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共30页文档
6第六章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2)基岩海岸
岩石海岸。 海岸的特点是岸线曲折,水 深湾大,岬jiǎ湾相间,多天然良 港。 主要分布于杭州湾以南的浙 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沿 岸,北方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等地的海岸也属于这种类型。
(3)生物海岸
主要指由珊瑚礁和红树林构成的海岸。 珊瑚礁和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环境下 的产物,分布于我国南海及东海的部分岸段。
D、 1855年以后的三角洲
黄河决口铜瓦厢后又注入渤海,渤海湾黄河三角 洲又有所发育,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河口三角洲岸线。
(3)渤海湾西海岸线的变迁
A、贝壳堤 B、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及海岸线的变化
A、贝壳堤
什么是贝壳堤
贝壳堤是由贝壳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沿岸沙堤(或沿岸 堤),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贝 壳堤可作为海岸演变的标志。
(4)18中叶以后的北岸及崇明岛
北岸淤涨,崇 明岛面积扩大
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 主泓走南道,北面江岸淤 涨,海门县江岸有较大扩 展,同时启东地方也逐渐 淤积成陆。1954年时崇明 岛面积为600多平方公里, 到20世纪80年代时增加到 1083平方公里。目前崇明 岛仍在向海门、启东靠拢, 表现出逐渐与北岸并岸的 趋势。
第一道贝壳堤: 基本上与现在的海 岸线一致,北起北 塘北,南至贾家堡。
三、长江河口三角洲海岸的变迁
1、古长江的喇叭形河口 2、长江口南岸的变迁 3、长江口北岸及崇明岛的变迁
五六千年前长江河口在镇江、扬州一带。北岸沙嘴由
1 江都向东北延伸到海安李堡附近,南岸自江阴,沿常熟福 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外岗、黄渡、青浦盘龙镇、
(7)19世纪末 年以来的海岸线
19世纪末光 绪年间在钦公塘 外筑外圩(wéi) 塘。位置大致在 现在人民塘岸线 上。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三章(海岸线)(1)

长江三角洲政区图
杭州湾北部 沙质海岸的变迁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珠江三角洲的范围有广义的珠江三 角洲和狭义的珠江三角洲两种解释。广பைடு நூலகம்义的珠江三角洲是指西江肇庆羚羊峡以 下,北江芦苞以下,东江石龙以下,流 溪河江村以下,潭江开平以下的冲积平 原以及部分的丘陵、台地,面积约10000 平方公里。狭义的珠江三角洲是指由东、 西、北三江冲积而成的复式三角洲,面 积约600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政区图
广州古称 “楚亭”,这个 楚亭在今珠江漏 斗村。广州又别 称“羊城”、 “穗城”。 广州见于准 确记载的历史于 秦代,为南海郡 治番禺。今广州 已由一个海港城 市演变成一个内 河城市。
南北风土之差异
•
江南饶薪,取火于木,江北饶煤,取 火于土。西北山高,陆行而无舟楫,东南 泽广,舟行而鲜车马。海南人食鱼虾,北 人厌其腥,塞北人食乳酪,南人恶其膻 , 河北人食胡葱、蒜、薤,江南畏其辛辣。 而身自不觉。此皆水土积习,不能强同。
• 贝壳堤
• 滦河三角洲及渤海湾
• 黄河三角洲的成长
渤海湾黄河河口卫星图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长江流域内植被条件好,水量 十分丰富,含沙量较黄河小。加上 支流众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有 分泄洪水和泥沙的作用。而且宽阔 的江面,风疾浪急,可以减缓泥沙 沉积的速度。因此,长江泥沙的堆 积及长江三角洲的发育与黄河不尽 相同,主要表现为速度较黄河缓慢 得多。
中国历史地理学
历史自然地理篇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的变迁
二OO八年四月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的变迁
一些基本概念:
1、海侵(又称“海进”,是陆地缓慢下降,海水侵入陆地 现 象,与间冰期相关)、海塘(杭州湾抗潮人工堤岸); 2、泥质或沙质海岸(称低海岸)与基岩海岸(高海岸); 3、三角洲(在河流入湖或入海的河口处,因动力条件改 变,由所挟带的泥沙堆在河口而形成); 4、沉积相(指一定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的组 合。如:陆相;湖相;海相)。
中考地理复习知识:海岸线变化

