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
论洋务运动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改革开放的影响11级生科2班林梦霞20111050225洋务运动30年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它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
由于这场运动的失败,中国失去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机会。
使得中国在今后的几百年苦难里越陷越深。
但它在中国未来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产生重影响。
洋务运动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主要的代表人物,中央的有奕,地方的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这些人物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些都可以反映改革已经存在了,并且存在的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所以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必然会发生的。
而他对现在改革开放的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1、改变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长期以来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境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
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科学技术落后的悲哀。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学救国”的根基于基础。
这与如今的改革开放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2、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
于是开办民用企业以解决资金等问题。
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
有了这场运动对人们思想的改变,使得改革开放变得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3、开源广进、人才培养洋务运动首先发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6.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7.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 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论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论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稿子一嗨呀,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里起到的大作用!你知道吗?洋务运动那可是给中国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它让咱们开始重视工业啦!以前咱们国家可没那么多工厂,都是小作坊。
洋务派弄了好多近代化的工厂,生产枪炮、船只啥的,这可让咱们国家有了自己制造东西的能力,不再完全依赖外国。
还有哦,洋务运动也让咱们在教育方面有了新变化。
不再只是读那些老掉牙的书,开始学西方的知识,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了好多懂新学问的人才。
这些人后来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大作用呢!再说说军队,洋务派搞的新式军队,用了新的武器和训练方法,让咱们国家的军事力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不再像以前那样落后挨打。
总之呢,洋务运动虽然有它的不足之处,但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那真是功不可没呀!稿子二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好好唠唠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你想啊,以前咱中国啥样?啥先进的东西都没有。
洋务运动一来,好家伙,各种工厂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造机器、造轮船,这让咱国家慢慢有了工业的基础,不再啥都靠进口,能自己生产一些东西了,是不是很厉害?还有啊,以前读书就是为了考科举,学的东西没啥用。
洋务运动之后呢,有了新学堂,能学外语、学科学,培养出了一批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
这些人可给后来的发展出了不少力。
再讲讲经济方面,洋务派搞的那些企业,虽然有的经营得不咋样,但也给咱开了个头,让大家知道做生意还能这么做,慢慢地大家的经济头脑就灵活起来啦。
另外,军队也有大变化。
新的装备、新的训练方法,让咱的士兵变得更强大,能更好地保卫国家。
虽说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一下子变得超级富强,但它就像一颗种子,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开始发芽,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洋务运动挺重要的?。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不过洋务运动最后还是失败了,下面就整理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更多的有人说是失败的。
其实,都只是见仁见智了。
这是一场无奈下处于压迫后的运动。
不论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不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也不论是部分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总归不能避免一个事实:处于被动中的中国,被历史无情的推向了一个自己必然要经历的考验。
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走到了1840年,必然将酝酿着一场变革。
持续的文化传统可能就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注定要受到冲击。
鸦片一战,致使中国的思想界猛然觉醒,至少意识到了一点我们在纯粹技术方面的差距。
至此,我们终于在被动的情况下产生了“自强”的意识。
虽然只是思想界的开始,但是这为以后的洋务运动开展多少起到了一些理论上的奠基作用。
个人认为,1840年的那次是最早的直接原因,其后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不过,就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说,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发展必然性造成的。
(也就是一种历史必然)这里暂且不去追究李约瑟问题的求解,就事论事的说,洋务运动的确是一场影响颇大的社会有识之士的积极探索。
具体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曾李左张等四人的努力。
或许这正是人们所诟病的那样,这局限于一种社会小范围的改良,没有真正成为全民的运动。
不过这其中的辛酸可曾是人们所想到的?首先,真正的统治阶级是要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
在某种条件下,我们看待这种运动可以是接近一种类似于“恩准”的含义。
其次,也是书中所提到的那样,西方列强并不是真心愿意帮助中国发展洋务。
最终的攫取资源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由这点来看,这种不得不进行的“自强”却也有了一点悲壮的色彩。
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看,洋务运动是一种必然,而“小众范围”下的维系也是一种必然。
