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咨询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心理案例,分析大学生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案例一:学业压力小李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他最近感到非常焦虑,因为他即将面临期末考试。
小李的焦虑主要源于对成绩的过分关注和对未来的担忧。
他担心如果成绩不理想,会影响到自己的奖学金申请和未来的就业机会。
这种压力让他夜不能寐,甚至出现了轻微的厌食症状。
分析:学业压力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小李的情况反映出他可能存在完美主义倾向,对成绩的期望过高,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此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是造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议:小李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成绩并非决定未来的唯一因素。
同时,他可以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学习一些压力管理的技巧,如时间管理、放松训练等,以减轻焦虑感。
案例二:人际关系困扰小张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她最近在宿舍关系中遇到了问题。
她发现自己与室友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这让她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
小张尝试过与室友沟通,但效果并不理想,这让她感到更加沮丧。
分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小张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沟通方式不当或者个性差异导致的。
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有效的沟通和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小张可以尝试采用更为积极的沟通方式,比如主动倾听室友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寻求共同点。
此外,她也可以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案例三:未来规划迷茫小王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他即将毕业,但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感到非常迷茫。
小王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这种不确定性让他感到焦虑和迷茫。
分析:未来规划迷茫是大学生在毕业前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王的情况反映出他可能缺乏自我认识和职业规划的能力。
大学生健康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在大学生活中,由于生活习惯、心理压力、性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案例将针对大学生健康教育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小李,女,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
近期,小李在宿舍发现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小王出现了异常情况。
小王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明显下降。
经过询问,小王表示自己最近经常感到疲惫,睡眠质量差,心情烦躁,而且最近一段时间没有进行过体育锻炼。
在进一步的沟通中,了解到小王在大学期间,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心理负担较重。
同时,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均衡,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为了帮助小王改善健康状况,小李向辅导员反映了这一情况。
辅导员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了一场针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讲座,邀请了校医院医生和心理健康专家进行授课。
讲座内容包括:大学生常见疾病预防、心理健康调适、生活习惯改善等。
讲座结束后,辅导员对小王进行了个别辅导,帮助她调整心态,改善生活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王的状态逐渐好转。
她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调整作息时间,合理安排饮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在心理方面,她学会了如何应对压力,调整心态。
如今,小王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活力,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三、案例分析1.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案例中,小李通过发现同宿舍同学小王的健康问题,及时向辅导员反映,促使学校开展健康教育。
这充分说明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预防和应对各种健康问题。
2. 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1)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相关推荐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精选6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1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本次调查方式是在我的同学之间采取随机抽样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借助腾讯QQ进行问卷发放,也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支持。
这次调查一共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本科及大专的在校大学生,男70名女50名,一共收回108份具有分析价值的问卷。
这次调查得到了同学的大力配合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和较高的可信度。
二、调研分析(一)、人际关系问题根据调查可发现,有的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负的心态,待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总想表现自己,经常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
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示自己的思想,例如调查中发现有4%的同学当自己不受到别人理解时会和别人冲突,缺乏理性,15%的同学会有不同程度的怨愤和心情压抑!不愿和同学交流、合作,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另外,大学生之间由于个性、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也容易产生冲突,导致有些大学生相互冷漠,甚至仇视打击对方,长此以往,她们就会在内心积聚心理问题,极易产生心理疾病。
(二)、学业问题调查发现14%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就是三点一线之间教室、寝室、食堂缺乏激情与热情枯燥乏味。
据了解学业上的主要问题是:(1)学习压力大;(2)学习动力不足;(3)学习目的不明确及学习成绩不理想;(4)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三)、恋爱与性的问题大学生大都处18~25岁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已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不少大学生开始谈恋爱,但在如何处理恋爱与性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
(四)、情绪问题在情绪方面调查发现,12%同学不敢在同学面前大声说话,这反映了一些情绪问。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优秀6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优秀6篇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报告篇一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柳某,男,15岁,汉族,系我校初三学生,个头不高,身体胖瘦适中。
父亲为乡下学区副校长,母亲为县医院护士。
(二)、个人成长史求助者系家中长子,母亲体健,足月顺产、孕育期间未服任何药物、也未有任何不良反应,婴儿时期,一切正常,一岁左右、父母离异,父亲忙于教育工作而疏于照料,求助者由爷爷奶奶抚养照顾,爷爷和奶奶对其娇惯溺爱,从小意志脆弱、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3岁时,父亲把求助者接到所在单位念书,那时,父亲升任副校长,业务繁忙,并且染有赌博不良嗜好,对其要求甚为严格,但很少与其沟通交流,小学阶段学习优异,深得师生夸奖,但胆小怕事,与学生交往很少,10岁那年,父亲续弦,继母除生育一妹之外,又带来一妹,继母对其百般呵护,但求助者仍旧感觉不到温暖,两年前,求助者离开乡下父母考取县城这所初中寄宿制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求助者喜欢上了这所环境怡人、书香浓郁的美丽校园,学习劲头有增无减,成绩处于班上中上游,性格比以前稍微开朗些,结交了一些要好。
但做事仍显自信心不足。
(三)、精神状态求助者穿着干净整洁,说话思维清晰、完整,说话过程中流露出紧张焦虑情绪。
(四)、身体状态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精神遗传史,家人身体健康,最近失眠多梦,委屈烦躁、焦虑,情绪低落。
(五)、社会功能惧怕数学老师批评、害怕与数学老师交流,数学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数学成绩有所下降。