中考地理复习知识:海岸线变化
中考地理复习知识:海岸线变化
为了保证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充实的学期,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监督孩子们的学习。
查字典地理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中考地理复习知识,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中国东部大陆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
各具体岸段的历史变迁各具特殊性。
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来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辽东湾海岸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
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
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
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12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
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
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
但当时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今已无考。
通过微地貌分析和钻孔资料,有人认为,自盖县、大石桥(今营口县)向西北,经牛庄达沙岭一线为公元前开始形成的古海岸线。
这条古岸线在。
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

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杨磊;李加林;袁麒翔;徐谅慧;卢雪珠;王明月;赵斯【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14(032)003【摘要】海岸线变迁对于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乃至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5个时相TM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信息,分析了各时段岸线变迁特征及变迁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和分形维度保持相对稳定,但岸线长度存在总体缩短和局部增长的演化趋势.(2)岸线海向推进的岸段占据主要部分,陆向缩退岸线仅发生在少部分岸段.(3)长江口杭州湾南岸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典型岸段的分析表明中国南方大陆岸线的时空变化速率与强度在不断加强.(4)在1990-2010年期间,引起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的人为因素的作用比自然因素显著,并导致人工岸线比重不断增大,自然岸线比重不断下降.【总页数】8页(P42-49)【作者】杨磊;李加林;袁麒翔;徐谅慧;卢雪珠;王明月;赵斯【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315211;三亚市海洋与渔业监测中心,海南三亚 5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相关文献】1.近30年上海大陆海岸线的遥感提取及变迁分析 [J], 孙品;巩彩兰;胡勇;张文奇;宋文韬2.近100a来浙江大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 [J], 廖甜;蔡廷禄;刘毅飞;夏小明3.中国大陆海岸线近30 a的时空变化分析 [J], 高义;王辉;苏奋振;刘桂梅4.近40年天津市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分析 [J], 王园君;翟伟康;孙艳莉;刘畅5.1960—2018年广西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分析 [J], 李梦;曹庆先;胡宝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经历了一个沧海桑田的过程。
我国的海岩线,有沙岸(平原海岸、低海岸)和岩岸(基岩海岸)之分,沙岸系海水淹没从前低平的河流冲积平原而成,岩岸系海水浸淹从前的基岩山地而成,其分布范围大致以杭州湾为界,北部多为沙岸,南部多为岩岸。
一、下辽河海岸的历史变迁第四纪冰后期海浸,下辽河平原下部受到淹没,并使平原未受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成为大片沼泽地带。
辽金以前,岸线推展缓慢,说明早期的辽河入海泥沙不如今日丰富。
辽金以后,辽河中上游间有开垦,遂使流域来沙渐丰。
二、渤海湾海岸的历史变迁与天津成陆问题渤海湾在黄河口与滦河口间,海岸的演变过程受到这两条河的深刻影响。
天津的成陆过程和渤海湾的海岸线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津周围的海岸线与黄河的摆动所带来的泥沙和海浪的冲刷导致的海岸线后移有很大关系。
三、苏北海岸的历史变迁苏北平原在先秦时期,其南端的长江古沙嘴由扬州向东延伸,经今泰州到如皋东北海安以东的李保,由此向北沿今东台、盐城、阜宁、连水县东的云梯关、锦屏山东麓的析浦、连云港市以至赣榆为其海岸线,之后一直到北宋天圣二年(1024)。
四、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为长江。
其时海岸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延伸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合,形成里下河洼区。
南岸沙嘴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处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
五、杭州湾的历史变迁在第四纪冰后期海浸高海面时,杭州湾口与长江三角洲原有一片浅海。
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南沙嘴的发展和钱塘江北沙嘴的成长,逐渐连接封闭而成太湖地区的古潟湖,其后,钱塘江北岸形成杭嘉湖平原,在南岸形成宁绍地区的姚江平原。
六、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距今6000年前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以今广州为顶点的岩岛罗列的漏斗状的浅海湾。
中国海岸线的变迁

