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科学ppt
光合作用(PPT课件(初中科学)27张)

光合作用的意义
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1.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和人类有机物的来源。
每年约合成5ˣ1011吨 有机物,可直接或间 接作为人类或动物界 的食物
2.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和人类的能量来源
【实验现象】脱色叶片遇碘后颜色有什么变化? 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 没有变蓝。
叶片的见光部分遇碘 变蓝 。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氧气 1771,普利斯特利
水 1629,海尔蒙特
植物
光照、绿叶 1779氧细菌做实验证 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 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变成化 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 萨克斯的实验
实验步骤
1
(1)暗处理
2
(2)选叶遮光
(4)去掉
4 (5)酒精中
5
铝箔纸
隔水加热
3
(3)光下照射 4—5小时
(6)先漂洗, 6 后滴加碘液
对以上实验步骤你有疑问吗?
1、为什么实验前要将绿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利用呼吸作用消耗原有的有 机物,排除本来淀粉的干扰。
3、“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局部遮光的天 竺葵叶片取下,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然后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D ) A.破坏它的叶肉细胞 B.破坏它的叶绿体 C.使淀粉溶解在酒精中 D.使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
4.如图3-82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 经过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 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光合作用课件(北师大版)

光 叶绿体
淀粉+氧气
选择题:
1、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不完全正确,是因 为实验中( B ) A、没有将所浇的水进行称重 B、没有考虑阳光、空气等因素 C、土壤是变化的,称重不准确 D、没有给树苗施肥
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的实验以及此后 空气成分的分析,共同证实了( C ) A、在光下叶绿体能产生气泡 B、绿色植物在光下能释放二氧化碳 C、绿色植物在光下能释放氧气 D、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植 物 是 吃 土 长 大 的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 ?
为植物体是由“土壤汁”构成, 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物质完全来 自土壤。
a
比利时海尔蒙特
b c
柳苗重 2.3kg 增加了 74.5 kg 干土重 90kg 减少了 0.06kg
76.8kg 89.94kg
增加的 = 减少的
课时1
小故事
一天清晨,在一个城堡中发出了一阵叫 喊:“老爷,不好了,少爷又纵火了……”
老爷愤慨地看着他的儿子:“这次,你 又在烧什么?”
“石头。”“为什么要烧石头?”“我 想看它烧 了之后有什么变化 。” “你 用什 么东西烧的 ? ” “所 有的课本, 还 有 我 的书房里的书…… ” 老爷捶胸顿足:“天哪, 三百年来法兰德斯最尊贵的家族,怎么会生 出这样一个孩子?”
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
水
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植物是从水中而不是从土 壤中得到营养物质。
植物是吃水长大的?
实 验 一
实 验 二
实 验 三
普利斯特利实验的结论:
他认为蜡烛燃烧会污染空气,使小 老鼠窒息而死;绿色植物则能够净 化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 浊的空气。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3植物的光合作用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13植物的光合作用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13课《植物的光合作用》。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过程、意义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光合作用实验盒、光源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与光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通过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
4. 实验探究(20分钟)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光合作用的过程。
5. 讨论与交流(1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过程:光反应、暗反应。
意义:提供能量、产生氧气、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2.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答案: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包括提供能量、产生氧气、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 课后实践:观察周围植物的光合作用现象,记录并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ppt课件

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例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少数种类的细菌
2NH3+3O2 硝化细菌 2HNO2+2H2O+能量 2HNO2+O2 硝化细菌 2HNO3+能量
化能自养生物 (硝化细菌、铁细菌等)
光能自养生物 (如绿色植物、蓝细菌)
能量
6CO2+6H2O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及其应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及其应用
内部因素1:叶龄
在一定范围内,随幼叶的不断 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叶绿体 不断增多,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 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加
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保证植物及时换新叶,同时 可降低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及其应用 内部因素2:叶面积指数
总光合 O2的产生/生成量
净光合
有机物的产生/制造量
CO2的吸收量 O2的释放量 有机物的积累/剩余量
呼吸
黑暗下CO2的释放量 O2的消耗/利用量(黑暗下O2的吸收量) 有机物的消耗量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及其应用
实验原理
叶片含有空气上浮
抽气 叶片下沉 光合作用产生O2
O2充满细胞间隙
叶片上浮
B
C.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发现了光合作用中氧气来自水
D.阿尔农发现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并发现该过程总与水的光解相伴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分子,释放大量的能量
B.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都能生成[H]
B
C.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NADPH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完成的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5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

