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京剧改革及其对戏剧文化的影响
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贡献

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贡献作者:詹家欢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5期梅兰芳嗓音圆润明亮,唱腔婉转妩媚,他在京剧的唱、念、做、打、舞、表情等上均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大大丰富了京剧的表演手段。
梅兰芳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中国京剧也因他走向世界。
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恐怕再没有哪一个演员的受关注程度能够超过梅兰芳了,作为一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由于他在艺术甚至超过艺术领域所做的贡献和构成的影响,他的名字几乎可成为整个中国近代戏曲表演艺术的代名词。
一、简介梅兰芳及代表著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问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梅兰芳的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域宽广,音色极其纯净饱满。
1、梅兰芳的唱腔特点主要是: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2、代表剧目其代表剧目主要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洛神》、《穆桂英挂帅》等;昆曲有《思凡》、《乔醋》、《闹学》、《游园惊梦》等。
二、京剧及京剧的形成京剧,也称“皮黄”,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人北京合流演变而成。
腔调以“西皮”、“二簧”两种基本腔调为主,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的《申报》,随后传到北京,渐及全国各地。
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随之京剧也改称“平剧”,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京剧之名才正式确定下来。
梅兰芳京剧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影响

梅兰芳京剧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影响作者:张玛雅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8期摘要:梅兰芳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最顶尖的京剧演员,不仅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梅派”京剧艺术,并且让京剧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名扬海内外。
可以说对于西方人来说,梅兰芳就代表着中国的京剧。
本文主要分析梅兰芳京剧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影响。
关键词:梅兰芳京剧艺术;社会背景;影响我们看到梅兰芳一生的艺术成就,这种评价对于梅先生来说是非常中肯的。
因为梅先生50多年的京剧生涯里,不仅创造了许多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并且丰富了传统京剧中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可以说推动了中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并且对京剧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梅兰芳京剧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其实就京剧的发源来说,一般我们将乾隆到咸丰年间视为是京剧艺术的形成期。
不过从京剧的发展来看,却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特别是在早期的时候,人们称京剧为戏,而表演者为戏子,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戏子是下九流的活计。
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也将唱戏看作是一项十分低贱的工作,所以对于现代的京剧来说,能够以鄙贱之身传承至今,确实值得我们保护与传承。
而且就京剧内部的传承问题在当时也是争论不休的。
其实在京剧刚刚兴起的时候可以说是徽班的领域,而在几代优秀艺人的传承之下,历经各部争胜、徽汉合流等变化之后,京剧终于彻底脱胎换骨,在社会上拥有了独立的地位,取得了应有的尊严,并树立了其在戏曲界的主角地位。
在角色上,京剧领域内最初是以老生唱腔作为主流表演,而男旦是处于一个附属的地位。
而在老生唱腔红火了三十年之后旦行意外崛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期间,以梅兰芳先生为首的四大名单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京剧领域旦角的地位已不可撼动,其他行业皆为旦行的附庸。
