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进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进展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城市与农村、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等之间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中心和主要载体,而农村则是城市的附庸和依附。
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协调的关系,这种不平衡和不协调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城市和农村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市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中心,而农村则是城市的附庸和依附。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消除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剥削和对立,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城乡关系的演变和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我国城乡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进展1. 城乡发展的历史变迁我国城乡关系的研究首先要回顾城乡发展的历史变迁,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农业社会,并以农业为基础,农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载体。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现代生产关系的中心,城乡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这种历史变迁对我国城乡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对于理解城乡关系的演变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城乡差距和城乡融合在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城乡差距日益加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日益突出。
研究城乡差距和城乡融合成为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分析城乡差距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城乡融合的路径和途径,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内容提要】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发展进程/当前形势/未来任务geography in china/past progress/present situation/future direction.【正文】1 50年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辉煌成就1.1 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一些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并属理科。
在各大区与省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地理学系,师资培养有很大进展。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地理学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发展。
在“文革”前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分专业教学,以二三级分支建立专业,加强了数理化自然科学,增加了实践时间,使地理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
在为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地理学研究机构逐步增加,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
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综合性的地理学研究机构和有地区特色且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问题的专业性地理学研究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建立的研究机构更多。
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得到复兴,促进了应用地理、计量地理、旅游地理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由地球信息科学家开拓的gis在全国学术界和社会许多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地球信息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地理信息科学基本体系。
地理学研究机构和地理研究的发展,使地理学在为国家目标服务和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以任务带学科”,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以任务带学科”是我国50年来地理学取得蓬勃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也在逐渐加深。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
接着,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人口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与新型城镇化、全球化、生态文明等时代主题相关的研究。
本文还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的困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跨学科合作的不足等。
本文展望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大数据、遥感、GIS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文地理学有望在理论创新、方法改进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面对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中国人文地理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特色。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
在历史演变中,中国人文地理学始终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探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扩散和变迁。
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关注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等现象。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均衡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等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关注社会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和迁移、社区发展等议题。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方创琳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0,No.12Dec.,2011收稿日期:2011-03;修订日期:201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22B03)。
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E-mail:fangcl@1470-1478页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方创琳1,周尚意2,柴彦威3,陆玉麒4,朱竑5,冯健3,刘云刚6(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4.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5.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6.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摘要: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
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研究进展

第2 第1 4卷 期
20 0 8年 1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nl f l egU iesy N t a SineE io ) ora o  ̄ n nvr t( a rl cec dt n Ci f i u i
了.
交错带主要受人类 长期农耕活动干预和影响形成
的 ,边 际性 种 植 业 和 草 地 畜 牧 业 并 存 的 特 殊 生 态一 经济 一社 会复 合生 态 系统 .
从 以 上几个 概 念 可 以看 出 , 由赵 松 乔 、 培军 史 L 的 自然 要 素的界 定 到 周涌生 态 景 观 和生 产 厅式 概
主 的时期 都 是 气候 相 对湿 润 时 期 ,在 气候 干 湿 转 变时期 , 以农 牧 交 错分 布 为 特 点 . 自然 环 境 的变 化
大的. 部分学者从 自然 、 生态 、 土地利用 、 经济等角
度 对农 牧交 错 的 区域进 行 了划 分 . 不 同 区域 的研 为 究提 供 了科 学 的依据 . 松乔 (9 1先生 通 过对 内 赵 19 )
关于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很多 ,具有代表性的
主要 有 以下几 种. 牧交 错 带 的概 念最 早 出现 在赵 农
松乔的文章 中( 赵松乔 ,9 3 , 15 )他称其为农牧过渡 地带 , 年降水量在 4 0 m上下. 0r a 史培军(9 9认为 18 ) 农牧交错带是指北方半湿润农业区与半干旱草原 牧区接壤过渡处的半农半牧 区. 周涌(9 9 总结农 19 )
北方农牧交错带在全 国的经济发展 中占有重
要 的 战略 地位 , 不仅 被 纳 入 “ 它 三北 ” 护林 工 程 防
括 ,最后到程序 的地理特征和复合生态系统的总 结, 从静态 的描述到动态的区域 , 五十年代 自然 从 因素对该 区的影 响到九 十年代人 文 因素 的重要 性, 从植被学 、 地理学 、 生态学的角度 的单一研究 到生态 、 社会 、 济的综合研究 , 经 半个世纪 以来农
中国特色人地关系构建的三重逻辑

