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法国理论_在法国_陆扬
法国杰出理论家雅克·朗西埃的文学政治观

什么是“可感性的分配”?
• 朗西埃使用的法语原文partage du sensible sensible很难准确地翻译 成英文或者中文,原因在于,法文的partage一词同时具有“分割” (partition, divide, or separation)和“分享”(share)之意。 “sensible”意为“可感性”,包括可见性(被注意到)、可听性(被 听见)以及能说的、能想的、能做的等等。任何治安秩序要想稳固, 必定要人为划定“可感性的分配”的界线,决定何种声音能被治安社 会所听见,何种东西能被治安社会所看见,也预设了虽然在社会之中, 却不为社会所见所闻的“不是部分的部分”(the part of those have no part):一些人被 “可感性的分配”体系排除在外,变成“不可 感者”(insensible)。在划定可感性的边界,对可感性进行分配、 切割的时候,这一分配秩序同时也就被可感性指向的人们所认可和 “分享”。故而, “可感性的分配”同时意味着纳入(inclusion)和排 除(exclusion)。朗西埃把广义的美学界定为“可感性的分配”使得其 美学超越了严格的艺术领域,将在政治领域中起作用的概念协应 (conceptual coordinates)和可见性的模式也囊括进来。(Ranciere 2008a, 82)广义上的美学,作为一种测绘“可见性、可理解性与可能 性的制图学”(Ranciere 2006),朗西埃认为,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的 美学”(aesthetic of the political),而政治首先是一种关于可感知/可感 受性物质的战斗(a battle about perceptible/sensible material) (Ranciere 2000b, 11) 。
sur l'émancipation intellectuelle),2004年新版 • 1990:《人民国家的短期旅行》(Courts voyages au Pays du peuple) • 1990:《政治的边界》(Aux bords du politique)。姜宇辉,《政治的边缘》,上海
中西方文明比较概论-语言文字对中西文化的影响-大纲

