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发展的意义

合集下载

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8 8年 9月, 18 海军衙门颁发了李鸿章主持制定的《 北洋海军章程》 , 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内容的海军章程 。” 它的颁发 , 不仅从制 度上 推行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 , 同时也开了清末中国在军制 中学习西方, 朝 近代化发展的方向。 ( ) 二 建立近代化 的海军基地 在组建北 洋舰 队的同时 ,李鸿章开始 了近代化海军基地的建设 。 18 年到 18 年在大沽建成 了 5 80 85 个船坞 ,从而使北洋有 了维修基地 。 l8 8 8年后 , 威海卫基地的工程也全面展开。大沽 、 旅顺 、 威海基地 的建 成, 是中国海军基地近代化的开端 。 ( 推进近代军事后勤体制的确立 三) 在经营北洋海防期 间,李鸿章对建立近代后勤体制的重要性有 了 比较深刻的认识。李鸿章在北洋建立的这套较为完整 的后勤机构 , 是中 国军队实现后勤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1 9世纪 7 0年代, 李鸿章兴建 新式炮 台主要在直隶地区 , 中又以大沽 、 其 北塘的炮台建设最 为重要 。 从 8 年代开始 , O 新式炮 台的建设由隶转移至奉主要 又是在旅顺和威海 两地进
论孝 鸿蕈 硇海 防思 想
宁夏理 工学 院 张 林
[ 摘 要 ] 洋务运动中虽然李鸿章不是晚清第一个提 出海防思想的人 , 在 但他却是第一个使晚清海防思想走向系统 , 第一 个创建 中
国近代海军的人, 本文主要介绍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以及对中国海防的重要贡献。 [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李鸿章 海防
十七世纪中叶。 世界历史步人 了近代 时期 。14 80年英国资产阶级 和新贵族发动革命 , 拉开了欧美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帷幕 , 开创了资本 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并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的新时代 。 在近代 中国 , 面对西方列强 的坚船利炮 和清政府的腐败,封建统治阶级 内部的有识 之士领导了洋务运动 ,希望能够实现 自 强求富的 目标。其 中代史实表 明, 在主张借法 自强的洋务派首脑人物 中, 与洋务运动相始终 , 站在这 股潮流前而尽力呼吁的 , 李鸿章可谓第一人。 而在这其 中最能体现李鸿 章功绩 的, 就是他的海防思想以及他对中国海防所作的贡献 。 但是李鸿章却不是第一个论述海防思想 的人。早在第一次鸦片战 争 时 期 , 则 徐 就 认 识 到 “ 面 水 战 , 英 夷 长 技 ” 必 须 “ 制 坚 厚 战 林 洋 是 , 另 船, 以资制胜。” 他成为晚清倡建近代海军之第一人。 虽然李鸿章不是晚清第一个提出海防思想 的人 ,但他却是第一个 使晚清海防思想走向系统, 第一个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的人 。 海防思想的倡导者与策划者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 中的惨败 , 使得李鸿章 比较早地看到八旗 、 绿 营旧军的腐败, 意识到改革军事 、 加强国防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李 鸿章在提倡西化的同时,提 出了“ . 变易兵制” 的主张 , 要求对清军的编 制、 装备和训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 , 清政府和清军 内部积习 很深, 军事改革很难得到真正的推行。但在此时 , 李鸿章开始确立的思 想, 并将其运用于实践 , 注重海防物质基础的营建。 17 8 4年 日本 派 兵 侵略 我 国 台湾 后 , 引发 了晚 清 第一 次 海 防大 讨 论 。 在这次大讨论 中, 总理船政 大臣沈葆桢与福州将军文煜奏 , 根据对侵 占 日军实力的了解 , 极力主张购买铁甲船, 尽管官员们对购买铁 甲船一事 意见不一 . 有反对者 , 也有建议缓办者 , 但主张买船者还是 占了上风 。 李 鸿章认为应该 自己造船 。 李鸿章对英国人赫德推荐的英 国新式炮艇 , 即 “ 蚊炮船” 船小炮大 . , 视其为价廉物美的海上“ 攻防利器” 因此 , 。 他拒绝 购买铁 甲船 , 而向英国订购 了几艘 “ 蚊炮船” 李鸿章海防思想的守势战 略思 想 对 李鸿 章 反 对 购铁 甲船起 了支 配 作用 。 李鸿章在他的海 防思想中 , 不仅奉行守势战略的思想 , 而且还主张 以陆守为主。他认为“ 中国兵船甚少 , 往堵敌国海口, 上策 固办不到 , 只 有采取次策 , 自守 口岸 。” 基于这种认识 , 李鸿章虽然也认为应整顿海 防 , 整 顿 海 防 的 目的 是 为 了 深 化 以 “ 口” “ 守 ” 支 撑 的 守 势 但他 守 和 陆 为 战略 。 17 89年, 日本吞并琉球 , 将其攻为冲绳岛 , 这再次引起了清王朝 朝 野上下对海防的关注 。 此时, 中国仅有蚊船炮数只, 只可守口, 很难出海 应战 , 这终 于使李鸿章开始意识到加强外海作战能力的必要性 了。 日本 吞并 琉 球之 后 , 鸿 章进 一 步 认 识 到 日本 为 中 国永 远 之 大 患 , 李 中 国整 顿海 防 必 以预 防 日本 为 目标 ,因 此 在 李鸿 章 的积 极 倡 导 和大 力 推动下 , 清王朝终 于做出了购买铁 甲船的决定, 向德国定购了两艘铁 并 甲船 , 李 鸿章 的海 防思 想 一是 立 足 于 严 防 日本 , 是 认识 到海 军 具 这时 二 有机动作战的作用, 可以将 防御领域由海 口拓展到外海。 这与他以前的 海 防 思想 相 比 , 是 得 到 了极 大 的 发 展 , 可看 作 是 他 海 防思 想发 展 可谓 也 的巅峰时期。 二、 中国 海 防近 代 化 的推 进 者 中国海防的近代化首先是从北洋开始的,并且从北 洋水师取得的 成绩最为显著 , 影响也最为巨大: 李鸿章则是北洋海 防近代化的主要设 计者和推进者 , 因此也可以说李鸿章是中国海 防近代化的推进者。 李鸿章推动北洋海防的近代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的。 ( ) 一 建立 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舰队 李鸿章组建北洋舰 队,实现中国海军近代化的主要办法是购置外 国军舰 。 北洋舰队首次购置外国军舰 , 是在 17 8 5年经赫德介绍 , 准备购 置英国的炮船 4艘。 86年 , 4艘炮船驶抵天津。 l7 这 从十九世纪 8 0年代 开始, 李鸿章对北洋水师舰船的购置开始向大型 、 先进 的目标发展。李 鸿章命令当时驻德公使李风苞具体办理 购船事宜。 这样 , 18 年 , 到 8 8 李 鸿章在北洋建立成了…支 由铁 甲船 、 快船 、 炮船 、 鱼雷艇等组成 、 配套整 齐、 阵容可观的新型海军舰队 , 拥有大小舰船 2 。 5艘 这是当时亚洲第一 流 的海 军 舰 队