中国特色人地关系构建的三重逻辑目录1. 中国特色人地关系的构建意义 (2)1.1 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需求 (3)1.2 国家发展战略的体现 (4)2. 人地关系的传统理论与实践回顾 (5)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地关系的观点 (6)2.2 西方人地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7)2.3 中国传统人地关系思想 (9)3. 构建中国特色人地关系的现状分析 (10)3.1 人口与资源环境状况 (11)3.2 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 (12)3.3 人地关系政策的成效与挑战 (13)4. 构建中国特色人地关系的策略选择 (14)4.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 (15)4.2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16)4.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8)5. 人地关系构建中的制度与政策创新 (20)5.1 法律制度与人地关系的保护 (21)5.2 政策体系与人地关系的协调 (22)5.3 地方实践与案例分析 (24)6. 国际化视角下中国特色人地关系的未来展望 (25)6.1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互动 (26)6.2 国际合作与人地关系发展的机遇 (27)6.3 中国角色与人地关系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28)7. 实施路径与对策建议 (29)7.1 加强人地关系理论研究 (31)7.2 优化人地关系政策体系 (32)7.3 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33)1. 中国特色人地关系的构建意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人地关系构建的核心,通过优化人口分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条件。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是中国特色人地关系构建的重要原则,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人地关系构建的基本要求,通过优化区域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措施,实现区域间、城乡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

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资源环境基础的影响与响应。
文章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和整合,揭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基础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人地关系演进规律的理解,而且可以为资源环境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人地关系”和“资源环境基础”的基本概念,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将概述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包括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安排,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的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人地关系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演变。
从古至今,中国人地关系的演进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利用。
在远古时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依赖和顺应。
原始社会的人们依靠采集、狩猎等方式生存,对自然环境充满了敬畏和崇拜。
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定居并从事农耕活动,人地关系逐渐由依赖转向改造和利用。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地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大规模开垦土地、修建水利设施、改变河流走向等,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物和物资需求。
然而,这种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改造也导致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和冲突。
社会文化地理学在中国近10年的进展

社会文化地理学在中国近10年的进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近十年来社会文化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社会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文化、社会和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文化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发展。
本文将首先概述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介绍近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
接着,本文将分析这些领域和问题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并探讨社会文化地理学在中国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方向。
本文还将对社会文化地理学在中国的实践应用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读者全面了解近十年来社会文化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在中国近十年的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深和本土研究实践的积累,中国的社会文化地理学者在吸收和借鉴国际前沿理论的也注重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逐步构建起符合中国语境的理论框架。
在理论框架方面,社会文化地理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景观和空间分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多元和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认同、地方感、空间实践等议题,试图通过空间与文化的交互作用,揭示社会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演变和机制。
同时,中国学者也积极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多元理论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地理学理论框架。
在研究方法上,近十年的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更加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运用GIS、空间句法、社会网络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格局进行可视化呈现和深入分析。
同时,也注重运用访谈、问卷、参与观察等社会学研究方法,深入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机制和个体经验。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不仅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增强了研究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近十年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还注重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作者:方创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刊名:地理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GRAPHICA SINICA年,卷(期):2004,59(z1)被引用次数:12次1.郑度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2(01)2.黄秉维中国陆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19973.吕拉昌中国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选择 1999(02)4.温琰茂;柯雄侃;王峰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1999(01)5.梁留科;吴次芳;曹新向论区域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1(04)6.吴殿廷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997(01)7.仪垂祥地球表层的动力学理论 1994(04)8.史培军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997(1-2)9.金其铭人地协调论 199310.胡兆量人地关系发展规律 1996(01)11.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调控 199912.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2(02)13.王爱民;缪磊磊冲突与反省-嬗变中的当代人地关系思考 2000(02)14.张复明人地关系的危机和性质及协调思维 1993(01)15.李铁锋论人地关系危机与地球科学 1996(06)16.傅华论生态伦理的本质 1999(08)17.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 200018.吴传钧;陆大道;毛汉英紧密为国家决策服务的人文地理学 199919.王长征;刘毅人地关系时空特性分析[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01)20.香宝浅谈人地系统 1994(01)21.郭跃;王佐成历史演进中的人地关系 2002(01)22.李后强非线性系统,人地协同论与系统辨证论 1996(05)23.吴攀升;贾文毓人地耦合论[期刊论文]-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24.潘玉君;李天瑞困境与出路--全球问题与人地共生 1995(06)25.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的人地系统动力学基础 2000(ZK)26.付修勇;王金功论矛盾与和谐的人地关系 2000(03)27.李后强;艾南山人地协同论 1996(02)28.李后强;艾南山人地协同论 199529.艾南山从人文作用的定量模型到人地协同论 1996(01)30.方创琳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03(04)31.陆大道;郭来喜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 1998(02)32.刘盛佳吴传钧院士的人文地理思想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 1998(01)33.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991(03)34.王建华;顾元勋;孙林岩人地关系的系统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01)35.王黎明面向PRED问题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理论与方法研究 1997(02)36.傅祖德《人地关系辩证法》序言 1999(01)37.刘继生;陈涛人地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探讨 1997(03)38.叶岱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1(03)39.方修琦;张兰生论人地关系的异化与人地系统研究 1996(04)40.杨士军人地关系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000(10)41.夏湘远从混沌到觉醒-人地关系的历史考察 1999(06)42.蔡运龙持续发展-人地系统优化的新思路 1995(03)43.