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形态胸部解剖

合集下载

胸部解剖学课件:胸壁

胸部解剖学课件:胸壁

① 平第四胸椎下缘
② 平第二肋软骨 ③ 主动脉弓与升、降主动脉移行处 ④ 平气管杈 ⑤ 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⑥ 奇静脉弓跨越右肺根 ⑦ 胸导管从右转向左行的部位 ⑧ 上、下纵隔分界 ⑨ 心包腔上界
⑩ 主肺动脉窗平面
二、胸壁的层次、结构
(一)皮肤 (二)浅筋膜:
构成 浅血管 皮神经 浅淋巴 乳腺
③由于癌肿侵及、压迫皮肤毛细淋巴管,造成淋巴管阻塞, 淋巴液淤积,引起小凹周围的皮肤出现肿胀,皮肤发生貌似 “橘皮”样改变。
(三)深筋膜及胸廓外肌
深筋膜
浅层 深层 锁胸筋膜
胸廓外肌
胸大肌 胸小肌 前锯肌
(四)胸廓和肋间结构
胸廓 肋间肌 肋间血管和神经
(五)胸廓内血管和胸内筋膜
胸部解剖学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上课注意事项
准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 安排好值日生,注意保持实验室清洁卫生。 规范实验操作过程。 注意实验操作过程安全、避免各种伤害发生。一、胸部的源自界和体表标志境界 体表标志
胸骨角 标志性意义 颈静脉切迹 肋弓 剑肋角等
1.浅动脉
来源:肋间后动脉分支 胸廓内动脉分支 腋动脉的分支
分布特点
2.浅静脉
经胸廓内静脉回流 经胸腹壁静脉回流至腋静脉 经肋间后静脉回流至奇静脉系
3.皮神经
来源:
肋间神经 锁骨上神经
皮神经的分布特点:
节段性 重叠性
4.乳房
形态结构
乳房悬韧带:位于乳腺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 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一端连于胸大肌筋 膜。对乳房悬吊起固定作用。
乳房形态变化的解剖学基础
①由于癌肿累及Cooper韧带,引起韧带挛缩,以及癌肿与 皮肤粘连、固定,牵拉皮肤,使乳房表面皮肤形成许多小凹 陷。

局部解剖学胸部

局部解剖学胸部
2. 形态结构: 乳房由皮肤、纤维组织、脂
肪组织和乳腺构成。
乳房悬韧带: 乳房结缔组织中有
许多纤维束、两端附着 于皮肤和胸肌筋膜,称 乳房悬韧带。
56
57
3. 淋巴回流:
➢ 外侧部、中央部→胸肌LN ➢ 上部→尖LN、锁骨上LN ➢ 内侧部→胸骨旁LN ➢ 深部→胸肌间LN ➢ 内侧部浅淋巴管→对侧淋巴管 ➢ 内下部→腹壁、膈下的淋巴管
间内肌与肋间最内肌之间。
37
38
•肋In间th血e 管cos和ta神l g经roo循ve肋o沟f th前e 行rib,, t在he肋ar角ran前ge方me,nt三fr者om
排u列p 顺do序wn自wa上rd而s is下th为e 静vei脉n,、art动ery脉a、nd神ne经rv。e.
39
•行胸膜腔穿刺术(抽液)在何部位进行?
锁骨下A。
➢ 前方:膈N、心包膈AV,前
下方有心包隆凸。
➢ 后方:迷走N、胸主A、交感
干、内脏大N。
食管上三角:
左锁骨下A、主A弓与脊 柱围成的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食管下三角:由胸主A、心包和膈围成。内有食管下份。
80
2、纵隔右侧面观 右肺根
➢前方:心包、上腔V、膈N、 心包膈血管。 ➢上方:奇V弓、右头臂V、 上腔V、气管和食管。 ➢后方:奇V、食管、迷走N、 交感干、内脏大N。 ➢下方:下腔V
13
④平Th主e o动rig脉in弓an的d e起nd、 o止f t处he;aortic arch
14
⑤⑤T动h脉e l韧iga带me连nt与um左ar肺te动rio脉sum ja与oritn主esry动thteo脉lteh弓fet pa之ourl处mtico;naarcrhy