实验
阳光下,植物除了能制造养分,还会产生什么物质?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绿色植物在光 照下,能产生氧气
实验
光合作用
植物的叶片中有许多叶绿体,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能够 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由叶片进入的二氧化碳制造成植物生存所需要 的养分,并释放氧气,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讨论
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养分外,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从哪里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全部从土壤中来。 B.植物所需的养分主要是来自水。 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所需的养分。 D.植物从太阳光中获取养分。 2.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成蓝 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 A.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B.光合作用需要光 C.光合作用放出氧, D.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想一想 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田野里的生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
2024秋季版
想一想
大熊猫最爱吃的是什么?
竹子爱吃什么?
想一想
想一想
热带雨林中往往很高的植物更容易存活而低矮 的植物不容易活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植物生长所需营养来自于哪里?
你们觉得他们对海尔蒙特的实验分析的合理吗?
原来以为植物的养分来自于土壤, 现在知道原来不是这样。
练一练
3 D.果实 二、判断题 1.植物的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 ( ) 2.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在有光条件下进行。( )
让科学流行起来
实验
证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制造养分
叶片的一部分用 黑色纸片遮挡了
放到阳光下,两天后取下黑纸片,被遮挡 的部位会有什么变化呢?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公开课PPT课件

在光合作用中,CO2首先被固定为有机酸,然后 再被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
不同植物对CO2浓度的响应
3
不同植物对CO2浓度的响应不同,一些植物能在 较低的CO2浓度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一些植物则 需要较高的CO2浓度。
2024/1/26
22
06
CATALOGUE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4/1/26
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 场所,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 转化过程。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 素,并分享交流讨论结果。
2024/1/26
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光合作用 的过程和原理。
6
2024/1/26
02
CATALOGUE
光合作用基础知识
7
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
2.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并分享你们对于现代生物技术在光合作用研究和应用中的看法和展望 。
2024/1/26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6
33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 素,培养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 精神和表达能力。
2024/1/26
5
本次公开课内容与结构
课程导入
通过生活实例或科学史话引入光合作用的 概念和意义。
课程总结
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并 布置相关作业和思考题。
知识讲解
27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2024/1/26
光反应阶段
光合色素吸收光能,转化为ATP 和NADPH中的化学能。
第6节光合作用(PPT课件(初中科学)43张)

暗处理
1.为什么实验前要将绿叶在黑 暗处放置一昼夜?
——使叶片内原有的 淀粉运 走、耗尽,消除原淀粉对实验 的影响。
2.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
——叶片遮光部分与 不遮光部分互为对照
3.为什么要脱去叶绿素? 叶绿素呈绿色,如不脱去,不容易视察到淀粉遇碘变 蓝的现象
4.为什么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来脱色呢? 叶绿素只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氧气
1)场所:叶绿体(厂房) 2)条件:光照(动力) 3)原料:二氧化碳、水(原料) 4)产物:有机物(淀粉)、氧气(产品)
光合作用的实质:
(1)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 [物质转化]
(2)把太阳能变成贮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 [能量转化]
阳光(光能)
有机物
(化学能)
水
光合作用
6.光合作用对人类和自然界的意义是( D ) A.是人类和所有动植物食物的来源 B.是自然界氧气的来源 C.是人类和所有动植物能量的来源 D.以上都是
7.请你仔细视察这两个鱼缸中的水草,辨认出 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为什么?
甲
乙
(1)请你仔细视察这两个鱼缸中的水草,辨认出哪 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为什么?
(不变蓝)
(变蓝)
实验表明:淀粉不是从土壤中吸取来的。
第6节 光合作用 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光 合 作 用 过 程 示 意 图
1.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 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二氧化碳
+
水
光 叶绿体
有机物(淀粉)
+
构成生物体 提供生命活动需要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节光合作用参考课件(2)

