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概论3道家哲学

合集下载

中西方哲学思想——道家

中西方哲学思想——道家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的巨匠,于春秋战国后期创立了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老子所著的《老子》又名《道德经》被道家奉为道教基本教典。

他在面对春秋末年诸侯纷争的社会状况,曾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忘情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极端的政治主张。

(1)道法自然“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由道家首先提出,是《道德经》的中心范畴之一,“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道”的基本含义有以下三种:一是指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终极根源;二是指自然事物的运动规律;三是指社会人生的基本准则。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中所说到的“道法自然”:一是指“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二是指”道“是因顺其固有态势运行的。

用当代的观点来看就是,前者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后者揭示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性。

从当代价值观的角度出发,“道法自然“启示我们要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这是人类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前提。

(2)无为而治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

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提倡“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其基本含义是反对违背事物的自然特性而勉强作为,强调要因顺事物的自然规律、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其实,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思想中也有启示作用,“无为而治”即提倡“抓大放小”的管理思想,在小事上可以“无为”,但在大事上需要“有为”,抓好大事即可事半功倍,专管小事的话只会事倍功半;提倡人性化的管理,要求上司充分信任下属,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他们的工作不作过分的干预;提倡一种“自然化管理”,公司应该学会因势利导,尊重现实,顺应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

中国哲学概论3道家哲学

中国哲学概论3道家哲学
一、道家文化的渊源—原始宗教的思想观念 1、 母系社会的传说、观念 2、生殖崇拜 3、帝王经验、巫史文化
《庄子*盗跖篇》讲到远古人们的生活景象:“古之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老子》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1、庄子简介 2、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4、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4、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无待与无己——自由 《逍遥游》 无己的理想——真人 神人《大宗师》 无己的途径——坐忘、心斋《大宗师》《人间世》
何谓真人?真人的特点,一是真人不用心智思虑谋划一切事情;二是真人与常人有异,睡觉无梦,醒来不忧;三是真人齐生死,忘是非;四是真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师》) 何谓至人?庄子说:“至人无己”。(《逍遥游》)至人的特点是“大泽焚而不热,河汉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至人不受任何限制,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甘冥乎无何有之乡”。(《列御寇》)其根本的特点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达生》) 何谓圣人?庄子说:“圣人无名。”(《逍遥游》)圣人要“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天下》)“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知北游》)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道。”(《刻意》)
2、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自本自根,先天地生。 “有先天地生者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无成无毁,无所不在。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 道在蝼蚁、稗、瓦壁、屎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首先,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出现了诸多哲学学派和思想家。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学、道教、墨家、法家和名家等。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儒家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强调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君主有责任为人民谋福祉。

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家有孔子、孟子。

道教是中国古代独特而丰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其主要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追求自然、柔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教强调个体的修炼和自我觉悟,主张放弃欲望、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提倡以兼爱为核心的无差别亲人之道,反对阶级剥削和战争。

墨子号称“兼爱非攻”的思想,以兼愛主義為核心,主张以兼爱、非攻的道德来实现和谐社会。

法家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哲学学派,主张法治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强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名家则侧重批判和辩论,主张言辞的艺术和技巧,追求辩证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名家注重辩论的演讲和外交智谋,倡导战国时期的政治辩论,代表人物有荀子、公孙龙等。

以上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中曾经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传统。

在这些学派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视伦理道德、强调和谐共存、尊重自然、追求自由平静等特点。

这些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

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

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融合了多种元素,其中最重要的要数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

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在道教的发展和理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的特点和内涵。

一、道家哲学的特点和内涵1. 道的理念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切事物的最终真理和原则。

道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在,能贯穿一切事物,并使其运行。

在道家哲学中,追求与道的合一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2. 无为而治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认为过度干预和行动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相反,通过顺应自然的变化和流动,人们可以实现和谐与平衡。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政治、经济和个人修行中都有深远的影响。

3. 清静无为清静无为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它强调通过远离浮躁的世俗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清静无为使人们能够与内心的道相连接,寻找真理和智慧。

二、自然观念的特点和内涵1. 天人合一自然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天人合一”。

道教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的行为应该与自然法则相符,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循环。

