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考点复习

月经先期证型症状治法方药脾气虚证月经周期提前+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补脾益气摄血调经方剂: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中成药:人参归脾丸、当归丸肾气虚证月经周期提前+腰膝酸软,面色晦暗或面有暗斑。
舌淡暗补益肾气固冲调经方剂:固阴煎或归肾丸中成药:女金丹丸肝郁血热月经周期提前+色红质稠,或胸闷胁胀,或心烦易怒,舌红,脉弦数疏肝清热凉血调经方剂:丹栀逍遥散中成药:丹栀逍遥丸 月经后期证型症状治法方药肾虚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淡,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补肾养血调经方剂:归肾丸中成药:春血安胶囊、天紫红女金胶囊血虚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或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补血益气调经方剂:大补元煎中成药:复方益母草膏、四物益母丸气滞周期延后+小腹胀痛;或精神抑郁,胸胁乳房胀痛理气行滞调经方剂:乌药汤中成药:益母丸、得生丸、调经丸、调经活血片技巧:生母调经,不要滞后痰湿周期延后+头晕体胖,或带下量多黏腻。
舌淡胖,苔白腻,脉滑燥湿化痰活血调经方剂:芎归二陈汤中成药:二陈丸 月经前后无定期证型症状治法方药肾虚证经行或先或后+色淡暗;或腰骶酸痛。
舌淡苔白,脉细弱补肾调经方剂:固阴煎中成药:鹿胎胶囊脾虚证经来先后无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纳呆食少。
舌淡,苔薄,脉缓补脾益气养血调经方剂:归脾汤中成药:归脾丸、薯蓣丸肝郁证经来先后无定+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时叹息,嗳气食少。
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疏肝理气调经方剂:逍遥散中成药:妇科调经片、香附丸、妇科十味片 月经过少证型症状治法方药肾虚证经行量少+伴腰骶酸软,小腹凉,夜尿多。
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补肾益精养血调经方剂:归肾丸中成药:妇宁康片、调经促孕丸、巴戟口服液气血亏虚经血量少+经色淡红,伴面色萎黄,心悸气短,经行小腹绵绵作痛补气养血和血调经方剂:滋血汤中成药:驴胶补血颗粒、八珍益母丸、十二乌鸡白凤丸、养血当归糖浆痰湿经血量少+形体肥胖,胸脘满闷,倦怠乏力,或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滑运脾化痰和血调经方剂:六君子加归芎汤中成药:益母丸合二陈丸血瘀经血量少+色暗红,或夹有小血块。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辨证类型,它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和血液凝滞的病理情况。
气滞血瘀辨证通常表现为气滞症状和血瘀症状的共同存在,具体的辨证表现与治疗方法如下:一、辨证表现气滞血瘀导致的辨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滞症状: 包括胸闷、脘腹胀满、嗳气、烦躁易怒等。
气滞还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失眠、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2.血瘀症状: 血瘀主要表现为疼痛,如经络瘀阻导致的经痛、胸痛、腹痛等。
血瘀还可能导致皮肤瘀斑、瘀血淤结等问题。
3.舌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舌象常常呈现青紫、瘀斑、舌质暗淡等异常。
4.脉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脉象往往细弦或者沉迟。
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疏肝活血: 由于气滞血瘀的主要病机在于肝气郁结,所以舒肝活血是治疗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当归、川芎等。
此外,适当进行按摩、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有助于疏通气血。
2.理气解郁: 对于气滞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理气解郁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枳实、青皮等。
此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效果。
3.活血化瘀: 对于血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赤芍、桃仁等。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4.养血祛瘀: 气滞血瘀往往会导致血液不畅,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因此,补养血液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阿胶、熟地等。
此外,多摄入一些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也有助于补充血液,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总之,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是根据患者的辨证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加快疗效的显现。
夏桂成教授分七期论治月经病

夏桂成教授分七期论治月经病早期的补肾调周法将月经周期的分为4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经夏教授多年摸索后的调周法按7个时期论治: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排卵期、经前前半期、经前后半期,行经期。
通过燮理阴阳达到修复、重建月经周期。
①经后初期:月经干净后3-5天,亦有更长时间者,表现为无明显带下。
治当滋阴养血,阴虚轻者,方用归芍地黄汤,常用药:当归、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等。
阴虚重者,雌激素偏低,癸水衰少者,可用二甲地黄汤,常用药:龟板、鳖甲、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女贞子、牡丹皮、茯苓、紫河车、山茱萸、怀牛膝等峻补肾阴。
②经后中期:月经干净3-5天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始出现少量带下。
