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曾国藩论文
高考作文鲜素材:曾国藩: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

高考作文鲜素材:曾国藩: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古人常说“三不朽”,即一个人可以立德、立功、立言。
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三点的有三个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
曾国藩总结一生,写成家书告诫子女,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
”这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也是一个家庭兴衰的根本。
01人败皆因懒俗话说得好:成由勤俭败由奢。
不论是修身自律,还是齐家治国,“勤”字都是不二法门。
早年的曾国藩并不聪明,科举考试接连失利。
在一次乡试中,甚至被湖南学政当众羞辱,他屡试不第,考了足足七次才成为秀才,可谓命途多舛。
曾国藩是家里的长子长孙,本身就承担着巨大的家族压力,心中况味可想而知。
智力不如别人,就只能一点点努力,进步一点是一点,他时刻检省自己,书本不舍,日课不辍,坚持了几十年。
曾国藩对自己儿子说:“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困境之中,勤奋刻苦,一步步走,慢慢熬过去,自然可以不断精进!不仅对自己如此,曾国藩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也是这样。
所有的曾氏子孙必须自己洒扫庭院,从小杜绝他们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才有收获,努力才有回报。
只想着走捷径,耍小聪明,可能会得意一时,但终将原形毕露。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刻苦努力,才能抓住机遇,一飞冲天。
02事败皆因傲《易经》讲: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全吉,无不利。
一个人必须保持敬畏,才能规避祸患。
目中无人,骄矜之心一起,整个人就会失去一份谨慎,从小错到大错。
慢慢就会衰败下来。
曾国藩平叛有功,升任二品大员。
但是他却没有把自己的蓝轿子换成高级官员的绿轿子。
出行仪仗,一切从简。
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他不敢居功,反而让弟弟辞职回家。
自己主动裁撤湘军,低调谦逊。
满招损,谦受益。
唯有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才能有福气,人生才能顺遂。
唯有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人生才能不断进步。
在满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候,曾国藩没有傲慢自大,他虚心学习西方的数理化,积极兴办洋务,为清朝中兴做出巨大贡献。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功勋卓著成就非凡作文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功勋卓著成就非凡作文第一篇:《曾国藩的那些事儿》说起曾国藩,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他是晚清的一位大官儿,但其实这老爷子的故事多了去了。
他小时候也不是什么神童,相反还因为背书慢被小偷笑话过。
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小伙子,后来成了朝廷里的顶梁柱。
曾国藩这个人啊,特别能吃苦耐劳,干起活来就跟不知疲倦似的。
他年轻时在京城当个小官,每天除了处理公事外,还要花大量时间学习、读书,提升自己。
那时候的他,就像现在我们说的那种“拼命三郎”,啥都难不倒他。
后来太平天国起义闹得风生水起,清朝政府焦头烂额之际,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湘军,硬生生把局势给扭转了回来。
这段经历要是拍成电影,绝对比现在的武侠片精彩得多。
而且他还不是那种只会打仗的人,治理地方也有一套,比如提倡节俭、整顿吏治等措施,让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好了点。
最让人佩服的是,即便身居高位,曾国藩依旧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
据说他家门前挂了个牌子,上书“求阙斋”三个字,意思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仍旧十分宝贵。
总之吧,曾国藩这辈子干了不少大事儿,但他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份坚持到底的决心以及始终如一的品格。
这样的人物,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能发光发热,成为人们心中的榜样。
第二篇:《曾国藩:从平凡到非凡》咱们聊聊曾国藩,这位历史上的牛人,起初不过是个普通的湖南农村孩子,谁也没想到他会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故事,就像是励志小说里的情节,充满了奋斗与坚持。
曾国藩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
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
为了能够继续上学,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挣学费。
这份努力没有白费,最终让他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并且一步步走向了仕途。
进入官场后,曾国藩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地自我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他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
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胜利之后没有迷失方向,反而更加注重培养人才、改善民生。
与曾国藩相关的近代史论文

与曾国藩相关的近代史论文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与曾国藩相关的近代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与曾国藩相关的近代史论文篇一《论曾国藩的治学品格》[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学以立志学以致用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
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
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
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
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念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
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学”字上找答案。
