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修身思想
从《曾国藩家书》中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

从《曾国藩家书》中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分享《曾国藩家书》100条至理名言,让你在其中悟出人生之大道。
第一篇君子之大过人处——修身篇1.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2.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4.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5.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6.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7.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8.做人之道,大抵不外敬恕二字9.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10.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11.欲去骄字,不轻非笑人;欲去惰字,不晏起12.立身以不妄语为本13.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14.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15.好汉打脱牙和血吞16.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豁达光明大略相同17.强字须从明字做出18.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19.成大事半是天缘半是迁就20.莫怕寒村,莫怕悭吝,莫贪大方,莫贪豪爽21.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真正受用22.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尽其在我而已23.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24.养生以少恼怒为本25.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26.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27.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28.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29.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30.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31.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第二篇学问之道无穷——勤学篇32.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33.凡从师必久而后可以获益34.凡人必有师35.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36.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37.凡人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38.凡人作一事,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39.读书之法,看、读、写、作40.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41.尔作时文,宜先讲词藻42.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43.下笔造句、落笔结体,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44.习大字,总以间架紧为主45.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46.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47.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48.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第三篇求友匡己之不逮——交友篇49.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50.求友匡己,大益也;盗虚名,是大损也51.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52.君子处顺境,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53.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54.帮人则委屈从人,尚未必果能相合55.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56.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57.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求其协助,当量其力量所能为58.于有才无德者,当不没其长,而稍远其人59.以方寸为严师,左右近习之人,畏清议60.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61.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第四篇家道之所以可久——治家篇62.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63.凡大员之家,无半宇涉公诞,乃为得体64.兄弟之间,一言欺诈,终不可久65.孝友之家,可绵延十代八代66.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67.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68.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69.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70.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71.治家八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72.保养之法,在慎饮食节嗜欲,不在多服药73.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74.三致祥:孝、勤、恕75.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76.