其实我们说,京剧四大名旦的诞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如果没有徽班进京,没有京剧的形成,没有以程长庚为首的“三鼎甲”对京剧事业进行辛勤的开拓与耕耘的话,可能京剧这种曾经被视为是下九流的行当将会被泯灭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前辈的开拓与发展,才使得中国的京剧延续到四大名旦的时期,也才让中国的京剧有了远扬海外的机会。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成就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成就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非常巨大卓越的,他创立梅派,发扬戏曲、并且自己也做出出色成就,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已经逐步演变为戏曲体系的代表,也就是梅兰芳体系。
而梅兰芳仿佛就是为了戏曲而活,他创造了新的戏曲形式,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美丽经典的角色和剧目。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
首先他融合了戏曲中青衣、花旦等表演方式,之后去其糟粕,转而化为更加饱满生动的艺术方式。
这就是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
给当时的戏曲舞台带来了新的风气,其中梅兰芳还将一些歌舞相融合,梅兰芳艺术成就中这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
同时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中,戏曲文化推广也是重要的。
梅兰芳在被封为四大名旦后曾经出访过美国的许多州市,将中国京剧带到了更加宽广的舞台,并且反响空前的热烈,外国媒体曾经报道过,说京剧并不只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精华。
之后梅兰芳又去过苏联和欧洲许多国家,每一次都将京剧推陈出新,。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就在于,作为中国的使者,将戏曲传播到更深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其实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就是梅兰芳一生的写照。
他的一生精彩、真实、充足,几乎每一天都有着戏曲的陪伴,梅兰芳和戏曲史是一个整体,他们已经相互影响。
梅兰芳有几个老婆?答案是三个。
梅兰芳自从十七岁结婚之后,一生可以说是有三个老婆,分别是王明华、福芝芳和孟小冬。
梅兰芳对这三个老婆都是有感情的。
当时第一个老婆王明华,两个人虽然是旧式婚姻,可是结婚后感情相当不错,王明华知书达理,又很会体贴人、照顾家庭,梅兰芳和这个老婆算是恩爱有加。
可惜的是后来两个人的孩子相继夭折了。
后来在恩师的帮助下,梅兰芳的第二个老婆福芝芳进门了。
当时福芝芳的文化不是太高,于是梅兰芳帮助她学习认字写字,又请人来教她学文化,很快福芝芳就成长为一个贤内助,一边生儿育女,另一边又帮着梅兰芳处理事务。
之前说的是梅兰芳有三个老婆,那么最后一位老婆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孟小冬,对于孟小冬的身份,很多人都只承认她是梅兰芳的妾,但是显然孟小冬并不这么认为,本来两个人之间是有着感情的,可是后来可能是因为家庭而爆发了矛盾,最终以分手而结束。
梅兰芳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梅兰芳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1894年,是中国著名的京剧演员、导演和教育家。
梅兰芳用其过人的才华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为中国京剧的繁荣与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早年经历梅兰芳的京剧之路始于他出生在京剧世家的环境中。
他的父亲梅葆玖是清朝末年京剧名家,从小耳濡目染的他自然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家庭的熏陶下,梅兰芳早早展示了对京剧表演的天赋。
他师从于父亲,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演技。
二、艺术成就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上勇于创新,大胆突破传统,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塑造。
他对每个角色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善于把握细节和情感的细腻描绘,给观众带来了极富感染力的演出。
梅兰芳的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他将京剧表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梅派艺术的风气。
三、代表作品梅兰芳的代表作品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残唐》、《沙河精舍》、《王宝钏》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梅兰芳出色的演技和精湛的表演艺术。
他通过对角色的精心塑造和具体表演,成功地将京剧的美妙之处传递给观众,同时也提高了京剧的国际知名度。
四、教育事业梅兰芳不仅是优秀的演员,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他将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传授给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京剧演员。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艺术修养,传承和发扬了京剧艺术的精髓。
梅兰芳开设了京剧学校,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影响力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爱,广受好评。
