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论文成稿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一、传统文化的影响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将发现,他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坚守并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典型代表,而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政治建树又是以他在“修身、齐家”方面的努力为基础的。
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统家训的影响直接地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内在的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
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
如他既要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忧国忧民之心,又虑及儒家的入世精神,既有进取方向、建功立业、利于民生的方面,也有追名逐利的成分,后者往往使人因紧张而压抑、使人际关系竞争而紧张,特别是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封建官场更有可能招致祸咎。
故他又以道家的避让退守之道警戒子弟:“吾人在自修处求强人可,在胜人处求强人则不可”,要“从风平浪静处入手,勿从掀天揭地处存想”,这样才能刚柔并济,进退两宜。
又如“日课”四条中的“慎独”、“主敬”、“求仁”是曾国藩以孔孟荀程朱陆王之义理教育子弟不断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习劳”一条则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热爱劳动,养成勤劳的品德。
曾国藩把这些深刻的哲理运用于家训教化,说理详尽,分析透彻,为其家训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中国传统家训的海纳中国传统的家训,始于先秦之时,定型于两汉之际,成熟于晋唐之间,繁荣于宋元之期,由盛转衰于明清时期。
传统家训在传播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方面;在维系家庭与家族的团结与稳定方面;在将儒家伦理贯彻到一般家庭、改善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方面;在培养一批忠君爱国、清正廉洁的治国人才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篇一《立体的曾国藩》【摘要】在我眼中立体的曾国藩是这样一个人: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笨拙却又精明。
正直、清廉是正人君子的题中之义,但是圆通、挣扎、笨拙、精明则给他增添人性的质感。
郭嵩焘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曾国藩的“成功”最好的阐释。
在那样一个无望的时代,昏庸的统治,肮脏的官场,黑暗的社会,曾国藩还在奋发图强,期冀重振清廷,只是最后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不可违。
曾国藩一生就是一本教科书,他给我们树立起为人处世的榜样,他的思想,他的品质值得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曾国藩;为人;处事本书的目录分为三大块,讲述了曾国藩传奇的一生。
首先是曾国藩的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一生坎坷不断的曾国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由一个血气方刚、黑白分明的人被迫放下身段,与自己痛恨的“软熟和同”之人把臂周旋。
其次是曾国藩的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一生追求成为圣人的曾国藩面对清政府的昏暗与腐败,在世俗的冲击下他保持着“既清又浊”的为官生涯,他不能阻止他人靠做官发财,但是他在这个黑暗的王朝中要求自己“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分钱寄家用”。
最后是曾国藩的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这一部分讲述了曾国藩从不信风水到信风水再到信天命。
一生的坎坷经历,跌宕起伏使得他对人生,对命运有了深入的思考。
“天命”之说在曾国藩的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曾国藩晚年的心境常常陷入灰心落寞之中。
这既有个人家庭因素,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悲观,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
一、和曾国藩学做人一君子慎独在修身方面,曾国藩一生始终践行着五个字。
首先要“诚”:为人表里如一,坦坦荡荡,待人真诚。
二要“敬”:内心充满敬畏不存邪念,不害人。
三是“恒”:生活工作读书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
四是“谨”:说话做事讲求严谨、求实,不说大话、空话、假话。
曾国藩传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字子宾,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人”。
下面,请允许我带领大家走进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一、出身寒微,志存高远曾国藩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文人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他深知自己的出身,立志要改变命运,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在他的努力下,终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二、勤政爱民,力挽狂澜曾国藩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关心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曾说过:“做官先要立品,立品先要立心。
”他始终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深受百姓爱戴。
在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曾国藩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三、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国家统一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临危受命,率湘军镇压起义。
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
在他的领导下,湘军逐步击败太平军,维护了国家统一。
四、改革军制,振兴国家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积极改革军制,创立了著名的湘军。
他强调军队必须与民众紧密联系,培养一支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军队。
在他的努力下,湘军成为晚清最具战斗力的一支军队。
五、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曾国藩深知国家兴衰与教育息息相关。