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
不立志,无追求,必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
“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
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
”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
我日日安肆,日日衰尔,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中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
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
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
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坚,其时无人于比。
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
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学不了圣人,成就不了大事。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就要“立大人之学”,就要立志为圣人、贤人。
曾国藩不仅自己读书立志,而且不断劝弟弟及晚辈读书立志。
在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杨涛【摘要】曾国藩始终将为国家培养出色的人才视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之一,重视人才是贯穿曾国藩一生的重要思想;在选才标准方面,采取"广收博取"的原则,要使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人尽其用;在"广收博取"的前提下,还应该坚持"慎用"的原则,要按照选材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具有典型的儒学思想特征,同时又与其开放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结合,共同促成了曾氏幕府的一时盛极。
%Talent is very important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He took it as a great mission to discover and educate talents.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talent has a very broad meaning, everyone could be a talent. Then, he advocated educating the talent accord- ing to his specialty. Zeng Guo-fan' s Theory of Talent is classically Confucia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Zeng Guo-fan' s open mind brought out lots of talents around him.【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曾国藩;人才思想;儒学特色【作者】杨涛【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1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筹备湘军,剿灭太平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因此号称“中兴第一名臣”。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评价论文.doc

从曾国藩看为人处世之道摘要:曾国藩,晚清时期“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耕家庭,但却成就了一代大将之才,文通程朱理学,武能制太平天国起义。
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的为人处事的大道理。
本篇论文从他的生平简介开始,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详述了三件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事。
从对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大重要人物的人物剖析开始,渐渐的了解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
并通过他的一生,看到了我们普世价值中对于人生起伏的“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般释然。
人物简介:曾国藩,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
五岁启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早年多次应试不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此后仕途平坦,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礼部右侍郎。
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道光三十一年(1852年)生母去世,丁忧回籍。
此时太平军已攻入湖南,气势正盛。
咸丰二年底(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
经郭嵩焘力劝,离家前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
一月后,太平军攻占江宁且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咸丰四年(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率师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贞祥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
休整后,重整旗鼓,当年攻占岳州、武昌。
咸丰六年(1856年)坐困南昌。
9月2日,洪杨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
两年后,湘军攻占九江,气势颇盛。
十年(1860年),湘军围安庆。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关于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论文(2)

关于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论文(2)近代史人物的论文篇三:《近代著名儒将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作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中兴”的第一名臣,拜相封侯,全国景仰;也是湘乡近代最知名的大人物,号称曾湘乡。