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77.商人断不肯甘言于前,刻薄于后78.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79.凡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长远之家规,恃大众之维持80.惟柔以制刚狠之气,惟诚以化顽梗之民81.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82.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第五篇处位则可高可卑——为政篇83.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不轻以予人者84.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85.根好株好而后枝叶有所托;柱好梁好而后椽瓦有所丽86.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87.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88.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89.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90.好名当好有实之名,无实则被人讥议,求荣反辱91.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92.用兵之道,全军为上,保城池次之93.权位所在,一言之是非,即他人之荣辱予夺系焉94.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95.积劳之人,非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96.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97.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98.患不能达,不患不能立;患不稳适,不患不峥嵘99.居官若名清而实不清,尤为造物所怒100.吏治不分皂白,使贤者寒心,不肖者无忌惮。
试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治学思想

《 礼记 ・ 大学 》曾云 : “ 古 之欲 明明德 于天下者 ,先治其 国;欲 治其 国者 ,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 身 ;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 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 知 , 致知在格物 。 物格 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 而后 家齐 , 家齐 而后 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国藩对 于礼记 中儒 家所提 出的明德于天下 的标准 ,亲身实践并且 真正 的做到 了修身 、治 学 、齐家 以及 明德于天下 ,而其 中修身与治学思想又是其后齐家与治 国思想 的基础 。通读 《 曾国藩家书 》,其行 文风格通正平顺 ,条缕清 晰。其文风 为桐城派风格 ,而桐城派文章一贯力求 “ 清真雅正 ”,理 解起来简 明达意 、清顺通畅 ,而文章所蕴含之深意发人深省 , 有醍醐 灌顶 、茅塞顿开之效 , 而其 中 关 于修身与治学的思想更是令人深思 。 1修 身与治学的两个方面
Hale Waihona Puke 文化艺术 试论 曾国藩家 书 中的修 身治 学思想
杨 尚华
摘
( 西北 大 学哲 学 与社会 学 学 院 ,陕西 西安 7 1 0 1 2 7) 要: 《 曾国藩家书》作为曾国藩修身治学思想的载体之一 ,是研究曾国藩修身治学思想的重要文献。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与治学的思想主要
体现在 “ 进德 ”和 “ 修业”两个方面,本文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曾国藩的修身治学思想。
张力戒 之 。如在 《 致诸弟 ・ 劝弟切勿恃 才傲物 》篇 中提到 “ 吾人 为 学 ,最要虚心 。尝见朋友 中有美材者 , 往 往恃才傲 物 ,动谓人不 如 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 , 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 ,既骂房官 ,又骂主 考 ,未入学者 ,则骂学院。平心而论 ,已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 处 ;不特无胜人之处 ,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 己, 便 都见得人家不是 ,既骂考官 ,又骂 同考而先得者 。傲气既长 ,终不进 功 ,所 以潦倒一生 ,而无寸进也 。”[ 8 ] 由此观之 ,即使才华横溢 , 倘 若恃才傲物的话 ,也必将怀才不遇 、潦倒一生。此外 ,牢骚满腹 、怨 天尤人和屡试不中者不一定都怀抱利器 ,倘若其 才果真利器 ,是金子 必 当有发光之时。正如曾文正公在其 《 致诸弟 ・ 述求学之方法 》篇中 所记 : “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 农果力耕 ,虽有饥馑 , 必 有丰年 ;商果积货 ,虽有雍滞 ,必有通时 ;士果能精其业 ,安见其终 不得科 名哉 ?即终不得科 名 ,又 岂无他途 可 以求食 者哉?然则特 患 业之不精耳。求业 之精 , 别无他法 ,日专而已矣。谚 日: “ 艺多不养 身 ,谓不专也。”[ 1 ] 吾掘井 多而无泉可饮 ,不专之咎也 !”所 以,求 学修业 当力戒牢骚 ,专心治学 ,专其所学才能 “ 求食 ”、 “ 养身”。 关 于修业读书 的方法和技巧 ,曾文正公 曾经在 《 致 四弟九弟 ・ 述 为不学有四要事 》 篇 中专 门提及 : “ 吾见家中后辈 ,体 皆虚弱 ,读书 不甚 长进 ,曾以为学 四事勉 儿辈 :一 日看 生书宜求速 ,不多读则太 陋。一 日温 旧书宜求熟 ,不背诵则易 忘。一 日习字 宜有恒 ,不善 写 则如身之无衣 ,山之无木 。一 日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 言 ,马之肢不能行 。四者缺一不可 ,盖阅历 一生深知之 ,深悔之者,
曾国藩修身的具体做法

曾国藩修身的具体做法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杰出的修身立德之道而闻名于世。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是一种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实践,它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的做法。
首先,曾国藩非常注重学习。
他在自己的修身之道中,将学习视为提高自己能力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涉猎了广泛的书籍,包括历史、文学、军事等领域。
