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线描
“画圣”吴道子:“莼菜条”线描笔法鉴赏

“画圣”吴道子:“莼菜条”线描笔法鉴赏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一、吴道子“莼菜条”线描由来及其艺术表现特点。
吴道子画画用线如“莼菜条”, 最早记录于北宋书画家米芾的《画史》。
书中所记吴道子绘画“行笔磊落, 挥霍如蒪(“蒪”与“莼”通用) 菜条, 圆润折算, 方圆凹凸, 装色如新”。
文词中可见吴道子所用似“莼菜条”线描作品, 行笔提按节奏鲜明、迅捷、粗细有致, 翻卷过渡自然, 停顿曲折有度, 线形饱满。
后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莼菜条, 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
”赵希鹄将吴道子的“莼菜条”与顾恺之及李公麟的“游丝描”作类比, “莼菜条”圆厚明润, 而“游丝描”则谨细均匀, 两者形质特点大相径庭。
而元汤垕又继承了前人的论说, 在他的《画鉴》中记载:“吴道子笔法超妙, 早年行笔差细, 中年行笔磊落挥霍, 如莼菜条。
”汤垕则把吴道子早年的细笔拘谨之用笔,与中年开始大胆挥洒似“莼菜条”用线相比较, 来说明吴道子在艺术探索学习中的不断进取创新。
以上三位对吴道子似“莼菜条”用线的评说虽有侧重, 但对其所用似“莼菜条”线描品质赞赏是一致的, 故“莼菜条”似的线描, 在画史上成为吴道子人物画标志性用线之一。
吴道子绝冠古今的画作, 有似“莼菜条”的线条, 后世一再赞叹, 比他稍晚的张彦远对他的绘画评说:“六法俱全, 笔迹磊落, 遂恣意于壁墙。
”说他早年吸收张旭、贺知章书法养分, 又转张怀瓘之言, “是张僧繇后身也”。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张僧繇绘画曾以“点曳斫拂, 一点一画, 别是一巧”擅名, 他的绘画用线书意表达运用自如, 对吴道子用线的艺术风格形成应是产生过积极影响。
对照张彦远对吴道子的用线论说, 其作形神兼备, 更以气韵神采取胜, 而这种“是张僧繇后身”的风神俊爽笔线, 包括了“莼菜条”似的用线, 这说明, 从中年开始吴道子充分发挥这种极具书意表现的似“莼菜条”之线, 这是他早年细密一路风格中所没有的, 随着中年放达纵逸的草书笔法和节奏的融入, 书意用笔的成分不断加重, 使得这种似“莼菜条”的线迹, 散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这也正是他绘画风格变化的原因, 据此推测, 吴道子“莼菜条”用线行迹的出现, 是他绘画风格的转折点。
100幅敦煌绝美线描:感受律动之美!高清收藏版

100幅敦煌绝美线描:感受律动之美!高清收藏版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它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在敦煌壁画中,最广泛的题材有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和佛教史迹画等等。
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
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莫高窟敦煌壁画线描人物稿但是,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以后,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就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掌握了这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你的国画就基本入门了

在中国绘画中,线描既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画种(白描),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锻炼手段,还是工笔画设色之前的工序过程。
古代画家把各种线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种技法,称“十八描 ”。
掌握了“十八描”那就基本掌握了中国画的基本程式。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东晋画家顾恺之常用此法。
以平稳移动为主,粗细如一,如“春蚕吐丝”,连绵蜿曲,不用折线,也没有粗细的突变,含蓄、飘忽,使人在舒缓平静的联想中感到虽静犹动。
因其极细的尖笔线条,故用尖笔时要圆匀、细致,在运笔时利用笔尖,用力均匀,达到线条较细,但又不失劲力的效果。
其行笔细劲的特点,一般适宜于衣纹飞舞的表现。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
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运笔时强调气要足,全神贯注,笔笔到位。
画正稿时,可先画脸和手,然后画衣服,最后添衣服的纹饰和首饰、挂件等。
三、 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
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
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它体现了 书法 用笔中的遒劲骨力。
这种描法是古代画家表现硬质衣料的重要技法。
四、 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关键是浓淡线条的结合,处理要巧妙、得当。
以淡墨皴衣纹加以浓墨混成之,故名。
描绘对象的衣服时,往往先用淡墨劲笔勾画出衣服的纹路轮廓,再用较深的墨色结合线面来破染,形成墨色层次的变化。
五、曹衣描相传曹衣描是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受到当时传入的印度美术风格的影响而创造出的。
勾线稠密重叠,衣服紧窄,故后人称其为“曹衣出水”。
一般都用直线来表现,且衣贴形体,似出水之态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注意画的衣服紧贴在人物的身体上,把丝绸、布匹轻软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的肢体动态透过衣服的遮掩,依然能够让人感觉得到。
六、钉头鼠尾描落笔处如铁钉之头,线条呈钉头状,行笔收笔,一气拖长,如鼠之尾,所谓头秃尾尖,头重尾轻,故得钉头鼠尾描此名。
传统线描与装饰线描