治当滋阴养血,稍佐助阳,须加入少量助阳药,如:菟丝子、肉苁蓉等。
常选滋肾生肝饮合菟蓉散,常用药:丹参、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熟地黄、续断、菟丝子、肉苁蓉、泽泻等,阳中求阴。
③经后末期:时间较短,一般2d~3d,与经间期相连。
表现带下量增多,或有少量锦丝带。
治当滋阴助阳,阴阳并调。
经后末期常与经间排卵期密切相关,接近重阴的较高水平,这时需要阴阳并调,并却促使其气血活动,方用补天五子种玉丹加减,常用药:丹参、赤芍、白芍、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怀牛膝、杜仲、五灵脂、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巴戟天等。
④经间排卵期:一般在两次月经周期的中间,以出现较多透明锦丝样带下为标志,持续时间根据数律分别有7、5、3天不同。
治当补肾活血。
夏教授自拟补肾促排卵汤,药用: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紫石英(鹿角片)、五灵脂、红花、川芎等。
⑤经前期前半期,又称黄体期。
出现高温相6-7天之内。
为阳长运动的重要时期,此期患者常常表现为阳长的不足,所以此期的治疗是扶助阳长,保持重阳的持续。
具体说来又有血中补阳,阴中求阳,气中补阳之分,代表方有毓麟珠、右归饮、健脾温肾汤等,此乃法中之法。
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及调理方法有哪些

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及调理方法有哪些对于女性来说,月经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而月经不调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给不少女性带来了困扰。
中医在调理月经不调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以及相应的调理方法。
一、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1、月经周期异常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 7 天以上,甚至 10 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
这种情况多由气虚、血热等因素导致。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 7 天以上,甚至 3 到 5 个月一行。
其原因可能是血虚、虚寒、气滞等。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而提前,时而延后 7 天以上,连续 3 个周期以上。
这通常与肝郁、肾虚有关。
2、月经量异常月经过多:月经量明显增多,超过正常范围。
多因血热、气虚、血瘀等所致。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
可能是血虚、肾虚、血瘀、痰湿等原因引起。
3、月经颜色和质地异常月经色淡:经血颜色较淡,质地稀薄。
往往是由于气血不足。
月经色紫暗:经血颜色发紫发暗,有血块。
多为血瘀、寒凝所致。
月经质稠:经血质地黏稠,多与血热有关。
4、经期异常经期延长:月经持续时间超过 7 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净。
常见于气虚、血瘀、湿热等情况。
经期缩短:月经持续时间不足 2 天,量亦甚少。
可能是血虚、肾虚等导致。
5、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中医认为,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等。
6、闭经女子年逾18 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3 个月以上。
闭经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
二、月经不调的中医调理方法1、中药调理辨证论治: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然后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月经不调,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对于肝郁气滞型,常用逍遥散等。
中成药:市面上也有一些针对月经不调的中成药,如乌鸡白凤丸、益母草颗粒等,但使用时也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女性性激素紊乱的中医辨证论治策略是什么

女性性激素紊乱的中医辨证论治策略是什么女性性激素紊乱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给女性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诸多困扰。
中医在诊治这一问题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能够从整体上调理女性的身体机能,恢复性激素的平衡。
中医认为,女性性激素紊乱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现代女性面临着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就会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到性激素的分泌和调节。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都会损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无源,无法滋养肝肾,也容易引发性激素紊乱。
再者,过度劳累、作息不规律、久病体虚等因素,都会导致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衡,从而影响性激素的正常功能。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女性性激素紊乱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证型。
肝郁气滞型:这类女性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易怒,伴有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前腹痛等症状。
舌象多为舌边红,苔薄白,脉象弦。
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的方剂如逍遥散。
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
同时,患者自身也需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肾虚型: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种。
