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大道之行也》(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大道之行也》(含答案解析)

大道之行也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3)不独子.其子( )(4)男有分,女有归.(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相与步于.中庭C.达于.汉阴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完整版)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字词与句子翻译

(完整版)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字词与句子翻译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翻译参考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他)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长)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扬扬。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走)尽这片桃花林。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尽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5、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到处听到鸡和狗叫的声音。

8、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愉快,自得其乐。

10、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村民)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详细地回答他们。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民)便邀请(渔人)回家,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渔人)。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村民)自己说先祖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外面的人隔绝(往来)。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文章开篇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层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层,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层,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译文与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译文与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核舟记》知识点与阅读练习一、作者作品《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课文内容概括。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微雕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四、字音字形洢(yī) 罔(wǎng) 黍(shǔ) 峨冠(guān)髯(rán)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器皿(mǐn)贻(yí)八分有奇(jī)箬(ruò)篷糁(sǎn)楫(jí)篆(zhuàn)壬戌(rén xū)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指雕刻。

(2)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4)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5)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矫首昂视。

矫:举。

(8)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相类似。

(9)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0)其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正视。

(11)其船背稍夷。

夷:平。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满。

(二)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三)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庄子》二则(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庄子》二则(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15课《庄子》二则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2019·河南三门峡市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怒:愤怒B.其翼若.垂天之云若:好像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迁移D.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请简要写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4.请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内容,简要说说李白借助大鹏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链接材料:《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答案】1.A2.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3.文章先写北冥之鱼由鹏到鲲的变化,然后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最后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4.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士的赏识和引荐。

(意思对即可。

)【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怒:振奋,这里是用力鼓动翅膀。

故选A。

2.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重难点词语有:抟(tuán):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3.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词语解释专项复习(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桃花源记》词语解释一、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魏晋(不管)B. 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 寻病终(不久)D. 后遂无问津者(探访)2.对下面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 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对下面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 便扶向路(沿,顺着)D. 寻病终(寻找)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下列加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B. 寻向所志寻病终C.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D.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二、填空题6.解释。

①捕鱼为业:________ ②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③才通人:________ ④屋舍俨然:________⑤乃不知有汉:________ ⑥此中人语云:________ ⑦便扶向路:________ ⑧欣然规往:________⑨寻病终:________ ⑩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7.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咸来问讯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遂与外人间隔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⑤说如此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8.解释。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②欲穷其林 ________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⑤此中人语云 ________⑥便扶向路 ________⑦欣然规往 ________9.解释多义字词寻寻向所志 ______ 寻病中________ 志处处志之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10.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

②传:轮流。

③饴:同“饲”,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郗公值永嘉丧乱2.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所从来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一、《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对……感..(新鲜美好),落英到惊异,意动用法)之,复前.(向前,名作状)行,欲穷.(尽)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若.(像,好像)有光。

便舍船,从口如,初极狭,才.(仅仅、只)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类)。

阡陌..(交错相通),鸡犬相...(田间小路)交通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像)外人,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于是,就)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答之,便要.(同“邀”,邀请)还家。

村中闻有此人,咸.(全,都)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同县的人)..(妻子儿女)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不通音讯)。

问..(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于是、就)与外人间隔今是何世,乃.(竟然,居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

此人一一为.(对、向)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

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告诉)云.(说):“不足..(不值得,不必)为.(对、向)外人道.(说)也。

”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路,处处志.(做记号)之。

及.(到)郡下,诣.(拜访)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派、派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终于、最终)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打算,计划)往,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访求、探求,津:渡口)者。

二、《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向西,名作状)行百二十步,隔篁竹..(竹林),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以……为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格外)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

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约数)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穿透),影布石上,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不动;俶尔..(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乐。

..(忽然)远逝,往来翕忽潭西南而望,斗.(像北斗星那样,名作状)折蛇.(像蛇那样,名作状)行,明灭可见。

其.(那)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忧伤)幽邃.(深)。

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跟随,随同)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核舟记》【明】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曰王叔远,能以.(用)径.(直径)寸之.(的)木,为.(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势象.(模拟)形,各具情态。

尝贻.(赠)余核舟一,盖大苏泛.(泛舟)赤壁云.(句末语气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慢慢地)来,水波不兴.(起)”,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戴高高的帽子,峨:高)而.(表并列,并且)多髯.(胡须)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说话)。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极)类.(像)弥勒,袒胸露乳,矫.(举)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卧右膝,诎.(同“屈”,弯曲)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梳锥形发髻,名作动)仰面,左手倚一衡.(同“横”)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神色)寂,若.听茶声然.(好像……的样子)。

其.(那)船背稍夷.(平),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楚明白),其色墨。

又用篆章..(篆字图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朱红)。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竟然)不盈.(满)寸。

盖.(表推测,大概、恐怕)简.(挑选)桃核修狭..(长而窄)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四、《诗经》二首1.窈窕淑.(美、美好)女2.君子好逑.(配偶)3.寤.(醒时)寐.(睡时)思服..(思念)4.溯洄..(逆流而上)从.(跟随、追寻)之5.道阻.(艰险)且长6.溯游..(顺流而下)从之五、《北冥有鱼》《庄子》二则北冥.(同“溟”,海)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海水运动)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形作名)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取独,不译)徙于南冥也,水击..(击水,拍打水面)三千里,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凭借)六月息.(气息,这里指风)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表示选择)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代指大鹏)视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矣。

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这)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固然)不知子矣;子固.(本来)非鱼也,子之.(取独,不译)不知鱼之乐全.(完全,肯定)矣!”庄子曰:“请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七、虽有佳肴《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弗.(不)食.(吃),不知其旨.(味美)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是故..(因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我反思)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励)也。

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同“敩”,教导)学半。

”其.(表推测,大概、恐怕)此之谓乎?八、《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是)公,选贤.(品德高尚的人,形作名)与.(同“举”)能.(才干出众的人,形作名),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以……为亲,意动用法)其亲.(父母),不独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其子.(子女),使老有所终...(能够善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职守),女有归.(女子出嫁)。

货恶.(厌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而不作.(兴起),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九、《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只,仅)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一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于槽枥..(马槽)之间,不以千里称.(著称)也。

马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同“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用马鞭驱赶,名作动)之不以.(按照)其道,食之不能尽.(竭尽)其材.(才能、才干),鸣之.(补足音节,不译)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执策而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难道,加强诘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吗”)?其.(表推测,大概、恐怕)真不知马也!十、唐诗二首1.忍.(狠心)能.(如此、这样)对面为盗贼2.俄顷..(一会儿)风定云墨色3.秋天漠漠向.(接近)昏黑4.布衾.(被子)多年冷似铁5.长夜沾湿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的意思)6.何时眼前突兀..(高耸的样子)见此屋7.两鬓苍苍..(灰白)十指黑8.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需求)9.翩翩..(轻快的样子)两骑来是谁10.回.(调转)车叱.(吆喝)牛牵向北11.系.(挂)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