01
传统线描与装饰线描的发 展趋势
传统线描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传统线描技法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国画、版画、插 画等领域。
传统线描的独特韵味和表现力使其在当代艺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吸引着众多 艺术家潜心研究和探索。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线描逐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创 新的表现形式。
传统线描
传统线描的技法以勾勒、皴擦、渲染等 为主,注重对物象的细致刻画和表现。
VS
装饰线描
装饰线描的技法则更注重对线条的组合、 排列和变形,追求线条的韵律感和图案效 果。
应用领域的比较
传统线描
传统线描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装饰线描
装饰线描则更注重在装饰艺术领域的应用,如工艺美术、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其应用范围相对较 窄,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平衡和谐
保持画面的平衡与和谐,避免过于对 称或失衡。
01
装饰线描概述
装饰线描的定义
装饰线描是一种运用线条的变化和组合来表现装饰美感的 艺术形式。
它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不同的线条形态、组合方 式以及色彩表现,营造出具有装饰性的艺术效果。
装饰线描的历史发展
装饰线描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如埃及、希腊和罗马文明中,都曾经出现过 具有装饰性的线描作品。
两者在教育领域的融合与发展
在艺术教育领域,传统线描和 装饰线描逐渐融合,相互取长 补短,形成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的教学体系。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机构开始将 两种线描技法结合,开设相关 课程,以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 表现力的艺术人才。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传统 线描与装饰线描在教育领域的 融合将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的 繁荣和发展。
十年磨一剑,线描展特色

十年磨一剑,线描展特色线描,是绘画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线条勾勒轮廓,形成简洁的画面。
线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线描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展现出了新的魅力和特色。
十年磨一剑,是对于线描艺术的一种形象化描述,表达了对于线描艺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达到卓越的境界。
而线描展特色,则是对线描艺术自身特点的一种认知和表达。
本文将从线描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和特色展现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线描艺术的全貌。
一、线描的历史渊源线描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绘画,早在战国时期的《吴子》中就有对于勾勒线条的论述。
到了唐代,线描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唐代的画家王维、张择端等人在线描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他们运用线条勾勒出了富有韵味的山水画面,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
而在日本,日本画线描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在传统绘画中有所体现,也成为了日本漫画和动漫的基础。
二、线描的发展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线描艺术在不断创新发展。
在传统绘画中,线描往往是作品的骨架,它能够将画面的主题和结构表现得更加清晰,使得整幅绘画更加有力量感和冲击力。
而在当代绘画中,随着艺术风格的多样化,线描艺术也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除了在传统绘画中继续发扬光大以外,线描在插画、平面设计等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一种常见手法。
除了传统的手绘作品以外,线描艺术还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而有了新的发展。
数码绘画技术的出现让线描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数码线描作品不仅可以以电子媒介的形式展现,也可以通过打印、制作艺术品等形式呈现给大众。
这种新的线描表现形式,让线描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得线描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面貌。
三、线描展特色线描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
线描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画面,它能够在极简的表现方式下展现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使得观者在静谧的画面中得以深思或感受内在的东西。
線描18描:古人技法精妙絕倫

線描18描:古人技法精妙絕倫中国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法。
其中,勾法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指以笔线勾取物象的外廓,也叫描法,在工笔画中称为线描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不管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都少不了以线勾勒物象。
古代画家把各种线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种技法,称“十八描”,作为基本程式用于传授线描技法。
当然,十八描并不仅仅是人物画的基本画法,同样也是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游丝描】游丝描又叫高古游丝描,其线条纯用尖圆匀齐之中锋笔尖画出,有起有收,流畅自如,显得细密绵长,富有流动性,画人物如春蚕吐丝,后人也称之为“春蚕吐丝描”。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所运用的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具有非常均和的节奏感,被认为是典型的游丝描。
后来,曹仲达、李公麟、赵孟頫等人画中的线条,也属这类线描形式。
这种平滑、圆润、流畅、舒展的描法,适合于表现文人学士、贵族妇女、仕女形象等。
【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丝毫不见柔弱之迹,其起笔转折时稍微有回顿方折之意,如将铁丝环弯,圆匀中略显有刻画之痕迹。
在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铁线描”的特征。
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服饰都用中锋细笔勾勒,顿起顿收,笔势转折刚正,如以锥镂石,唤起挺劲有力之感。
它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
这种描法是古代画家表现硬质衣料的重要技法。
【琴弦描】与高古游丝描属同一类型的描法,中锋悬腕用笔,画出的线条比高古游丝描更为粗劲而有韧性,宛若中国古代弹拨乐器的丝弦,五代周文矩擅用此法。
为了强调柔软的丝绸质地的衣纹和垂直飘摆时的姿态,在行笔过程中运用中锋缓慢画出,其线型平直、挺拔,其目的是为了较写实地表现出丝裙的衣褶。
如张萱的《捣练图》、周的《挥扇仕女图》、《行者文房》《调琴啜茗图》中的衣纹裙带的线条,正是琴弦描的典范。
有时画家为了加强某些裙裾部分的重量感,在行笔过程中用笔颤动,结果线条状似莼菜,起到了强化线条粗细变化的作用。
陶瓷古彩艺术:线描绘制——线描技法