4405字,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思考

4405字,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思考

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思考摘要:洋务运动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代统治者为摆脱军事落后的局面而发起的。

洋务运动包括办军事工业、训练新式陆海军,整顿海防,筹办新式海军,发展民用工业。

虽然“求强求富”的目的并没有实现,但在御侮的过程中起了作用,增强了军事实力。

在这一过过程中形成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尤其是“中学为体”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历史的局限。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一、洋务运动的背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加深。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魏源等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就认识到中国是落后了,不变落后为先进,就难以摆脱挨打的局面;要变落后为先进,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林则徐在被遣戍伊犁途中,回忆了鸦片战争中“器不良”“技不熟”,因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取胜的八字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

”把“器良技熟”放在首要地位。

并申论说:“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

”他说他甚至在“获咎之后,犹以船炮二事上陈。

”①这是因为他正确地把这“二事”提高到“驱逐外夷”“舍此曷济”的高度的关顾。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不久,清政府一些头脑较冷静的当权者痛定思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恭亲王奕 等人表现出了深重的危机感。

曾国藩在战争一结束就提出:“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忘备?……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②。

1861年8月,他强调“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为购买外洋船炮,并提出“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独有,在中华则罕于所见”。

从而主张在购买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仿之,继而试造,不过一两年,火炮轮船必为中外官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③。

曾国藩的主张得到了奕 的赞赏,认为是“深思远虑之论”。

另一个洋务热心倡导者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表示:“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又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在第一次“海防议”中,左宗棠的“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观点为清政府所采纳,从而在国防战略上确立了海洋与大陆同等重要的原则,也使海防在国防指导方针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从此以后,清廷决定由李鸿章、沈葆桢分别主持北洋与南洋防务,开始成规模地筹建近代海军。

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年(1874—1884),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规模初具。

“海防议”后的10年,晚清海军虽有了初步发展,但与西方列强相比,仍然差距悬殊,这一点在中法战争(1883—1884)中暴露无遗。

当时,法国舰队横行东南海域,福建水师被封锁在马尾港内,全军覆没;南洋、北洋海军也一无可恃,甚至连台湾海峡都难于涉渡。

中法战后,清廷痛定思痛,急谋有所改善。

光绪十一年(1885)6月发布谕旨说,“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并命各沿海督抚各抒所见,这就是第二次“海防议”。

第二次海防建设大讨论,得出了“目前自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的结论。

其具体措施是决定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以统一海军指挥,加强海防的整体建设。

同时,决定集中使用并不宽裕的海防经费,“与其长驾远驽,难于成功,不如先练一支,以为之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光绪十四年(1888)9月奏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共有舰艇25艘,总排水量约4万吨,再加上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海军,至甲午战前,中国海军共拥有大小舰艇78艘,总吨位8万余吨,成为一支相当可观的海上力量。

不思进取终食恶果中国海军力量的加强,自然引起国际上的关注。

光绪十五年(1889),美国海军部长本杰明·富兰克林·特雷西在一份年度报告中说:中国的海军实力列世界第9位,排在英、法、俄、德、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而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前。

岂料这一海军建设的成就不但没有成为继续加强海防建设的动力,反而成了清政府不思进取的借口。

从光绪十四年后,北洋海军没有再添置新的战舰。

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诱因、过程及影响

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诱因、过程及影响

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诱因、过程及影响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海、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大国。

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积淀了丰厚的海洋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大一统”“重农轻商”“重陆轻海”“和柔四夷”等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海疆观念。

鸦片战争以降,西方殖民势力东侵,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由原来的封建社会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急促转型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强势主导的海洋秩序的强烈冲击,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开始缓慢地形成,并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往一些学者大多从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等视阈来对中国传统海疆观念进行解读,而对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则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诠释,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思考。

一、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诱因中国传统海疆观念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质。

如果没有 15-16 世纪之交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殖民势力的东侵,中国传统海疆观念依然会按照自身的历史惯性和逻辑运行着,不可能向近代转型。

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萌发于鸦片战争以降,真正形成于 19 世纪 70 年代,发展与延续至清末,形成极其艰难和痛苦。

( 一) 西方殖民势力的东侵,诱发了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从 15-16 世纪之交起,由于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殖民国家纷纷浮海东来,频频叩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海疆危机,中国传统海疆观念受到了严重挑战。

西方殖民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力向海洋发展,以海洋发展拉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拉动军事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明末清初的统治者原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自己的海疆观念,及时调整海疆政策,却反而逐渐从海洋上退缩,宋元以来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这一时期却停滞不前。