人体胸部解剖实验报告

人体胸部解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和掌握人体胸部的解剖结构,包括胸壁、胸膜、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为后续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器材1. 人体胸部解剖标本2. 解剖器械: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针等3. 解剖图谱、解剖模型五、实验步骤1. 观察胸壁结构- 观察胸壁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层和骨性胸廓。

- 注意胸骨、肋骨、胸椎的形态、位置和连接方式。

- 观察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斜方肌、菱形肌等肌肉的起止点、走向和功能。

2. 观察胸膜- 观察胸膜壁层和脏层,注意其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 观察胸膜腔和胸膜窦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3. 观察肌肉- 观察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斜方肌、菱形肌等肌肉的起止点、走向和功能。

- 注意肌肉间的相互关系和协作。

4. 观察神经- 观察胸前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等神经的走向、分布和功能。

- 注意神经与肌肉、血管的相互关系。

5. 观察血管- 观察胸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等血管的走向、分支和分布。

- 注意血管与器官的相互关系。

6. 观察淋巴结- 观察腋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颈淋巴结等淋巴结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 注意淋巴结与血管、神经的相互关系。

六、实验结果1. 胸壁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层和骨性胸廓组成,具有保护、支持和呼吸等功能。

2. 胸膜分为壁层和脏层,壁层与脏层之间形成胸膜腔,具有润滑、保护等功能。

3. 胸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斜方肌、菱形肌等,具有呼吸、运动等功能。

4. 胸部神经包括胸前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等,支配胸部肌肉和皮肤。

5. 胸部血管包括胸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等,为胸部器官提供血液供应。

6. 胸部淋巴结包括腋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颈淋巴结等,具有过滤、免疫等功能。

七、实验讨论1. 胸壁的结构和功能:胸壁是人体的保护屏障,具有保护内脏、支持和呼吸等功能。

胸部制作陕西中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ppt课件

胸部制作陕西中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ppt课件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胸部
外侧部和中央部
上部
内侧部 内下部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胸部
临床联系 乳头内陷(输乳管相对变短)
乳腺癌表现 “桔皮样”改变 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乳房手术切口 : 乳房内脓肿-放射状切口 乳晕皮下脓肿-弧形切口 乳房后脓肿-弧形切口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胸部
二、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 1、浅层:较薄,胸大肌与
前锯肌表面。 2、深层:胸大肌深面 锁胸筋膜:有胸内外侧神经
胸肩峰动脉 头静脉进出 切开时应注意保护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胸部
(二)胸廓外肌层 浅 一层:胸大肌、腹外斜肌
和腹直肌上部 二层:锁骨下肌、胸小肌、前锯肌 三层:肋间肌 深 四层:胸横肌
后方:有食管后丛、胸 主动脉、胸导管、奇 静脉、半奇静脉、副 半奇静脉、右肋间动 脉。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胸部
左侧:有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 弓、胸主动脉和胸导管 上段。
右侧:有奇静脉弓。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胸部
3、动脉韧带: 动脉导管三角:
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
前界:左膈神经 后界:左迷走神经 下界:左肺动脉
内容: 左喉返神经、 动脉韧带和心浅丛。
左喉返神经紧贴动脉韧 带左侧。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胸部
(四)气管胸部 1、位置
上纵隔中央,上端平胸骨 的颈静脉切迹,下端平胸骨 角平面。
陕西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课件——胸部
(二)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人体结构胸部

