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曾国藩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当今世界的领导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待部下的关怀、激励和赏罚机制上,他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提供了很多启示。

曾国藩善于关怀部下。

在他的领导下,他的部下不仅尊重他,而且对他充满了感恩之情。

曾国藩能够以身作则,态度诚恳地对待部下,这种真诚的关怀让部下感受到了领导者对他们的关心。

这种关怀的举措启示了今天的领导者,在领导团队时,应该关心部下的生活和工作,了解部下的需求和困难,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支持。

曾国藩重视激励和激情。

他善于激发部下的工作热情,赋予他们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仅依靠金钱报酬来激发部下的工作积极性,更多的是通过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团队奉献。

这种激励机制为今天的领导者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要激发部下的工作热情和激情,不能仅仅依赖物质奖励,更要注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让团队成员真正认同团队的目标和愿景。

曾国藩还注重赏罚分明。

在其领导下,对于敷衍塞责、图谋私利的部下,曾国藩将严惩不贷,对于忠诚敬业、勤勉尽责的部下,他则给予重用和赏识。

这种赏罚分明的原则为今天的领导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要求真务实,对于表现良好的部下进行适当的奖励和赏识,对于表现不佳的部下进行适当的惩罚和纠正,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让团队内部形成正向的激励循环。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组织管理中,领导者们需要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注重激励和激情的培养,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也提醒我们,只有通过良好的领导力,才能凝聚团队的力量,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1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1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人物履历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出百姓皆"各行其事",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

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

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注重领导力思想的实践和总结,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领导经验和智慧。

他的领导力思想不仅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政治、教育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入手,分析其对当代领导者的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1. 忠诚与担当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秉持忠诚与担当的态度。

他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始终以忠诚敬业的态度对待上级,以信守承诺的态度对待下属,以责任担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曾国藩深知,只有忠诚于事业和责任,才能够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种忠诚与担当的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团队,才能够赢得团队的拥护和支持,也才能够取得更好的领导效果。

2. 厚德载物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强调“厚德载物”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具备才能与智慧,更要有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了厚德载物的品质,才能够在处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厚德载物”的领导力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3. 以德服人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倡导以德服人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不应该仅仅凭借权力和地位来约束下属,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来感化和感召下属。

只有以德服人,才能够赢得下属的尊重和拥护,也才能够取得更好的领导效果。

这种以德服人的领导力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感化和感召下属,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协助。

4. 因时而变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倡导“因时而变”的理念。

他深知,世事变幻,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领导者,不能僵化于原有的思维和做法,而是应该不断地根据时势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李晓敏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6期曾国藩是清代的大儒学家,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其文化思想包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1.“孝友”为德教之首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孝”,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2.修身以达“天德”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有的强调以“天”为本体;有的强调以“人”为本体。

曾氏将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

二、曾氏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1.曾氏德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认为首先应教会子女如何做人, “先成人,后成才”。

“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2.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

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个兴盛不已的曾氏家族,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现代很多人都忽略了家庭教育,总认为学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

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者中首当其冲的还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

3.曾氏家教思想启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源泉他用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信条和经验来教育其子女。

如何评价曾国藩?

如何评价曾国藩?

如何评价曾国藩?曾国藩,生于1811年,逝于1872年。

怎么说呢,这段时间清王朝一改往日“国力强盛,众国臣服”的形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外国侵略者虎视眈眈,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这一切使得这个传统的帝国像危楼那样摇摇欲坠,正是这样的局面令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国家急需一场变革,于是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随之而来的是史学家称之为“同治中兴”一个阶段。

曾国藩就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很难想象作为一个文人仕子,他要肩负着怎样的职责,又要怎样使这个国家安定繁荣?曾国藩在科举考试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现平平,会试考了几次。

但是他在考试方面的功夫实在了得,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他以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绩通过会试,而朝考中位列一等第三名,这妥妥的就是逆袭啊。

