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学说临床应用(王垂杰主编)思维导图
《 黄帝内经 养好你的心肝脾肺肾》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春笋、荠菜、韭 菜:春季养肝的
“吉祥三宝”
春天的芹菜是天 然的“降压药”
细说苦瓜在滋肝 补肾中的妙用
怒伤肝,有了火 气找“太冲穴” 来发泄
阳陵泉:防治肝 胆疾病和膝痛的
利剑
风邪引起的疾患 要靠“祛风”来
治
大敦穴:把肝气 理顺
第四章 养脾就是养后天之本
01
养好脾胃, 身体无恙
02
饮食有节, 寿与天同
03
再好的灵 丹妙药也 不如自己 的唾液
04
思伤脾, 心操多了 人易瘦
06
揉腹法: 中气和则 五脏安
05
山药,补 脾益肾的 “上品” 之药
激 活 足 三 里 穴 :1
补中益气,强 壮全身
血海穴:通治 2
各种与血有关 的疾病
3 三阴交穴:调
理妇科病的万 能穴
4 中脘穴,治疗
胃病的专家
5 突然胃疼,按
养心气最 有效的两 招
02
防治心病 须从“肠” 计议
04
精神内守 是养生治 病的根本
06
精神抑郁 要多补充 阳气
03
戌时静坐: 保管好自 己的“元 神”
05
心累是最 大的劳累, 防心劳四 字诀
红枣:补气养 1
血最无私
巧用莲子祛火 2
消燥、养心安 神
3 许多神志病需
要心经来摆平
4 手心的劳宫穴:
强心健脑的一 等功臣
《 黄帝内经 养好你的 心肝脾肺肾》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第一章 五脏精气充盈 则百病不生
02
第二章 养生首先要养 心
03
第三章 养肝就是养血 气之本
《伤寒论》少阴寒化证下利滑脱证——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少阴寒化证下利滑脱证——附思维导图伤寒论第279、280条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6)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这段主讲:论下利滑脱不禁、便脓血的证治。
讲解主症和病机:本证之下利便脓血,当是下利滑脱,大便脓血。
其病机一是肾气虚,关门不固,因而导致下利滑脱;二是脾气虚,脾不统血,于是导致大便下血,因大便中夹有黏液,仲景则称其为便脓血。
腹痛,为阳虚寒凝所致。
小便不利,为下利津伤,化源不足的表现。
治用桃花汤温阳固脱,涩肠止利。
鉴别:本条下利便脓血,属下焦虚寒,滑脱不禁,其证候特点是,下利脓血,晦黯不泽,腥冷不臭,并无里急后重,下利灼热之感,伴有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等。
热性下利的大便脓血,脓血鲜亮,气味臭秽,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如绞,口渴喜冷,舌红苔黄等。
治法温阳固脱,涩肠止利。
方剂桃花汤。
方义赤石脂温阳固脱、涩肠止血;干姜补虚温中;粳米养胃和中。
三药合用,以奏涩肠固脱之效。
方中赤石脂一半全用煮服,取其温涩之气;一半为末,并以小量冲服,直接留于肠中,取其收敛涩肠之效。
赤石脂为制作陶器的高岭土,尤其是冲服粉剂后,在消化道可以起到被覆作用和吸附作用;其被覆作用可以达到保护消化道黏膜的效果,其吸附作用则有吸收消化道水液毒素的效果,从而发挥其涩肠固脱的作用。
应当注意的是,下利滑脱,纯虚无邪的时候才可以用涩肠固脱法,如果尚有毒热或湿热邪气存留,症见里急后重,下利肛热者,则不可过早用涩肠固脱法,以免闭门留寇,酿生它变。
现代临床除用其治疗虚寒性下利滑脱之久泄、久痢外,也用其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肠伤寒病程中的肠出血;妇女崩漏、带下等病证。
但临床多根据具体情况加味使用,较少单独运用本方。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五行指气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及其运动变化(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取象比类,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特性来归类事物或现象,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来的系统结构观,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主要内容五行的特性木木日曲直——气的外展运动(蕴含上升)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是枝干曲直,向外舒展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火火日炎上——气的上升运动(更强调热)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土土爱稼稿——气的平衡运动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金金日从革——气的内收运动(蕴含下降)指“变革”的意思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水水日润下——气的下降运动(更强调冷)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相生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母子关系生我者——母我生者——子相克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所不胜”和“所胜”关“克我”者——“所不胜“我克”者——“所胜相乘即相克太过,相乘次序与相克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侮即反克,相侮次序与相克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五行制化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木、心主血脉-火、脾主运化-土、肺主宣降-金、肾主藏精-水五脏的相互关系相互资生肝藏血以济心血、心阳助脾阳运化、脾健运发益肺气、肺清隶下行以助肾水、肾藏精滋养肝血相互制约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气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气的运化,可以制约肾水的泛滥肾(水)阴的滋润上济,可以抑制心火的亢逆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清肃的太过阐释脏腑病理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水不涵木:肾阴虚→肝阴虚子病及母母子双亢、母子双虚、子亢母虚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一脏过盛:木旺乘土一脏过弱:土虚木乘相侮木火刑金:肺虚或肝旺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补母:母子两脏皆虚或子脏虚弱证泻子:母子两脏皆实或母脏的实证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补土;清心泻肝调治心肝火盛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或扶弱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抑木扶土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培土制水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涨满之证佐金平木适用于肝火犯肺证壮水制火(泻南补北)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证。
