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古所6名工作人员2年修复21件青铜器解答
刘江卫:兵马俑博物馆里的修复一哥

从办公室走进修复室刘江卫与兵马俑的初见是在上初中时,当时铜车马正在发掘中,爸爸专门带他去看。
1987年,兵马俑博物馆公开招聘,不到20岁的刘江卫进了馆里办公室工作。
当时铜车马正在馆里的保管部进行修复,从小就喜欢拆拆装装的刘江卫没事儿就跑去趴窗户。
三年后,当主任问他想去哪个部门工作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物修复。
初学乍练,从文物包装,到加固隔梁时拌水泥、钢板除锈,再到给老技工们打下手,汗没少流,亏也吃过。
现在大件文物都用机械吊,那会儿可都是人工抬——想把一匹陶马搬上架子得七八个人一起手搬肩扛。
为增加修复保护成型后陶马躯体的强度,他钻进陶马腔里加里衬,差点被酒精熏晕;翻模被石膏烧得手褪了一层皮……“那时候很苦,但也学到了许多东西,有兴趣!”和我们拼图不同,文物是立体的,大型、复杂的,要分多个局部分别粘接,不但要头脑中勾画立体图,还要讲究归位的次序,考虑后面的部分是否放得进去。
前面一个小问题,都会导致最后合兵马俑名满世界,兵马俑修复师功不可没。
尽管兵马俑修复师已走进央视《大国工匠》,但他们的工作状态、精湛技艺、特殊贡献仍少为人知。
那么,这群大国工匠有什么特别之处?手艺神秘何在?今天,我们的这位主角刘江卫给出了亲切生动的答案。
如今,他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中入门最早、资历最老的修复师。
刘江卫:兵马俑博物馆里的修复一哥拼时茬口对不上。
而且,修复师手中的每一个碎片都是惟一的,已粘接上的残片轻易不能打开重来,那样很可能对文物造成新的伤害。
当年为了修复铜车马,从四面八方调来了许多人,刘江卫的师傅方国伟来自陕西鼓风机厂。
方师傅是个巧手人,车工、钳工样样行,活儿好做事认真,“不能凑合”。
跟着这样一位好师傅,刘江卫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一号坑里的大海捞“片”每一个第一次站在兵马俑一号坑面前的人都会被那千军万马的雄壮所震撼。
我们很难想象,经历焚烧、坍塌、山洪冲刷,相互堆积叠压,它们出土时有多凌乱、残破。
是文物保护工作者一兵一马地重组了这支令世界瞠目的大军。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东北育才学校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东北育才学校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西安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________,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
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________,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
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
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________,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强烈。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
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________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
"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2篇)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近年来,在省文物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____县文体旅局、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不断夯实工作基础,积极推进文物执法,在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多方努力,加快____县博物馆建设工作____县一直没有自己的博物馆,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一座博物馆十分必要。
____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为展示我县的传统文化,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____年政府投入____余万元兴建了博物馆,____年再次投入____万元用于博物馆的室内布展工作。
____博物馆位于城南新区,庄子大道与仁和路的交叉口,是____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
博物馆与南侧的城市展览馆总占地面积____亩,建筑面积____万平方米。
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____万平方米。
博物馆的造型取自于青铜方樽和汉阙,两馆之间用一脉斜坡缓缓相连,像一列正在行进中的高速动车,昭示着____社会经济正以稳健的步伐向前更快更好的发展。
两馆是____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光明发展前景之间的对话,在时间和空间上表达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____博物馆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____平方米),布展面积约____平方米。
负一层是库房区,一层是接待、服务大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三层为固定展览区域。
二层是被专家形象地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尉迟寺遗址》展厅,系统介绍了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景,观众可体验到当时的原始风貌,领略和感知____先民的广博智慧。
三层是《古蒙神韵》展厅和《楹联之乡》,展示____厚重的文化和馆藏的珍贵文物。
为弥补县博物馆展品的不足,县文物局邀请省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金学刚对馆藏的一批青铜器、象牙化石进行了修复,共修复青铜器____件、象牙化石____个。