官方虽从事一些海洋贸易活动,但大多是“朝贡贸易”,以政治原则优先,宣扬国威,缺乏经济利益的互动。

清代海权思想及海军职能的分析与反思

清代海权思想及海军职能的分析与反思
侮辱! 近代海 军的职能发展 l充当“ 、 警察” 身份 清政 府创办近 代海军始 于 l世纪6 年代 9 0 初, 创办之 初的首要职 能并非 为了抵御 外侮 其 而是为了镇 压太平 天国农民。 近代海军 跟传统 水揭竿而起 的农民。 在
囝 育理 管
清代海权思想及海军职能的分析与反思
谷 文武 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理论教育二系八队
摘要 . - 清代柞为中嗣传统水师向近代 海翠 _ 转变 的重要过渡期 其海权思想及海军职能发 生了 重要的变化与发展。 其发展过程反映 了 近 比, 清朝 水师的职能 表现 出很大 的萎缩 性, 与 世界上其他 国家相 比, 清朝 水师的职能则表现 出很大的单一性 。 显然 , 很 这种与时 代发展要 求的滞后性必将导致清朝传统水师的灭亡。 鸦 片战争英 舰 的炮 声为清朝 传 统水 师敲 响了丧 钟。 =、 奋力前行的晚清 近代海军 鸦片战 争的 实质是资本 主 义以 新式 的坚 船利炮和残 暴的毒品贸易向古老的中国进行冲 击, 以图叩开紧闭的 大门, 把中国卷入市场。 然 而清朝统治者似乎没有从中得到多大的教训 , 只 当是蛮 夷 小 国凭 着奇巧 利 器, 侥幸获 胜 罢 了。 86 1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 间, 15年 80 清朝 水师更是不堪一 击, 几乎没有发挥任何抵御 英 法联军入侵的 作用 , 于是 一场 浩浩荡荡 的洋务 运动把中国近 代海 军的建设正式 推上了历史的 舞台。 海权意识的觉醒 及海 防思 想的制约限制 与鸦 片战争爆 发前 清朝 陈腐 的海防 思想 相比 ,9 纪6 年代后的海 防思 想有了很大的 1世 0 进步。 统治阶 级开始认识到海洋 不再是 防御的 “ 天堑” 传统 的 “ , 重海 轻陆” 全战略思想逐 安 步转变为 “ 海防、 塞防 并重” 福 州船政 局创始 。 人任职两 广总督 的左 宗棠提 出 “ 东则海 防, 西 则 塞防, 两者并重 ” 北 洋海 军的 创建者一 一 。 洋 务派首领 李鸿 章把 海军 建 设与国家安 全紧 密联系在一起, 认为 “ 我若早一 日备予海军, 敌 即早 E l 消弭衅 端” 这 种 “ 。 海防并重” 的思想无 疑是 “ 重陆轻 海” 想的一 大进 步, 思 但是 其对 海权 的认 识依然 固囿于 海防思想之 中, 受到传 统海 防思 想的制约限制 。 清政府始 终只是把海 军 建 设看成 是 保卫本土海 岸线 及港 口 塞 的 要 辅助 力量。 在洋务派大张旗 鼓地推行海 军近代 化 的同时, 本也开 始迈出海军崛 起的步伐 。 日 中国的闭关长达一百二十 多年 , 日本的锁 国长 达 二百二十 年, 较之 中国多出整整一 个世纪 。 正 是这样的 一个岛国在加 强海 防, 建立海 军, 救 亡 图存 的过 程 中深 刻认识 到海 权所 带来 的 巨大 利益 , 倾全国之力大整军备, 由最初的 “ 防 卫性 战略 ” 一变而 成为 “ 攻击性 战略 ” 图使 企 其 成为东 亚的霸 主。 中国近代海 军这个 一度 而 成为 亚洲最 为强大 的舰 队 由于 海防思 想 的束 缚 及海权意 识的匮乏, 因缺乏内在动力而无 终 法避 免失败的 命运 。 84 19年 的中 日甲 19 年 85 午战争毁灭 了清代近代海 军的菁华 , 务的喧 洋 嚣最终归于沉 寂。 中国不仅受到船坚炮利 的西 方列强的侵 略, 更受到 同样 起点的 日本岛国的

洋务派海防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洋务派海防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洋务派海防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作者:李巧丹来源:《大观》2014年第10期摘要:洋务派海防建设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海防近代化失败了,但是其仍然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洋务派围绕海防建设的目标、方略以及海军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对近代中国海防思想的深化和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历史功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最终失败的结果也说明了其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为当今的海防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洋务派;海防思想一、洋务派海防思想的历史意义(一)促进了中国近代海权观念的进步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就一直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形成,尤其是明代以后实行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更加抑制了国人向海洋求索和向海外发展的要求,也使中国一次次失去了向海洋发展的机遇。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屡次从海上入侵使洋务派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中国东南海疆已不再是海上“万里长城”,而变成了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的通途。

由此,洋务派开始重视海防关注海疆,海洋观念逐步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洋务派对航海利权的重视是近代海洋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航海利权几乎全被洋人所控制,这使得洋务派深表忧虑和不安。

左宗棠曾把航海利权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维系富国强兵的重要举措,“海防、海运、治水、转漕,一切岁需之费,所省无数,而内纾国计、利民生,外销异端、树强援,举在乎此”,这段话里蕴含着欲与外国争夺航海利权的思想,可见在当时左宗棠已经意识到航海利权的重要性。

清政府提出“陆海并重”的方针反映出近代海洋观念的进步。

面对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东南海疆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面前形同虚设,海防危机日趋严峻,清政府内部针对是海防重要还是塞防重要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

从清政府最终做出海防塞防并重方针可以看出,清朝统治阶级已认识到海洋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魏源海防思想述论

