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力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pdf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

课程总结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历史文献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的理解水平,培养分析历史文献的能力,为深入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观看!
课程目标
● 了解《中国历史文选》的内容结构和文献特点。 ● 学习并分析《中国历史文选》中的经典历史文献和重要文章。 ●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古代历史文献的能力。 ● 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第一单元:史部典籍概述
● 介绍史部典籍的特点和分类。 ● 分析《中国历史文选》中史部典籍的内容和意义。
第五单元: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
● 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典籍概述。 ● 文章选讲:《明实录》等典志体政书的节选分析。
第六单元至第十三单元
● 地理、方志;史论、史评、史考;传记、笔记;经书;子书;诗文集;民族文献等不同类型文献 的概述和文章选讲。
课程评估
● 口头问答: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考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分析作业,考察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考核,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形式。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
目录
● 第一单元:史部典籍概述 ● 第二单元:纪传体 ● 第三单元:编年纲目体 ● 第四单元:纪事本末体 ● 第五单元: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 ● 第六单元至第十三单元:地理、方志;史论、史评、史考;传记、笔记;经书;子书;诗文集;
民族文献等不同类型文献的概述和文章选讲。 ● 课程评估 ● 课程总结
第二单元:纪传体
● 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 ● 文章选讲:史记、汉书、三国志、宋书等经典史部典籍的节选分析。
第三单元:编年纲目体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考试1、《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2、《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3、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春秋》原则:据鲁、亲周。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成贼子惧。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2、主观性太强(曲笔)4、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5、班固与《汉书》班固是我国东汉大史学家,他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00篇,其中十二世大事为纲领,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1、简述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
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 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 经 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 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 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 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简述宗周、春秋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
(找书)① 取证于史,以佐政见② 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③ “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 ④ 历史兴亡上的道德决定论3、简述《春秋》的编纂体例和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编纂体例:编年体史书 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核心是遵周礼) 特点: ① 以编年记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② 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 ”。
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③ 尊王道重人事 缺陷:① 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
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
②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为贤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 中曲笔的先例。
评价: 《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 第二, 第三,第四,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 史书,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 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
《春秋》 记载了许多宝 贵的自然科学内容。
4、请谈谈《左传》、《国语》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
《左传》:编纂特点P17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著作及作者简介<一>.《左传》简介: 1.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在体例上,《左传》依循《春秋》,以鲁四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有时按鲁历),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列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属编年体史书。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这不但从起止时间上能够看出来,而且具体内容上也是这样,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有材料就解释,无材料就从略,只要有可靠材料,即便经无,也会记载下来4、今本《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春秋》《左传》二书,原本单行,晋杜预为二书作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为整齐记事,因将《左传》原文分割,按年隶属《春秋》经文之下,先经后传,合为一书,而成今本。
《左传》的成就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大量史料。
全书18万字,材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
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
(1)《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与诸侯国同等看待。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教案下册十九、《史通》重点:刘知几对历史著作体裁的分类、评判及其意义。
难点:刘知几对史著不同体裁的评判的优缺点。
解题:《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二十卷,唐刘知几撰。
《史通》分为内、外篇,各十卷。
内篇凡三十六,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最后附以《自叙》。
其中《体统》、《纰缪》、《弘张》三篇,在宋修《新唐书》前已经亡佚。
外篇凡十三,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其中与内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可能是作者成书前的读史札记。
虽谨严稍逊,而议论广泛,更能表现作者的史学观点。
刘知几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从这种认识出发,刘知几首先注意过去史论的体例得失。
《史通》把以往史体归纳为六家,又以编年、纪传为“正史”二体,其他为“杂著”,并将“杂著”分为“偏纪”、“小录”等十流(《杂述》)。
其次,《史通》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如叙事烦芜、体例乖缪、史实无根、撰注不实、徇情曲笔、因习模拟等等弊端。
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为神仙鬼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史。
最后,刘知几强调史书是严肃淳朴的作品,文史应该分途(《核才》)。
但是,在刘知几自负甚高的“史识”上,也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
《疑古》、《惑经》二篇虽有力地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妄,但也正表明了他对所谓篡夺叛逆等行为的愤懑;《采撰》、《载文》等篇虽力斥浮夸厚诬的记载,但也表明了他的史观更接近于唐代的儒家学说。
另外,刘氏虽然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实未免失之片面。
《史通》版本颇多,其中以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本翻印最多,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校点本。
此外,有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据明张之象校宋本重新影印本,可供研究。
《六家》,选自《史通》卷一,原列《内篇》第一。
作者在本篇中研究了唐以前历史著作体裁的变迁史。
他把相传是孔子编定的《尚书》和《春秋》,由“经”降为“史”;把断代为史的《左传》和《汉书》,由解《春秋》、续《史记》的普通著作升为史家必须“祖述”的范本,这都表现了作者的创见。
中国历史文选讲义