思维导图:《黄帝内经》,让老外心服口服的中医

思维导图:《黄帝内经》,让老外心服口服的中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黄帝内经中国最早医学典籍最近一则新闻火了:金银花和板蓝根在纽约脱销了......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医诊疗方法和多种中成药、中药方被列入各版本的国家版诊疗方案并被多次推荐。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蔓延,美国的中草药生意开始火爆。
板蓝根冲剂等产品出现热销缺货景象,价格也迅速上涨,自3月1日纽约宣布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以来,当地民众对中药的需求量一路飙升。
近年来,备受国人冷落的中医,已经在世界崛起。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可了针灸和中草药等传统中医药疗法,使得这种疗法得到了更多主流医学的承认。
有这样一组数据: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在使用中草药治病,针灸、植物药的运用及中医医师执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取得了合法地位。
全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制订了草药法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各种类型的传统医药机构。
祖国中医文化历史悠久,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今天分享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让世界惊叹的中医理论典籍,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是独立于西医的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成为了西方学者研究中医的必读经典,受到了很多西方医药学者的赞叹。
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中医术语,源于《黄帝内经》。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和嗅气味;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现在我们去看中医,仍然可以体验到这样古老的诊断方法,医生通过人体的特征表现来诊治病情。
中医讲究通过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病祛邪的目的,认为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又各自按五行规律相互协调和抑制,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调理一切虚劳的基本方

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调理一切虚劳的基本方金元时期,中医的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百家争鸣时期,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四位名医并称“金元四大家”,其中尤以李东垣的《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其深远。
李东垣宗法《黄帝内经》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学术思想,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脾胃学说论断,并由此创立了“脾胃学派”(又称补土派),并创立了诸多奇效良方,其中“补中益气汤”还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
如果没有仔细阅读《脾胃论》,还以为“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的第一个方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脾胃论》中,第一个方子名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简称升阳汤。
这个方子由“柴胡一两五钱,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黄芩各七钱,黄连(去须,酒炒)五钱,石膏少许”组成,煎服方法是水煎,“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
这个方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李东垣认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这种情况下,使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比较合适。
李东垣强调,“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这个方子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中药补脾胃;李东垣认为,“脾胃一伤,阳气日损”,所以用羌活、升麻、柴胡三味中药升阳气;李东垣指出,“脾胃之清气下陷,浊阴之火得以上乘”,所以用石膏、黄芩、黄连三味中药泻阴火。
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
全方十味药,实则是一个圆运动周流图。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补益脾胃的中药居于中土;而左边以羌活、升麻、柴胡升腾阳气的中药形成左旋之势;而右边以石膏、黄连、黄芩三味清泻阴火的中药形成右降之态,正如李东垣所说“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而这个方子,却能很好的进行升降浮沉,使得“阴不病阳气伸”,则诸证可愈。