2. 尊重自然自然观念中,道教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

人不能逆天而行,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

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道教自然观念的具体表现。

3. 弃欲返朴自然观念中强调弃欲返朴,追求简约和自然。

人们应该舍弃对物质欲望的执着,回归本真的自我。

这样才能与自然相和谐,并找到内心的平静。

三、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的影响1. 个人修行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对个人修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信徒通过修炼和悟道,追求与道的合一,达到超脱尘世和内心平静的境界。

2. 社会风气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强调顺应自然和追求简约,对现代社会中过度竞争和功利主义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3. 环境保护自然观念中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致的。

精品PPT课件----中国哲学概论-道家哲学共24页

精品PPT课件----中国哲学概论-道家哲学共24页
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精品PPT课件----中国哲学概论-道家 哲学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中国哲学概论范文

中国哲学概论范文

中国哲学概论范文中国哲学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特哲学体系,涵盖了众多思想流派和哲学观念。

中国哲学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纷争的社会背景之中。

中国哲学的出现,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智者为了寻求社会秩序和国家和平而进行思考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一系列思想流派迅速兴起,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景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礼节和道德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尊重,主张以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世界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以达到个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墨家则强调兼爱、非攻的道德原则,强调爱和平,并倡导和利于社会和谐和平的行为和行动。

法家强调强权政治和法律的严格实施,主张以大一统的国家机器来维持社会秩序。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各有侧重,但共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谐、理性、道德和平的追求。

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哲学也发生了不同的变迁。

在唐宋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禅定与觉悟的重要性,强调人与宇宙的关系,对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提升。

在现代中国,西方哲学思想也开始影响中国的哲学领域。

西方哲学的自由主义、实证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想流派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哲学提出了诸多挑战。

中国哲学界也涌现出了一批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学者和思想家,形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思潮。

总得来说,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民在探索生活、追求和谐、研究宇宙秩序和人生意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和总结。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在于它注重实践和教育的实际效果,强调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

庄子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 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 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 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道家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 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 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 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 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修真
修真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 讲究修炼神气。
《道家哲学》修真者,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刚不坏之真身。古今天下,没有不死的 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所谓: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大为炉炼作团。
肉体者,四大假合矣,虽曰父母恩赐,然父精母血本为凡俗之物,数十年后焉能不坏?何为四大?地、水、 风、火,是也。地构成骨胳肌肉和脏腑,水构成身中之血液,风构成呼吸系统,火则构成身中之恒常体温。
就中国作为东方大国而言,我们祖先从猿分化出来在亚洲东部这大片土地上战天斗地的文化创造,也是多源 发生、多维发展的。且不说新石器文化遗址已发现七千多个,遍布全国,经过长期斗争融合,已形成史前三大文 化区,又经过夏殷周三代的进一步发展,更形成了燕齐、邹鲁、三晋、秦陇、荆楚、巴蜀、吴越以及辽阳、西域 等地区性文化,其传统文化心理的特点,至今在民俗、文风中尚有遗存。仅就上述地区性文化所凝结、交织而成 的学术思想派别而言,在周秦之际已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学者对各家思想的特点已有过概括和 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学者的概述中,如《庄子·天下》概括为八家,除讲“阴阳数度”之学的阴阳家、 讲“诗书礼乐”之学的儒家、以墨翟、禽滑厘等为代表的墨家,以惠施及辩者等为代表的名家外,其余四家皆属 道家;《荀子·解蔽》所列六家,道家居三;《尸子·广泽》所列六家,道家亦居三;《吕氏春秋·不二》所列十 家,道家居五。足见先秦诸子中道家独盛,徒众而分趋,故所占比重特大。至汉初,司马淡首次总结先秦学术, 归结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在评论中也独尊道家。后班周依刘欲 《七略》撰《汉书·艺文志》。

道家哲学主张

道家哲学主张

道家哲学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

道家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人要追求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无法触及或描述,但是却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本所在。

道家哲学认为,人要追求道,就必须避免物欲、贪婪和恐惧,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够体会到道的真谛。