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科试卷(满分100分,时间:8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
这有助于说明()A.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B.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C.元谋人遗址位于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的最南端D.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2.2022年,在湖北省学堂梁子遗址(又名郧县人遗址),考古人员再次发现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后命名为“郧县人”3号,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
该遗址属于()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是通过()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推理判断D.考古发掘4.对下图理解最为准确的是()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A.北京人的生活与现代人一样B.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C.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D.北京人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5.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队在浙江金华浦江上山遗址中发现了一粒距今一万年的完整炭化稻米。
这一发现再次印证()A.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B.稻米成为南北最主要食物C.当时的水稻产量大大提高D.使用先进的工具耕种水稻6.文物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从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鸟纹陶钵、回旋勾连纹陶盆等文物折射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A.种植作物B.建造房屋C.烧制陶器D.制作乐器7.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持续追求美好的生活,向着文明前进。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A.私有制、手工业、城市产生B.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C.贫富分化出现与氏族的瓦解D.人口集中、城市与王权产生8.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左右,是夏朝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铜器作坊及绿松石龙形器等重要遗存,被认为是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
2. 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动物肩胛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记录了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 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指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用于祭祀、宴飨、礼仪等活动中的器具,如鼎、簋、甗、卣、斝、觚、爵等。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被誉为“国之重器”。
4. 西周金文:西周金文是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内容包括记载王室贵族的世系、功绩、册命、征伐、土地分配、法律诉讼等,是研究西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5. 春秋战国车马坑:春秋战国车马坑是指这一时期贵族墓葬中专门埋藏殉葬车马的遗迹,往往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古代车辆制造技术、丧葬习俗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有河南的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和山西的________。
答案:殷墟,周原,陶寺遗址2. 商代晚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代表作品是________。
答案:司母戊大方鼎3. 被誉为“中国第一都”的是________,它揭示了夏王朝的存在。
答案:二里头遗址4. 商周时期使用的占卜材料主要是________。
答案:龟甲和牛肩胛骨5. 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体现在青铜器上的________,其中记载了诸侯受封的内容。
答案:铭文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遗址最能反映夏朝文明?(C )A. 河南仰韶遗址B.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C. 河南二里头遗址D. 陕西半坡遗址2. 下列哪项不属于商代甲骨文的主要用途?(D )A. 占卜吉凶B. 记录重大事件C. 祭祀活动记录D. 商业交易记录3. 下列哪种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A )A. 鼎B. 觚C. 爵D. 卣4. 在西周时期,哪一类青铜器常被用来作为册命和赏赐的载体?(B )A. 铜镜B. 编钟C. 簋D. 鉴5. 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车马坑的考古意义?(D )A. 反映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水平B. 揭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C. 了解古代丧葬习俗的变化D. 推测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遗址属于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ABCDE )A.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C. 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D.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E.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2.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包括(ABCE )。