形状 方式
体的量
栅栏 靠近上表皮 圆柱形 整齐
组织
像栅栏
较多
海绵 靠近下表皮 不规则 组织
疏松 像海绵
较少
叶脉 输导组织
“骨架” ——支持作用
叶脉 导管 —— 输送水分和溶解在
水中的无机盐
输导
作用
筛管 —— 输送有机物
探究归纳:
1.表皮:
叶片有哪些结构 ①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射
入,角质层可防止水分散失,起到保护的作用
假如我是农民
同样大小一块地你会采取哪种种植方式来获得最大的收 获?
甲 乙
丁
合理密植
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 照,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四、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
立体种植
韭黄和韭菜的区别?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本课小结
二氧化
过程:碳 + 水
光 叶绿体
淀粉
+
氧气
光合 实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作用 意义: 1、食物来源。
实验结果分析:带有火星的火柴棒伸入到试管后,又重 新燃烧。这表明试管中收集了氧气,它有助燃作用, 从而使火柴棒复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绿色植 物在光照下产生了氧气。
这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
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课本P72
(吸收二氧化碳) (无二氧化碳) (有二氧化碳)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 氧气 的过程, 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实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二氧化碳+水
光能 叶绿体
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有机物质的来源?(CO2) O2的来源?(H2O) 光合作用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挖掘光合作用的潜力?
超级稻、高光效能源植物 … … 袁隆平院士、匡廷云院士
光
CO2+2H2O* 叶绿体
(CH2O)+ O2*+ H2O
氧化剂 还原剂
光合作用的意义:
把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的重要途径
人类面临 五大问题
人口 粮食 能源 资源 环境
依赖 光合生产
因此,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规律,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 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愈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第2节 能量转换细胞器 —— 叶绿体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绿体(chloroplast)是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细胞器。
叶绿体的基本结构:
约合成5×1011t/y 有机物 ; 同化2.0×1011t/y 碳素 (6400t/s)。 “绿色工厂”
巨大的能量转换过程
将3.2×1021J/y的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维持大气中O2和CO2的相对平衡
释放出5.35×1011t氧气/y 。 “环保天使”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获得食物、能量和氧气的根本途径。
80%丙酮 95%乙醇 丙酮:乙醇:水(4.5:4.5:1)
称取新鲜去大叶脉的菠菜叶片3g,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 碳酸镁及5ml 95%乙醇,研成均浆,过滤入25ml 容量瓶,分别用5ml 95%乙醇冲洗研钵3次,冲洗液同样过滤,收集滤液,倒入容量瓶中, 最后用95%乙醇定容至25ml,放入暗处备用。
荧光(fluorescence): 第一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
绿 490~ 550 230
黄橙红 550~ 585~ 640~ 585 640 700 212 196 181
远红 700~ 740 166
红外 >740
85 低
光合色素分子对光能的吸收及能量的转变示意图
基态:能量的最低状态 激发态:高能、不稳定状态 物质吸收光子→原子中的e重新排列→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对于Chl分子: Chl + hγ= Chl* Chl*处于不同激发态:吸收红光→第一单线态;吸收蓝光→第二 单线态。第二单线态的能量>第一单线态。
处于高能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会迅速释放能量回到基态; 处于第二单线态的Chl*以热的形式释放部分能量降到第一单线态; 处于第一单线态的Chl*以下列多种形式释放能量回到基态。 1) 释放热量 2) 发出荧光(第一单线态→基态)和磷光(第一三线态→基态) 3) 诱导共振(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
二)类胡萝卜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1) 8个异戊二烯单位形成的四萜; 2)两头对称排列紫罗兰酮环; 3)不饱和C、H结构,疏水、亲脂。
β-胡萝卜素
叶黄素
三)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
叶绿素:
强吸收区: 640-700nm(红), 400-500nm(蓝紫);
不吸收区: 500-600nm (呈绿)
β-胡萝卜素:
第4章 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第1节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及意义 第2节 能量转换细胞器 — 叶绿体 第3节 光合色素 第4节 光反应 第5节 光合碳同化 第6节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第7节 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第1节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及意义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CO2和水合成有机物,
第3节 光合色素(叶绿体色素)
✓ 叶绿素(Chlorophyll): Chl a, b ✓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 胡萝卜素 & 叶黄素 ✓ 藻胆素( Phycocobilins) :藻类光合色素
一)叶绿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1. 卟啉环头部:
4个吡咯环,其中心1个Mg与4个环上的N配位结合; 带电,是发生电子跃迁和氧化还原反应的位置; 呈极性,亲水,与类囊体膜上的蛋白结合。
强吸收区: 400-500 (蓝紫); 不吸收区:500以上(呈黄色或红 棕色)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 3∶1
叶片衰老过程中或逆境下, Chl较易降解,而Caro比 较稳定。
三)叶绿素的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颜色 紫外 波长 100~ (nm) 400 能量 400
高
紫 400~ 425 290
蓝 425~ 490 274
2. 双羧酸尾部:
一个羧基在副环(E)上以酯键与甲醇结合—甲基酯化; 另一个羧基(丙酸)在D环上与植醇(叶绿醇)结合— 植醇基酯化; 非极性,亲脂,插入类囊体膜的疏水区,起定位作用。
叶绿素提取:
纯的有机溶剂不能打破叶绿体色素与蛋白质的联系,所以 必须用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并有少量水存在时,才能将 叶绿体色素提取出来。
由双层细胞膜围成的、通常呈椭圆形的相对独立的细胞器(亚细胞单位); 内外膜之间的空隙为膜间隙 ; 类囊体(Thylakoids):由膜构成的囊状结构。每个类囊体的膜围成一个腔, 腔内充满水和盐类; ——基粒类囊体(grana thylakoid, 基粒片层~lamella) ——基质类囊体(stroma thylakoid, 基质片层) 基质:不定型凝胶状,含丰富的酶、核酸、嗜饿体、核糖体、淀粉粒等。
诱导共振: Chl1 + hγ → Chl1* Chl1* + Chl2 →Chl1 + Chl2*
以诱导共振方式传递的能量用于光合作用; 诱导共振仅发生在处于第一单线态的Chl回到基态的过 程之中; 吸收了蓝光、处于高能态的Chl先以释放热能形式回到 第一单线态,然后第一单线态→基态。 ∴ 在能量利用上蓝光没有红光高。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 摘自1988年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 布光合作用研究成果获奖的评语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诺贝尔奖
Wilstatter(1915)纯化叶绿素并阐明其结构; Fischer(1930s Emerson-光合单位)叶绿素化学; Calvin等(1962)阐明光合碳循环; Woodward(1965)合成叶绿素分子; Mitchell(1978)ATP合成——化学渗透学说; Deisenhofer等(1988)阐明光合细菌反应中心结构; Marcus(1992)生命体系(包括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体系; Walker等(1997)ATP合酶的动态结构和反应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