵武。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1、列举四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2、史才三长说3、乾嘉三大考史名著4、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优缺点5、续三通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氐要领也是编分别宗旨如灯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眞能发先儒之所未发程朱之辟释氏其说虽繁总是只在迹上其弥近理而乱眞者终是指他不出明儒于毫厘之际使无遁影陶石篑亦曰若以见解论当代诸公尽有高过者与羲言不期而合毎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之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是编皆从全集纂要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2、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尚书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纬经也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例以搜逸也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氏守绳墨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书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远盖迁书体圆用神多得尚书之遗班氏体方用智多得官礼之意也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又若:主有宽仁之德,臣有忠良之心,然被各少察断而不明,何也?盖功臣奴仆倚恃权贵,欺压良善,为臣者不能察其所为,致使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