刘波天地人巨系统观 199344.高中华;徐媛媛环境危机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期刊论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45.陈国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机制 2000(03)46.吴云"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哲学、科学基础 2000(01)47.于少鹏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地关系 1997(01)48.曹诗图;王衍用梁启超的人地关系研究及其学术思想 1996(01)49.蔡运龙科学技术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995(02)50.香宝人地系统演化及人地关系理论进展初探 1999(z1)51.毛汉英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研究 199552.吴传钧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 199853.朱国宏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 199654.王爱民;樊胜岳;刘加林人地关系的理论透视 1999(02)55.阎守邕人地系统科学及其在NSⅡ建设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遥感学报 2003(06)56.杨国安;甘国辉人地系统复杂性思考[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2(03)57.左伟;周慧珍;李硕人地关系系统及其调控[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1(01)58.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1(05)59.李培祥试析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1997(03)60.方修琦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1999(02)61.朱国宏人地关系论 199562.同钰莹试论制度因素对人地关系的影响 2000(04)1.期刊论文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本文是在导师-经济地理2001,21(5)本文从人地关系属于广义的生态学范畴出发,参照生态学模式,认为人地关系概念的经典解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非经典解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广义的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存在孰是孰非问题,其差别在于操作意义的不同.人地关系及其系统的经典构型主要适合于从长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非经典构型更适合于从中短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特征,并将后者定义为开放性、人性、开发性和协调性.2.期刊论文王平.那玉林.WANG Ping.NA Yu-lin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管理学研究-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9,23(4)利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管理概念进行了演绎,设计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管理学研究的思路图,确定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划分与规划、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管理组织设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管理人员配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人类地域系统管理理论、自然地域系统管理理论等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学位论文王武科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协同研究2009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人文和自然两大系统在特定地域交错构成的一种动态的复杂开放系统,对其研究时要重视系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应从时空演化、结构解析、模型构建、仿真模拟、科学评价和要素优化方面深入。
论文以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为研究区域,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依据,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1)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演化。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是人与自然交织作用的过程,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可归纳为“人”、“地”、“人对地的作用”和“地对人的反馈”四个方面。
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挑选代表人地系统四个方面的六组要素进行系统梳理,以此为基础,详细探讨全新世以来本区域人地系统的耦合演变过程,揭示出本区域人地系统演变的历史规律和内在机理,为协调现代人地关系提供历史依据。
(2)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关联分析。
推动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根植于构成系统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相互反馈过程,对系统结构中单项因子联系的深层次剖析将有助于认识人地系统的因果反馈联系,是揭示区域人地系统内在动力机制,构建人地系统定量模拟的基础。
论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关中平原人地系统结构中各因子间的互动耦合关系,从实证角度探寻影响人地关系发展的动力因子和作用强度,揭示关中平原人地系统结构的耦合发展规律,为仿真模拟提供理论依据。
(3)基于SD模型的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仿真模拟。
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依据,根据关中平原各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模型。
通过设定系统各种控制因素,改变输入变量,模拟不同条件下的人地系统的动态行为,为有效解决关中平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时空协调问题提供方法依据。
(4)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素优化研究。
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差异大,与发展需求不匹配,是制约关中平原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解决水资源的优化问题,是关系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水资源调度系统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渭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的各种方案,获取各种调度方案的仿真结果。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出对各方案的仿真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提出了对现有水资源规划调度方案的优化措施。
论文属致力于将理论分析、实地调查和系统仿真相结合,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对关中平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作者认为进一步的研究应注重理论与现实结合,走推理逻辑化、结论科学化的路径,以构建“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器”为目标,形成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综合集成方法,这是探讨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科学化的主要途径。
4.期刊论文任启平.李平.Ren Qiping.Li Ping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结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6(11)经济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地相互作用最频繁的一个子系统.而经济结构研究是人地关系地城系统研究的核心.本文在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经济结构进行研究时,首先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结构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指出产业结构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骨架.第三,分析指出空间结构反映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素的分布格局.最后指出要素流成为联系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媒介,共同构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5.期刊论文王成超.WANG Cheng-chao基于人文视角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机理研究——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05(2)针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机理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人文视角上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用概念模型.并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从农户行为动机视角出发,采用系统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农户生计行为、生活行为和自身再生产行为的人文因素的组成和结构,深入揭示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作用机理.最后,对案例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升华,提出2点结论:基于农户行为动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农户生计行为是农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6.学位论文张洁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及其优化研究2010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巨系统,是人与地以流域为依托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变量、时间和空间相协调的耦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