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_谢守红

合集下载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引言概述:碳排放是指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碳排放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探讨碳排放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对环境温和候变化的影响。

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1 工业部门碳排放:中国工业部门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其中,能源消耗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特殊是煤炭的使用。

此外,钢铁、水泥等行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部门。

1.2 交通运输碳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普及率的提高,交通运输成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汽车尾气排放和航空业的发展,导致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因此,控制交通运输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举措。

1.3 农业碳排放:农业是中国的重要经济部门,但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农田灌溉和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农业碳排放的减少对于降低碳排放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2.1 发达国家碳排放: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业化进程较早和能源消耗较大。

美国、欧洲国家等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

近年来,这些国家开始采取减排措施,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以减少碳排放。

2.2 发展中国家碳排放: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成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2.3 国际减排合作:全球碳排放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机制,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政策,加强技术合作和资金支持,推动全球碳排放的减少。

国际减排合作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关键。

三、碳排放对环境温和候变化的影响:3.1 空气污染:碳排放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进而加剧空气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及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气候变化问题及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900字】

气候变化问题及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气候变化及应对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碳排放权交易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手段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我国关于碳排放交易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以经济学、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产业政策等部门的成果居多,从法律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深入探究的主要集中在国内法,一般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气候正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碳货币、碳关税、碳金融等问题,从国际法角度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较少。

陈科峰和陈自兰结合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践情况,对中国可以实施该项目的行业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并且通过分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项目的审批情况以及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审批程序和标准,指导我国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没有深入挖掘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毕旗凯立足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评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及为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可以提供的有益借鉴。

2韩良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法律制度,侧重研究碳货币、碳基金及交易市场的法律问题。

3王遥立足于全球碳市场的气候变化背景,对中国的碳市场定位与发展困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为促进中国碳交易发展的碳金融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4李静云综合分析了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主体间的关系及各自的立场,探索了建立一个体现气候正义的的国际法律新秩序的理想模式。

5彭江波以节能减排过程中市场化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有效作用为背景,围绕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市场化运作的价格形成机制,结合政府对市场的指导作用,深入剖析了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机制的制度基础,但不足之处是未能指出该价格形成机制在现行的CDM机制的碳价格形成方面如何结合。

1陈科峰、陈自兰:《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施》,载《化工生产与技术》2007年第3期,第60-64页。

2毕旗凯:《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与中国碳排放市场的建立》,2009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引言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造成为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层面,对碳排放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二、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碳排放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2.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特别是能源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煤炭和化工等。

这些行业的碳排放占领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很大比例。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政府的环保政策的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低碳产业和清洁能源的比重逐渐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也在减小。

3.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排放的碳排放量。

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在过去几年里有所下降,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环保政策和能源效率的提高。

然而,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仍然较高,需要进一步努力降低。

三、国际碳排放发展现状1. 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发达国家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等国家的碳排放总量较高,特别是由于其工业化进程早于其他国家,碳排放问题更为突出。

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2. 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和巴西等国家的碳排放量正在迅速增加。

然而,这些国家也在加大对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投资,努力降低碳排放。

3. 国际合作与减排承诺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纷纷签署了减排协议,如《巴黎协定》。

根据协定,各国承诺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然而,国际合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和政策协调等问题。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引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碳排放作为主要的气候变化驱动因素,其发展现状及趋势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对碳排放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未来的碳排放控制提供参考。

二、国内碳排放现状排放总量: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排放来源: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生产和消费,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费。

排放结构:我国碳排放结构中,工业排放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排放结构正在逐步改善。

排放效率: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反映出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政策措施: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碳排放,包括实施碳市场交易、提高能源效率等。

三、国际碳排放现状排放格局:全球碳排放量排名前几位的国家主要包括中国、美国、欧盟等。

国际合作: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如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清洁能源等。

减排目标:各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如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等。

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减排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策措施: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来控制碳排放,如实施碳税、提高能源效率标准等。

四、未来展望政策导向: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不断深入,各国政府将更加重视碳排放控制,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政策。

技术进步: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实现减排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将逐步减少,低碳、环保的产业将得到更大发展。

公众意识提高: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公众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将更加深入,形成全社会的低碳生活氛围。

国际合作加强: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大背景下,各国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引言概述: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分别介绍碳排放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1 工业部门碳排放:- 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工业部门是国内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些行业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

- 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行,一些企业开始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减少碳排放。

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清洁能源在国内工业部门中的应用还有待提高。

1.2 能源消费碳排放:- 煤炭是国内主要的能源来源,燃烧煤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因此,能源消费是国内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 近年来,国内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辟和利用力度,如风能、太阳能等。

这些新能源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

1.3 交通运输碳排放:-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运输成为国内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份。

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主要原因之一。

- 国内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减少尾气排放。

然而,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普及程度仍有限,碳排放问题仍然存在。

二、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2.1 发达国家碳排放:- 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较高,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进程的早期启动。