(六)、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为170,其中焦虑为3分、抑郁为2分、个人关系为2分。
其他因子均低于2分。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主诉:最近一个月以来,求助者心神不宁、委屈郁闷、紧张焦虑睡眠不佳,数学课上,注意力无法集中、心情难以平静,学习效率下降。
个人陈述:一个月前,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正当求助者伏案疾书认真答卷时,“嗖”一声一个圆纸球不偏不倚落在求助者桌上,原来前桌想试图与求助者侧面的好友核对试卷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学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因此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从中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案例一,王小明,大一新生,来自农村。
他在大学刚开始适应不良,感到孤独和无助,经常情绪低落,不愿意与同学交流。
他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有很大的差距,对未来充满焦虑和恐惧。
案例分析,王小明的案例反映出一部分农村学生在进入大城市的大学后,由于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出现了心理问题。
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以适应新的环境。
解决方法,学校可以加强对农村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同时,学校可以建立农村学生互助小组,让他们之间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案例二,李华,大二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最近却出现了学习疲劳和厌学情绪,经常感到精神压力很大,甚至出现了失眠的情况。
案例分析,李华的案例反映出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可能承受着更大的学业压力,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
解决方法,学校可以加强对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怀,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业压力,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学校可以开展学业压力释放活动,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案例三,张三,大三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感到自己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经常因为自卑而不愿意参与班级活动和社交活动。
案例分析,张三的案例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原因造成的,需要及时引起重视。
解决方法,学校可以开展自信心培养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问题,重建自信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大学心理教育案例分析题(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王,男,20岁,大一新生,来自我国南方某农村地区。
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人交往较少。
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小王感到非常不适应,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案例分析1. 小王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1)环境适应问题:小王来自农村,生活习惯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他在生活中感到不适应。
(2)学习压力:大学课程繁多,学习方式与高中有很大不同,小王在学习上感到压力较大。
(3)人际关系问题:小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同学交往较少,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孤独、焦虑。
2. 心理教育干预措施(1)开展心理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新生讲解心理知识,帮助同学们了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2)开展团体辅导:组织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互相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3)个别心理咨询:针对小王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同学,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4)加强师生沟通: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三、案例总结通过对小王等心理问题同学的干预,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应重视心理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学生也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男,20岁,大一新生。
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小城市,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进入大学后,小明感到非常不适应。
他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困难,尤其是在课堂上,他害怕被老师提问,担心自己回答不上来。
此外,小明还经常感到焦虑和失眠,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案例分析:1. 个体因素:小明来自偏远地区,可能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
同时,他的内向性格和不善言辞可能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自卑和焦虑。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大全五篇)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大全五篇)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案例简介: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
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
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
小A 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原因分析]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
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
[解决方法]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克服呢?1.认清嫉妒的危害如前所述,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也伤害了自己、贻误自己。
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
认清这些是走出嫉妒误区的第一步。
2.克服自私心理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
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
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
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机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
“人贵有自知之明”。
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就一定能超越别人。
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大学生心理报告分析案例

大学生心理报告分析案例引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师,我接触过许多大学生并听取他们的心理困扰。
本报告将分析一位名叫李明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建议。
背景信息李明,男性,大二学生,主修计算机科学专业。
他在初中和高中期间一直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社交圈广阔。
然而,进入大学后,李明开始感到压力增加,对学业和人际关系都感到困扰。
问题描述1. 学业压力:李明在大学的课业负担过重,学习任务繁重,并且感到自己的学习能力下降,经常焦虑和担心考试成绩。
2. 社交困难:李明很难与同学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
他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兴趣爱好和话题不太一致,导致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
3. 自卑感:李明开始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认知,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如他人,并产生了自卑感。
测量工具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李明的心理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测量工具:1. 哈佛大学焦虑量表(HASS)2. 社交焦虑量表(SAS)3. 自尊感量表(SES)测试结果分析1. 哈佛大学焦虑量表得分:李明的HASS得分为55分,高于平均水平(45分)。