第四讲语言文字与中西文化1、语言是文化形成的根底语言的词汇和规则一旦形成系统,就以其独特的象征作用建立起第二信号系统。
不断将感觉、信号、物象情境等转化成语言,同时又能将语言在观念中复原成他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
因而人类就有了暂时离开感觉所及的具体事物具体情境,具体实践而进行思维和想象的能力了,就可以用语言来指称一切抽象和具体的各种概念与事物来展开互动了。
2、文字的产生树立起文明文化开展的一个界碑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它既记录了语言,有突破了语言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增进了语言的抽象化程度与思维表达形式的能力,推动了一个民族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3、语言文字是社会文化的符号和向导,语言文字是一种社会建制。
4 西方与东方:语音中心主义与文字中心主义〔参见陆扬?解构之维?〕法国学者德里达〔Drrida〕的?论文字学?(De La Grammatologie〕1967年出版,标志了与西方传统诠释理论的"语音中心论"、逻各斯中心论〔logocentrisme〕相对立的诠释观念的形成, 这种新的观念可称之为"文字中心论"。
德里达立足于"文字"的解释体系强有力地冲击了西方传统的诠释学与语言学。
对于我们理解汉语汉字体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提供了帮助。
逻各斯〔Logos〕是古希腊哲学及神学的术语,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
逻各斯在哲学上表示支配世界万物的规律性或原理;在神学方面则表示上帝的旨意或话语。
在西方文化史上,逻各斯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也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
西方各门科学如词尾的“学〞字〔-logy/-logie〕,均起源于逻各斯这个词,“逻辑〞〔logique〕一词也是由它引申出来的。
我们可以将logos视为一个包含语言和理性的概念。
德里达在该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即中国文明是"在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开展起来的伟大的文明"。
列斐伏尔_文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_⽂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常⽣活批判列斐伏尔:⽂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常⽣活批判陆 扬摘 要: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理论可视为20世纪后半叶思想发展的⼀个⾥程碑。
就⽂学和⽇常⽣活的关系⽽⾔,列斐伏尔在归纳出19世纪以降的失败和挫折、⼆元对⽴、奇迹这三⼤⽂学主题后,推崇波德莱尔把⽬光转向当代⽇常⽣活,使奇迹题材见出了勃勃⽣机和原创精神。
超现实主义也讲究奇迹,但它⼀⽅⾯终结了传统艺术对⽇常⽣活不屑⼀顾的傲慢,⼀⽅⾯也继承了19世纪⽂学对⽇常⽣活的攻击。
奇迹的要害在于将⽇常⽣活中的事物、事件陌⽣化,从⽽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酝酿⽇常⽣活的⾰命。
就此⽽⾔,⼈必须⾸先变成“⽇常的⼈”,然后才能变成“完全的⼈”。
要之,后现代时间转换空间的特点、⽇常⽣活审美化的特点,以及⽂学愈益被边缘化的特点,都可望在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中追根溯源。
关键词:列斐伏尔; ⽇常⽣活; ⽂学; 奇迹; 现代性作者简介:陆 扬,复旦⼤学中⽂系教授(上海200433)⼀、⽇常⽣活批判的背景列斐伏尔《⽇常⽣活批判》第⼀卷1947年出版,之后作者感到话犹未尽,于1962年出版第⼆卷,副标题为《⽇常⽣活社会学的基础》;1981年更继⽽推出第三卷,副标题为《从现代性到现代主义(⾛向⽇常⽣活元哲学)》。
这三卷《⽇常⽣活批判》,第⼀卷英译本1991年由⽶歇尔?特瑞⽐奇(M ichel Trebitsh )译出,第⼆卷2002年由约翰?莫尔(John Moore )译出,第三卷2005年由格⾥⾼利?艾略特(Gregory Elli ott )译出,三卷书皆由特瑞⽐奇作序。
特瑞⽐奇在第⼀卷译序中说,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向享有盛名,可是并不被⼈⼗分看好。
⼀个原因在于作者被认为是⼀个业余的⼿艺⼈,只思耕耘,不思收获,没有将他改变⽇常⽣活的划时代构想,转换成切实可⾏的改⾰措施。
同时列斐伏尔的⽂风晦涩含混,跌宕多变,时⽽有似跑马,时⽽有似狂想曲,同哲学话语那种清晰明了、⼀针见⾎的论述风格,适如其反。
网络社会下的空间与时间新类型——曼纽尔·卡斯特空间时间观点述评

网络社会下的空间与时间新类型——曼纽尔·卡斯特空间时间观点述评-新闻学网络社会下的空间与时间新类型——曼纽尔·卡斯特空间时间观点述评何睿【摘要】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将重构新的时间和空间,而流动的空间以及无时间性的时间是网络社会新的时空类型,同时也是网络社会主导的空间和时间,具有任何以往社会都没有的特点。
本文试图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分别对卡斯特的时间空间观念进行评介,并将其放在历史的角度上与以往的空间和时间观念进行对比,以期正确评价其社会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卡斯特时间空间在西方社会,曼纽尔·卡斯特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社会和传播学,尤其在城市社会学和网络社会学方面卓有建树。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杂志称他为“虚拟世界第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从2000 年到2007年,他的著作和观点广泛为人引用,成为SSCI 引用次数最多的5 个作者之一,居仍健在的学者论文引用率首位。
卡斯特生于西班牙,曾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巴黎大学等学校,现为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学院传播学教授。
其最重要的作品为《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三部曲,即《网络社会的崛起》、《身份的权力》和《千年的终结》。
《网络社会的崛起》作为其中的第一部,受到广泛的关注。
安东尼·吉登斯在一篇书评中写道:“……它分析的是正在浮现中的新的社会结构……作者尝试将正在出现的社会结构,概念化为‘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崛起》之于信息化社会,正如一个世纪前的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之于工业社会。
”①吉登斯对该书的高度赞誉可见一斑,他甚至认为“现在是社会科学更新的时候了”。
在这本书中,时间和空间作为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为卡斯特所重视。
卡斯特分析了网络社会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并概括和阐释了网络社会主导的空间时间类型以及时间空间的文化意义。
一、卡斯特的时空观念在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他将“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来研究。
文化研究的可能性——复旦大学中文系陆扬教授访谈