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依赖传统能源发展经济,导致碳排放量大幅增加。

-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发达国家开始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减少碳排放。

同时,一些国家还制定了严格的减排目标。

2.2 发展中国家碳排放:- 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碳排放增加的挑战。

- 国际社会鼓励发展中国家采取更加环保的发展模式,以减少碳排放。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利用。

2.3 跨国公司碳排放:-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其碳排放量也相当可观。

这些公司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碳排放。

- 部份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关注碳排放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碳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的过程,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对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探讨碳排放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我国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

以2022年为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10.06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7%摆布,位居世界第一。

2. 行业排放情况:能源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煤炭消费是最大的碳排放源。

此外,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也是重要的碳排放行业。

3. 城市排放情况:大城市的碳排放量较高,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的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

4.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我国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这得益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5. 碳市场建设:为了控制碳排放,我国逐步建立了碳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在七个省份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计划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

二、国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发达国家是全球主要的碳排放国家,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碳排放总量较高。

然而,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也在不断增加。

2. 减排承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在2030年之前减少碳排放。

但是,一些国家的减排承诺还未能兑现。

3. 碳交易市场: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碳交易市场,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来实现减排目标。

欧盟的碳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之一。

4. 跨国合作:各国之间在碳排放减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合作。

例如,中国和美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

三、未来发展趋势1. 加强政策措施:各国将继续加强碳排放管理,制定更为严格的减排政策和措施。

例如,提高能源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碳排放监管等。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引言碳排放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推进,碳排放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份。

本文将对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二、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我国碳排放总量在过去几十年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特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碳排放总量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态势。

2. 碳排放结构我国碳排放结构主要由能源消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等方面组成。

其中,能源消费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占比超过70%。

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也是重要的碳排放领域。

3.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所排放的碳排放量。

我国碳排放强度在过去几年间有所下降,这主要得益于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以及技术进步的推动。

4. 碳市场建设我国积极推进碳市场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市场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企业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国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全球碳排放总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

其中,中国、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碳排放总量最高的国家。

2. 碳排放结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结构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费,而新兴经济体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消费和交通运输。

3. 碳排放强度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

而新兴经济体的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减排措施的推进。

4. 国际合作与减排承诺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例如,巴黎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各国纷纷提出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以推动全球减排行动。

四、结论与展望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和差异。

全球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加大。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减排力度,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_谢守红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_谢守红

第30卷第5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30No.5 2016年5月Journal of Arid Land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y.2016文章编号:1003-7578(2016)05-013-06doi:10.13448/j.cnki.jalre.2016.140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谢守红,蔡海亚,夏刚祥(江南大学商学院,无锡214122)提要: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测算了1980-2012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并运用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了碳排放量与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关系。

结果显示:近3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05%;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和产业增长呈增长联接状态,但脱钩指数呈增大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倒"U"型曲线。

接着,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增长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比重和从业人口增长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能源效率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

最后,提出了交通运输业减少碳排放的建议,即促进交通运输业低碳技术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适当控制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大力倡导低碳交通方式等。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脱钩指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迅速增加,导致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呈高速增长趋势。

1980-2012年,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为10.71%,高于全社会能源消耗年增长率,是能源消耗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1]。

因此,在全球推行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模式亟需改变。

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方面,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常用的分析工具。

URobert 等分析了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4期2014年7月Vol.37No.4July 2014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谢守红,王利霞,邵珠龙(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从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碳排放和碳减排对策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目前,国内外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呈多样化发展,由于测算方法的不同、碳排放系数的标准不统一,使得碳排放测算结果不一致,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因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效率、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

在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行业,然后扩展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居民消费等领域。

关于碳减排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为低碳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综述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60(2014)04-0720-11(720~730)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 2等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将产生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在全球范围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1]。

气候变暖给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此后低碳经济被赋予了不同含义,但其主旨都是指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生态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这种以高投入、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如何控制碳排放增速和降低碳排放强度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自从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外学术界纷纷开展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其中关于碳排放的研究成为焦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和碳减排策略研究等。

1碳排放测算和分解方法研究1.1碳排放测算方法目前,世界能源需求的80%~85%来源于化石燃料,80%~90%的碳排放来源于化石燃料能源消耗[2]。

因此,化石燃料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是碳排放研究的重点,而化石燃料能源类别的划分和碳排放系数的确定又是碳排放研究的基础工作。

在能源类别的划分方面,有两种方法:一是划分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3大类;另一种是划分为原煤、洗精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其他石油制品、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细类。

碳排放的测算方法主要有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在学术界中应用最多的是排放系数法。

而在碳排放系数的确定方面,各个机构和学者的标准各不相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3]、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局(DOE/EIA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 )、日本能源研究所、日本能源研究所、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表1)。