第一单元测试卷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栗.子(lì) 菱.角米(líng) 万象更.新(gèng) B.唾.沫(tuò) 薏.仁米(yì) 无暇.顾及(xiá) C.浓稠.(chóu ) 腊八粥.(zh ōu ) 分.外热闹(f ēn ) D.发誓.(shì) 赛.骆驼(sài) 哄.堂大笑(h ǒ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学生对如何学好语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我沉思起来,顺势引导是个重要的事情。
B.老王为人两面三刀,你可要小心提防。
C.南朝时,谢灵运出仕永嘉,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成为古代山水诗的开山鼻祖。
D.王萌的文章想象力丰富,表达流畅,真是随心所欲啊!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B.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C.由于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D.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B.老师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C.“五彩斑斓的蝴蝶,翠色欲流的草地,还有······”说着说着,朋友醉了。
D.“今天好热啊!”爸爸担心地问,“你书读得怎么样了?”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全文以八儿的视角,写出了腊八粥的浓香可口。
全文多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方法。
B.“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
”这两句诗出自《寒食》。
三星堆再解谜

封面三星堆再解谜│文胡椒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举行,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目前,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青铜面具、象牙、玉石器等500余件文物。
早在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馆长葛维汉就组建了一支考古挖掘队,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历史上首次挖掘工作。
迄今为止,三星堆遗址共经历过多次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不断丰富。
然而,无论是在考古学界还是在民间,三星堆始终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三星堆究竟从哪里来,又是怎么消失的?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造型为何如此独特?三星堆时期的人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三星堆文明为何没有发现文字?……关于三星堆,还有太多的谜题等待着解答。
三星堆“上新”时隔30多年,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很多一线考古工作者和到场媒体最大的感受就是“高科技”。
与许多在露天环境下进行的田野考古不同,三星堆这次的发掘工作全部都搬进了一座考古大棚,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又被安排“住”进了可提供多种功能的“考古发掘方舱”内。
“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围墙,更没有这种方舱,也没有这个大棚,咱们就是用竹子弄了一个篱笆在旁边就算是一个警戒线了。
盖的草棚,我们就在里边工作。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陈显丹说道。
他是1986年三星堆第1、2号祭祀坑的发掘者,亲历了这些年考古技术和工作环境的变化。
此外,各种类型的考古实验室都入驻到发掘现场。
应急检测分析室、有机文物应急保护室、微痕物应急保护室等一系列专业考古实验室,可为考古人员辨认肉眼无法识别的出土文物类型,准确记录第一手资料。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表示,此次三星堆遗址考古挖掘的状况基本和预期一致,6个坑新出土的器物数量能够达到当年1、2号坑的水平,即每个坑平均出土器物和残片1000件左右。
其中令人惊喜的是,这次出土了大量新的器型,比如在3号坑内,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座双手合拢的顶尊铜人像。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起时尚,很多人想到的是T台华服、先锋前卫,感觉与生活距离较远。
央视最近播出的《时尚大师》第二季,打破了国内电视媒体时尚类节目的传统套路,令人_____。
一直以来,人们把时尚看成是舶来文化、现代文化、小圈子文化,()。
大众生活与时尚紧密相连,它跃动着蓬勃的时代气息,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和国民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与想象力。