他自幼熟读经史,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又点翰林,学问相当了得,可以说是一位传统的高级知识分子。
正当曾国藩在仕途上不断攀升的时候,太平天国起义势如破竹,攻克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天国政权。
于是,曾国藩以一介书生,办团练,组建统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几经反复曲折,艰苦奋战,终于取得镇压太平天国的全面胜利。
他可以说是极具典型意义的一名儒将,值得研究。
我对本县这位先贤没有专门研究过,却也颇感兴趣,颇为敬仰,或亦有些惋惜。
个人有几点粗浅认识,提出来就教于学者方家。
一、保卫传统与学习外洋太平天国与清朝的斗争,原是农民起义与封建王朝两个对立政权的斗争;而曾国藩却从文化的角度,说他所率领的湘军与太平军的战争,是保卫传统文化——儒家名教与学习外国文化——拜上帝教的斗争。
在《讨粤匪檄》中明白指出: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
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之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为之所也。
[1]曾国藩又揭示太平军“焚彬州之学宫,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
嗣所过州县,先毁庙宇。
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
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
此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之中者也。
曾国藩碑铭文思想论文

曾国藩碑铭文思想论文摘要:曾国藩碑铭文中不乏贤良正直、忠孝节义之人,这与他本人所受儒家伦理道德传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把它们作为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
自己终身践行不说,对他人亦作如是要求。
在他为家人所写的墓志铭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孝敬长辈、爱护弟妹、以孝悌为本的仁者形象。
在为其他人物立传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才学、忠义、仁孝之士不为人知的事迹,于中发掘出人性之善良美好,供大家宣扬学习。
这正是曾国藩碑铭文的价值意义所在。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的《曾国藩诗文集》中,共收录曾国藩文章146篇,其中“墓志铭”“墓表”散文共46篇,“碑铭”5篇,祭奠文4篇(《祭汤海波文》、《岁暮设奠告王考文》、《祭礼部韩公祠文》、《母弟温甫哀词》),忠祠记3篇(《湖口县楚军水师昭忠祠记》、《金陵军营官绅昭忠祠记》、《金陵楚军水师照忠祠记》)。
把“墓志铭”“墓表”“碑铭”皆归为碑铭文,共51篇,约占文章总数的1/3。
曾氏早年入翰林院,从唐鉴、倭仁进学,一生以坚持理学道统的桐城派为号召,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晚年更是出将入相,担任封疆大吏,一时名倾朝野。
时人借重其名,因此找他写碑铭文的人不在少数。
如《随州李君墓表》中写到李树人请求曾国藩为其叔父写墓表,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
“树人事予甚敬,又以礼请,余其可辞?”而钱塘人丁士元,想要为他五世祖妣写墓表,以显其节烈,光耀门楣,找到曾国藩,一番言语:“先生天下之夙于文,如不余屏,请为文扬其墓,是宠施吾族而厚我先世已不朽也。
”亲戚朋友、同僚故旧,皆欲表先人之墓以显亲扬名,纷纷找上曾国藩,这也是曾国藩诗文集中后两卷,碑铭文占绝大多数的缘故。
曾国藩一生酷爱韩文,平日与人谈谑,至称韩愈为“弊师”。
①握笔作文,每每步韩文笔意,他的碑铭文也不例外。
他在作《邹君墓志铭》时,就一再参阅韩愈铭墓之作。
②碑志早在汉代已开始流行,其主要特点是在不太长的篇幅内历叙传主德行、事迹,多有谀美之词。
说勤议论文800字作文

说勤议论文800字作文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都是靠勤奋取得了成功。
所以,想要成功,非勤奋不可。
勤的意思是“尽力多做,不断地做。
”在不少人看来,这是浪费时间与精力却讨不到好的做法。
然而事实真如这些人所说吗?当然不是!勤能补拙。
晚清名臣曾国藩年轻时并不聪明。
一日夜里,曾国藩正在背书,对窗在烛灯下大声诵读。
这时,一个小偷悄悄潜到屋外,打算等曾国藩背完入睡后下手偷东西,谁知过了许久曾国藩还是没有背下那篇文章,仍在大声诵读。
忍无可忍的小偷冲进屋,大骂曾国藩愚笨,然后一字不落地背下了文章,随即扬长而去。
小偷虽然聪明,但却始终是小偷,而曾国藩呢?他虽愚钝,但却通过勤奋成为了一代名臣,证实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勤生机遇。
香港首富李嘉诚生于战乱年代,十几岁时便失去了父亲,身为长子的他不得不辍学打工以支持家庭。
打工期间,他勤勤恳恳,工作刻苦,仅18岁就被提为总经理。
1950年时,他凭着多年累积的资本,开办了长江塑胶厂,长期的工作经历与精明的商业头脑使他一次次先人一步发现商机并投入发展,最终成为了第一个两度登上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的中国人。
勤在促人进步的同时也如一只大手,抓来了数不清的机遇。
而那些坐等天上掉馅饼的空想者则永远也不可能抓住它们。
勤创成功。
古往今来,成功人士的例子不胜数。
而在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几乎他们所有人都具有“勤奋”这一品质: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三脚床”的王亚南,为驱寒夜读而嚼辣椒的鲁迅,为确立磁生电而坚持研究20xx年的法拉第,为确定灯丝材料而反复试验千余次的爱迪生......由此可见,只有勤奋才能取得成功;享受安逸,不思进取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功。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毕竟“笨鸟先飞早入林”,要想早入林,须要“先飞”。
“1分”的天分也需要“99分”的汗水才能成就所谓的天才。
所以人生欲有所成,非勤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齐治平,千古完人-------曾国藩
葛田雨国际高中三(1)
摘要:他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是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他是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他是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
他,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千古完人的曾国藩。
关键词:做人、官场、栋梁、家教、用人、争议
引言: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去世已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无论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清朝末年,还是现在21世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曾国藩这个名字被提起时总会迎来一阵嗟叹或敬仰。
曾国藩,这个功高可以盖主,问鼎一时的人物是怎样得到如此高的声誉呢?