曾国藩深知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才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其次,曾国藩非常注重诚信和道德品质。
他坚持以诚信为本,为人正直,言行一致。
曾国藩在与人交往中始终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他的诚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他也倡导廉洁奉公、以德服人,并以身作则来影响身边的人。
此外,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律和修身养性。
他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每天都会花时间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做法,努力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自我反省和提升。
曾国藩还注重修身养性,他会参与冥想、静坐等修行活动,以提升自己的心性和境界。
最后,曾国藩注重实践和奉献。
他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用于实际工作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以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推动改革和发展,积极参与政治和军事事务,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建议。
总的来说,曾国藩修身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学习、诚信、自律和修身养性,同时注重实践和奉献。
他通过这些做法,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个人修养和能力,也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品德和作为将永远被人们所敬仰和传颂。
浅析曾国藩修身思想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

浅析曾国藩修身思想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摘要:曾国藩,作为晚清三大中兴之臣,他的修身思想对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体现了高校教育工作的效果,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曾国藩;修身思想;大学生;素质培养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理学家,同时又是“湘乡派”的创始人。
他一生思想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修身、经世等多个方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7年毛泽东在通读完《曾文正公全集》后,言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梁启超对曾国藩也推崇备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大人也已”。
而其学生李鸿章对其也做出极高的评价:“我老师文正,那真是大人先生。
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
在曾国藩众多思想中,其修身思想是其成功的基础,对其他思想的形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今天大学生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这也影响着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
本文将简要论述曾国藩的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在复杂多变的晚清社会中屹立不倒,其修身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他的修身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贵在坚持,勤奋不已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的地主家庭,家境并不富裕,这就促使其从少年时就养成了“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习惯。
即使在进入官场后,无论是做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的中层官吏,还是做礼部侍郎、两江总督的封疆大吏,他都始终保持着勤奋努力的习惯。
曾国藩也曾感慨过:“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治军道以“勤”字为先,做到事必躬亲,最终成功地维护晚清政府的统治。
之后的官场生涯中依然坚持勤政的思想,最终得以善终。
曾国藩能在错综复杂的晚清官场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完全归功于他的“贵在坚持、持之以恒”的修身思想。
曾国藩修身思想探析

N o 5. 01 . 2 0
To a . 5 tl No 1 9
样 做 , 仅 是 为 了 兴 家 , 主 要 的 是 想 改 变 当 时 的社 不 更 会 现实 , 管 势 单 力 薄 , 在 他 看 来 : 凡 欲 者 不 能 俭 , 尽 但 “ 好 动者 不 能俭 ” 。
( 勤 奋 努力 , 之 以恒 一) 持
曾 国藩 早 年 祖 业 并 不 富 裕 , 以 父 亲 曾 麟 书 自知 所
想 , 当代 青 少 年 修 身 处 世 有 一定 的启 示和 教 育 意 义 。 对
[ 键 词 ] 曾国 藩 ;修 身 思 想 内容 ; 身 思 想 渊 源 ; 身 思 想启 示 关 修 修 [ 图 分 类 法 ] 5 中 G2 1 [ 献标 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 -o 36 2 (0 0 0 —0 50 文 1 o— 1 12 1 )50 7 —3 1
晚清 时局 动 荡 , 场 形 势 复 杂 , 不 留 神 就 有 可 官 稍
语 , 有 感 于 余 心 , 下 事 未 有 不 自艰 苦 得 来 而 可 久 深 天 可大 者 也 。 ¨ 他 曾在 治 军 时多 次 亲 自视 察 军 营 , 到 ”2 遇 问题 必 亲 自 解 决 之 , 现 了 “ 军 之 道 , 勤 字 为 体 治 必 先 ” 的思 想 。在 他 看 来 , 官 要 有 政 绩 就 必 须 做 到 做 “ 政 ” 字 并 用 一 生 的行 为 证 明 “ 恒 ” 字 对 其 成 勤 二 勤 二
一
。
曾国藩处世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修身养性,立德为本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他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者,人之心也。
”意思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之道,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天地之心。