他提倡教育改革,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在他的影响下,晚清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崇尚道德,修身齐家曾国藩一生崇尚道德,注重修身齐家。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身作则,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他的家书、日记等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总结: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为晚清国家的统一、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以曾国藩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论文--关于曾国藩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摘要: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曾氏家训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
《曾国藩家书》既向我们展示了曾国藩完整的思想体系,又给后人提供持家教子,为政修身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曾国藩;家训;传统文化;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
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
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
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
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
与此相应,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因而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我所认识的曾国藩论文1500字

我眼中的曾国藩土木124班 08070312409 李德智摘要:《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
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
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
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
老儒宿学,群归依之。
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
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关键字:生平事迹功过影响评价参考文献:《清史稿·曾国藩传》纪录片《百家讲坛之曾国藩》说实话,我对曾国藩的认识并不是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提及这个历史人物,听到的是大家对他不同的看法,有说他是成功的,也有说他是个坏人,卖国贼之类的:直到后来上了历史课,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多,对曾国藩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才渐渐了解他的事迹,能正确的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在网上搜了不少节目讲诉曾国藩历史的,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在当政时所做的事,以使自己能正确的看待这个人物。
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赞扬他的的居多,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
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
不仅如此,“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的人是他;还是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的人;在当时,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
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曾国藩论文

多方面看曾国藩摘要:曾国藩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毁誉兼之,然而如果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不同的方面去评价他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本文从洋务运动、金田起义、“治人术”、道德教育观等多方面看曾国藩。
【关键词】曾国藩多方面评价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谥曰文正。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是一个在一般人眼里看起来很平常的人,他一生对自己苛刻无比,在自己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他在这场战争中一直试图不断超越自己,挑战自己。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晚清绚丽多彩的历史中抹下了重重的一笔,不灭的一笔,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曾国藩,让世人去评判,去议论。
他是那样出众,那样独特,他始终都在做着一个真正的自己,从不去刻意模仿别人,他只是他!也正是他,为晚清付出了一切。
所以,客观的说,没有他——曾国藩,也可能就没有洪秀全起义后的晚清了,是他带领湘军打败了洪秀全的太平军,挽救了后来的晚清,他当之无愧为晚清第一人。
我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曾国藩曾屡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也曾多次面临险境,可他与别人不同,他顽强,他不屈,他拼搏。
他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凭着自己的毅力打败了洪秀全,剿灭了太平军。
他这种精神,怎么不值的我们去学习,去领悟呢?所以,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如果把这种伟大的精神用在学习上,我相信,我们的学习一定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事实上,一位历史人物,他的活动总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军事方面的,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造诣也是多方面的,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有伦理道德方面的,有文化艺术方面的。
因此,看一个人也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曾国藩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范文一:评析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曾国藩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同时,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从正反两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