时尚不应是盲目的追随效仿和脱离现实的__________,它深深__________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国民性格,在时代风气中开出独具特色的花朵。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成语英雄》等传统文化电视节目走红,给业界带来启示:利用现代手段盘活传统文化,以更新颖、更亲民的方式向大众呈现传统文化,这是打造优秀节目的诀窍,________是激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耳目一新异想天开培植更B.耳目一新天马行空植根也C.焕然一新异想天开植根更D.焕然一新天马行空培植也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实偏颇的、有局限性的是这种观念B.这种观念其实是有局限性的、偏颇的C.其实这种观念是偏颇的、有局限性的D.这种观念其实是偏颇的、有局限性的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众生活与时尚紧密相连,它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跃动着蓬勃的时代气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和国民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与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考古所6名工作人员2年修复21件青铜器,他们说——修复出土文物如同一台复杂大手术来源:辽宁日报2016年09月25日版次:A04建昌东大杖子墓地文物出土时情形。
绘制病虫害图是青铜器修复中很重要的一环。
战国文物混在泥土中难以分辨文物碎片的最薄处仅0.41毫米9月2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楼的文物整理间的陈列架上,铁器、青铜器、陶器、石器整齐摆放着,它们或古朴或精美,仿佛在诉说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在中间的架子上,出自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的青铜环耳盘尤为引人注目。
这件刚被修复好的青铜器浑然天成,内部的纹饰清晰可见,很难想象它刚被发掘出来时是如何的破败不堪。
省考古所文物保护部主任肖俊涛告诉记者,目前还有很多学者认为,包括建昌县在内的今辽西地区,在西周初期时为燕国故地,战国时期则为燕国所设的右北平郡所辖。
然而,因史书相关记载和考古发现不多,所以,右北平郡的郡治在哪儿一直是考古悬案。
考古人员认为,东大杖子墓地的年代处于右北平郡的设置时间范围之内,从出土文物判断,墓葬规格较高、分布面积较大,有可能是一处与郡治有关的公、侯一级的墓地。
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因此被列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作为东北地区关于青铜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东大杖子墓地出土的青铜器融合了中原地区东周文化和北方地区土著文化等多种青铜文化特色,是学界研究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然而,如此重要的物证却因墓地封石塌方和严重腐蚀,导致破碎、变形甚至是缺失,几乎可以说是面目全非,毫无价值,其中损坏最严重的青铜环耳盘,最厚的部位不超过1毫米,最薄的地方只有0.41毫米,一些部位已经完全锈蚀,余下的部位也已十分酥脆,混在泥土中难以分辨。
“我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近20年,很少见到被腐蚀得像这件青铜环耳盘那么严重的。
”肖俊涛说。
他告诉记者,文物保护修复分为现场初步保护和实验室科技保护修复两个环节,青铜环耳盘因为腐蚀严重,在发掘现场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清理和保护,他们只好将之连带四周的泥土整体套箱提取到实验室。
拍X光片、用手术刀清理附着物的过程如同一台复杂手术“青铜器物的修复是金属器物修复中较难的一种,但也是辽宁省考古所文物保护部最拿手的修复门类。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吴炎亮这样告诉记者。
在省考古所文物保护部,80后小伙柏艺萌虽然年纪相对较小,但功底扎实,他和部门里的另一位师傅许正雄负责青铜环耳盘的修复工作。
柏艺萌说:“我刚看到环耳盘时,就已经感觉到修复这件青铜器比较难,到了实际操作环节,更是感到棘手。
”尽管工作人员保留了青铜环耳盘周围的原生态,将之和周围的泥土一并带了回来,但是进入实验室后,柏艺萌和同事却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当时,我们用肉眼只能看到泥土上面有一层绿色的铜锈,并不知道这是哪种器物,也不知道内部情况究竟怎么样,所以我们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首先给它拍X光片,查看内部结构。
”柏艺萌说。
在拍出的X光片中,他们发现这件环耳盘断裂、穿孔、缺失、矿化,严重腐蚀,这给接下来的清理工作增添了难度。
文物表面的清理要求极为严格,不能直接放在水中清洗,更不能滥用化学试剂。
柏艺萌他们要在不伤害青铜器本体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清除表面的腐蚀产物及表面硬结物、瘤状物、泥土等附着物。
然而,青铜环耳盘因为年代久远、受侵蚀严重,本体十分脆弱,甚至还不如外面包裹的泥土坚硬,要做到不损伤文物本体十分困难。
经过仔细斟酌之后,柏艺萌他们自制了竹刀、木刀以及雕刻刀,一点点地将青铜环耳盘外面的泥土剥离掉。
在一些部位的清理中,他们甚至还用上了手术刀,在显微镜下轻轻挑去青铜器上的附着物。
个别地方就连刀头非常小的手术刀也用不得,只能用棉签一点点地擦拭。
清理到最后,他们得到了一堆碎片,数数有100多块,其中最小的不及手指甲大。
吴炎亮曾对记者说,修复一件青铜器如同医生进行一台复杂的大型手术。
记者在听完柏艺萌的讲述后,体会到这台“手术”之大,大到需要工作人员经年累月的坚持,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小心和足够的信心。
核心提示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荣获首届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
全国仅有4个项目入选。
青铜器修复原本就是金属器类文物修复中最难的一种,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因为墓地封石塌方等原因,已经面目全非,有的文物如青铜环耳盘不仅腐蚀严重,更是碎成了100多块,混在泥土中难以分辨。
要修复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不仅需要化腐朽为神奇的高超技术,更需要经年累月的坚持。
好几天也拼不上一块耗时一个月终于拼出了青铜环耳盘在一般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堆破铜烂铁,是不可能修复的。
“其实,在看到这些碎片时,我们也感到无从下手,甚至绝望,这种破碎程度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肖俊涛说,“但是我们深知每件文物都携带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放弃一件器物等同于丢掉一段历史,我们最终决定全力以赴将它修复好。