此后的十年间他七次升迁,连跃十级。

期间多次上书谏言皇帝,好几次惹得龙颜大怒,可他却依旧我行我素,继续谏言。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因朝廷之命,曾国藩在老家组织团练,并依靠各种关系,组成一支地方军队,湘军。

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战中,他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虽然多次失力,但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他还主办洋务运动,兴办了不少工厂,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

最令人诟病的就是发生在他晚年处理“天津教案”一事,为了不得罪法国,商议出死为首杀人的8人,流放25人,另将天津知府,知县充军,并赔偿法国45万两白银,派遣使团赴法道歉。

这个决定使得朝廷内外,民众舆论不满。

背负骂名的曾国藩病情加重,改由李鸿章处理此案。

之后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1872年在花圃散步的曾国藩突发脚麻,被人扶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

纵观曾国藩一生,不得不承认他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

他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成为后人研究学习的重要方面。

他追求一种内圣外王的处事规则,即注重自我品德的修养,为人圆滑周到。

不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不给他人难堪。

可以说曾国藩是晚清舞台上一个主要的人物,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称他是“中兴勋臣冠”有人骂他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卖国贼”也有人说他“褒之则为圣像,贬之则为元凶”。

言罪者说:曾国藩效忠的清王朝,代表着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没落势力,并在外国侵略势力面前一再屈服求和,其大方向是反动的,性质是非正义的。

言功者说: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黑暗时期。

我们的观点:1.如果说,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都是封建政权,我们则可以认为消灭哪一个都是一样的。

巩固哪一个也都是一样的。

2.太平天国既然已经转化为封建政权,甚至还加上神权统治,我们就不必因它源于农民,就予以特殊同情。

3.这样一个标榜空想的平均主义的封建主义加神权主义的专制腐败政权,如果统一了中国,难道能比腐败的清王朝好吗?4.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完成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所以其历史功过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的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它的历史局限性也不容质疑:政治:建立起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专制统治,延续着专制统治的黑暗。

因此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社会: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经济:以分散的小生产力为经济基础,未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文化: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自身努力;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外交: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洋务运动:●筹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与李鸿章共同创办了江南制作总局●筹划中国海军建设,促进海防●派幼童到美国留学,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近代化●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智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阙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还是他。

我们的观点:◆洋务运动虽然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且以失败告终,但其主流是中国人强国御辱的活动,是中国工业、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因此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大臣,他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明朝遗臣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誉和挫折,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下面将总结五个重要的经验,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一,诚实守信。

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便是诚实守信。

他不仅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政治生涯中也一直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为官清廉,不为权势所动。

曾国藩用自己的事实胜过其他的措辞,他的清廉正直也充分地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我们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诚实守信,我们要始终信守承诺,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第二,精益求精。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精益求精,在学术和兵法上也是如此。

他一生勤奋好学,常常为了深入研究一道难题而整夜不眠。

曾国藩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

第三,看事物全面。

曾国藩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都有得到深入了解和研究,他能够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不受片面的观点所限制。

他也能够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全面的解决方案。

我们也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要善于换位思考,看待事物要有广度与深度,才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第四,坚定信念。

曾国藩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和士大夫,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秉持着忠诚、守信、正义的原则,不受世俗的浮躁和利益的干扰。

他一心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从不为自己打算。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周围的声音所干扰,要为自己的信念而奋斗终生。

第五,不忘初心。

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心路历程,也是不忘初心。

他为人民、为国家的初心从未改变。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政治风云变幻、世事兴废,但始终专注于自己的使命,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从未被私心所动。