收稿日期:2013-09-02;修订日期:2013-10-23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460);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助(JUSRP311A07)作者简介:谢守红(1966-),男,湖南新邵人,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和区域经济.Email:xieshouhong@DOI:10.13826/65-1103/x.2014.04.0104期谢守红等: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表1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Tab.1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for varioustypes of energy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局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日本能源研究所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环保局温室气体控制项目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子工业协会煤炭/tC ·t -1标准煤0.75590.7020.7200.7560.7260.74760.7480.680.702石油/tC ·t -1标准煤0.61850.4780.5850.5860.5830.58250.5830.540.478天然气/tC ·t -1标准煤0.44830.3890.4040.4490.4090.44350.4440.410.3891.2碳排放分解方法在碳排放的分解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结构分解方法SD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和指数分解方法IDA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

SDA法基于投入产出表,又可以分为两级分解法、投入产出法等[4]。

目前在碳排放因素分解中采用较多的是IDA 法,IDA 法又可以分为拉氏指数方法(Laspeyresindex )和迪氏指数方法(Divisia index )[5]。

拉氏指数方法(Laspeyres index )主要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此后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研究主要有REITLER W 等(1987)、HOWARTH R B 等(1991)、PARK S H (1992)等[6-8]。

在80年代末迪氏指数方法(Divisia index )的提出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此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很多学者采用了LMDI 方法,如BOYD G A 等(1988)、LIU X Q 等(1992)、GUO (2011)、WANG 等(2005)、徐国泉等(2006)[9-13]。

ANG B W 等[14]认为当拉氏指数方法和迪氏指数方法在分解时存在残差项,表明模型不能解释碳排放变动的部分,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费雪指数法(GFI )能够较好克服上述方法的缺陷。

2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2.1经济增长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导致地球上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日本学者KAYA Yoichi [15]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碳排放的推动力有4大因素,即人口、人均GDP、单位GDP 的能源用量、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提出了著名的Kaya 公式。

DIAKOULAKI D 等[16]运用简化的Laspeyres 模型研究了希腊1990-2002年碳排放因素,选取了人类活动、能源强度和混合燃料三个因素,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因素占150%、能源强度因素占-35%和混合燃料因素占-15%。

DOUGLAS Holtz-Eakin 等[17]对GDP 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增长,边际碳排放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研究,GUO [18]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导致中国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TIAN 等[19]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经济增长因素对碳排放变动的贡献率为42.9%。

2.2人口因素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口持续增加,人口因素对碳排放影响逐渐加大。

KNAPP 等[20]采用Granger 因果检验分析了全球人口增长同全球CO 2排放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全球人口增长是图1碳排放分解方法Fig.1Carbon decomposition method721干旱区地理37卷CO2排放量上升的原因,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同样,BIRDSALL[21]也对碳排放与人口总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增长导致了温室气体增加,全球人口增加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张小平等[22]运用STIRPAT模型,采用岭回归法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较大,人口每增加1%,碳排放相应地将增加4.699%。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普遍现象,鉴于此,MICHAEL等[23]采用PET模型(Popula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model)对美国老龄化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老龄化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2.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DEBABRATA Tal-ukdar等[24]分析了4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认为第二产业比重增加对碳排放增加有显著影响;RADOSLAW L Stefanski[25]研究了英国的数据后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碳排放呈倒“U”型的关键因素。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而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所占的比重又比较大,几乎占了总能耗和总碳排放的绝大部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障碍[26-28]。

肖慧敏[29]研究认为,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决定CO2排放的基本走向,刚性的产业结构使得单位CO2排放居高不下,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我国CO2排放产生了明显的增速效应,延缓了CO2排放倒“U”型变化过程。

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降低第二产业碳强度是今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2.4能源结构和效率中国在能源消费方面,以煤炭为主,约占70%左右。

由于煤炭的碳排放系数高于石油和天然气等,而且近年来中国煤炭消费量急剧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碳排放的快速增长。

张晓平等[30-32]研究认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中国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张雷[33]认为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国家从高碳燃料为主向低碳为主的转变。

WANG 等[34]认为降低能源强度是中国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调整能源结构对减少碳排放有重要促进作用。

2.5国际贸易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国际贸易越来越受到重视,贸易额的增长对碳排放的增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35]。

TOLMASQUIM M T和MACHADO G[36]对巴西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研究,发现巴西在1990年代CO2排放量的增加与贸易专业化向能源密集型转变存在密切关系,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致巴西碳排放增长7.1%。

GUAN Dabo等[37]分析了中国1980-2030年的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长是中国碳排放增加的三个主要因素。

宁学敏[38]基于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1988-2007年碳排放量和商品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量和对外出口贸易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LI等[39]采用输入输出分析法对1997-2007年中国进口和出口所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出口所产生的碳排放要远远高于进口所产生的碳排放,中国出口所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由1997年的10.82%上升到2007年的12.64%。

SHUI和HARRISS[40]研究了中美贸易隐含碳问题,指出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7%~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