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评价曾国藩,亦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曾国藩进行评析。
太平天国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
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
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
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
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有其本质的致命弱点。
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代表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第四,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而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

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范文:毁誉参半曾国藩,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全文如下:无论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清朝末年,还是现在21世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曾国藩这个名字被提起时总会迎来一阵或嗟叹或敬仰。
曾国藩,这个功高可以盖主,过繁问鼎一时的人物是怎样得到如此高的声誉呢?从很多现代人的角度看来,曾国藩不过是清朝末年众多军阀中的一个而已,或许他的道德文章可以冠冕一代,但在普通人的眼里,那不过是他为官从政、上下其手的手段。
然而,在当时,曾国藩的为人做官之道可谓尽人皆知,无人不佩服之至。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胡雪岩其人白手起家,到晚年终老之时富可敌国,甚至靠自己的财力资助左宗棠将新疆收回清政府版图,将曾国藩与其相提并论,可见世人对曾国藩为官之道的尊崇。
《曾国藩家书》130余封,是历史上家书流传下来最多的,曾国藩在家书中推心置腹的言谈,对子侄兄弟们的教导,堪称典范,曾家传承一百余年未出纨绔子弟,未曾家道中落,能人辈出,不得不说曾国藩家教之成功,堪为后世之楷模。
曾国藩作为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其深厚,文章写作自成一家,阳刚与阴柔并济,行文流畅,思想深刻,振聋发聩。
作为清末重要的军事力量,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是清政府最后一道保命屏障,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实现了社会安定的夙愿,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但就尽忠报国而言,曾国藩的做法无可非议。
他的一生是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毁誉参半,且各趋极致,毁至卖国贼,誉则冠冕一代。
世人眼中,曾国藩功过相抵,但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将功与过扯平来计算,而是既看到他的长处,又看到他的缺点,由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成就大业。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然而曾国藩是第一个完美的将家国天下都治理的很好的人,誉其为楷模一点也不过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摘要:曾国藩,自1851年5月上疏指责咸丰帝“苟责礼仪细节,不求国家大计”始至1872年3月死于两江总督衙门止,与清政府的关系迭宕多变,错综复杂,矛盾纷呈。
其中矛盾最集中表现在曾国藩一切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的忠君思想和清廷对他的畏惧猜忌及至最后的疏远。
认真研究双方矛盾关系演变的经过、结果和原因,既可以进一步了解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与清廷的矛盾又可以了解清政府中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矛盾关系忠君猜忌演变
正文:曾国藩,原名子城,字居武,后改名国藩,字涤生。
按照他的解释,“涤”即“涤其旧染之污”,“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这无疑表示曾国藩要涤除旧习,焕然新生,做一个藩屏封建国家的忠臣,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成为国家栋梁,期望清政府出现“中兴”局面。
可以把曾国藩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四个时期来说明。
第一阶段:曾国藩于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至1852年,在京师为宦十二载。
他广泛涉猎各种思想,尤其致于经世思想,立志要成为地主阶级的一代圣贤,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以挽回封建统治阶级日趋衰落的形势。
他曾写道“书生之血诚,徒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在1851年5月他上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结果咸丰批阅未毕即“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后因别人为他求情而免于受罪。
从此他不敢在奏折中批评皇帝及对其施政方针表示不满之语,这使曾国藩对京宦生活深感乏味,并发出“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
第二阶段: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这是曾国藩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与清政府之间“忠君”与“猜忌”表现最明显的时期。
曾国藩出于对清廷的忠心,为尽快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于1853年办团练并开始为期十年之久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湘军出师不久,因战役失利,他两次企图自杀,以身“殉国”,可见其忠心不贰。
在1854年秋,曾国藩攻陷武昌不但未获得封疆大权,且不时受到清廷责难。
与此同时,清廷又在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周围组成江南、江北大营,其目的是以“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使其六、七年内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
曾国藩进一步看透了清政府对他的猜忌心理,时怀警惧,处处谨慎,有时甚至感到悲观和伤心。
因此奏请在家守制三年,咸丰觉得太平天国势力日趋衰落有无曾国藩无关紧要,遂批准他的请求,使其陷入难言之苦。
直到江南大营覆灭后,举国之武装惟有湘军可恃,清廷才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实权并以钦差大臣身份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
但并不意味清廷放松了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猜忌之心。