魏源海防思想述论

魏源海防思想述论陈邵桂(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摘 要:鸦片战争失败以后,魏源从 守”㊁ 攻”( 战”)㊁ 款”三个方面论述了海防之策㊂ 守”的基本思想是诱敌深入扬长避短㊂ 攻”( 战”),一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打击侵略者,二是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㊂ 款”是既开放与各国平等互利的合法贸易,又禁止非法的鸦片贸易㊂关键词:魏源;海防;鸦片战争中图分类号:B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012(2014)06 0005 071840年6月,英国海军舰队到达广东沿海,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参战兵力在初期海陆军兵力总数只有5000多人,后期除炮兵外,步兵只有10000余人,除了驻守香港㊁厦门等地的兵力外,进攻南京的兵力只有7000多人[1](P45)㊂英军虽然武器装备明显优于中国军队,但是参战兵力有限,加上劳师远征,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㊂可是,这场战争却以中国的失败并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㊂究其原因,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分析: 其战也,不战于可战之日,而偏战于不可战之日㊂其款也,不款于可款之时,而专款于必不可款之时㊂其守也,又不守于可守之地,而皆守于不可守不必守之地㊂”[2](P485)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惨痛教训的基础上,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中从 守”㊁ 攻”㊁ 款”三个方面论述了海防之策[3](P1)㊂所谓 攻”,也就是他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所说的 战”㊂以下分别论述魏源的海防思想㊂一关于 守”,魏源提出: 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㊂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㊂”[4](P1)这是战略思想,更是战术问题,基本思想是诱敌深入扬长避短,并通过用兵实现这一战略战术目标㊂他在‘圣武记“一书中论述 守”时也说过: 守里不如守丈,守丈不如守尺,愈远徒劳,愈近得力㊂”[5](P546)魏源通过研究世界战争史发现:交战双方往往攻败守胜㊂他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说过: 历考西洋各国交兵,凡英吉利往攻弥利坚本国,则弥利坚胜;以英吉利往攻俄罗斯,则俄罗斯胜;若英吉利与各国互战海中,无分主客,则舵师能得上风者胜㊂”[6](P33)我国在鸦片战争时期以守待攻,为什么以失败告终呢?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开篇指出: 自夷变以来,帏幄所孹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㊂”[7](P1)也就是说,鸦片战争失败,对 守”未加以重视,且 守”之不得法是重要原因㊂清王朝是一个在马背上得天下建立的政权,夺取政权以及平定叛乱,武功赫赫,可是,鸦片战争爆发,在洋人面前竟然不堪一击,因此,魏源撰写了‘圣武记“一书,回顾总结清王朝征战武功的历史和经验,为反击外来侵略提供借鉴㊂我国历朝历代在马背上得天下,直到19世纪中叶,武将兵卒有陆战的经验和战术,而无海防的经验和战术㊂鸦片战争的收稿日期:2014-07-13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先进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传播研究”(12YBB074)作者简介:陈邵桂(1956 ),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㊂失败,除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封闭导致战略上的失误以外,还出现了诸多战术性的失误㊂为此,魏源对海防战术进行了研究㊂‘孙子㊃谋攻篇“云: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㊂”这是交战的基本经验㊂可是,面对英军舰队及洋枪洋炮,封闭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竟然对敌情一无所知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记载: 苟有议翻夷书㊁刺夷事者,则必曰多事㊂嘉庆间,广东有将汉字对音刊成一书者,甚便于华人之译字,而粤吏禁之㊂则一旦有事,则或询英夷国都与俄罗斯国都相去远近,或询英夷何路可通回部㊂”[8](P27)统治者禁止学习外语,禁止翻译外文书籍,因而对外界一无所知,英军炮舰来犯,竟然闹出有人问英国首都与俄罗斯首都有多远,英国有何路可通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样的笑话,对敌情如此茫然无知,何以制胜㊂魏源在‘海国图志“卷73中辑录‘西洋人玛吉士地理备考叙“一文,其中对我国人不知外情的表述: 彼株守一隅,自画封域,而不知墙外之有天,舟外之有地者;适如井蛙蜗国之识见㊂”[9](P1866)因此,魏源反复强调要了解敌情㊂他在‘圣武记“一书中说: 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夷情㊂”[10](P517)他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又说: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㊂”[11](P27)也就是说要知敌情,知敌之优势和劣势,才能掌握制胜之策㊂英军的优势是什么?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以 船坚炮利”[12](P32)四字予以概括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Ⅵ)“一书在‘鸦片战争书目解题“中介绍: ‘海国图志“50卷,其书成于道光22年(1842年 引者)9月,书出风行一时㊂至道光27年(1847年 引者),扩为60卷㊂至咸丰2年(1852年 引者),更补成百卷,刊于扬州㊂ 在当时实为国人自编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对于当时思想界发生极大影响㊂ 其 师夷人之长技’, 坚船利炮’等说,实自是而起㊂”[13](P507)为此,魏源提出的 守”之二策,首先强调的是诱敌深入使之失其所长㊂对此,他在‘圣武记“一书中也论述过: 兵法云: 军无粮食则亡㊂’敌人深入,后无辎重,将断其乳哺以创之乎?”[14](P544)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中,对英军船坚炮利的优势有过这样的描述: 夷之兵船,大者长十丈,阔数丈,联以坚木,浇以厚铅,旁列大炮二层,我炮若仅中其舷旁,则船在大洋,乘水力活,不过退却摇荡,不破不沉㊂”[15](P1)他继而具体分析了英军的四大优势,也是我守土御敌的四大难点㊂第一,英军舰在大洋,清军火炮 惟中其火药舱,始轰发翻船,绝无泅底凿沉之说”,以当时清军的武器装备,要 中其火药舱”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大洋无法有效打击英军舰㊂这是英军优势及我守土御敌难点之一㊂第二,我国在历史上有火攻敌舰船的传统,如果以火攻英军舰,在大洋上的英军舰 常有夷兵远镜暸望,我火舟未至,早已弃碇驶避”㊂因此,在大洋火攻英军舰也难以成功㊂这是英军优势及我守土御敌难点之二㊂第三,英军舰在大洋三五为帮”, 我火船攻其一船”,英军舰群相互救援,并合力反攻,即使伤其一两艘,终不能使之大创㊂而我海岸绵长,处处防其闯突,贼逸我劳,贼合我分㊂这是英军优势及我守土御敌难点之三㊂第四,英军舰体积大性能优, 若久与交战,则海洋极辽阔,夷船善驾驶,往往转下风为上风,我舟即不能敌㊂”这是英军优势及我守土御敌难点之四[16](P1-2)㊂面对拥有船坚炮利的英军,怎样才能有效防御并打击敌人?