”为了更加透彻地了解这件青铜环耳盘,省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将碎片放在扫描镜、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其本体合金、历史信息、腐蚀产物,并用X射线衍射对腐蚀产物进行分析,看其是否为有害锈。
一旦存在有害锈,则需要将其立即清除,否则将给文物本体更大的伤害。
检测结果可想而知,深埋于地下2000多年的器物,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害锈,其中的氯离子尤其多。
为谨慎起见,他们对有明显病害和特征明显部位的碎片进行了局部拍摄,并绘制了文物病害图。
接下来才开始着手将有害锈转变成无害锈或直接将其去掉,并且采用便携式能谱仪、硝酸银滴定法测定无氯存在为止,然后再对这些碎片进行脱盐等处理。
做完上述工序后,便是将碎片进行拼对、焊接,使其恢复原本形态。
“这一环节看上去有点像小孩玩的拼图,貌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最大,可以说是整个修复过程中最难攻克的一关。
”肖俊涛说,由于器物变形严重,大多数碎片的边缘特征不是很明显,有时候好几天也拼不上一块。
柏艺萌等人和这些小碎片较上了劲儿,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青铜环耳盘的拼对。
如果说拼对只是考验人的耐心,焊接则完全依靠传统技艺。
在焊接过程中,要对青铜环耳盘的局部进行整形,但这件文物器壁很薄,本体强度不高,操作不当极容易造成损坏。
今年61岁的许正雄经验丰富,他根据青铜环耳盘的特征,拟定了从小到大的操作顺序,并在断面做了一层干预层,以保证文物修复的可逆性。
此后,又经过缓蚀、矫形、补全、封护、做旧等一系列工序,青铜环耳盘才算正式修复。
修复完毕后,许正雄和柏艺萌将封护后的青铜环耳盘放入实验箱,如果发生新的腐蚀现象还要进行补充处理。
此次和青铜环耳盘同一批进行保护修复的青铜器共有21件,6位修复人员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修复完毕。
“在保证修复质量的前提下,这种速度已经很快了。
”肖俊涛说,这批青铜器仅是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青铜器物中的一小部分,除此外,他们还要对其他类文物进行修复。
也正因如此,柏艺萌和他的同事们完成青铜环耳盘的修复后,又投入了下一件文物的修复,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享受、品味修复一件文物所带来的成就感。
青铜环耳盘修复工序①碎片剥离因墓地封石塌方和严重腐蚀,青铜环耳盘破碎、变形严重,大小碎片有100多片,最小的还没有指甲大,更棘手的是,碎片最厚的部分不超过1毫米。
②表面清理与除锈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都能有效清除的情况下,选择物理方法优先的原则。
环耳盘因腐蚀严重,很多地方需要用手术刀轻轻地清理。
③拼接这一过程与拼图相似,把杂乱的碎片按缝隙规则地拼在一起,有时候好几天也拼不上一块。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耐心。
④焊接环耳盘器壁较薄,本体强度不高,修复人员需有高超的焊接技艺,将其小心连在一起。
⑤结构性修复完成外形完整并不意味着修复的完成,修复人员在对青铜环耳盘进行封护、做旧后,才算正式修复完成,如左边大图,青铜环耳盘已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亟待修复的文物多但专业人才太少辽宁省考古所文物保护部虽以修复青铜器见长,同时也具备修复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等14类文物的修复资质。
这其中,以铁器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尤为迫切。
“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没有做好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铁类文物很容易被腐蚀殆尽,最后可能只剩下一堆粉末。
”王贺是部门里唯一一位女性,她对文物材质变化的研究颇为透彻,也是部门里离不开的一位专家。
“现在我们文物保护部总共10个人,不仅要修复库房内的文物,还要帮助、支援基层文物部门修复文物,实在是分身乏术。
”肖俊涛不无感慨地说。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行业太枯燥,也太苦。
我们很多时候在修复实验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而且接触文物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容不得一丝马虎,毕竟文物不可再生。
”肖俊涛说。
每一件文物修复的背后都有辛酸,除了青铜环耳盘,令肖俊涛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3年对营口西炮台的修复。
当时,他的同事齐军在修复过程中因为太过用力,造成胸肌拉伤。
“大铁炮台有好几吨重,需要拽导链将其吊起才能进行维护。
我那段时间总胸口疼,还以为自己有心脏病呢。
”虽然齐军笑着讲述了那段经历,但记者仍从中感受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辛苦和心酸。
即便如此,齐军和同事们仍坚守在岗位上,没有喊过苦,更没有想过放弃。
在省考古所文物保护部记录的修复文物档案目录中,记者看到最近5年来,他们支援14家基层文保单位进行过文物修复,修复各类文物4000余件,其中近1000件文物属于抢救性保护修复。
吴炎亮告诉记者,就我省而言,需要修复的文物太多,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却很少,许多地方单位没有能力进行文物修复,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上月中旬,省考古所邀请了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的专家,结合我省馆藏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举办了一期针对铁质文物科技保护的培训班。
“今后我们还会举办文物修复保护方面的培训,尽可能地提高文物修复队伍的水平。
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文物修复还需要各方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吴炎亮说。
(本版照片由省文物考古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