他的表演风格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演员,京剧艺术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梅兰芳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和世界性的影响力,使他成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六、总结梅兰芳作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京剧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演出向人们展示了京剧艺术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梅兰芳以其非凡的才华和对艺术的热爱,成为了中国京剧艺术瑰宝的代表。
梅兰芳经历-1

梅兰芳经历-1
梅兰芳经历
梅兰芳(1894年-1961年)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中国戏曲界的“皇帝”。
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和成就,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年生活
梅兰芳出生在中国北京的一个艺术世家。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京剧演员,曾经是京剧界的一代巨星。
从小,梅兰芳就接触到了京剧,对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剧团生涯
梅兰芳在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父亲所在的京剧剧团,并开始了他的表演生涯。
他勤奋研究,努力掌握各种表演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演艺水平。
他精通多种剧目,包括历史戏、文艺戏等,展现了出色的演技和才华。
名声传播
梅兰芳以其出色的表演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名声传播到了海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他多次出访,演出举世瞩目,赢得了国际观众的喝彩。
传承与创新
除了在剧团演出之外,梅兰芳还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京剧艺术。
他担任京剧学校的教师,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演员,并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梅兰芳也积极探索创新,将京剧与现代戏剧相结合,为戏曲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努力。
留下的影响
梅兰芳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一位巨星,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不可磨灭。
他为京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经历和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以上是关于梅兰芳经历的简单介绍,仅列举了他一生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梅兰芳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了解,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梅兰芳京剧改革及其对戏剧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0日泰州政府网(一)表演内容的改革梅兰芳的系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仍旧是穿老戏服装的新戏,如《牢狱鸳鸯》;第二类试穿时装的新戏,如《一缕麻》;第三类是我创制的古装新戏,如《黛玉葬花》;第四类是昆曲,如《西厢记》”选自梅兰芳述《舞台生活四十年》团结出版社2006.01 P235梅兰芳主要在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上做出了内容上的改革戏曲取材从身边的事入手,突破了传统京剧剧本的局限。
此前的传统中国时装新戏上:戏剧,同一故事,作而又作,不惜重翻旧案,蹈袭前人。
而且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旧戏所表现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之类,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对现实的警醒作用很少。
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迅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对封建思想、传统激烈斗争的二十世纪初叶,这种现象就促使具有革新思想的艺术家去探索戏剧的改革创新,首先是剧本的改编创新。
梅兰芳的新戏《孽海波澜》抓住了当时社会的热点事件和重大问题,现编现演,警醒社会;古装新戏上:一方面补充和更新了大量戏曲剧目;在取材和立意方面也有建树。
传统古装新戏《贵妃醉酒》是传统剧目,典型的舞蹈名剧,本是表现“宫廷内被压迫女姓内心感情的舞蹈好戏”梅先生对剧本的台词作了修改,剔除了涉嫌黄色的东西,加强了剧中人物感情的表现和舞蹈的设计,使其成为一出经典名剧。
《游园惊梦》一剧中原有“梦神”人物出现,梅在自己的演出本中删除了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人物,突出了杜丽娘的形象。
(二)表演形式改革之一:身段、表情和舞蹈的丰富,加强了京剧的可看性。