浅谈晚清重臣曾国藩

浅谈晚清重臣曾国藩

动 ,处理了天津教 案。曾国藩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表现 和作 用, 同实现 此两, 个历史任务的关 系决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 的理学大师 , 学术造诣极深 。 他说 :盖 “ 真能读 书者 , 良变贵 乎强有力 也” 要有“ , 旧雨三年精化 碧 , 孤 月五夜眼常青 ”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 ,着力而取险劲之 “ 势”或阴柔之美 ,着力而得 自然之味” ; “ 。文章写作 , 需在气势 上下功夫 ,气能挟理以行 , “ 而后虽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详略
化大冲突和大交汇的时期 .是封建社 会全面衰败和资本主义 开始在中国产生的时期 , 是民族矛盾和阶段 矛盾 交炽 的时期 , 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未 有之 “ ”“ ” 奇变 、巨变 时期。 这个时期的 历史任务 , 一是资本 主义近代化 , 一是捍 卫民族独立 ; 或者说 , 是反封 , 一是反帝 。 这两个任 务是相辅相成的。 在这个时期 , 曾国藩经历了鸦片战争, 镇压了太 平天国运动 , 掀起了洋务运
\ C A M GC I HR I H A N N
探 索争 鸣
浅谈晚清重臣曾国藩
原 国喜
( 南省 林 州 市 一 中 , 南 林 州 4 65 ) 河 河 5 5 0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 30 9 (0 0 1 _O 0 0 7 A 17 - 9 22 1 ) 10 0 . 1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 , 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 , 字伯 函, 号涤生 。 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 。 道光十八年中进士 , 入翰林 院 , 为军机大 臣穆彰阿门生。累迁 内阁学士 , 礼部侍郎 , 署兵 、 刑 、 工、 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 、 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 友, “ 以 实学 ” 相砥砺 。 平时有感 于政冶废驰 , 主张以理 学经 世。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 学 , 又主张兼取各家之 长 , 为义理 , 认 考据 、 经济 、 辞章 四者不可缺一 , 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 。 但 于古文 、 诗词也很有造诣 , 被奉 为桐城派后期领袖 。t7 82年 3 月在 南京病卒。 赠太傅 , 文正 。 谥 后人辑其所著诗 、 、 文 奏章 、 批 牍 为《 曾文正公全集》 。 曾 国藩的一生大概有l1 7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作 为一个艰 [ 苦 立学 的农家子弟 , 第二阶段北京城里 的太平京官 , 第三 阶段 就 是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首领 ,第四阶段就 是直隶两江最高 行政长官。 曾 国藩生性 愚钝 , 早年读书时 , 习一夜 功课 , 复 蹲在旁边 的侍从都 已能背诵 , 他却还是记 不住那些简单的诗 句。 但是后 来的他却有着十年 七迂 的顺达官运 。更曾在一年之内连升四 级, 从翰林院 的庶吉士到二品大员 , 这是晚清政坛上极为罕见 的。 14 年授朝翰林 院检讨后 ,开始了仕宦生涯 ,但政绩平 80 平, 谈不上有什么历史性活动 , 只是 “ 自正 其心以维 世道 ”追 , 求做一个“ 无愧为天地之 完人 ” 。在做京宫的后两年才开始了 企图影响中国历史 的活动 。他面对国内危机四伏 的政 治形势 已不能再空议 什么“ 法前贤澄清 天下之志 , 效 讲求经 世之学” 了 , 一连向朝廷上疏 , 至惹 怒咸 丰帝 , 丰帝将其奏 “诸 他 甚 成 地 ”“ ,欲罪之” 但他仍犯 颜上奏 , , 备陈民 间疾 苦疏一折 , 其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也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
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

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

,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
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

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

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

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
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

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对于他的军事、政治上的事迹而言,我更是从他身上学到了为人处事的哲学。

一个人如果不明白处世之学,就会被人际关系折磨得七零八落,身心疲惫。

曾国藩在处世之学方面可谓深厚,他能观察人际之间的玄奥和复杂,能明察人际之间的是非与裂变,所以他能及早地游刃于其中,尽量不让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惹出一大堆闲话来,因为闲话不闲,可比猛药。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

那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国藩这样勇武之人才能取得。

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

而对于做为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讲,他唯一的选择是维护其阶级的利益。

曾国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严守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

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曾国藩成就一生的本领,有许多方面,都足以让人有所思考。

在以后的学习历程中,我将学习伟人的成功因素,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人生规划,把自己推向一个高层次的成功平台。

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浅谈曾国藩
学院:工业中心班级:116001 学号:姓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