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防雷与接地浅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物防雷

【摘要】:雷电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地球上任何时候都有雷电在活动。因此,了解雷电并掌握正确的预防措施和自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雷电主要有四种类型:直击雷、感应雷、雷电侵入波、球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安装应该将外部防雷装置、内部防雷装置、建筑物外的环境及至小区的防雷装置进行整体统一的考虑。建筑物防雷设计,应认真调查地质、地貌、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因地制宜的采取防雷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民用建筑将防雷分为三类,根据三种类别对建筑物进行保护。

关键词:雷电直击雷感应雷雷电侵入波球雷

一、雷电的形成

雷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雷在形成过程中,某些部分积聚起正电荷,另一部分积聚起负电荷,当这些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放电现象。这种放电有的是在云层与云层之间进行,有的是在云层与大地之间进行。后一种放电也就是落雷,会破坏建筑物、电气设备,伤害人畜。这种放电时间短促,一般约50~100微秒,但电流则异常强大,能达到数万安培到数十万安培。放电时产生强烈的光,这就是闪电。闪电时,将释放出大量热能,瞬间能使空气温度升高1万~2万℃,空气的压强可达70个大气压。这样大的能量,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往往会造成火灾和人畜的伤亡。

雷电的产生原理:当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那么,由于同一种物质质量相当,又带上相同的电荷。经过运动,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重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下部(一般为负电荷);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轻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一般为正电荷)。这样,同性电荷的汇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当异性带电中心之间的空气被其强大的电场击穿时,就形成云间放电。当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二、雷电的主要特点

1.冲击电流大。其电流高达几万至几十万安培;

2.时间短。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微秒;

3.频率高。雷电流变化梯度大,有的可达10千安/微秒;

4.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三、雷电- 频率特性

在任何给定时刻,世界上都有1800场雷雨正在发生,每秒大约有100次雷击。在美国,雷电每年会造成大约150人死亡和250人受伤。全世界每年有4000多人惨遭雷击。在雷电发生频率呈现平均水平的平坦地形上,每座300英尺高的建筑物平均每年会被击中一次。每座1200英尺的建筑物,比如广播或者电视塔,每年会被击中20次,每次雷击通常会产生6亿伏的高压。

每个从云层到地面的闪电实际上包含了在60毫秒间隔内发生的3到5次独立的雷击,第一次雷击的峰值电流大约为2万安培,后续雷击的峰值电流减半。最后一次雷击之后,可能会有大约150安培的连续电流,持续时间达100毫秒。

经测量,这些雷击的上升时间大约为200纳秒或者更快。通过2万安培和200纳秒,不难计算得到dI/dt的值是每秒10^11安培

四、雷电- 危害

雷电危害

闪电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户外受到袭击。他们每3个人中有两个幸存。在闪电击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龄大都在10岁至35岁之间。死者以在树下避雷雨的最多。

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五、雷电- 防雷须知

雷电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是主要的破坏源,其危害有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由架空线引导的侵入雷。如各种照明、电讯等设施使用的架空线都可能把雷电引入室内,所以应严加防范。

一、雷击易发生的部位

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

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

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本等;

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别易遭雷击;

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六、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下式确定:

N=k*Ng*Ae 其中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k:校正系数;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

2.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应按下式确定:

Td:年平均雷暴日。

国际上已确认Ng与年平均雷暴日Td为非线性关系。

建筑物等效面积Ae应为其实际平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高度在100m以下按滚球半径100m(即吸引半径100m)考虑。其相对应的最小雷电流约为kA,接近于按计算式以积累次数P=50%代入得出的雷电流I=32.5kA。在此基础上,导出计算式(附1.4),其扩大宽度等于。该值相当于避雷针针高H在地面上的保护宽度(当滚球半径为100m时)。扩大宽度将随建筑物高度加高而减小,直至100m时则等于建筑物的高度。如H=5m时,扩大宽度为m,它约为H的6倍;当H=10m时,扩大宽度为m,约为H的4.4倍;当H=20m时,扩大宽度为=60m,为H的3倍;当H=40m 时,扩大宽度为=80m,为H的2倍;当H=80m时,扩大宽度为=98m,约为H的1.2 倍。2).当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时,如按吸引半径100m考虑,则不论高度如何扩大宽度总是100m,有其不合理之处。所以,当高度超过100m时,取扩大宽度等于建筑物的高度。

此外,关于周围建筑物对Ae的影响,由于周围建筑物的高低、远近都不同,计算很复杂,因此不予考虑。这样,在某些情况下,计算得出的Ae值可能比实际情况要大些。

七、建筑物外部防雷系统及防护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