魏源在分析敌我双方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指出: 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㊂夷艘所长者,外洋乎?内河乎?吾之所御贼者,不过二端:一曰炮击,一曰火攻㊂”[17](P1)根据以上分析,英军舰在大洋,无论是炮击还是火攻,都难以奏效㊂因此,魏源特别强调: 英夷所长在海,待诸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所长㊂”[18](P8-9)并以战例说明只有诱敌深入才能扬长避短㊂他说: 观于安南(越南 引者)两次创夷,片帆不返,皆诱其深入内河而后创之,则知欲奏奇功,断无舍内河而御大洋之理㊂”[19](P2)为什么诱敌深入内河,就能使敌失其所长呢?魏源接着分析: 贼入内河,则只能鱼贯,不能棋错四布㊂我止御上游一面,先择浅狭要隘,沉舟絙筏以遏其前,沙垣大炮以守其侧,再备下游桩筏以断其后,而后乘风潮,选水勇,或驾火舟,首尾而攻之㊂ 夷船尚能如大洋之随意驶避,互相救应乎?倘夷分兵登陆,绕我后路,则预掘暗沟以截其前,层伏地雷以夺其魄㊂夷船尚能纵横进退自如乎?两岸兵炮,水陆夹攻,夷炮不能透垣,我炮可以及船,风涛四起,草木皆兵㊂夷船自救不暇,尚能回炮攻我乎?即使向下游沉伐之地,豕突冲窜,而稽留片刻之间,我火箭㊁喷筒已烬其帆,火罐㊁火斗已伤其人,水勇已登其舱,岸上步兵又抗炮以攻其后,乘上风,纵毒烟,播沙灰,以眯其目,有不聚而歼旃者乎?是口门以内,守急而战缓,守正而战奇,口门以外,则战守俱难为力㊂”[20](P2)这样,敌之四大优势发挥不了,我守土御敌的四大难点即可克服㊂关于诱敌深入的风险,魏源对诸如 门户失守,则民心惊惶;纵贼入庭,则必干罪戾”的担心,以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取得胜利的案例予以释疑, 即如粤之三元里”[21](P3)㊂对此,魏源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回答了 专守内河,诚可制夷艘之横突,而不能制夷炮之猛烈,则我兵犹慑虚声,夺锐气,其若之何”的问题㊂他认为 其可无惧者”也有四个方面:大炮者,水战之用,非陆战之用也㊂ 故自用兵以来,夷兵之伤我者,皆以鸟枪㊁火箭,从无携炮岸战之事㊂惟我兵之抗炮㊁抗铳,则跋涉奔驰,所至可用,且较彼鸟枪㊁火箭更远更烈㊂其可无惧者一㊂”若夷从船上开炮,则无论数千斤之炮,数十斤之弹,遇沙即止,而我兵得于沙垣中炮击其舟㊂”魏源还以英军进攻厦门㊁定海㊁宝山为例,说明英军得以占领上述地域,并非炮利之功,而是 攻我背后,我兵望风辄溃”, 但使近塘近城之地,兼伏地雷,则我炮可伤夷,夷炮不能伤我㊂其可无惧者二㊂”夷船在大洋,去岸数里,枪箭所不能及,故非数千斤大炮不能遥击,闯入内河,则舟岸相去不过半数丈,而我之抗炮必可及半里,火箭喷筒可及十数丈,但沿岸先筑土垣,则我之火器可及夷,夷炮不能及我㊂其可无惧者三㊂”诱敌深入内河, 上游要隘,我可预沉舟筏,筑炮城,备兵勇”,完全可以做好充分准备㊂下游 预设之则敌疑不前,不备之则仓促无及㊂ 至桩木筏材,可伏近村, 俟敌舟已过之后,分遣兵勇一面运筏下桩,一面垒沙成垣,顷刻可就,而我抗炮之兵亦顷刻可集㊂不恃大炮而用抗炮,出奇设伏,其利无穷㊂可无惧者四㊂”[22](P9-10)魏源 自守之策”的基本思想是诱敌深入从而扬长避短,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是器利不如人和也㊂”[23](P10)虽然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人是更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以用兵实现诱敌深入扬长避短的战略战术目的㊂魏源强调 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因为土兵比客兵,水勇比水师更熟悉当地的情况,更便于诱敌深入,更便于扬长避短,所以,魏源经武强军思想是包含武装民众的㊂他在‘圣武记“一书中还说: 保甲之制,以兵法部伍其民㊂”[24](P544)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中,他又指出: 沿海民风强悍,岂无数千可团之义勇㊂”[25](P18)完全可以说,魏源关于 守”的战略战术思想,见解独到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王茂荫就是非常赞赏魏源论 守”的㊂他说: 守之法,战之法,款之法,无不特详㊂战法虽较需时,守法颇为易办㊂果能为法以守各口,英夷似不敢近㊂”[26](P2253)二关于 攻”( 战”),魏源提出: 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㊂”[27](P1)第一,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就是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善于利用矛盾,调整利益关系,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集中打击侵略者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介绍:英夷所惮之仇国三:曰俄罗斯,曰佛兰西(法国 引者),曰弥利坚(美国 引者)㊂惮我之属国:曰廓尔喀(尼泊尔 引者),曰缅甸,曰暹罗,曰安南㊂”[28](P25)英国在中国沿海走私鸦片挑起战争,林则徐禁鸦片,其他国家在中国沿海的贸易也受到影响,因而不满英国所为㊂俄罗斯㊁法国和美国与英国存在利益冲突,我国近邻缅甸㊁暹罗㊁安南㊁尼泊尔等国同样受到英国侵扰,因此,这些国家都是我国可能联合抗击英军的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分析了英国与俄罗斯的关系㊂他说: 英夷以兵舶据东㊁南㊁中三印度,而俄罗斯兵则由黑海㊁里海间取游牧诸部,亦与西㊁中印度接壤,止隔一雪山,各以重兵拒守㊂ 鸦片盛行,英夷岁收税银千余万,俄罗斯觊觎之㊂”[29](P25-26)英国与俄罗斯在印度存在利益冲突㊂这是联合俄罗斯抗击英军的可能性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介绍了美国爆发独立战争在与英军作战时,得到法国援助的情况㊂他说: 英夷横征暴敛,于是弥利坚十三部起义驱逐之,兼约佛兰西为援㊂”[30](P26)英国与美国㊁法国的矛盾是有历史渊源的㊂这是联合法㊁美抗击英军的可能性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暹罗国“中,分析缅甸㊁暹罗㊁安南与我国同样遭遇来自英军的威胁,且 专尊中国,藐英夷,英夷究不能患㊂”[31](P403)他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还指出: 廓尔喀者,在西藏之南,与英国所属东印度接壤,世仇㊂”[32](P483)缅甸㊁暹罗㊁安南㊁尼泊尔与我国有长期交往的历史,现又处于相同的危机之中㊂1814年,英军从印度出发进攻尼泊尔㊂1816年迫使尼泊尔签定‘瑟高利和约“,从此控制尼泊尔的内政外交㊂1826年,暹罗与英国签定‘暹英条约“以后,虽然未危及主权,但还是深感危机的㊂1824 1826年,英军发动了侵缅战争[33]㊂英军侵扰安南则未能得手,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中说: 英吉利夷艘两碎于安南㊂”[34](P8)这是联合缅甸㊁暹罗㊁安南㊁尼泊尔抗击英军的可能性㊂魏源论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是深谋远虑的,遗憾的是清王朝统治集团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因而造成丧失诸多机遇的失误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分析认为:确曾有过联合他国抗击英军的时机㊂他说: 英夷调印度兵艘入犯中国,深恐俄罗斯乘其虚以捣温都斯坦中印度㊂ 