正文:
1.修身做人
曾国藩一生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深知宽宏大量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不因琐事而烦心。
为人处世,宁可吃亏也不赚便宜,不会轻取人财。
他表里如一,没有不可言之事,因此容易为人信服;他心中没有邪念,一身正气,端庄严肃,威仪天下;心平气和,心情安静放松,不会为琐事劳心;规律的生活作息使他处事效率极高,做起事来也总是得心应手。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后世广为传颂,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曾国藩每日写日记,都会对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反省,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力求把自己打造成为当时的圣贤。
据说,蒋介石每日记日记的习惯就是向曾国藩学习的。
人格修养说来只是一个辅助自身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但在于曾国藩,则是一生事业成功的关键。
2.官场楷模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着,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
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官场的成功绝非幸运与偶然。
自幼年起就认真读书,他天资平平,但凭借自己的超乎常人的努力通过科举进入官场。
在官场之中,他十年七迁,靠的是自己为人谨慎、待人真诚以及心胸豁达的人生智慧。
3. 晚晴中兴栋梁
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正旺之时,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难以保全即将被推翻的清政府。
而作为清末重要的军事力量,曾国藩亲手创建的湘军是清政府最后一道保命屏障,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
身处晚清,他对当时社会的腐朽洞若观火,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措施。
受传统礼教的束缚,他是坚定的改良派,一心扶持清政府。
他认为国家财政,重在清正廉洁,打击腐败,克己奉公。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完全的农业国,他不断强调农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曾国藩,对西方列强恨之入骨,但他却不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修建军工企业,创建西式学堂,有力的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型的速度。
他是传统文化的坚定支持者,却不排斥接触新生事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 识人用人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
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曾国藩最看重推行人才战略,“集众人之长,补一已之短”,“合众人之私,成一已之功”,“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处。
”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他举荐过的人才,有西北第一人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有刚正不阿称之为“雪帅”的彭玉麟,也有“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的李鸿章。
这些人物,都尽力为清朝的复兴付出了自己的力量。
我们可以说,没有曾国藩,奄奄一息大清朝绝不可能在世界的版图上继续存在半个多世纪!
5. 千古最好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在家书中对多方面的问题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讨论最多的还是家事。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深受理学熏陶的曾国藩把孝道作为修身的准则,同时把它作为家
族兴旺团结的动力。
在他眼中,仕宦家庭在荣华富贵中容易没落,只有谨朴耕读、孝顺友爱之家才能长期兴旺。
他经常教育子侄兄弟们敬爱长辈,与同辈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做出榜样。
在他的家教中,子侄辈除了要读好书之外,还被要求亲自参与到躬耕之中,兄弟姐妹之间必须患难与共,和睦团结,“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曾国藩自身也践行着这个宗旨,与同辈兄弟姐妹们书信往来,尊卑严缓均十分得当,使得同辈中人无不对他的话俯首帖耳,后辈更是谨遵教诲。
曾国藩已逝世多年,但曾家的后代却人才辈出,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治家有方的结果。
当今世界,时代不同了,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风气不应该失去,只有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才能为个人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6.毁誉参半
要说中国近代以来最受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可数其一也。
贬曾国藩,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其镇压太平天国和处理天津教案的不当。
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在他那个时代,“忠君”思想在曾国藩心中根深蒂固。
推翻太平天国,只是一名臣子去帮助自己的君主平息叛乱而已。
况且太平天国基督教的思想要去推翻孔孟之道,作为一名从诗书之中成长起来的儒家弟子,没有理由不去镇压。
天津教案虽说有辱国家尊严,但处理方式是经过曾国藩深思熟虑之后才做下的。
当时的中国,实在无力抵抗法国那样先进的国家。
天津民众以并不真实的原因打死打伤法国人,曾国藩也是在查出真相之后才做出赔偿和抓捕中国人的决定。
甚至到现在,天津教案的历史评价仍然是“饱受争议”,而不是“丧权辱国”。
天津教案,让盛名远播的曾国藩名声扫地,一夜之间沦为卖国贼。
但他真的卖国吗?他大兴洋务,为与西洋匹敌;他在西北告急之时力荐左宗棠并为其提供大量军资粮草,只为扬我国威;他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愿使中华后继有人!在天津教案后,家中并无多少银两的曾国藩借钱补贴给因天津教案而受到处置的中国人。
他在去世前口中仍然念着“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而他也在无助和纠结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总结:
李鸿章说:“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毛泽东说:“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一生学习的典范,他的起居作息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完全按照曾国藩的行为规范。
从
这两位政党领袖的角度看来,无论是封建主义者、资本主义者,还是共产主义者,曾国藩的影响力都极其深远。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尽管曾国藩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犯过错误,甚至被称为“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但是就其功绩与过失而言,可谓功过相抵。
然而,就其个人的人性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留给我们的是一座精神雕像,是万世皆可效法的精神楷模。
参考文献:
1.《曾国藩传》
2.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