在修身养性方面,曾国藩提出了“三不”原则:不怨天、不尤人、不悔过。
他认为,一个人要具备高尚的品德,首先要做到不怨天,即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积极应对,而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尤人,即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不悔过,即对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并努力改正。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而不是怨天尤人。
同时,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勤奋好学,博学笃行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他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在读书方面,曾国藩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认为,读书是提高自己修养的重要途径,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悟: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同时,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曾国藩在官场生涯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戒骄戒躁,虚怀若谷。
他曾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与人交往中,曾国藩主张以诚待人,谦虚谨慎,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戒骄戒躁。
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有谦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四、自律自强,奋发有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他提倡“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在官场生涯中,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勤政爱民,廉洁自律。
他坚信,只有自律自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曾国藩修身修心的故事

曾国藩修身修心的故事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也是一位极具修身修心之风的大家。
他的人生故事中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它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个人处在上进和执着的状态中时,他才会走向成功和幸福。
1.慎独的修身之道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与他慎独的修身之道密切相关。
他常说:“读书讲究谨慎,写字讲究慢功,耕田讲究耐劳,吃饭讲究淡泊,待人讲究正直,出行讲求安全,行事讲求恒心,处事讲究精细,修身讲求静心。
”曾国藩的修身方法包括多方面的方面,如读书、写字、耕田、饮食、待人、出行、行事、处事、修身等等。
2.锻炼意志和耐力的方法曾国藩不仅闻名于世,也有着众多令人钦佩不已的人生足迹。
为此,他强调对意志和耐力的锻炼。
曾国藩常常劝人们:要有恒心,否则即使你每日努力做一点点,也难以取得大的成就。
同时,要有耐力,既能长期坚持下去,也能容忍失败或是挫折,才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加稳步。
3.强调自律与宽容曾国藩信奉“律己甚于律人”的道理,他认为一个人必须严格约束自己,否则在约束别人时也难以做得好。
他认为自律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律是变得更加严苛和压抑,这是不正确的。
曾国藩认为,自律必须是包容和宽容的,而不是变得过于苛刻的。
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正确的指导和鼓励。
在几百年的时间中,曾国藩依靠自身的才华和智慧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
曾国藩是中国文化、历史、道德的代表之一,他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伸手援助他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体悟。
这些精神的谕示对今天的我们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的12字训言给我的感悟

曾国藩的12字训言给我的感悟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而闻名。
他在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总结出了一套简明扼要的12字训言,这些训言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我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些训言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感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曾国藩的12字训言的核心思想。
这句话包含了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国家治理以及世界和平的含义。
对于个人而言,修身意味着要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
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改进,才能成为一个有品德、有能力的人。
齐家指的是家庭和睦和谐,家庭是一个人的港湾,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一个和睦的家庭能够给人以安全感和温暖,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因此,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家人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治国是指对国家的管理和治理,曾国藩强调了治国的重要性。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回报。
平天下是曾国藩训言的最终目标。