人体结构胸部
还有迷走N通过 主A裂孔:平12胸椎,
还有胸导管等通过
3、血管
心包膈、肌膈、 膈上下和下位 肋间动脉和静脉
4、神经
膈神经—中央部; 6-7对肋间神经—周边部
5、淋巴:
膈上、下淋巴结
第四节 胸膜和胸膜腔
pleura and pleural cavity
脏胸膜(肺胸膜) 紧密被覆于肺表面的浆膜 壁胸膜(依贴附部位分: 肋、膈、纵膈胸膜 、胸膜顶及肺韧带) 胸膜腔 脏壁胸膜之间潜在性间隙。 胸膜腔隐窝(壁胸膜反折处) 肋膈隐窝:胸膜腔最低部位,
(4)胸廓内血管 和淋巴结
胸廓内A、V (心胞膈、肌膈和
腹壁上A、son筋膜
2)膈上筋膜
第三节 膈diaphragm
1、位置
胸腹腔之间。呈穹窿状
2、构成:由腱性部和肌性部组成。
3部:胸骨部、肋部和腰部 2角: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 2脚:左脚、右脚 2弓:内、外侧弓状韧带 3裂孔: 腔V裂孔: 平8胸椎 食管裂孔:平10胸椎,
胸廓由骨性胸廓和软组织构成。
肋间隙特点:
(1)宽度: ① 上位肋间隙大于下位肋间隙, ② 同一肋间隙前部大于后部, ③ 最宽是第二肋间隙。 (2)肋间肌: 由浅入深为: ① 肋间外肌及肋间外膜, ② 肋间内肌及肋间内膜, ③ 肋间最内肌。
肋间肌
(3)肋间血管神经:居肋间内肌和最内肌之间, 血管神经在肋角内、外侧部的动态变(见后述)
3、仅左肺前界在 第4胸肋关节 转向左至第6 肋软骨中点 移行为下界;
4、肺下界高于胸 膜下界2 个肋即: 锁骨中线第6肋、 腋中线第8肋、 肩胛线第10肋。
二、结构
1、肺叶 左肺2叶,右肺3叶 2、肺门和肺根 支气管、肺动脉和肺 静脉等出入肺的部位 称肺门;并被结缔组 织包裹称肺根。 由前向后为:肺静脉、 肺动脉和支气管=VAB 由下向上 右侧为:VAB; 左侧为:VBA; 其中肺静脉的位置是 恒定的也是最低的。

胸部

胸部
3.第1横断面或称颈根部的横断面,该断面两侧的肩关节已剖开。断面中央为第7颈椎椎体。该断面可分四 部分:椎体前部、椎体侧部、椎体后部和肩胛区。
(1)椎体前部:该部以气管为中心。在气管两侧有甲状腺侧叶的剖面,呈三角形。甲状腺侧叶的外侧有颈 动脉鞘的断面,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胸骨角
sternal angle:是胸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1、该角两侧平接第二肋。 2、向后平第四胸椎下缘,该平面为: 3、上下纵隔的分界线。 4、主动脉各段的分界线。 5、气管分叉和食管第二狭窄处。 6、胸导管由脊柱右前移向其左前处。
吸脂利弊
吸脂利弊
吸脂方法缩胸,造成的创伤比较轻微了,手术后恢复会很快,并且不会遗留疤痕。不过吸脂方法缩胸吸除的 只是脂肪,腺体吸不出来。所以缩胸幅度没有手术切除的那么大。吸脂缩胸最适合那种乳房肥大程度不太大,乳 房内脂肪含量较多的女性。
美丽标准
美丽标准
当代人美胸5个标准 1.理想位置 整体位于第2-6肋间,基底直径为10-12厘米,基底面到乳头的高度为5-6厘米,乳头位于第四肋间(约上臂 1/2处),锁骨中线凹陷处和两个乳头三点连接呈等腰三角形,两乳头的间隔大约20厘米。 2.傲人形态 最完美的乳房外形当属如同“米洛的维纳斯”一样的半球型水滴状双乳。通常乳轴高度为5cm,与胸壁几乎 呈90度,约为乳房基底直径的1/2。 3.青春动感 美丽性感的乳房应该具有良好的充盈度,会随着运动产生韵律性动感,站立或静卧时则显“水滴”般的三维 形态之美。 4.U惑乳沟 性感美胸不能没有诱人乳沟。从时尚美学视角来讲,乳沟既是乳房丰满、健康、完美的表现,也是视觉聚焦 和
胸部的横断面解剖——第7颈椎棘突和两侧肩关节上缘的连线,为颈胸分界线。由于肋骨向前下方倾斜,所 以胸骨上缘的位置,低于第7颈椎棘突。颈胸分界面是一个向前下方倾斜的面,而胸部横断面为水平切面,所以在 胸部上位水平断面的前半部有颈部的内容。胸部横断面,以胸骨角为标准断面,以10mm层厚向上、下断层,胸部 横断面男性一般有18层左右,女性15层左右。