这表明他对于学业的焦虑程度较高,对考试结果产生了过多的担忧和忧虑,导致他在学习中难以集中注意力。
2. 社交焦虑量表得分:李明的SAS得分为48分,高于平均水平(40分)。
这显示出他对于社交场合的焦虑感较强,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友谊,忧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他人不一致。
3. 自尊感量表得分:李明的SES得分为32分,低于平均水平(40分)。
这意味着李明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尊感缺失,自卑感较强。
分析与建议基于以上测量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分析与建议:1. 学业压力:李明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将焦虑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他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一些应对学习压力的技巧,如放松训练和时间管理等。
2. 社交困难:建议李明主动参加校园社团和活动,结识更多的人,并尝试参与他人感兴趣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A.生理因素
1 大脑的器质性病变 2 躯体疾病各种躯体疾病 3 遗传因素 4 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B.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文化交叉、 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
大众传媒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 手段越来越丰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 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传播 速度极大提高,信息容量无限增大。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与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二、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沉痛的现实、惨重的代价
• 2002年2月24日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的大三 学生马晓明仅仅因为学习成绩差被学校勒令 退学,害怕让家人知道,这个21岁的青年竟残忍地 杀死了自己的奶奶和父亲。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入学适应问题 2. 学习心理问题 3. 人际交往问题 4. 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 5. 与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 6. 与自我发展和人格发展有关的心理问题。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A. 生理因素 B. 社会因素 C. 家庭环境因素 D. 学校因素 E. 个体因素
药家鑫事件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 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 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 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 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 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 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 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逃 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 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 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 2002年3月,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大四学生刘海洋 用硫酸和火碱等化学物质向北京动物园的熊泼去 ,5只黑熊、棕熊和马熊先后被烧伤致残。
4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宿 舍发现四具死尸,死者均为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0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随后,公安部发出了A级 通缉令,在全国悬赏20万捉拿犯罪嫌疑人马加爵。4月 24日,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故意杀人案一审作出判决, 马加爵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人的心理事件不过是社会事件的 心理层面。
不受制约的权力和疯狂的社会, 对于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是巨大 的。
观察一下发现:整个社会心理就 是焦虑、怨恨、冷漠、恐惧、不 安全感、不确定性弥漫于中国社 会。失去正义和道德的看守后, 人性的残忍和暴虐,便随时等待 机会发泄。正是在以上背景下, 有了撞人后又杀农妇的西安大学 生药家鑫的残忍。
【思考】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以下八条: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健康 (三)意志健全 (四)人格完整 (五)自我评价客观良好 (六)人际关系和谐 (七)适应能力强 (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讨论】大家观察到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2、孤独感和自卑感
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 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许多新生在入学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 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是他们感到非常失 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
3、情感问题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
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新生
5
2005年4月22日北大03级中 文系一女生从北大逸夫苑理科2 号楼9层楼顶跳下,当场死亡。 据说这个女孩生前在北大BBS上 发帖子写道———“我列出一 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 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 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 写的……对于亲人,我只能够无 奈,或许死后的寂静,就是为 了屏蔽他们的哭声,就是能让 人不会在那一刻后悔。”
这些血淋淋的校园恶性事件 告诉我们什么?!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切需要社会关注:
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其 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郁闷”、“变态”成为学生们的口头禅。
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 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
在校大学生中存在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感障 碍、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
“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
次。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感情是其
在大学意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
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4、就业焦虑
人们认为“90”后似乎没有什么责任 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 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 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而他们 入学之际正逢大学扩招一代毕业及金融危机 ,造成大学生的就业率下滑,加之许多新生 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新生们 的就业焦虑感。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 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 四海聚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宿舍时不免产生一些列的摩擦 。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 响。有些还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 合说话等。
四大心理危机困扰90后大学生 人际交往障碍最普遍
1、人际交往障碍
这一点可能是“90”后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人际交往主 要靠电话、短信、QQ及MSN等方式,而传统的聚会、信件等沟通 方式则不受青睐。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7.4%和13.8%的“90后” 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 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