只有当所有人都能够在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国藩的12字训言鞭策着我,让我明白了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我会积极参与家庭事务,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家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时,我也会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曾国藩修身思想邢应驹,陈九如(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曾国藩修身思想乃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典型代表。
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文章从曾国藩修身内容、思想渊源、影响等诸方面来剖析曾国藩的修身思想。
对当代青少年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修身思想;儒家思想;启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骂名。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先生对曾国藩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曾国藩一生官运亨通,在朝廷有较高的声望。
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德、立言、立功封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
被后人称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当前学术界对曾国藩的治军思想、治家思想、政治谋略思想、治学思想等研究已经硕果累累。
通过前人的这些研究,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曾国藩为什么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曾国藩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十分注重修身。
他在求学、立业、从政、治军等诸方面的成就无不和他一生严谨的修身思想有关。
一、曾国藩修身思想的精髓曾国藩曾经说过:“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1]1247他这句话,就从整体上对自己的修身处世做了概括,下面就据此对曾国藩修身思想进行探讨。
(一)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曾国藩早年祖业并不富裕,所以父亲曾麟书从小就培养曾国藩。
曾麟书自知天分有限没有什么可以传授给曾国藩,但他有一套方法,那就是不厌其烦对曾国藩进行砺其志,从早到晚不停地督促曾国藩读书。
正是少年的励志启蒙教育,培养了曾国藩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以后的岁月里,曾国藩从进士到翰林院庶吉士,再到翰林院侍讲学士,最后官至到礼部右侍郎,可谓平步青云,这些都是曾国藩用勤恒的汗水浇灌出来的。
曾国藩曾经感慨的说:“‘朱子之学得于艰苦,所以为百世之师’二语,深有感于余心,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2]527曾在治军时,多次亲自视察军营,遇到问题必亲自解决之,体现了其“治军之道,必勤字为先”[3]1752的思想。
在他看来,做官要有政绩,就必须做到“勤政”二字。
曾用自己一生的行为证明“勤恒”二字对其成功的巨大作用。
(二)节俭持家,独善其身或许是幼年清贫的家境和父亲曾麟书的启蒙教诲,对曾国藩的节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曾国藩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实在是难能可贵。
他不论何时何地始终不忘“俭”字。
他曾说:“清贫如寒素,廉奉尽充官用,未尝置屋一廛,食不过食四簋。
”[4]1037曾国藩官至翰林,回家探亲还向京城朋友借盘缠,并嘱咐弟弟保管好账目。
他还规定女儿出嫁时嫁妆不超过二百金。
他之所以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兴家,更主要的是想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
尽管他势单力薄,但是在他看来:“凡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
(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任何时候都应当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自己走得稳,还要让别人走得稳;自己有门路,绝不堵别人后路;不和自己政见不一的斤斤计较,绝不锋芒毕露。
曾国藩晚年眼看李鸿章的淮军逐渐强大,有取代湘军之势,他没有嫉妒;他与左宗棠政见向左,他并没有与之有正面冲突。
他用宽恕赢得部下的尊敬,但这并不影响他从严治军。
曾国藩晚年在朝廷的威望,与他宽容的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
(四)谦虚谨慎,激流勇退晚清时局动荡,官场形势复杂,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舍官丢命。
而曾国藩早就洞察这一切,他深刻明白“骄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第24卷青年学术专刊2009年10月Vol.24Special IssueOct.20092009年10月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则满,满则溢”的道理。
他指挥的湘军攻占安庆之后,把功劳都推到胡林翼、多隆阿身上。
在谈到僧格林沁、李鸿章、左宗棠时,谦虚地说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
在他晚年仕途达到顶峰时,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同治封他为一等毅勇侯,世代世袭,这地位可称的上呼风唤雨的。
但是曾国藩却主动放弃兵权,激流勇退。
(五)忠肝义胆,刚正不阿在晚清官场哲学中“阿谀奉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曾国藩在面对汉人地位低下和晚清变局,而是凭着自己的忠心,效忠朝廷。
在他的《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不仅对当时的政治风尚,而且对皇帝的个性都痛下针砭。
尽管曾国藩知道伴君如伴虎,但他仍以“我行我素”的刚烈之情尽现自己的忠诚之心。
所幸的是当时的咸丰帝不算太昏庸,他不但没有加罪,反而降旨褒奖,命曾国藩兼署刑部侍郎。
曾国藩为臣既忠既刚,治军更是诚刚并用,他一直把“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当作他的带兵方略,他所说的“仁”和“礼”,就是待兵以诚,像待子侄一样。
同时,曾国藩更懂得治军必须严厉。
他规定:“游勇抢夺者,假号牌入休诚者,务乞立正军法,愈严愈好,若不以猛剂,则以后葛藤愈多,整顿愈难。
”[1]1370曾国藩的言传身教造就了刚烈勇猛、忠诚爱国的湘军。
正是这种毫无私利的忠君爱国思想在当时排汉的晚清朝廷中,曾国藩为所有汉臣赢取了应有的地位。