孙永琨 局部解剖学 胸部

孙永琨 局部解剖学 胸部

五、肺
2.结构
肺叶: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2叶;右肺被斜裂 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3叶。 肺门:肺纵隔面中部的凹陷,有支气管、肺动、 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又 称第一肺门。各肺叶叶支气管和肺血管的分支或 属支等结构出入肺叶的部位称第二肺门。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饶。
一、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境界 上界: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 锁骨上缘、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 下界: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 12肋下缘和第12胸椎棘突的连线。 上部两侧:以三角肌前后缘与上肢分 界。 *由于膈呈穹隆状,故胸部表面的界线并 不代表胸腔的真正范围,肝、脾、肾等 腹腔脏器位于胸壁下部的深面,胸壁外 伤时可累及这些器官。
输乳管 乳房脓肿
乳房后间隙
乳腺癌
乳腺癌 橘皮样变
3.乳房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
6个引流方向:
外侧部和中央部:胸肌淋巴结 上部: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 内侧部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
深部:注入胸肌间淋巴结(Rotter结) 内下部:经腹壁和膈下淋巴管与肝淋巴结 相交通
乳癌转移途径: 主要侵犯腋淋巴结和 乳腺癌肝转移
胸骨旁淋巴结,淋巴 回流受阻时,可转移 至对侧乳房或肝。
乳癌根治术
3.乳房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
6个引流方向:
外侧部和中央部:胸肌淋巴结 上部: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 内侧部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
深部:注入胸肌间淋巴结(Rotter结) 内下部:经腹壁和膈下淋巴管与肝淋巴结 相交通
腰肋三角
前方 邻肾 后邻肋 膈隐窝 肾手术 注意避 免气胸
三、膈
(二)裂孔及穿经结构 主动脉裂孔 :膈左、右脚和脊柱 之间,平第12胸椎,正中线稍偏左。 食管裂孔:平第10胸椎,在正中 线左侧2-3cm处。 腔静脉孔:平第8胸椎,在正中 线右侧2-3cm处。

胸部局部解剖理论-纵隔

胸部局部解剖理论-纵隔

气管杈
气管隆嵴
左、右主支气管 Left & Right Principal bronchus
左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
长短 粗细 走向
细而长
粗而短
走向较水平 走向较陡直
并且由于: •气管隆嵴偏左 •右肺通气量大于左肺 故:气管异物多坠入右主支 气管;右肺下叶感染发病率 较高
气管胸部毗邻
前方 胸骨柄 胸腺 左头臂静脉 主动脉弓 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 心深丛
2.分区
(1)四分法
----以胸骨角平面与L4下缘连线平面分为上、下纵隔 ----下纵隔再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2.分区
(2)三分法
---以气管、支气管前壁及心包后壁为界分为前、后纵隔。 ----前纵隔再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分为上、下纵隔
前 纵 隔
上纵隔 下纵隔
3.侧面观
左侧面观: 前方:膈神经 心包膈血管 心包隆凸 后方:左迷走神经 左喉返神经 胸主动脉 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 上方:主动脉弓及分支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动脉导管 Ductus arteriosus及出生后的改变
因胎儿肺无呼吸功能,故肺动脉 干内的血液大部分(90%以上) 经动脉导管流入降主动脉
出生后,肺循环压力↓→流经 动脉导管的血流逐渐↓,最后 停止,闭锁形成动脉韧带
PDA的外科治疗
其早期外科治疗效果良好,可达到根治目的,手术死亡率均低于1%。 一般建议确诊患者若不存在心衰、反复肺部感染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应 在3~5岁或学龄前进行根治手术。
上腔静脉及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是由左 右头臂静脉在右 第一胸肋结合处 后方汇合而成, 下行至第2胸肋 关节后穿纤维心 包,平第三胸肋 关节下缘注入右 心房。 头臂静脉 是由颈 内静脉和锁骨下 静脉在胸锁关节 后方汇合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