大规模的开展不仅会触动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会令外国势力不满。
后者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的目的只是更进一步便于控制中国罢了。
其实,归根结底是中国没有深厚的基础区开展一次健全的技术革新运动。
这里所指的“技术”应是一种从操作层面上说的,与深层次变革相对应的“革新”。
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中国事业的启示

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中国事业的启示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中国事业的启示19世纪中后期,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积极倡导洋务运动,试图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祖国的现代化,但由于众多的因素制约,这一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然而,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启示,是深远而重要的。
一、技术革新是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洋务运动以引进外国技术为宗旨,如机器制造、造船、造弹、铁路修建等领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革新,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例如,海防水师中引进的外国人工船厂的生产工艺使后来中国自制的军舰逐渐逼近国际标准,中国科技领域具有了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转化是向现代化迈出的必经之路洋务运动在推动技术、经济、全面变革的同时,也在文化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洋务运动中大量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形成类似西方模式的教育制度,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完成了交汇和融合,使中国现代化教育大幅度提升。
三、政治体制改革是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洋务运动探索改革清朝的政治制度,努力推动国家的向前发展。
这一时期,推行一个以皇帝为首的新政,打破并行的“八旗三帅制”体制,使得中国现代化开始在政治体制上实现转型。
例如禁止超甲船(中国文艺复兴)诞生和运用,建立铸铁军工厂,使中国军工从传统的铸铜器模式进入了现代化,这是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大启示。
四、现代化需要融合全球先进文明成果洋务运动将清朝政府视为“西学东渐”时期,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文明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内在的共性迅速被发掘出来,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并逐渐形成了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建造铁路的过程中,中国的铁路建设者学习并借鉴了秒速简的先进技术,实现了铁路安全高效地行驶。
融合和发挥各自文化的优势,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五、现代化是一个全球进程,需要全球合作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必然产物。
洋务运动的学习心得体会

洋务运动的学习心得体会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近代史学习,我对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近代化改革洋务运动产生了兴趣。
想借此机会谈一下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体会。
洋务运动发轫于1861年初。
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十余载的新式陆军和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清政府被迫于次年4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从此而宣告失败。
这场历时35年的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直受到许多争论。
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这第一炮并没有放响,基本上是失败了,没有把中国改变成为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所以对于这场运动一直是褒贬不一的。
我只是一个大一学生,没有很深刻的见解。
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我认为应先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前一段时期开始阅读这段不长不短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全面的看待。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可说是洋务运动产生的间接因素。
因为正是这两场战争使得一向懦弱无能的清政府种出现了比原来的腐朽之臣更懂得反抗的洋务派。
所谓洋务派就是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的一种势力,与之相对的是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力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论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

论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检验一班翟峣要讨论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历史社会背景,往往对一件事的走向起到导向作用。
众所周知,洋务运动兴起时,中国遭受了鸦片战争的荼毒。
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
外有诸国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官僚的腐败骄奢,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之局。
百姓承受着沉重的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群情一度激愤。
清政府濒临垮台,此时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一次清政府为了避免衰亡命运的一次自救运动。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即1861年1月11日,清政府中央由恭亲王奕祈牵头,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而如此重要的自救运动,没有掌权者的支持,便是无根之萍。
1861年,辛酉政变成功,慈禧上台,为巩固地位,大力扶植洋务运动。
也正是同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企业—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采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大批的近代军事工业,其中以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为典型。
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名起一时,同时也在世界海军史上留下厚重一笔的北洋海军也是洋务运动的最高成果之一。
可以说,此时的洋务运动,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外国列强的侵略。