故英夷之惧俄罗斯者,不在国都而在印度,此机之可乘者一㊂ 上年英夷罢市后,廓夷(尼泊尔 引者)亦即禀驻藏大臣,愿出兵攻击印度㊂当时若许廓夷扰其东,俄罗斯捣其西,则印度有瓦解之势,寇艘有内顾之虞,此机之可乘者二㊂ 自罢市以后,英夷并以兵艘防遏诸国,不许互市,各国皆怨之,言英夷若久不退兵,亦必各回国调兵艘与之讲理㊂ 此机之可乘者三㊂乃款议未定,而我兵突入夷馆,反误伤弥利坚数夷,于是弥利坚夷目不复出力㊂ 英夷兵船已深入长江,犯江宁㊂于是佛兰西船驶至上海, 迨佛兰西易舟入江,则款事已定数日,尽饱谿壑,佛兰西怅然而返,此机之可乘者四㊂故可乘而不乘,非外夷之不可用也㊂”[35](P25-27)所谓 款事已定”,即中英签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开了强国以条约的形式掠夺中国的先河㊂不仅丧失了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的时机,而且西方和东方列强从此纷纷仿照英国,参与瓜分中国㊂也就是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所说的: 先后许各国皆如英人之例㊂”[36](P484)资本的掠夺本性和弱国无外交的特性,魏源的认识也许不是很深刻,甚至对当时国内外关系的具体情况,也不一定十分明了,然而,他提出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㊂李汉武在‘魏源传“一书中介绍魏源这一思想时说: 时人乃至今天的学术界,大多持否定态度㊂ 其实,从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角度看,魏源 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思想是他的军事思想中很有价值的部分㊂”[37](P182)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历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外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表明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完全是可能的㊂第二,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海防思想最重要的内容㊂魏源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战略思想的表述,是逐步发展形成的㊂据陈其泰等著‘魏源评传“一书考证:魏源最早是在1840年作的‘寰海“一诗中提出: 欲师夷技收夷用㊂”两年之后,他在‘圣武记“一书中又提出: 以彼长技御彼长技㊂”[38](P459)1842年8月,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引林则徐奏折的表述: 林则徐奏言: 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㊂’”[39](P462)在该文中论及中外贸易 不惟以货易货,而且以货易船㊁易火器”时,还有过这样的表述: 不旋踵间,西洋之长技,尽成中国之长技㊂”[40](P469)他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的结尾又有如下表述: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㊂”[41](P486)后来,他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中的表述: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㊂”[42](P1)‘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表述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成为近代中国向外国学习的经典口号流传至今㊂魏源这一战略思想所指,有明示,也有暗示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指出: 夷之长技三:一㊁战舰,二㊁火器,三㊁养兵㊁练兵之法㊂”[43](P27)这就明确提出了 师夷之长技”的指向,即:向外国学习武器装备技术特别是海军装备技术和军队建设方法,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海军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也暗含除了以上三者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方面向外国学习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指出: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㊂”[44](P32)这是可使读者对 夷之长技三”产生联想的表述㊂他在‘海国图志“中详细介绍了英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目的也许就是表明 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㊂‘海国图志“从卷51至卷53,以三卷的篇幅介绍英国君主立宪政治体制中的国王㊁内阁和议会的职能及相互关系㊂从卷60至卷63,以四卷的篇幅介绍美国的议会㊁总统和州长的产生程序以及任期等制度设计㊂魏源对英美两国议会制度和国家公职人员的任期制度,都是以赞赏的语态予以介绍的㊂如关于英国议会的介绍: 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议会 引者)衙门,公议乃行㊂ 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㊂”[45](P1360)从这一段话中,可以感知魏源对议会决策国家大事是持肯定态度的㊂魏源在‘海国图志“卷59中辑录‘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一文,其中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议论: 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46](P1585)这一段话虽然是从魏源所辑录的文章中引出,但也表明辑录者的好恶之情㊂从‘海国图志“全书整体上来理解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也表明魏源所倡导的绝不止于学习外国的 船坚炮利”之术㊂对此,还可从他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时对林则徐的评价有所领略㊂其一, 西变以来,惟林公守粤,不调外省一兵一饷,而长城屹然㊂”[47](P469)其二, 上年英人入犯,并阻遏诸国货船,不许贸易,诸国皆憾之,言英人若不早回国,亦必各调兵船来粤,与之讲理,林则徐两次奏闻㊂俄林则徐罢,琦善一意主和,前议遂终止㊂”[48](P483)同一场战争,林则徐罢免前后,出现天壤之别,可见除了 船坚炮利”以外,人也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 师夷之长技”不仅仅是学习外国 船坚炮利”之术㊂魏源 师夷之长技”为什么既明示 夷之长技三”,又说 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这是需要从清代文字狱盛行的背景中予以认识的,有清一代不是什么话都可以明说的㊂魏源所期望的是: 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㊂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㊂”[49](P31)如果仅仅学习西洋船坚炮利”之术,显然是难以实现 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目标的㊂三关于 款”,魏源提出: 款夷之策二:曰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㊂”[50](P1)这一战略思想,是既开放与各国平等互利的合法贸易,又禁止鸦片走私非法贸易㊂易孟醇等在‘魏源评传“一书中对 款”的释义: 指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夷我之间的问题㊂”[51](P23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何在?