脾胃虚弱,劳倦内伤,其实就是一切虚劳的根源,而这个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可以说是调理一切虚劳的基础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李东垣认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在调理虚劳的时候,首先要用温法,在李东垣的眼中,“人参、黄芪、炙甘草之甘温,益元气而泻阴火”,再加白术健脾益气,四味药起到了“甘温除热”和“甘温补虚”的妙用。
中医脉诊思维导图整理(干货版)

中医脉诊思维导图整理(干货版)导图一:中医脉诊思维导图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疗法之一,是通过观察和诊断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症。
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出中医脉诊的思维导图,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脉诊。
导图二: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基于中医理论,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和经络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如下:1. 脉搏的判断:通过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张力、深浅等因素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2. 脉象与脏腑关系:不同的脉搏变化与人体的不同脏腑有关,例如左手寸脉与心脏相关,右手关脉与肝脏相关等。
3. 脉象的变化:脉搏的变化可以对应不同的病症,例如弦脉与肝病有关,滑脉与湿热有关等。
导图三:中医脉诊的分类中医脉诊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脉证分类:将脉搏的不同变化与具体的病症进行对应,例如表证、里证、虚证、实证等。
2. 脉象分类:将脉搏的不同变化归纳为具体的脉象,例如弦脉、细脉、滑脉、洪脉等。
3. 时空分类:将脉搏的变化与时间、空间因素相关联,例如早上的脉搏变化与晚上的脉搏变化有所不同,不同部位的脉搏也会有差异。
导图四:中医脉诊的实际运用中医脉诊不仅是一种诊断疾病的方法,还可以用于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预防疾病。
下面列举一些中医脉诊的实际运用场景:1. 疾病诊断:中医脉诊可以辅助医生对某些疾病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诊断,例如对心脏病、肝病等的脉搏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健康评估:通过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健康状况,例如脉搏的频率和节律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3. 预防疾病:通过定期脉诊可以对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干预,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导图五:中医脉诊的局限性中医脉诊虽然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主观性:中医脉诊的判断结果受到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医生可能对同一个脉搏有不同的判断。
2. 经验依赖性:中医脉诊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学习门槛。
《医古文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划教材 》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訓練
單元
字
詞
醫籍 中醫
经典
教材 序
医学
漢字
名詞
詞義
中医
語法
方法
音
内容
语言文字
目录
01 《医古文》编委会
《医古文》融合出版
02 数字化资源编创委员 会
03 专家指导委员会
《医古文》编委会
《医古文》融合出版数字化资源 编创委员会
专家指导委员会
编审专家组
编写说明
上編 基礎知識
第一章 漢字 第二章 音韻
第三章 訓詁 第四章 詞彙
第六章 辭書
第五章 語法修辭
第七章 古醫籍
第二節 通假字 古 今字 異體字 繁簡
字
第一節 漢字的結構
第三節 漢字部首例 釋
第一節 音韻學的基 本概念
第二節 《廣韻》
第三節 上古音的韻 部和聲紐
第四節 古音學的運 用
第一節 古醫籍訓詁 的内容
第二節 基本訓詁方 法源自第三節 常見訓詁術 語第四節 訓詁實例分 析
第二節 詞義的内部 系統與詞際關係
第一節 詞與詞義
第三節 詞彙的變化 與詞義的演變
第一節 古文特 殊語法
第二節 修辭
第一節 辭書的 編排與檢索
第二節 常用辭 書示例
第二節 醫籍與目録
第一節 古醫籍概説
第三節 醫籍的校讀
下編 古文選讀
01
單元一 國 學經典
02
單元二 中 醫經典
03
單元三 醫 籍序文
《中医妇科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4
第十节 痛 经
06
第十二节 经行口糜
05
第十一节 经行前后诸 病
1
第十三节 经行 吐衄
2
第十四节 经行 风疹块
3
第十五节 经断 前后诸证
4
第十六节 经水 早断
5
第十七节 经断 复来
第一节 带下过 多
第二节 带下过 少
01
第一节 妊 娠恶阻
02
第二节 异 位妊娠
03
第三节 胎 漏
04
第四节 胎 动不安
第十六章 正常妊娠
第十八章 妇科检 查及妇产科常用特
殊检查
第十七章 正常分 娩
第十九章 计划生 育
01
第一节 月 经先期
02
第二节 月 经后期
04
第四节 月 经过多
06
第六节 经 期延长
03
第三节 月 经先后无定 期
05
第五节 月 经过少
01
第七节 经 间期出血
02
第八节 崩 漏
03
第九节 闭 经
第三节 癥瘕 第四节 阴挺
第一节 阴痒 第二节 阴肿
第三节 阴疮 第四节 阴吹
第一节 骨盆与 骨盆底
第二节 女性外 生殖器与内生 殖器
一 妇女一生各时期 的生理特点
二 月经的生理现象
三 卵巢的功能及周 期性变化
四 生殖器官的周期 性变化与月经
六 影响女性生殖 系统的主要内分泌
腺和激素
五 性周期的调 节——下丘脑-垂
第一节 产 后血晕
02
第二节 产 后痉证
03
第三节 产 后发热
04
第四节 产 后腹痛
06
第六节 产 后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