然而正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善始者实繁,而克终者盖寡。
”时间总能改变很多东西,包括人,包括事。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列强侵略的步伐。
到了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渐渐地意识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才是强大国防的根本基础。
这本身并没有错,国防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维护研究,无可厚非。
但在当时内忧外患,外国商品大肆倾销的情况下,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并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兴办民用工业,试图维护民族利益,为国防提供基础的做法就显得欠缺考虑。
的确,在洋务派的大力扶持下,民族经济得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获得了一个复苏喘息的机会,但这快速发展起来的民用工业却是畸形的,是泡沫的,一旦列强经济侵入,必将瞬间萎缩消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洋务运动 李时岳 胡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 2007-4-15 点击: 372
中国近代处于过渡时代。 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 (半独立 )并向殖民地演化, 这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 (半资本主义 )并向资本主义演 化,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两个过程相互矛盾,又相互连结、相互制约,没有 国家的独立, 就不能保证社会的真正进步, 而没有社会的进步, 则无法赢得国家 的真正独立。 阻止帝国主义灭亡中国和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 在于 人民不屈不挠、 再接再厉的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 反抗英国鸦片侵略和反抗 英法联军侵略的两次民族战争, 反抗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就是这种人 民的伟大斗争。 洋务运动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 它的历史地位、 历史作用决不 能和人民的伟大斗争相提并论。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 在洋务运动和人民斗争之 间,又存在着曲折的联系, 洋务运动可以说是民族战争和农民战争的副产品。 封 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 被民族战争的炮火所惊醒, 探索战争胜败的因由, 利用农民战争所造成的新局势,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缓慢地逐步朝资本主义方 向挪动, 在暗地里或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 因此,不能以 其不属于人民的反抗运动而完全抹煞。 从林则徐、魏源的引进洋炮、仿造战船、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到冯桂芬、 李鸿章的 “采西学”、 "制洋器 ”、“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一脉相承,明显地表现 出他们在民族战争炮火的洗礼下,为抵御外侮而不惜 “以夷变夏 ”的清醒的认识。 向当时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的根本道路。 在 19 世纪 60 年代,曾经一度出现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另一种可能的前
景,那就是经过农民战争摧毁清朝统治。太平天国取得全国性胜利后,推行由洪 仁牙设计的、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的方案。这种前景也许比日本的明 治维新更加光辉夺目。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失败了,可能没有成为现实,灿烂 的前景只不过是某些历史学家们一厢情愿的假设. 严峻的历史事实却是:农民战 争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打翻了一批腐朽的旧权贵,打破了清朝 太阿从不下移” 的祖宗 家法”,但没有把清朝推翻,只是造成一种局势,使李鸿章等人能够依靠 镇压农民战争而崭露头角,成为新权贵;这些新权贵凭借手中所掌握的有限权柄, 在太平天国的废墟上,把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其端绪的学习西方的主张着手付诸 实施,并扩展开来,持续达数十年之久,形成了一个 图富强”的洋务运动。对于 李鸿章等人来说,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自然是罪恶滔天;但镇压之后,他们 不是全面倒退,而是有所进取,为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为学习西方而对当时 的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斗争,他们的所作所为,至少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幼芽 的出土。因此,洋务运动表现了中国社会进步的不可逆转的趋势, 曲折地反映了 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作用。 清朝二百年极端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的反动政策, 严重地阻得了 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戕害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以至历史进入了近代却还没 有诞生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任务,在始初阶段便不得不由地主阶级的开明派 来承担。洋务运动既然是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也就不能不具有封建保守 的性质。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酉学为用”的口号,恰当地体现了洋务运动的 指导思想。封建主义是地主阶级安身立命的根基。洋务派并没有破毁这个根基的 意愿,而只是想在这个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本意甚至还在于强化这个根基。 要求地主阶级不去维护封建制度乃至具有反封建思想, 那是根本不切情理的。作 为地主阶级,企图在封建根基上嫁接点资本主义,还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倾向, 开明的表现。因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向西方学习的始初阶段仍有 其积极意义。中学为体”,历来如此,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并不需 要特别强调或者着力捍卫,洋务派揭橥 中学为体”,无非企图表明他们不是离经 叛道。西学为用’则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新思想,它针对封建顽固派妄自尊大、拒 绝一切外来新知识的昏庸和愚昧, 因而强调必须向西方学习。如果把问题提到一 定的历史范围内,便不难看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时的着眼点在于提 倡和保护引进西学,只是到了后来,当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主义、 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时候,这个口号才具有抵制维新的反动性。 洋务运动从发生、发展到政治上破产的过程,大体上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堂堂天朝 受制于小夷”,是对外战争失败的结果,因 此,首先引起人们注意并提到日程上来的, 是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及与军事相 联系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大办造船、制炮等新式军事工业,开始改变了中国军队 专恃刀矛舟楫等原始武器的落后状况,井培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 材。