英军是以林则徐禁鸦片为借口发动战争的㊂马克思在‘鸦片战争史“一文中也认为: 因输入鸦片而造成的白银不断外流,开始扰乱天朝帝国的国库收支和货币流通㊂ 中国政府决定: 此种万恶贸易毒害人民,不得开禁㊂’ 中国政府在1837年㊁1838年和1839年采取的非常措施 这些措施的最高潮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㊁销毁走私的鸦片 提供了第一次英中战争的借口㊂”[52](P06)马克思所说的 第一次英中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根据马克思的以上论述, 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㊁销毁走私的鸦片”,仅仅是英军发动战争的借口㊂英军在进攻广东等地未逞,北上进攻浙江㊁天津后,道光皇帝将在广东禁鸦片㊁抗击英军有功的林则徐革职㊂时人即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归咎于林则徐禁鸦片㊂魏源对 以夷变归咎于缴烟”[53](P41)提出不同的看法㊂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分析: 激变绝不由缴烟,而由于停贸易明矣㊂”[54](P41)他还以法国人携带违禁品进入英国被收缴并罚款, 与广东之勒缴烟土何异?”但并没有引起英法战争为例,说明鸦片战争的爆发, 其非因缴烟而停贸易又明矣”[55](P41)㊂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还引一个外国人的话说明问题: 林公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耳!断鸦片可,断一切贸易不可㊂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岂仇林总督而来耶?”[56](P462)因此,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禁鸦片㊂所以,发展平等互利的合法贸易,是魏源海防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㊂林则徐禁鸦片,并没有禁合法贸易,同时积极备战㊂西洋商人包括两艘英国商船,也有配合禁运鸦片的,他对守法商人和非法走私鸦片的商人,也是区别对待的,因此,取得了禁止鸦片走私贸易的最初成果㊂对此,道光皇帝原是满意的㊂1839年9月,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在广州虎门口外穿鼻洋巡查,遇英军舰艇 士密”号和 华伦”号挑衅㊂关天培虽然遭突然袭击,又不如英军船坚炮利,但仍率军奋勇抗击,英舰 士密”号受重伤逃遁, 华伦”号随之逃逸㊂道光皇帝获悉穿鼻洋海战获胜,更是忘乎所以, 命林则徐停止一切对英贸易㊂同时,以 不应若是办理’,批责林则徐对英商区别对待的正确做法㊂林则徐岂能违抗圣旨?只得在1840年1月5日布告,断绝中英一切贸易㊂”[57](P38)这就是外国人所说林则徐 不悉外国情形耳!断鸦片可,断一切贸易不可”的详情㊂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资本家是要追求剩余价值的㊂19世纪中叶的中国大陆,人口已经达到4亿,是一个巨大的市场㊂要寻找出路的西方资本,已经占有了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市场,是不可能不觊觎中国市场的㊂英国官方派遣的使臣,早在乾隆时就试探性的来到中国,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以十分傲慢的语气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㊂特因天朝所产茶叶㊁瓷器㊁丝巾,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㊂”[58](P1884)英国人试图与中国进行合法贸易的道路没有走通,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通过非法途径将鸦片走私到中国以致泛滥成灾㊂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说过: 在1830年以前,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㊁英国和美国向中国输出㊂可是从1833年,特别是1840年以来,由中国向印度输出的白银,几乎使天朝帝国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㊂”[59](P779)可见,禁鸦片已经势在必行㊂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 海战博物馆”介绍: 英国鸦片输入量:1816 1826年,57000余箱,1827 1839年,20万箱㊂中国白银外流量:1816 1826年,491万余两,1827 1839年,8668万余两㊂”对比显示,鸦片输入量和白银输出量,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越是接近1840年,越是急剧增长㊂对此, 海战博物馆”援引林则徐的话评论: 鸦片烟毒泛滥,加剧了清朝封建统治危机,使中华民族陷入一场空前严重的浩劫㊂正如时人所痛斥: 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痛’㊂也正如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所担忧: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㊂”鸦片走私非法贸易对中国的危害,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文中以一段引语予以说明: 关于这种贸易,连英国人蒙哥马利㊃马丁都这样写道: 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㊂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㊁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㊁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牺牲者被献于永不知饱的摩洛赫之前,英国杀人者和中国自杀者竟相向摩洛赫的祭坛上供奉牺牲品㊂’”[60](P802)鸦片输入对中国危害之深重,由此可见一斑㊂据 海战博物馆”介绍: 面对鸦片泛滥成灾,大清王朝内部就鸦片问题,展开了一场全国性大辩论,严禁鸦片的主张日益成为主流呼声㊂1839年,林则徐受命于危难之际,仅仅用短短的23天时间,就收缴英美等国烟商237万多斤鸦片,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㊂”这是大快人心之事,可是,不久林则徐就遭到责难㊂为此,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提醒: 林公处横流溃决之余,奋然欲除中国之积患,而卒缴沿海之大患㊂其耳食争咎于勒敌缴烟;其深悉详情者,则知其不由缴烟而由于闭市㊂”[61](P468)也就是说鸦片战争的源起,禁鸦片仅仅是英军发动战争的借口,是表象,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闭市”,即关闭贸易㊂应当说明的是,魏源这一认识同样是有局限的,但我们是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苛求于前人的㊂魏源所谓 款”,也就是主张既与各国进行平等互利的合法贸易,又禁止鸦片走私非法贸易㊂不开放前者不行,不禁止后者也不。

