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中曾国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经历了鸦片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倡导和推进了近代中国武器装备的变革,对绿营兵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改造旧式水师的编制体制,倡导建立新式轮船水师,派遣幼童赴美国留学,开启了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变革的先河。

他对近代中国军事变革和军事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他对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洋务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下面我就通过曾国藩来解读一下洋务运动。

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的原因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则又有其自身的原因。

首先,他不仅是个学者,还是个政治家。

他学习一切学问的目的,都是为了用以解决统治阶段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所以,他借以建功立业的学问主要并不是理学,而是经世致用之学。

经世致用之学又称经世济用之学,简称经济之学,但并非今天的经济学。

它在孔学属于政事之科,潜心治学的学者亦往往把它视为做官术。

今天看来它应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但却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曾国藩曾把它归纳为十四大项,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一个以政治学为主的社会综合学科。

自鸦片战争以来,如何看待和处理西方列强入侵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各阶级、集团及政治派别所面临的头等重要的政治问题,也就不能不成为经世致用之学的首要内容。

曾国藩既以封建社会“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自居,就不能不严肃考虑、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对策,振作精神,大干一场。

不过,曾国藩所处的政治环境与魏源略有不同,国内矛盾尖锐、突出起来,故“师夷之长技”首先用以“制民”,而将“制夷”之事推之于遥远的将来。

只要洋人不打算推翻清政府,就决不同洋人开仗,妥协再妥协,忍让再忍让,直到军事技术装备与经济发达程度超过洋人,再报昔日一箭之仇。

洋务运动是曾国藩主导的吗?他主要做了哪些事

洋务运动是曾国藩主导的吗?他主要做了哪些事

洋务运动是曾国藩主导的吗?他主要做了哪些事本文导读:许多人表示质疑,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终于1894年,而曾国藩只是在洋务运动的早期短暂参与过,随后就于1872年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他没有经历过洋务运动发展最迅猛的阶段,怎么能称得上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曾国藩对洋务运动作出的贡献。

开办中国第一家兵工厂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朝都没有专门的兵工厂。

武器制造要么由兵部定式,工部制造;要么由督抚提请兵部批准,开始进行制造。

同时,清朝还严格控制火器的制造和使用,不准绿营制造和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火器的发展。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出于实际需要,多次奏报朝廷,请求开办兵工厂。

1861年秋天,在经过朝廷同意后,曾国藩终于在安徽安庆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

虽然安庆内军械所规模不大,所生产的武器装备性能有限,但依然生产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如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

1864年,曾国藩在攻克南京后,将安庆内军械所搬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后,在金陵内军械所的基础上筹建了金陵机器制造局。

金陵机器制造局成为近代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能够制造马克沁单管机枪、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膛炮等重型武器,曾国藩实有奠基的功劳。

除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还与李鸿章一起,创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江南制造总局,并第一个派人(容闳)到外国购买成套“制器之器”。

创建中国第一家翻译馆曾国藩从来没有去过外国,不会外语,也很少与外国人打交道,可是,他的眼光并不狭隘——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拥有“放眼看世界”的眼光。

他在与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期间,聘请了一些洋人专家。

曾国藩发现,洋人制造机器,都是根据书上的数字推算而来,一切按照图纸的标准来办。

但是,由于制造机器需要的书籍,都是外文资料,不懂外语的中国人根本就看不懂,更别说要照此来制造机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一、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过程曾国藩从传统的封建理学家到洋务派大官僚的思想转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

1840年,正当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之时,曾国藩才刚刚开始他的京官生涯。

他对于敢于制造麻烦的英国人十分反感,同当时的众多封建士大夫一样,盲目而乐观地认为英国人如果胆敢北上,必会被打得片甲不留,当《南京条约》签订之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但是由于条约在文字上写得冠冕堂皇,让人感觉好像只不过是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清国赏赐给了英国人的一些好处而已。

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仅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封建士大夫,秉承的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学。

但是,应该看到,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年轻时的曾国藩亦是如此,此时的曾国藩虽然传统,但并非死守传统之人,他身上已经具备了从地主阶级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内在因素。

第二阶段:道光末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此期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受朝廷组织湘军同太平军战斗了十二年,自己也完成了由封建文人向封建军人身份的转变,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采购了一批西洋先进武器,并且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譬如,他坚持非洋炮不用,船炮不齐不出,终于建成了当时国内技术装备最为先进的炮船船队,夺取了水上控制权,使湘军在同太平军争夺沿江重镇的各个战役中,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地位。

长期的斗争经验和此时同西方国家的一些接触上,使曾国藩逐渐认识到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如果不及时变革,只能落伍于世界潮流,此时,曾国藩兼采汉学认识论和治学方法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并且开始积极地关注西方各国的情况,尤其注意西洋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这一切,为其洋务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一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曾国藩的思想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波澜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却完全震撼了曾国藩的内心,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就攻下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使得他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挑衅下,毫无应对之策,此时的曾国藩思想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伦理政治观念上由原来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保持天朝至尊,转变为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讲究“忠信笃敬、守定合约”。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鹿柴王维古诗原文与翻译鹿柴王维古诗原文与翻译《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鹿柴王维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鹿柴诗人: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译文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析这是写景。

写了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评析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诗中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写了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速,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思想和理念,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工艺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

例如,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轮船、火车等先进设备,推动了中国铁路、矿产、军械、航运等领域的发展。

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中国的经济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洋务运动对中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近代国家制度的变革,推动了政治的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尝试和西化的政策,如兴办洋务以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和理念。