随后,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 必先富而后能强”, 于是学习西方的经济设施被提上了日程。开矿藏、办工厂、架电线、修铁路,古 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大型的新式工矿交通企业, 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开始逐 渐成长起来。再后,当人们认识到西方的经济设施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和政治 制度才能获得成效的时候,也就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逐渐成熟的时候, 洋务运动 也就濒临政治上破产之日了。洋务派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之苗是不能在封建主 义根基之上茁壮成长的,不是苗的枯萎便是根基的破裂,而这一点,却是封建性 十分浓厚的洋务派所始终无法理解的。 事与愿违,恰好说明洋务运动在这方面的 客观进步作用。 洋务派不仅封建性十分浓厚,而且对外往往具有很大的妥协性,这是他们的 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他们作为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力量非常软弱。和广大人 民处于对立地位,是他们本身软弱无力的根源。上有深恐大权旁落的专制朝廷的 压力,下有盘根错节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牵制, 洋务运动声势不小, 成效甚微。 李 鸿章对比明治维新说; “日本盖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并力,则财与才日生而 不穷。中土则一、二外臣持之,朝议夕迁,早作晚辗,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 ' 所以中国 “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 ”。1在中外力量 对比日益悬殊的严峻形势下, 李鸿章虽然企图勉力支撑, 挽回颓势, 但他鉴于朝 廷内外阻力重重, 所以缺乏信心, 甚至感到前途茫茫, 危机四伏, 把当时的中国 描述为 “敝絮塞滑舟,腐木支大厦,稍一倾覆,遂不可知 '的惨象,发出了 “东西 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无足恃 ”的悲鸣。软弱必然产生妥协.每当帝国主义肆意 欺凌的时候, 千方百计地避免和外国兵戎相见, 成为李鸿章外交政策的特色, 并 因此招来 “卖国贼 ”的恶谥。但是,妥协避战和图强御侮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避 战属于外交,图强属于内政,两者并不完全是一码事。洋务运动属于内政范围, 积极加强国防建设, 增强军事实力, 努力从事经济建设,谋求保护利权, 都很明 显地具有图强御侮的意义。 至于成效大小, 则受着主客观各种条件的制约, 不能 单纯以成败评论是非功过。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失败, 岂可归咎于洋务运动的 兴办 ?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至资产阶级革命派, 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 即所谓 “患之有无,不在外而在内 ”,以为只要国家富强了, 外患就自然可以消除, 并因自身的软弱而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 同盟会的〈对外宣言〉 公开声明:“所 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 护”(李文忠公全集 朋僚函稿》,卷一二,第3页)。这不正是承认一切不平等 条约、承认列强在华侵略特权吗 ?明白这一点,对李鸿章所说的 “各国条约已定, 断难更改 ”、“居今日而日攘夷,日驱逐出境 ”,纯属“虚妄之论 ”,也就可以理解 了。怎么能用资产阶级革命派尚且不能达到的高度去要求洋务派呢 ? 洋务运动时期尚处于世界 “自由 ”资本主义时期, 欧美列强还没有完全操纵中 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和军事政治力量, 中国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也还没有形成. 因 此,把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定性为 “买办官僚 ”,把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 “官督 商办 ”企业定性为 “官僚资本 ”,都是需要重新进行深入研究的。至于引用甲午战 争以后的某些材料来证明洋务运动的买办性, 井由此肯定它是一个反动的、 卖国 的运动, 那就更加难以令人首肯了。 甲午战争以前, 几乎所有进步人士都支持和 拥护洋务运动, 即使有所批评, 也属于条陈和建议的性质, 其目的是希望洋务运 动搞得更好一些, 而反对洋务运动的大都是封建顽固派. 甲午战争期间,系军事、 外交大权于一身的李鸿章怯战求和, 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从而声 名狼藉. 但甲午战争以后, 维新派首领康有为等虽然反对李鸿章, 却不反对张之 洞,革命振首领孙中山等则直到 1900 年还对李鸿章抱着某种幻想。此中消息, 是值得参酌的。 清朝初年,封建士大夫中有所谓 “经世派 ”,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 为代表, 他们有鉴于明末农民战争, 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 批判理学家的空谈误 国,主张经世致用,改革时弊,讲求富国强兵之道.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 皇帝唯恐这个学振不利于爱新觉罗一姓的统治, 采用提倡理学、 奖励考据, 编纂 群书以及文字狱等种种手段,斩断了这个学振的流传。但是, “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中国知识分子是具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的.鸦片战争前后,面临 历史的大变局,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又拾起顾、黄、王的余绪,并把富国 强兵之道引为向西方学习。 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曾国藩、 左宗棠、李鸿章等 人远承顾、黄、王,近继林、龚、魏,兴起洋务运动,把向西方学习的富国强兵 之道付诸实践。 他们尽管具有这样那样的严重弱点和局限性, 犯过这样那样的错 误乃至罪行, 但比起那些不办实事、 空谈礼义而且对办事者多方掣肘、 挑剔细故 的封建顽固派, 实在是更值得同情和肯定的。 评价历史人物, 只能把他们和前人 及同时代的人相比较,否则便不是科学的历史的态度,难免流于苛求。 洋务运动当然不是成功的运动, 历史已经宣判了它的失败。 首先,外国资本 主义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 不断地采取政治的、 经济的、 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 段进行干扰, 而洋务振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 往往是妥协退让的。 其次,封 建顽固势力害怕他们的根基和权势遭到破坏, 在政治上、 经济上、 舆论上进行多 方面的钳制和阻难, 而洋务派对于这种压迫, 往往是斗争不力的。 第三,洋务振 本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诸如企业衙门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 任用私人、侵吞商股, 等等,在这个意义上, 可说洋务摄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 又是这些企业的摧残者。 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 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并引为鉴 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