(六)英明明智,难得糊涂“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则有以自全二亦不失。
”[1]1079曾国藩自己曾说:古人所说的“三达德”,第一就是智,智就是明,英也是明。
而明有高明和精明两种,但不管是高明的人还是精明的人,一定要心中十分明白,才能对事物有所判断,而在做判断的时候是不能含浑的。
正所谓“用人极难,听言亦舒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4]1047曾国藩的这种明浑思想是非常有哲理性的,自己必须始终明明白白,但还贯以假我,正是曾国藩明浑思想的核心,也正好呼应了其谦退、宽恕却很刚强的双重性格。
曾国藩的“八德”构成了其修身的精髓,这一切都与曾早年的传统儒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二、曾国藩修身思想的渊源一个人生存和生活的人文环境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我们面对曾国藩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命运曲折的历史人物时,深深感到他的显赫事功与其复杂多元的文化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儒学经典和程朱理学是曾国藩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曾国藩年幼好学,儒学启蒙。
九岁读完五经,学做八股。
其父觉得曾是可塑之才,遂将送往衡阳府汪觉庵处深造,习《周礼》、《史记》等。
后又回到本县涟滨书院继续学习,道光十四年中举。
1835年,在参加会试过程中偶遇“长沙会馆”,眼界渐广,对唐诗和宋词发生了很大兴趣,同时他通读了《朱子全书》,逐渐走上了治理学的道路。
传统儒学经典特别是程朱理学造就了曾国藩早年读书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上了“学而优则仕”传统儒生的道路。
“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
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
”“人之才智,上哲少而中下多;有生又不过数十寒暑,势不能求此四术遍观而尽取之。
是以君子贵慎其所择。
而先其所急,择其切于吾身心不可造次离者,则莫急于义理之学。
”[5]442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修身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
(二)湖湘地域风情和文化是曾国藩修身思想的直接来源1.湖湘文化性格基本特征湖南人特有的性格由来已久。
《史记》说湖南人十分剽悍,《隋书》称其“劲悍决烈”。
而在湖南地方志中,湖湘性格多被描述为“劲直任气”、“人性劲悍”、“人性悍直”“、民好斗讼”、“率多劲悍”、“其俗剽悍”、“其民尤尚气力”、“其俗好勇”、“好武尚文”、“好勇尚俭”等等。
纵观曾国藩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确是一个脾气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输,有股蛮劲,争强好胜的儒将,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性格。
2.湖湘理学的经世传统湖湘学人往往是既推崇理学,长于研讨义理和修身养性;同时又重视经世,热衷治国安邦的经世致用,于是就形成了理学与经世相结合的传统。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上,曾国藩很自然地受到了湖湘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具有地道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将。
尽管曾国藩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多变性,但湖112第24卷青年学术专刊湘文化性格这一基本特质是一以贯之的。
同时他也接受了湖湘文化经世传统的熏陶,并且在自己的修身思想中对其弘扬和发展。
(三)良好家风是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实践基础一个人生活生长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曾家良好的家风是曾国藩修身思想的重要渊源。
曾国藩在继承了曾家重视耕读家风的基础上并发扬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修身治家思想。
曾家祖上无论在儒学书香门第中还是在以勤俭为本的农耕家庭中都是当地的楷模。
其父曾麟书也继承了祖上传统从小就对曾国藩进行传统农耕文明教育,不时地让曾国藩下地劳动,让其体会劳苦大众的苦处,促使其发奋读书,追求功名。
少年时代的经历对曾国藩后来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三、曾国藩修身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曾国藩的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近代名人对曾国藩评价颇高。
1917年,毛泽东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蒋介石一生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认为曾国藩的著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倍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事业传人,提起曾国藩,言必称“我老师”。
他评价其师说:“我老师文正,那真是大人先生。
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
”由此可见,曾国藩在当时就已经影响到他身边或他以后的人了。
在当今社会我们研究曾国藩修身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志存高远是个人成功的起步曾国藩将名字子城改为“国藩”,即暗喻“为国藩篱”的意思。
曾国藩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培养自己的耐力,将来报效国家。
即使入翰林院主持侍郎后,仍在不断努力读书。
曾国藩还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称之为自我反省,哪怕是在动乱的战争年代,他也没有断过写日记的习惯,直到临死前一天。
可见曾国藩志气可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曾读书的目的是真正的“平天下”。
(二)为人以安分为本,居家以勤俭为本,为官以清廉为本是个人的成功法则纵观曾国藩一生,为人及其低调。
不论官居京城,治军湖南,还是转战沙场,一切以社稷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和得失,即使是自己获得再高的声望,他都泰然处之。
居家是按照祖上规矩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办事,并没有因自己地位显赫而搞特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