中国历史文选讲义《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一)课程设置《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的一门工具性专业基础课。
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的课时数不等,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共两个学期,每周4/3学时。
(二)目的要求《中国历史文选》课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奠定一个基础。
这就要求本课程在保证文选教学这一主体内容的前提下,辅之以相应的文献和读史常识,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文献典籍的全面了解,并提高阅读能力,掌握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
(1)要籍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文献典籍的发展概况,对每一部书要掌握作者简历、成书年代、史料来源、编纂体例、主要内容、史料价值、版本、注本以及相关参考书等。
(2)文选部分:通过各类典型历史文选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古汉语理性知识,能够阅读通用的古代文献典籍,并能具体感知各类文献典籍的体例、叙事、取材及编纂特点。
讲授以字、词、句为主,可适当串讲,但要防止以串代替字、词、句的落实,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于词汇,要求学生掌握1000左右的基本词汇,能够理解古汉语常用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语法活用,其中200左右的重点词,要达到熟练的程度。
(三)教学原则方法(1)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2)循序渐进教学。
(3)合理容量的多层次教学。
(4)强化实践教学。
(四)学时比例在一学年的教学中,要籍介绍可占总学时的30%,文章选讲是主体内容,占总学时的70%。
练习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时间比例一般为教学时数的一比一。
绪论(一)历史与历史书籍何谓历史?一提起这个概念,我们马上会想到遥远的过去,不错,过去的一切都属于历史的范畴,但是为什么不把过去了一切称之为诸如“陈迹”、“往事”、“过去”,而用了这么一个专有名称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构成这个名词的每个字出发。
“史”,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为“史,记事者也。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文选题库与答案.docx

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小说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说文解字紀傳體,是以人物爲中心的著史體裁,由西漢司馬遷創體,以後歷代皆有寫作。
除《史記》爲通史外,其餘多爲斷代史。
自《史記》至《明史》的二十四部後朝寫前朝的紀傳史書,因得到歷朝帝王下令頒行,而被稱爲“正史〃。
紀傳體史書一般由本紀、表、志、世家、列傳等五種體例構成。
■保存最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权威性■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其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美化君主■制造所谓正统,为封建统治服务。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美化君主■制造所谓正统,为封建统治服务。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类别:断代编年体(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通史编年体f司马光《资治通鉴》〉纲目体(宋朱熹《通鉴纲目》〉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
•优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为研究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不足:①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②分年记事,不便把人物事情叙述得完整集中。
纪事本末体价值:■一、简明扼要,便于学习:编排首尾完整,叙事简明扼要■二、以事为主,便于探讨史事的前因后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三、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要地位:矫正编年、纪传的弊病,亦发挥二者的长处——记事按编年,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叙事仿纪传,人物事迹首尾完整。
■综上,纪事本末体的价值为:为学习研究历史提供了使用价值;为改造旧史体、创造新史体提供借鉴价值。
缺点:■一、取材多系钞录编年或纪传,即不能取代原书,亦不能作为原始材料, 很难说有较高史料价值。
■二、限于体例,对于天文、历法、地理、方技、典制、名物等等,不能详加备载,无法总汇百科史料。
二、■ 三、纪事本末体分事立目,以一事为起讫,事件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反映历史的整体性、有机性,很难探讨发展的规律性。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目录绪论1.甲骨文2.金文3.《尚书》4.《诗》5. 《春秋》与《左传》6. 《国语》7. 《世本》8.《战国策》9.《史记》10.《汉书》11.《后汉书》12.《三国志》与《三国志注》13.《晋书》14.《宋书》15.《魏书》16.《世说新语》17.《水经注》18.《洛阳伽蓝记》绪论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等院校文科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讲授学习各种典型的历史典籍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中国历史史料学和中国史学的发展概况。
所以说,中国历史文选不是古代汉语课程。
它是在古代汉语课的基础上,对历史史料、历史典籍进行分析、运用,以进行史学的研究。
但是,要分析、运用史料,就必须对史料、典籍产生的背景,史料、典籍的写作以及其版本流传状况进行一些介绍,所以中国历史文选课程必须有史料、典籍的解题。
另-方面,要分析、运用史料、典籍,就必须能够对史料的原文能够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理解。
所以,中国历史文选又有与古代汉语课程相同的历史文选课程的学习,要兼顾以上两个方面。
只有这样,才算达到历史教育专业的水平,能够阅读一般的历史典籍,对其进行分析和运用,以进行历史学的研究。
我们在学习历史文选课的过程中,还要必须和我们的中国古代史通史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有一些历史的史料典籍在古代史的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如果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这也就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里,有中国历史之父一一司马迁的伟大作品《史记》,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我们要想了解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那么只有阅读历史典籍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而要阅读中国的历史典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必须学好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
要学习好中国历史文选,除了我们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原则以外。
在这里必须要提一些方法和要求,一是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字、词汇、语法,这是我们学习历史典籍,阅读历史典籍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