这些试图推动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使中国能与西方列强相抗衡。

尽管这些在短期内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但它们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进程打下了基础,为后来的政治铺平了道路。

此外,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意识。

洋务运动时期,许多中国人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科学、哲学、文学等思想和知识,他们开始思考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并积极探索中国的与发展之路。

例如,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了众多洋务派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人通过学习西方思想和知识,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倡议,如“自强”、“求富”等口号,鼓励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启发。

中国人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文化、艺术、教育等,并对这些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例如,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文学,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关于曾国藩在太平天国中和洋务运动中的功过是非是非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是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

1、曾国藩的简要情况介绍1811-1872,号涤生,谥号文正。

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2、后人对他的评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百年来,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梁启超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1. 从历史角度分析
经过小组的集体讨论,我们认为曾国藩对历史的作用还是以积极一面为主的。

首先,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他的教育思想如“耕读”、“勤敬”、“孝友”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培养了一批如李鸿章、左宗棠等外交人才;另外,在文化方面,他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造福了后世。

但其血腥镇压太平运动的行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从个人角度分析
曾国藩的人格有以下过人之处:第一,他面对长子夭折,朝廷不信任等挫折,并未从此消沉,而是愈挫愈勇。

第二,他严于修身律己,坚持每天写日记自省。

第三,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不为钱色诱惑所动。

第四,他为人宽厚,无论对家人还是对下属,都优待有加。

总之,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洋务先驱,思想文化名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为人为官的处世之道,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关键字:洋务运动,曾国藩,洋务派,保守派,资本主义摘要: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求“自强”、“求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史称洋务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这里我们要着重看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了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这是1861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京城中某一处豪宅外,突然繁忙起来,一时间轿子,马匹几乎堵住了进门的路,只见一个个头戴顶戴花翎,身着深蓝补子服,颈带念珠,脚穿方头靴的人走进其中许久也不见出来。

过路的人说这是曾总督的府邸。

进到里面,只见人声鼎沸,这时一个人走了进来,现场突然安静了下来,他慢慢停下脚步,只说了一句“各位大人,我曾国藩明早就面见圣上,阐明此事”。

就这样,一场的轰轰烈烈的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开始了!一.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作用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

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关键字:洋务运动,曾国藩,洋务派,保守派,资本主义
摘要: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求“自强”、“求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史称洋务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这里我们要着重看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了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这是1861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京城中某一处豪宅外,突然繁忙起来,一时间轿子,马匹几乎堵住了进门的路,只见一个个头戴顶戴花翎,身着深蓝补子服,颈带念珠,脚穿方头靴的人走进其中许久也不见出来。

过路的人说这是曾总督的府邸。

进到里面,只见人声鼎沸,这时一个人走了进来,现场突然安静了下来,他慢慢停下脚步,只说了一句“各位大人,我曾国藩明早就面见圣上,阐明此事”。

就这样,一场的轰轰烈烈的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开始了!
一.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作用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

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

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

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

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

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二.洋务运动在近代工商业上的作用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汉阳铁厂,但因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

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

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

简称“招商局”。

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

1873年1月成立。

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

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

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

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

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

三.洋务运动在近代教育上的作用
1861年奕 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

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

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

丁韪良从1869
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

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

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

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

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

学生最多时达120人。

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

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

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的出现,很好的遏制了之前外文翻译主要依靠外国人士,倒是时有蒙骗虚假现象的出现,而它所教授的课程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学生的背景上,但是同文馆毕竟是最新的教育机构,它在推动学术的改革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安排一些学生外出留学也给以后近代教育的发展预备了力量。

四.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单就洋务运动来说,曾国藩是积极的倡导者,甚至被誉为洋务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是热情的实践者。

1、1861年攻克安庆后,曾国藩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军工厂。

2、1865年6月,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上海虹口购买了美商的一座铁厂,改名为“江南制造总局”。

其实,1863年曾国藩便有此意,他全力支持李鸿章,在共同苦心经营之下,江南制造总局规模空前,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3、难得的是,曾国藩具有世界眼光。

他见洋人造机器是根据数字推算而来,一切照着图纸的标准。

要精通此道,唯有靠翻译。

因此,1867年,他设立“翻译馆”,聘请洋人主持译务。

这个翻译馆堪称中国由政府创办的历史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中心。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译著可是居功至伟的。

它不仅为启迪和培养中国近代科技人才以及许多科学奠定了基础,尤其对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影响日积月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逐渐孕育出思想界的启蒙与文学界的改良与革命。

这是后话了。

4、从一方面来看,曾国藩所倡导的作为近代化运动的洋务运动,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要“自强、求富”,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进步意义。

他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兴办起中国第一家大型多功能近代工业基地、建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如此而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的美誉,也是实至名归,并被载入史册。

5、但另一方面,曾国藩所谓的“自强之道”,不过是为已露末世相的清政府借洋务运动寻找政治出路。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洋务运动不可能成为救国良方,更不可能使国富民强。

最后,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大结局。

不论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无法挽回大清覆灭的命运。

总的来说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也应该运用“两点论”正确加以认识。

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而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
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可以说曾国藩的命运是和大清朝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只是大清朝最新潮的信徒之一,因此他做出的贡献是为大清朝做能做的最大的贡献,洋务运动的他人生的高潮也是他人生的末路,因为洋务运动让他走上了近代中国与外国人交往的风口浪尖之上,后世对他的否定评价也大多是源于他在处理对外事务上的软弱态度所导致的。

用一句话总结这段历史的话我会说“洪水来的时候,那颗大树已经尽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