在京剧表演中突出地加强舞蹈性的身段表演以及舞蹈表演,加强表情的表演,使京剧变得有“看头”,使青衣的表演生动起来,甚至产生了一种叫“花衫”的新的行当,《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贵妃醉酒》中的扇舞、花间舞(卧鱼等),《天女散花》中的绸带舞,《上元夫人》中的拂尘舞,《西施》中的羽舞,《麻姑献寿》中的袖舞等等,已成为京剧表演的著名片断,有的已经被京剧或其他剧种的剧目吸收。
试论梅兰芳的戏曲理论贡献_梅兰芳对中国戏曲的贡献

试论梅兰芳的戏曲理论贡献_梅兰芳对中国戏曲的贡献试论梅兰芳的戏曲理论贡献_梅兰芳对中国戏曲的贡献梅兰芳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形式,被世人尊称为梅派,同时被视为二十世纪中国京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梅兰芳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表演实践领域,他从多年的表演经验中探索、总结、归纳出许多表演心得、体会和重要论述,大部分集中于梅兰芳叙述,许姬传、朱家等人记录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和梅兰芳本人所著的梅兰芳文集。
在这一方面,学术界有过一些理论著作,但多是用传记的方式来记录梅兰芳的从艺生涯,其表演方面的贡献居于主要的位置,而对其戏曲理论方面的贡献则多是附带谈到,涉及甚少。
这方面的著作除上面谈到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还有李伶伶著的梅兰芳全传、任明耀著的京剧奇葩四大名旦、李仲明著的梅兰芳的梅风兰韵、成喻明的梅兰芳画传、李仲明和谭秀英著的梅兰芳以及梅兰芳著、梅绍武、梅卫东编写的梅兰芳自述等,其中值得提及并加以关注的是徐城北先生的梅兰芳三部曲,这些著作将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以及梅兰芳现象置于二十世纪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中,分析其身上所具有的进步意义。
但是由于大部分篇目用于记录梅兰芳的艺术经历,在艺术理论方面的关注较少。
而另外一些专门研究梅兰芳艺术理论贡献的文章,大多只研究其某一个方面的理论,比如宁殿弼的梅兰芳改革京剧的艺术理论概观、葛士良的梅兰芳戏曲教育思想初探、刘厚生的梅兰芳演剧思想探索之一要善于辨别精粗美丑、骆正的梅兰芳与戏曲表演心理学等篇目,未能对梅兰芳的艺术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
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梅兰芳在戏曲理论方面的贡献梳理为有关戏曲本质的论述、有关戏曲表导演的论述、有关戏曲演员培养的论述、有关传统戏的改革和移植的论述以及有关戏曲观演关系的论述五个方面,在下文中进行详细阐释。
一、梅兰芳有关戏曲本质的论述(一)不宜布景在关于表演艺术的讲话一文中,梅兰芳首先谈到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包含着剧本、音乐、化装、服装、道具、布景等等因素。
试论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

试论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戏歌《梅兰芳》是一部以梅兰芳为主角的传统京剧曲目。
这首戏歌所表达的内容包括了梅兰芳的人生经历及其坎坷的艺术生涯,同时也探讨了社会变迁对人物角色的影响。
唱腔特征与审美意蕴是戏曲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之一,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来探讨戏歌《梅兰芳》。
一、唱腔特征1、表演风格戏歌《梅兰芳》是京剧艺术的代表之一。
京剧艺术不仅注重唱腔的表演,还注重演员的形体动作以及各种舞蹈的表演。
对于《梅兰芳》这样一部传统曲目,唱腔表演成为了最核心的表演手段。
在《梅兰芳》的唱腔表演中,演员在音乐的引导下时而缓慢舒展,时而短促有力,时而优美流畅,时而慷慨激昂。
演员们的表演风格多种多样,这也是京剧艺术的魅力之一。
2、表情语言京剧的表演还以面谱为标志。
在《梅兰芳》这首戏歌中,演员们的面谱上具有强烈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黄梅戏派的“毒瘤脸”、“紫砂壶脸”等。
通过面谱,演员们能够将人物的情感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
3、音乐风格戏剧的音乐风格在唱腔表演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梅兰芳》的唱腔表演中,唱腔的音乐特点是旋律婉转动听,音调起伏跌宕,具有强烈的表演性和感染力。
演员们还能够根据曲调的变化,通过声乐技巧以及音乐流程来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
二、审美意蕴1、情感表达戏歌《梅兰芳》在情感表达上极为深刻。
梅兰芳的人生经历在戏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演员们通过唱腔、表情等各种技巧,将梅兰芳身上的苦痛、快乐、挣扎、追求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
2、文化背景戏歌《梅兰芳》是一部具有历史背景的曲目。
传统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京剧这一传统文化艺术中,人们可以品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观赏戏歌《梅兰芳》时,人们也能够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可以体验到京剧艺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3、历史意义戏歌《梅兰芳》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表演内容的改革
梅兰芳的系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仍旧是穿老戏服装的新戏,如《牢狱鸳鸯》;第二类试穿时装的新戏,如《一缕麻》;第三类是我创制的古装新戏,如《黛玉葬花》;第四类是昆曲,如《西厢记》”选自梅兰芳述《舞台生活四十年》团结出版社2006.01 P235