早在湘军围困天京之时,长江中下游三大军事重镇皆屯兵陈粮,名为预防太平军,实为控制湘军,使其在攻下天京之后,不敢胡作非为,肆意北上。
清廷不时利用湘军的内部矛盾来分散曾国藩权势的过度膨胀。
对于曾国藩的嫡系部队,清廷更以严密监视。
在天京失陷之后,曾国藩权倾一时,成为“中兴之臣”之首,清政府封曾国藩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这是何等的恩赐和荣耀。
但实际上清廷对曾的猜忌更加强烈,有暗伏杀机的危险。
曾国藩最终出于对清政府的忠义,避免清廷的猜忌和不安,也使自己不陷于“狡兔死,走狗烹”的境地,做出停解部分厘金,裁撤湘军,并为其弟曾国荃陈请开缺回籍的决定。
第三阶段:“剿捻”时期。
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曾国藩大有看破红尘之感。
他曾说:“国家堪忧,残喘余生,安得即归去,遁迹山林,不阅世事也!”然而在“剿捻”主将僧林格沁被击毙后,清廷发出五道谕旨,而此时曾国藩正值心情不佳。
因为之前慈禧太后亲拟谕旨,斥责曾国藩妄自尊大,目无君上,暗使离间,诸多协制等等,曾国藩为此事“坦然寡欢”,“忑然不安”。
虽然他感到自己渐为清政府所冷淡和疏远,但是他出于对革命人民的仇恨和对统治阶级的忠诚,抱着老病之躯,奔赴战场。
最终,曾国藩“剿捻”失败,他“惭惧不堪”“焦愤成疾”,上疏请求辞职。
实际上,这时曾国藩还没有最后下定走的决心,他仍认为清
政府或许会象以前那样,降温旨慰留,令其继续为“剿捻”立功,最后将捻军镇压下去。
然而他得到的是严旨切责,令其回两江本任,授李鸿章专办“剿捻”事宜。
虽然“剿捻”最后成功,但是整个清朝如粪墙朽木,曾国藩的“中兴”希望至此落空,使他陷入悲伤和苦恼之中。
第四阶段:天津教案时期。
“剿捻”之后,曾国藩忧思过度,身体愈衰。
但是接到清廷谕旨,令其前往查办“天津教案”。
他再次出于对清政府的一片赤诚之心,成为镇压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刽子手。
在曾看来,民族的安危,人民的利益都是次要的,只有保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才是最重要的。
因而他权衡利害,采取了“曲全邻好”“媚外求和”坚决与革命人民为敌的方针,最终受到舆论的指责,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此时他希望清廷能稍加维护,不料,慈禧太后为了推卸责任,竟然也责其“文武全才惜不能办教案”,并派李鸿章复查“天津教案”。
这等于公开宣布,“天津教案”完全是曾国藩个人办坏的,由于他的软弱无能,才使清政府不得不中途换人。
至此,“英雄末路”的曾国藩由天津回到江宁仅一年多的时间,由于隐痛太深忽然死去。
清政府对曾国藩由猜忌到疏远的原因何在?首先清朝封建王朝自建立后,满汉矛盾一直存在。
因此满洲贵族在入主中原以来,在严厉实行文化高压政策、牢牢牵制人们思想观念的同时,又在政权和军权上对汉人采取不信任,不予重用的态度,尤其在军事上,“以驻防兵钳制天下,不轻以汉人司兵权”。
因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过程中,不得不起用曾国藩等汉族官员以及湘、淮军为之效力卖命,但自始至终都怀有畏惧猜忌之心。
其次,清廷之所以对曾国藩由猜忌到疏远,主要是因为在天京攻陷之后,湘军内部矛盾重重已经分崩离析,而这时淮军的势力强大起来,这就为清政府对曾国藩开刀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曾国藩一生忠君原因又何在?首先,他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这个家庭保持着十分浓厚的礼教传统与森严的封建秩序,培养了曾国藩对封建礼法的忠诚信仰,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同曾国藩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其二,在曾国藩生活的时代,“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且在长期的苦读和从军从政过程中,曾国藩逐渐成为一位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大成者、理学经世派和“旷世济世”的情怀,使他一直恪守忠君敬上的人生信条。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以对清王朝的一片赤诚之心,历尽艰难困苦,忍受侮辱折磨,始终为维护传统礼仪纲常重新规范社会秩序,达到“立功”“立言”“立德”的人生境界而奋斗不止。
其三,与他本人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密切相关,曾国藩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的一生,既要自强不息,奋斗进取,建功立业,又要自我克制,寻求“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他特别重视“刚柔互用”之术,主张“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追利,则当谦退。
”在“强矫”方面,他特别强调的是自胜,而不在胜人。
这是因为能自胜者,才是真强、真硬。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颜子所说的“不贰过”。
在“谦退”方面,他特别强调为人处世必须谨小慎微,做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他曾以自己的实际经历作出结论说“孝以施于上,信以施于痛列,歉以施于同列,浑则无往不宜。
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凡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而。
”遵循这一思想原则,曾国藩在具体行动上尤其注重对谦和、忍退的实际运用。
当官位愈高,权势愈大时,他时刻提醒自己对清廷更加忠诚,并常存冰渊坠坠之心。
他在日记中写道:“凡人我之际,须得看平,功名之际,须砍得淡,庶几胸怀日阔”“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
”用顺从天命的态度看待工人的利害得失和成败祸福,这种拘谨深沉而又保守的气质,对于他循规蹈矩走正道,忠于清廷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正如费正清说:“它非常适合于坚持反叛逆和反道德放任的路线。
”第四,曾国藩的“忠君”思想又与清廷的拉拢政策而加强。
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是颇为一帆风顺的。
从道光二十年授翰林院计起,到二十九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这对于“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来说,真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曾国藩认为,自己有如此机遇,主要是“荷皇上破格
之恩”,对于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清廷对他越信任重用,越使他愧怵战兢,只图报效,所以“忠君之忿重”,“立名之志浅”,“唯有竭尽勇锐,以办江介之事,此外非所敢知也”,这是促使曾国藩即使遭到清廷猜忌和疏远,也一直忠心耿耿地为清廷一次又一次的卖命。
接着抄《曾国藩传》的最后一页上的内容
参考文献:[1] 唐浩明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2] 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 .
[3] 杨正娜晚清幕府与近代社会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6
[4] 吴国荣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8
[5]熊吕茂肖高华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湖南文理学院出版社, 2004
[6]钟叔河曾国藩家书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
[7]萧一山曾国藩传海南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