概括左宗棠的海防思想

概括左宗棠的海防思想

概括左宗棠的海防思想“海防与塞防并重”,加强国防建设,是左宗棠军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宗棠“海防与塞防并重”左宗棠是近代著名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横溢,且提出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军事思想。

其中,加强国防建是设构成左宗棠军事思想重要方面组成部分。

左宗棠说:“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6册,第188页。

这样,“海防与塞防并重”的国防观,几乎代表了左宗棠在对近代中国抵御外国军事侵略的基本看法。

一、左宗棠的“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提出19世纪70年代.大清的台湾与新疆同时告急。

1867年原浩罕汗国的军官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投靠俄国。

1870年,俄军占领伊犁,西北边疆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运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海上大门,1874年,日本兴兵侵略台湾,中国的海防问题空前严峻。

这一切使清廷认识到海疆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宗棠提出了“海防与塞防并重”。

近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抗外来侵略者,然而,中国的武器却大大落后与西方,根本无法与之相对抗。

在左宗棠的海防思想中,他便针对于中国武器的落后提出这样的主张:改变传统水师专恃帆篷舟楫的状况,代之以新式轮船,实现水师向近代海军的转变,以顺应海防近代化的潮流。

他指出:中国“防沿必用海船,海船不敌轮船之灵捷”,“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74—275页。

然而,一个国家的国防,不仅需要先进的军事武器,而且还需要正确的海防军事战略。

对海岸防御上,左宗棠主张“慎以求慎”,把此视为海防的重要环节。

左宗棠的军事眼光,远远比别人深远。

因为,他看得出,一个国家海防实力的增强,需要以庞大的经济基础为根基,而经济又是以民本为支撑。

他巧妙的把“民生”问题运用到了海防思想中:把“民为邦本”、“民得所养”视为巩固和加强海防的“根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的发展的意义
近代化运动是不可抗拒的。

从英国资产阶级初登历史舞台到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确立,已经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

当欧美列强提枪携炮呼啸全球之时,近代化运动已成为人类的必由之路。

在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发展机遇、地理位置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通往近代化旅途的难与易。

一般说来,历史相对短暂,传统积淀相对浅薄,且具有开放传统的海洋岛国,更容易吸纳时代的新风,更便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日本即是此类国家的典型。

与此相反,历史悠久、传统积淀丰硕的民族在国家制度转型期,就湿得特别笨拙和迟缓。

中国便属于此类。

五千年自成一体,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赢得了“万邦来朝”,这确实属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

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东来的西洋诸国,面对中国这个发展完备,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东方帝国,表现得更多的是惊叹与无奈。

辉煌的历史与文明,确值得后人骄傲与自豪。

然而,过分迷恋往昔而不返,关起门来成一统,长此以往,等待该民族的必然是落伍。

发展、演进,由低级到高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

当然,个人禀性的差异与生活经历的不同,在近代中国这个特殊的时代,曾涌现出一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盗火者”。

他们不为传统说教所束缚,只被现实所震惊,勇敢地甩掉“用夏变夷”的破旗,高扬“穷则变,变则通”的发展理性,以其所授职权,将“以夷变夏”部分地变成了现实。

尽管这部分人在近代中国只是凤毛麟角,且饱尝辱骂与孤独之苦,但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合乎世界近代演化大潮,代
表了中周社会发展趋势。

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这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洋务派。

为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特殊的国度,决定了中国近代化运动发展的艰难。

这就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更是在举国上下的叫骂声中开始的。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新的知识、学说、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在促进社会意识向多元化转变上做了初步尝试。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代表们萌发的国家海防意识对中国海防建设有众多进步意义。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舰赴台将之驱逐。

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汝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

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洋务派围绕海防建设的目标、方略以及海军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对近代中国海防思想的深化和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历史功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一、促进了中国近代海权观念的进步
促进了中国近代海权观念的进步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就一直
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形成,尤其是明代以后实行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更加抑制了国人向海洋求索和向海外发展的要求,也使中国一次次失去了向海洋发展的机遇。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屡次从海上入侵使洋务派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中国东南海疆已不再是海上“万里长城”,而变成了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的通途。

由此,洋务派开始重视海防关注海疆,海洋观念逐步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洋务派对航海利权的重视是近代海洋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航海利权几乎全被洋人所控制,这使得洋务派深表忧虑和不安。

左宗棠曾把航海利权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维系富国强兵的重要举措,“海防、海运、治水、转漕,一切岁需之费,所省无数,而内纾国计、利民生,外销异端、树强援,举在乎此”,这段话里蕴含着欲与外国争夺航海利权的思想,可见在当时左宗棠已经意识到航海利权的重要性。

清政府提出“陆海并重”的方针反映出近代海洋观念的进步。

面对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东南海疆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面前形同虚设,海防危机日趋严峻,清政府内部针对是海防重要还是塞防重要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

从清政府最终做出海防塞防并重方针可以看出,清朝统治阶级已认识到海洋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因此,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关注海防,海防在国防战略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并逐渐成为国防战略重心之一。

从中国传统的“重陆轻海”政策
到海防塞防“两者并重”,第一次将海防问题提到国防战略全局的高
度来认识对待,这在观念上已是很大的历史性进步,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清政府统治阶层在海洋观念上的显著变化。

二、推进了中国近代海防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海防工业尤其是船舶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领域,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洋务派始终把坚船利炮作为加强海防建设的突破口,“师夷智以造炮
制船,为永远之利”,“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

福州船政局和江南
制造总局的创办首开中国建造近代舰船之先河,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开始。

福州船政局是晚清政府经营的制造兵船、炮舰的新式造船企业,亦称马尾船政局。

1866 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创建,稍后由沈葆桢
主持,1869 年 6 月10 日,船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

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虽然创办时间晚于福州船政局,但其随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福州船政局。

1868 年,江南制造总局建造的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下水,明轮船当时在世界上并不先进,西方已停止制造,但由于“恬吉”轮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兵轮,仍然受到国人的关注和重视。

洋务运动时期的海防工业在中国是新的领域,代表了一种新生事物,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遭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明显成效。

三、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
洋务派所倡导兴办的新式学堂冲击了为封建政府服务的科举制
度,尤其是洋务派所创办的以军事教育和科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海军学堂,形成了独立于传统封建教育体制之外的教育体系。

它打破了儒学在中国文化教育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在新式海军学堂第一次出现了西学,并继而呈现出中学与西学并列的格局。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十余所水师学堂,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造船专家
和新型海军军官。

派遣学员出国留学是洋务派推进近代海军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
方面,这充分说明了洋务派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创办海防建设的决心,也表明了李鸿章等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勇气,在当时能够具有这样的开放精神和远见是难能可贵的。

学员在西方国家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对开阔学生眼界,加快新式海军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中产生的海防思想虽有“自守口岸”、消极被动以及落后等局限性,但对当时的中国海防事业来说是巨大的进步,而我们现代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为当今的海防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孙成华
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简论洋务运动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意识近代化的作用刘丁东陈
融冰
百度百科“洋务运动”“洋务派”等词条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大学近代史课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