二.花卉的结构
2.花蕊的结构。花蕊(即花心)有雌蕊、雄蕊之分。 花蕊的用料随花头而定。如果花头是油红,花蕊的用料就是油红;花 头是生料或生料撕筋的,花蕊的用料就是生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 为了效果的需要,在油红花头中画生料花蕊,此法多用于茶花和梅花。
二.花卉的结构
3.花蒂的结构。花蒂,包括花托、花萼、花柄三个部分。 花蒂中大部分花托、花萼、花柄都是用生料描绘,只有梨花、海棠、 紫藤的花托、花尊、花柄用油红描绘。
二.花卉的结构
花卉的生理结构很复杂,概括地说,凡是由花冠、花蒂、雌雄蕊等生 理结构组成的两性花,都称为“完全花”,如牡丹、荷花、秋葵、梅 花等。
花头,又叫花朵,它包括花冠、花蕊和花蒂三个部分。
二.花卉的结构
1.花冠的结构。仡冠(即花瓣),是全枝最艳丽的部分。从数量上看.花 冠有单瓣和重瓣之分。 无论花卉多复杂,画花头最主要的要求是:花由花心所发,要求瓣瓣 归心,花瓣的瓣根,都紧立于花托之上。花头的用料可以用油红画, 同时也可以用生料画。同-棵或同一枝上,可以有红花、黄花、紫花、 蓝化和白花。可以有洗染的花,也可以用撕筋的花。只要效果好,不 必受真实花头花的影响,而可以根据意象的需要进行描绘和设色。
陶瓷古彩艺术
线描绘制
——描技法
在传统古彩花鸟装饰中,线描的手法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采用的是 两种,即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
一.铁线描
铁线描的线条刚劲有力,粗细均匀,流畅自如,犹如一根铁线,适合 于描绘古彩花鸟装饰中的树干、树枝、松针等等
二.钉头鼠尾描
钉头鼠尾描,起笔处如钉头,收笔处如鼠尾,故而得名,它较铁线描 要显自由与灵活,适合于表现活泼灵动的茎叶、花瓣、鸟羽等等,抑 扬顿挫间尽显自然灵动的生气。
本 讲 结 束,谢 谢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的线描特点

宝宁寺明代水陆画的线描特点宝宁寺位于福建福州市鼓楼区西湖街道,是中国南方地区著名的佛教寺庙。
其水陆画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一大瑰宝,以其绘制精细、线条生动、气势恢弘而闻名于世。
在该画种中,明代的水陆画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其线描特点极富研究价值。
明代水陆画的线描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独具匠心的笔法明代的画师们在画画时,主要采用“以结构为主,以笔墨为辅”的画法,即先用线条勾勒出构图和比例关系,再利用笔墨填充细节,最后着色。
在这一画法中,笔顺和笔力的配合非常重要,令线条富有生命力和动感。
这种画法的特点体现在岩石、云彩、水波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上。
岩石的描绘更侧重于其整体结构的表现,线条间的边缘、交错、点团重合都具有精神力量;云彩则更注重其变幻无常的细微差异,线条流畅、紧密,气息流露;水波的描绘则更讲究线条的曲折程度和密度变化,有时线条交错疏密,有时又要显得连绵不绝。
二、轻重有致的线条运用明代水陆画的线描还十分注重线条的轻重运用,可以说是轻重有致,十分和谐。
粗细、长短、虚实交错,形成了明代水陆画独特的线条美感。
在绘制画面中的动物和人物时,画师们特别注重线条的重心问题,以突出画面中的主要对象。
同时,这些线条也往往与表现情感和表现物体的光影等方面相结合,形成了高度统一的视觉效果。
三、细腻而不失自然的线条表现明代水陆画的线描特点还表现在其细腻而不失自然的线条表现上。
水陆画家们善于观察大自然,将景物和人物的线条描绘得异常细腻自然。
他们熟悉植物、动物的形态和特征,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色彩、纹理、笔触的质感和变化,这些细节的处理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四、用线条塑造和传达情感明代水陆画的线描还可以代表画家作品中情感的表达。
画家往往利用线条描绘出手舞足蹈的动人情景、表达出语言无法形容的芳香味道、表达出心中的愁苦与快乐。
这些情感要求画家能够灵活掌握线条的使用技巧,以确保传递出画家所期望的情感。
总之,明代水陆画的线描特点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它被人们视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