道家哲学还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去改变它。

因此,道家哲学强调自然而非人为的生活方式,倡导“顺其自然”的理念。

道家哲学的思想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和宗教领域。

道家哲学也吸引了许多西方人士的关注,并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
1、老子其人、其书 2、“道法自然”的宇宙观 3、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 4、“不敢为天下先”的处世哲学 5、“绝圣去智”“ 涤除玄鉴”的认识方 法
老子:春秋时周守藏室之史。作《道德经》上下篇81
章五千言。一生两件大事:著《道德经》;与 孔子相会,教导孔子。 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讲到三人: 1、李耳,老聃。春秋末年人,周守藏史。汉代许慎: “聃, 耳曼也。” 2、周太史儋。后孔子129年。 3、老莱子。隐士,与孔子同时。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 中》“娱彩戏亲”即指老莱子。
1、庄子简介
• 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 老庄申韩列 传》
• 《庄子》33篇,内外杂三部分。内篇7篇是理解庄子思想的主要篇目,为 庄子本人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为庄子学生或其后学作品。
• 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
• 唐代以后被称为《南华真经》
a
10
• 《逍遥游》 【题解】 •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
a
19
四、道家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孕育一种宗教——道教 2、哺育出中国文学艺术的自然主义风格。 3、塑造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形态。 4、影响了儒学理论形态的演变,使中国佛
学脱离印度佛学理论轨道的独立发展。
念奴娇 鸟儿问答
毛泽东
1965年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庄子·内值篇》大的概是庄。子本是人写的与。 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 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 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 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a
14
2、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 自本自根,先天地生。 “有先天地生者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 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啊哟,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许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思考题
• 道家文化的渊源是什么? •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 如何评价老子的社会政治观? • 如何看待庄子的相对主义学说? • 如何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 • 试分析道家哲学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
• 何谓圣人?庄子说:“圣人无名。”(《逍遥游》)圣人 要“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 (《天下》)“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知 北游》)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 地之道,圣人之道。”(《刻意》)
a
18
• 何谓神人?庄子说:“神人无功”。神人不食人间烟火, 不过世俗生活,“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逍遥游》)
a
6
• 《老子》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
• 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 之门,是谓天地根。”
a
7
• 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 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
身存。”
a
8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1、庄子简介 2、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4、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 何谓德人?庄子说德人“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善 恶。”(《天地》)纯真如婴儿,混沌如处子,不知财从 何来,食从何来。
• 何谓大人?庄子说大人“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在宥》)
庄子所塑造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 “德人”、“大人”、“天人”、“全人”等都表现出一 种遁世、出世、逍遥、无为、超越的理想人格特点,他们 体现了庄子的美好人格的追求,也贯注了他对理想的追求, 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a
17
• 何谓真人?真人的特点,一是真人不用心智思虑谋划一切 事情;二是真人与常人有异,睡觉无梦,醒来不忧;三是 真人齐生死,忘是非;四是真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 天。”(《大宗师》)
• 何谓至人?庄子说:“至人无己”。(《逍遥游》)至人 的特点是“大泽焚而不热,河汉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 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至人不受任何限制, 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甘冥乎无何有之乡”。 (《列御寇》)其根本的特点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达生》)
a
22
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 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 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 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 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 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 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 孔子初次入周,曾经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诉他:“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 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 孔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 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a
12
• 齐物论【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
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 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 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
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 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 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a
13
•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与“逍 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 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 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 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 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
• 无成无毁,无所不在。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 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 道在蝼蚁、稗、瓦壁、屎溺
a
15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 万物无差别 • 万物变动不居,没有稳定性 • 是非莫辨
a
16
4、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 无待与无己——自由 《逍遥游》 • 无己的理想——真人 神人《大宗师》 • 无己的途径——坐忘、心斋《大宗师》《人间世》
第三讲 道家哲学 —老庄的人生智

a
1
一、道家文化的渊源—原始宗教的思想观念
1、 母系社会的传说、观念 2、生殖崇拜 3、帝王经验、巫史文化
《庄子*盗跖篇》讲到远古人 们的生活景象:“古之禽兽 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 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 ,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