赵 一 平( 以下 简称 赵 )陆 老 师 , : 您是 在 桂 林 的 广 种如梦似幻 的美感 。 我们的复试有笔试也有 口试 。 笔
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 , 读的是 外 国文学 , 您跟桂 林 试 的课堂上 , 林焕平 、 贺祥麟 和古代 文学 的教授们相
这个城市, 该是挺有缘分吧。 据我所知 , 您后来著述丰 继现身 ,贺老师身穿一件颜色有点褪 白的中山装棉 厚 的领 域 , 主要 是 在 西 方 美 学、 构 主 义和 文 化研 究 袄 , 解 大大咧咧在黑板上写字 。这是导师给我的第一 印 方面 , 同外 国文 学好 像 是渐 行 渐远 了。 可 以说 说 它 们 象 。贺 老师 的 口试方 式 也别 开生 面 。他做 了一 大 盒卡
一
天边的朦胧雾霭 中, 秀山峰画 出清晰的轮廓 , 俊 有一 所 以他每 以最正宗 的联大血统 自豪。 贺老师后来去美
收稿 日期 :0 1 1 - 8 2 1- 1 1 作者简介 : 陆扬( 9 3 ) 15 一 复旦大学 中文 系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 研究方 向: 文艺学 、 美学和文化研究 ; 赵一 平 (9 5 ) 1 7 一 复
中文 系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完成和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 育部项 目四项。出版专著《 54 教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 判》《 里 、德 达的幽灵》 等十余部 , 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 主编 的国家级“ 十一五 ” 规划教 材《 文化研 究概论》 获 21 年上海 市普通 高等 学 , 01
旦大学 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 云南 民族大学 中文系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 : 文艺学 、 文化研 究。
3
国读研 究生 , 15 新 中国刚 刚成 立之 际 回国的 。 何 麻烦 , 也是 我 心存感激 的 。 是 90年 这
法国法社会学的发展与转型——兼议中国语境下的法学研究范式之争

法学74社会科学文摘 | SOCIAL SCIENCES DIGEST法国法社会学的发展与转型——兼议中国语境下的法学研究范式之争文/杨帆法国是法社会学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随着社会学、法学在法国的不断发展与演进,以及二者间的不断互动,作为交叉学科的法社会学在法国(其外延包括整个法语学术界)发展出一条相对独特的学术脉络,在理论范式、田野方法以及问题意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一般的印象中,以法国为代表的欧陆法社会学似乎更注重于理论建构,而与侧重经验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的美国“法律与社会”运动传统相区隔。
中国法学界近年来的核心议题之一就在法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表现为“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间的争论。
对于其他国家相对应的学科史进行类型研究与比较,有助于我们获知不同的参考坐标,从而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思考中国语境下法学范式问题的普遍意义与独特性。
法社会学学术场域的演进及其与法学的互动法社会学发端于20世纪初的欧洲大陆,并在二战之后获得了世界性的学术影响力。
在法国,法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法国法社会学的学术场域一直在发生结构转变,它与法学学科之间的关系演进是促成这一转变的最重要原因。
二战之前,作为交叉学科的法社会学,首先发端于社会学大家们关于法律的思想中。
当时在法国社科学术界占据统治地位的,是涂尔干及其继承者所创立的“社会学年鉴学派”。
公法学大家狄骥受到涂尔干的影响,曾提出过“社会连带法学”的概念;作为法社会学的先驱,古尔维奇也曾在其著作中对“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的法律”进行了区分,并且影响了其后庞德等美国学者的法社会学理论。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被称为法国法学学科的“经典时代”。
法国法学学科的发展与早期的“法律注释学派”和后期的“法学学说”理论密切相连,并且与社会科学保持了一种相对开放的关系。
法学大师们虽然多数主张法学应当是一门技艺,而非政治社会思想,但是几乎都反对完全的法律系统自治化,同时也都不接受法学成为其他社会科学附庸的观点。
陆扬 中日中国文学史研究情况对比的一点浅见