肾阴虚的女性常见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宜滋阴补肾,常用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
肾阳虚的女性则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冷痛、性欲减退、月经推迟、量少色淡等,舌淡胖,苔白,脉沉弱。
治疗应以温补肾阳为主,如金匮肾气丸。
气血两虚型:多因久病不愈、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上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代表方剂如归脾汤。
痰湿内阻型:常见于形体肥胖的女性,多有胸闷、痰多、头晕、困倦、月经后期、量少等表现,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
关于月经不调的医书

关于月经不调的医书
关于月经不调的医书有很多,以下是几本比较著名的: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它包括了
关于月经不调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其中详细介绍了月经不调的病机、病因和辨证施治等内容。
2.《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经典
医书,其中有关月经不调的篇章,介绍了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案和方剂。
3.《世医得效方》:《世医得效方》是明代医学家李时中所著
的医书,它收录了许多具有疗效的方剂,其中也包括一些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4.《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的医书,它收录了大量的病案和治疗经验,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关于月经不调的病案和治疗方法。
这些医书中所介绍的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大多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其中包括调理月经的养生方法、穴位按摩、草药治疗、饮食调理等内容。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及应用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及应用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及其应用。
一、辨证论治的基本原理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是基于中医学理论体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脉象等生理特征,辨明病证的病性、病位、病机和病势,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治则、用药等内容。
其基本原理包括辨证施治、辨证用药、辨证取穴、辨证调理等。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病证的表里虚实、寒热、气血等特点,确定治疗方法的主要原则。
比如,对于寒热错杂的证候,应取温热疏散法治疗;对于虚实夹杂的证候,可采用益气扶正法施治等。
2. 辨证用药:中药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药物进行搭配应用。
比如,对于湿热瘀滞证,可选用燥湿清热类药物;对于气血不足证,可选用补益气血类药物等。
3. 辨证取穴:在针灸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
比如,对于气滞瘀阻证,可选用气穴进行刺激以促进气血畅通;对于寒湿困滞证,可选用温阳化湿的穴位进行治疗等。
4. 辨证调理:在辨证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调养,包括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适等方面。
这些方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二、辨证论治的应用范围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涉及多个疾病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其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科疾病:包括感冒、胃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等。
通过对病证的辨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2. 外科疾病:包括创伤、骨折、扭伤、疮疡等。
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创伤后疼痛、肿胀、红肿等症状可以通过针灸、艾灸等方法得到有效缓解。
3. 妇产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经痛、不孕症、产后恢复等。
中医药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通过辨证论治方法可以有效调理女性疾病,提高生育能力,促进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范围。
【病因病机】
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
1.血分实热
【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
【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
【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
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4.气虚
【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兼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食欲减退,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补脾益气,固摄冲任。
【方药】归脾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白芍、木香、甘草。
经血不止者,加血余炭、龙骨、牡蛎收敛止血。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每隔四五十天一行的,称为月经后期。