梅兰芳主要在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上做出了内容上的改革
时装新戏上:戏曲取材从身边的事入手,突破了传统京剧剧本的局限。
此前的传统中国戏剧,同一故事,作而又作,不惜重翻旧案,蹈袭前人。
而且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旧戏所表现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之类,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对现实的警醒作用很少。
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迅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对封建思想、传统激烈斗争的二十世纪初叶,这种现象就促使具有革新思想的艺术家去探索戏剧的改革创新,首先是剧本的改编创新。
梅兰芳的新戏《孽海波澜》抓住了当时社会的热点事件和重大问题,现编现演,警醒社会;
古装新戏上:一方面补充和更新了大量戏曲剧目;在取材和立意方面也有建树。
传统古装新戏《贵妃醉酒》是传统剧目,典型的舞蹈名剧,本是表现“宫廷内被压迫女姓内心感情的舞蹈好戏”梅先生对剧本的台词作了修改,剔除了涉嫌黄色的东西,加强了剧中人物感情的表现和舞蹈的设计,使其成为一出经典名剧。
《游园惊梦》一剧中原有“梦神”人物出现,梅在自己的演出本中删除了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人物,突出了杜丽娘的形象。
(二)表演形式改革之一:身段、表情和舞蹈的丰富,加强了京剧的可看性。
在京剧表演中突出地加强舞蹈性的身段表演以及舞蹈表演,加强表情的表演,使京剧变得有“看头”,使青衣的表演生动起来,甚至产生了一种叫“花衫”的新的行当,《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贵妃醉酒》中的扇舞、花间舞(卧鱼等),《天女散花》中的绸带舞,《上元夫人》中的拂尘舞,《西施》中的羽舞,《麻姑献寿》中的袖舞等等,已成为京剧表演的著名片断,有的已经被京剧或其他剧种的剧目吸收。
(三)表演形式改革之二:丰富了京剧的唱腔,奠定伴奏改革的基础。
梅兰芳曾经说过“唱腔要不出人所想象的新,也就是说既要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新新腔,有必须尊重人们的欣赏习惯”《梅兰芳的艺术与情感》李伶伶著团结出版社2008.03 P147
旧的表演中,京剧旦角有许多唱腔上的老规距,如有的曲牌青衣不能使用等等。
但梅兰芳在表演中根据剧目表演的需要,大胆打破那些旧规距,吸收其他行当、其他剧种以及民间音乐的营养,创造了许多新唱腔。
如《廉锦枫》一剧中把老生的[原板]和旦角的[慢板]揉合
在一起,创造了[反二黄倒板],来表达廉锦枫在海底寻找海参的情景与思想感情。
《太真外传》中的反四平调和《生死恨》中的四平调都是独创的新腔
对丰富传统京剧的乐队伴奏,梅兰芳也作过大胆的革新。
1923年,梅兰芳在编演新戏《西施》时在试验用四胡等乐器加入京剧伴奏感觉不够理想之后,确定采用二胡作为伴奏乐器,。
他们又与乐器制造者共同切磋,把二胡改制得与胡琴音色更为协调,以后这种乐器就称为“京二胡”。
如今,京二胡已成为京剧乐队的重要一员。
(四)表演形式改革之三:舞台美术中的化妆、服装、布景、灯光等的创新改革
京剧表演中人物的化妆、服装是舞台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首先影响到观众的感观。
梅先生深知其重要性,对化妆和服装的改革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梅兰芳对旦角角色化妆进行了创新,北方的旦角,不讲究画黑眼圈,淡淡的画上几笔就行了。
梅兰芳就采用了南方的旦角化妆法,把眼圈画得相当黑,加上一吊眉,眼睛显得格外好看有神。
并根据个人的脸型,在适当部位贴上片子,观众看了就有美的感觉,为演出增加了光彩。
同时也为北方旦角的化妆开了先河。
戏曲服装上,先后设计了几十种戏衣如《木兰从军》创造了战甲衣等等。
又对戏衣水袖进行加长加宽,造型上更美,更适宜于舞蹈
舞台布景方面,梅兰芳吸收话剧和海派京剧的做法,在一些新编戏曲的演出中加上写实布景,大胆地做了改革尝试。
《嫦娥奔月》、《洛神》》等剧目中都运用了写实布景,以烘托剧情。
舞台的灯光运用方面,1915年在演出《嫦娥奔月》时在舞台上使用追光,这是国内京剧舞台上的第一次;演出《天女散花》时打五色电光,烘托剧情的神秘气氛;演出《霸王别姬》时采用淡蓝色追光照亮虞姬等。
(五)其他方面改革创新
早年在与余叔岩合演《游龙戏凤》。
梅兰芳做到了废跷以后的一切身段、造型、圆场等都保持原来的袅娜俏美,废除了病态的内容,而保持了优美的形式。
《贵妃醉酒》里有打高、裴二力士耳光的场面,演出多次后,经过再三琢磨,在表演时改为用水袖打,一正一反两次甩袖来表现打耳光,不但形象上美观,艺术格调也大为提高。
三、梅兰芳对京剧的多方位改革
梅兰芳对京剧的改革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而且绝大部分是成功的,对京剧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先导、示范、启发等巨大作用,在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部篇章。
梅兰芳京剧改革的成果至今仍在发挥影响,特别是他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善于寻找贴切的新手段来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艺术思想,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我就更深切地了解了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着群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我不愿意还是站在这个旧的圈子里边不动,再受它的拘束,我要走向新的道路上去寻求发展。
《梅兰芳自述》梅绍武梅卫东编中华书局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