陆扬中日我国文学史研究情况对比的一点浅见1. 介绍陆扬,作为著名的我国文学史学者,他在中日我国文学史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中日两国在我国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此为主题,对比中日两国在我国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情况,谈谈一点我个人的浅见。
2. 陆扬的贡献在谈论中日我国文学史研究情况的对比之前,首先回顾一下陆扬在这一领域的贡献。
作为我国文学史学者,陆扬对我国文学史的研究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他在《我国文学史大纲》等著作中,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我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为研究我国文学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陆扬也将我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丰富的思考和实践。
可以说,陆扬对我国文学史的研究贡献卓越,深受学术界和读者的认可。
3. 中日我国文学史研究情况的对比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中日两国在我国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情况。
在我国,我国文学史一直是文学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我国学者们在我国文学史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对我国文学的各个时期和流派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研究。
他们通过对古籍的研读和整理,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为我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可靠的依据。
我国学者们也和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将我国文学史的研究推向了国际化的领域。
而在日本,我国文学史的研究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日本学者们对我国文学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借鉴了我国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结合日本自身的文学发展,对我国文学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日本学者们对我国文学的传播和影响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日本学术界和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文学享受。
4. 个人观点和总结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国文学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我国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不朽意义,也可以认识到我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法国学派

2009年第7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法国学派严双伍陈 菲 【内容提要】 二战后,在法国几代学人的努力下,法国学派经历了前理论阶段、社会理论阶段和后理论阶段的发展演变,其表现出的“自我孤立”、重视区域研究和第三世界研究、关注和平和正义等特点都与法国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国学派的发展路径、多学科的知识系统、侧重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对区域和特定问题的关注以及自成一格的学术思考角度等特点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贡献了其独到的价值。
【关键词】 法国学派;发展演进;影响因素;贡献和启示【作者简介】 严双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武汉邮编:430072)【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9)07-0059-07 在美国国际关系的学术文献中,学者们常常将国际关系学科描绘为“美国式的国际关系学科”。
①著名国际关系理论专家斯坦利·霍夫曼甚至提出,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
②长期以来,盎格鲁-美利坚(A n g l o-A m e r i c a n)一直牢牢掌控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
相形之下,拥有悠久深厚社会科学传统的欧洲大陆国家却逐渐沦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非主流”地区。
事实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大陆国际关系理论从各自不同的知识传统、自身经验和观察视角出发,构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理论学说,并对“美国式”的理论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修正或补充作用。
一法国学派的缘起、发展及其理论渊源 二战后,巴黎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I n s t i t u t e o f A d v a n c e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开设了《法国外交政策》③等国际关系研究课程,自那时以来,法国学派走过了60余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60多年中,法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演进阶段:即奠基阶段或称前理论研究(a t h e o r e t i c a l t h e o r y)阶段、国际关系社会理论(s o c i a l t h e o r y)阶段和后理论(p o s t—59— 国际关系理论①②③F r e d e r i c kH.G a r e a u,“T h e D i s c i p l i n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AM u l t i-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T h e 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s,V o l.43,N o.3, 1981,p.779.S t a n l e yH o f f m a n n,“A n A m e r i c a n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I n t e r n a t i o n-a l R e l a t i o n s,”i nR o b e r t M.A.C r a w f o r da n d D a r r y l S.L.J a r v i s,e d s.,I n-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S t i l l a nA m e r i c a n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N e wY o r k: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o f N e wY o r kP r e s s,2000,p.27.F r e d e r i c kH.G a r e a u,“T h e D i s c i p l i n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AM u l t i-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T h e 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s,V o l.43,N o.3, 1981,p p.779-802.-t h e o r y )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