如仅延后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见一次经期错后,而以后仍能如期来潮者,不属于月经后期范围。
【病因病机】
月经后期主要是机体营血不足或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常见的气虚、血寒和气滞三种。
1.血虚体质虚弱,或长期失血,或大病久病之后,阴血亏虚,冲任不足,经血不能按期来潮。
2.血寒素体阳气虚弱,寒自内生;经期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而外寒入侵。
寒邪乘虚客于胞中,血为寒凝以致月经后延。
3.气滞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气滞则血运不畅,冲任受阻,因而月经后期。
【辨证论治】
(一)血虚后期
【临床表现】经延后期,色淡量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肌肤枯涩,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益气。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白术、茯苓、远志、肉桂、炙甘草。
若心悸失眠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养血安神;潮热盗汗,舌红脉数者,去肉桂加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养阴清热。
(二)血寒后期
【临床表现】经行后期,量少色暗红,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
【方药】温经汤加减。
药如当归、川芎、赤芍、肉桂、吴萸、香附、炙甘草、生姜。
偏虚寒而兼见头晕腰酸,畏寒肢冷,舌淡脉细者,酌加熟地、艾叶、仙茅、仙灵脾等。
(三)气滞后期
【临床表现】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经前或经期乳房或小腹胀痛,胸闷不舒,精神抑郁,舌质不鲜,脉弦涩。
【治法】行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如柴胡、香附、枳壳、当归、赤芍、益母草、川牛膝、延胡索。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时而先期,时而后期,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乱”。
【病因病机】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病是由于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以致血海蓄溢失常所致。
主要与肝、肾的关系密切。
1.肝郁精神因素引起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迫血妄行,则月经提前。
如肝郁气滞血行不
畅,则月经后延。
2.肾虚体质素虚,肾气不充,生育过多或房事不节,损伤冲任,肾气失守,封藏失职,则月经先期。
若精血亏虚,则月经后期。
【辨证论治】(一)肝郁
【临床表现】经期或前或后,行而不畅,精神不舒,胸闷不畅,乳房、胁肋及少腹胀痛,舌苔如常,脉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赤芍、枳壳、郁金、青皮、陈皮、延胡索。
(二)肾虚
【临床表现】经期或先或后,量少色淡,伴头晕耳鸣,腰部酸痛,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补肾气,调冲任。
【方药】定经汤加减。
药如当归、白芍、熟地、山药、茯苓、菟丝子、柴胡、香附、荆芥炭、川断。
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超过正常,或行经时间延长,总量增多者,称为“月经过多”。
【病因病机】
月经过多主要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
有气虚、血热两种。
1.气虚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久病体虚,脾气不足,统摄乏权,冲任不固而月经过多。
2.血热素体阴虚,内热偏重,或过食辛辣助热之品,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热伏冲任,迫血妄行,而致月经量多。
【辨证论治】
一般以量多色淡质稀,气短懒言者属气虚,治宜益气摄血;量多色深质稠,面红口干者属血热,治宜清热凉血。
(一)气虚
【临床表现】月经量多,经期延长,色淡红,质稀薄,面色〓白,气短懒言,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炙甘草、酸枣仁、茯神、升麻、荆芥炭、煅龙骨、煅牡蛎。
(二)血热
【临床表现】经来量多,经期延长,色深红或紫红,质偏粘稠,腰腹胀痛,心烦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黄柏、地骨皮、茯苓、青蒿。
另可酌加栀子、知母、阿胶、艾叶加强清热凉血之功。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总量减少,称为“月经过少”。
【病因病机】
1.血虚久病或失血之后阴血亏虚,或脾虚生化之源不足,血海空虚而月经过少。
2.血瘀多因肝郁气滞,或寒客胞宫,经脉阻滞,血行不畅而经量减少。
【辨证论治】
(一)血虚
【临床表现】经量过少,不到一、二日即净,色淡质稀,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目花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补血通经。
【方药】四物汤加味。
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鸡血藤、枸杞子、阿胶、杜仲、牛膝。
(二)血滞
【临床表现】经血量少,色紫黑有块,小腹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稍减,舌质暗,脉沉涩。
【治法】活血行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如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香附、枳壳、益母草、川牛膝。
月经不调为妇科常见病,辨证主要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来区分寒、热、虚、实。
一般来说:月经先期量多,色深质稠者,属血热;先期色淡质稀者,属气虚;先期量少,色红质稠者,属虚热。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者,属气血两虚;色淡质稀,小腹冷痛者,属虚寒;色暗质稠,腹痛较剧而喜暖者,属实寒;色紫有块者,属血瘀。
其治疗大法:血热者宜清热凉血;虚热者宜滋阴清热;属寒者宜温经活血;气虚者宜补气摄血;血虚者宜益气养血;气滞者宜疏郁和血;血瘀者宜活血祛瘀。
但须注意清热不宜大苦大寒,以免过寒留瘀;祛瘀不宜破血,以防络伤出血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