中国海岸线的变迁来源:今日头条1.渤海湾海岸渤海湾海岸线的延伸同黄河入海口的变迁甚为相关。
西汉末年,黄河决口灌入开封汴渠。
后经东汉王景、王吴的治理(69年),黄河在今山东利津一带入海,此后800余年再未改道。
1128年-1885年是黄河南夺淮河入海阶段,1855年-1938年是黄河重新自利津入渤海阶段,此时期新的黄河三角洲极速向外拓展(速度大概是每年2~3km)。
2.苏北苏中海岸线北宋以前的苏北、苏中海岸线基本稳定在范公堤以东不远处。
范公堤属捍海堤坝,北起盐城阜宁县,南至启东吕四港镇,蔓延近300km,因纪念首倡者范仲淹而得名。
堤成后收益显著,“来洪水不伤害盐业,挡潮水不伤害庄稼”。
而堤坝以东渐成陆地则源于黄河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冲在滑州掘开黄河提防,致使黄河夺淮河入海。
初期黄河分由颍、涡、睢、泗等河水入淮,常迁徙不定,泥沙多在沿途堆积,故河口延伸并不明显。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潘季驯治河,黄河自此由泗水入淮而形成固定河道。
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两旁…”的治河方略,使泥沙聚积河口,不断推动海岸线向外延伸。
16世纪时黄河在云梯关入海,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在八滩入海,19世纪中叶已至大淤尖……。
此阶段苏中苏北海岸线的延伸可在以下示例中管中窥豹:一者1711年(康熙五十年)海州外的古称郁洲的海中大岛,因泥沙淤积已与大陆相接;二者盐城县距海距离,已自唐宋时不足1km,拓展至19世纪中叶的50km(盐城即因距海近,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原本穿苏北入海的黄河河道,因迅疾断流而化为遗迹。
自此原苏北河口处海岸线有不同程度的后退,然修造护岸工程后,内缩渐停。
3.长江口海岸长江口在北岸古沙嘴和南岸古沙堤的夹峙下形成了三角湾。
1)北岸古沙嘴春秋战国时期北岸古沙嘴南缘,约在今扬州、泰州以南,折向东北至如皋一线。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五讲(三)自然环境变迁:河口与海岸线以长江口、珠江口为例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是由几条河流各自从不同的方向注 入,并沿着原来星罗棋布于海湾内的孤丘岛屿边缘沉积,而 呈“镶嵌式”的发展。
6000年前珠海为孤悬在珠江口外的一群海岛,主体是五桂 山、黄杨山、(唐家西北)淇澳、三灶、横琴等大小海岛。 珠三角尚未淤积至此,珠海与其之间为一大海湾,属河 口——海岛地貌。
唐 天宝十年(751年)
3、崇明岛
唐时长江口涨出东、西二沙,为崇明岛雏形;12世纪增 为三沙,称为崇明沙;五代改为崇明镇;南宋时设立崇 明洲;明代为崇明县。
吴越显德元年(954年)
政和元年(1111年)
嘉定十年(1217)
至顺元年(1330)
历史上江南地区行政区划的设置
万历四十五年(1617)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 第五讲(三)自然 环境变迁:河口与 岸线以长江口、珠江口为例
一、长江口
七万多年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最后一次冰期——玉木冰 期,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海退,到近两、三万年前,海面降到 最低点,约比现在的海面低一百多米。由于海面的下降,使 很多为海水分隔的陆地连接起来。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上涨,发生了全球 规模的大海浸。到五、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 世界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达数百公里, 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 东海和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东部滨海 平原如天津、上海还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 角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1、海岸变迁的原因
河流搬运泥沙的沉积 河口三角洲的重力沉降:河口三角洲地貌是在河流、潮汐
和波浪等三大动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输沙量较大的河 流,随着三角洲的不断向海延伸和河流动力的影响日益向 海扩大,河口滨岸地带可逐渐表现为由河流作用占优势。 海面上升和滨面后撤过程中,低海面位置时的古海岸泥沙 在波浪作用下也随之向陆搬运和沉积。 贝壳堤代表海岸线长期稳定的一种状态。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

辽东湾顶部海岸 线的历史变迁
• 根据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 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 石桥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 (今海城东北)、辽队(今鞍山市西)、 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也均在此线 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 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 探讨,但它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 的。
7、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
•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 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 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 津。
•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 皖、鲁、冀、津五省市基本 解决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港 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 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 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 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 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 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 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中 国 与 澳 大 利 亚 有 陆 桥 相 连
全新世海浸
•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 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 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 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 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 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 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 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 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 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黄河夺淮入海-苏北海岸线伸展
• 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 夺淮入海以后,带来大量泥沙,填高了淮河河槽、 淮河两岸洼地和海岸外海底后,苏北海岸线就开 始向外伸展。
• 同时,黄河的泥沙也因决口漫滩而大量沉积在泻 湖地区,加高了里下河地区的地面,使成为范围 辽阔的肥沃的耕地。但它并未能彻底改变整个里 下河地区古泻湖的地貌。至今射阳、兴化、溱潼 一带还留下大片广阔的湖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