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修复与保护综述

合集下载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青铜文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铜文物的保存状态往往并不理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修复技术来保护它们。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包括清洗和除锈。

青铜文物经过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往往会被氧化生成厚厚的铜绿,影响文物的观赏价值。

清洗是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的首要步骤。

清洗时,要选用合适的清洗剂,根据文物的材质和状况进行选择,以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除锈是清洗的一部分,常用的除锈方法有机械除锈、化学除锈和电解除锈等。

机械除锈主要是通过机械的力量去除铜绿等氧化物,一般用钢刷、刮刀等工具进行。

化学除锈则利用溶解锈蚀物质的酸碱性溶液来除去锈蚀层。

而电解除锈是通过电流的作用,以还原铜绿为金属铜,并清除其他杂质。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还包括填补和固定。

青铜文物在长时间的使用和保存中,常常会出现损坏和缺失的情况,这时需要采取填补的方法来修复。

填补主要是通过选择与原材料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将缺失的部分补齐。

填补需要考虑到材料的相容性和颜色的相似性,以保持文物的整体性。

固定则是将损坏的部分与文物的其他部分连接起来,使其不再松动。

固定方法有采用结构性胶水、螺孔连接等。

在进行填补和固定时,要根据文物的状况和损坏程度,选取合适的修复技术。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还包括防火防盗和环境保护。

青铜文物一直以来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文物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防火和防盗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

要采取合适的防火措施,保护文物免受火灾的侵害。

要加强安保措施,确保文物不被盗窃。

青铜文物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湿度、温度等。

应该采取措施来控制文物所处环境的湿度和温度,以防止文物的进一步腐蚀和损坏。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恢复文物的原样,还可以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

保护青铜文物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历史的传承和人类文明的贡献。

只有通过科学的修复方法,才能让青铜文物焕发出它们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青铜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丰富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由于青铜文物的材质特性、使用环境以及历史变迁等因素,使得青铜文物在保存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青铜文物,对其保护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其在青铜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一、青铜文物的保护青铜文物的保护工作包括保护、鉴定、修复等多个环节,而保护作为首要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青铜文物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保护:青铜文物的保存环境对其长期保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保存青铜文物的库房或展览陈列场所,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防止青铜文物受到氧化、腐蚀等损害。

防火、防盗、防潮等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2. 防护措施:对于已经出土的青铜文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避免其受到二次损害。

比如对文物进行包装、搬运、陈列等,需要特别注意文物的保护,避免碰撞、摩擦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3. 监测和鉴定:对青铜文物的状态进行定期监测和鉴定,了解其受损程度和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采取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

以上就是青铜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些基本环节,而在这一过程中,青铜文物的修复工作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青铜文物的修复技术青铜文物的修复技术是指在文物受到损害后,通过专业的修复方法,使其恢复原有的形态和功能,并保证其长期保存和传承的技术手段。

青铜文物的修复技术包括以下几种常见方法:1. 清洗保护:因为青铜文物长期埋藏在地下或保存不善,表面常常积有尘土、灰尘、锈蚀物等。

在修复之前,需要对青铜文物进行仔细的清洗,保持其表面的清洁和光亮,避免其受到二次损害。

在清洗过程中,需要注意洗涤液的浓度、温度、清洗时间等因素,以免对文物造成伤害。

2. 二次保护:青铜文物修复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二次保护,以确保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青铜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古代华夏文明的辉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青铜文物经历了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因此保护和修复青铜文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青铜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技术进行浅谈。

一、青铜文物的保护1. 环境保护青铜文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特别是对氧化、硫化等气体和湿气的侵蚀十分敏感。

进行青铜文物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文物的环境。

在展览和储藏青铜文物的场所要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防止酸性气体和湿气的侵蚀,减少文物的腐蚀和氧化速度。

2. 日常保养青铜文物保养时,首先要进行文物表面的清洁,必须使用专业的文物保护剂,不能使用普通的清洁剂。

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缓文物表面的氧化速度和腐蚀速度。

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查,及时处理文物表面的损伤,确保文物的完整性。

3. 防盗防损对于文物的珍贵程度,要加强保护力度,设置防盗措施,保证文物的安全。

要建立完善的文物档案和管理制度,对文物的流转和使用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文物损失和遗失。

二、青铜文物的修复技术1. 数据采集进行青铜文物的修复时,首先要对文物进行数据采集,包括文物的形态、尺寸、材料、工艺和损伤程度等。

这些数据对于后续的修复工作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指导文物的修复。

2. 文物清理在进行文物修复之前,必须先对文物进行清理,去除表面的尘土、杂质和污垢。

清理过程中要非常谨慎,避免对文物表面和损伤造成二次伤害。

3. 腐蚀处理青铜文物在长期的使用和保存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腐蚀现象。

对于腐蚀现象比较严重的文物,需要进行腐蚀处理。

腐蚀处理的方法有机械去除腐蚀产物、电化学去腐蚀和化学除锈等。

4. 损伤修复青铜文物在保存过程中,往往会有各种损伤,比如碎裂、变形、铁锈等。

对于这些损伤,修复技术可以采用结合金属补充、局部加热、焊接和粘接等方法进行修复。

修复时需要保持文物原有的形态和特征,不改变古物的历史原貌。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青铜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侵蚀,青铜文物往往会出现各种损坏和腐蚀现象,因此对青铜文物进行保护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入手,探讨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实践,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青铜文化遗产。

一、青铜文物的损害类型青铜文物在长期的保存和传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损害,主要包括腐蚀、损坏和缺失。

首先是腐蚀,青铜文物在土壤中长期埋藏,受到土壤中的湿气、酸碱物质等的侵蚀,往往会导致表面产生绿锈、碳酸盐层等,极大地损害了青铜文物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其次是损坏,青铜文物在使用中或保存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外力撞击、摔坏等意外,导致表面凹凸不平、形体变形等损坏情况。

最后是缺失,青铜文物在长期保存中,可能会有零部件缺失、损坏,导致文物不完整,丧失了历史和艺术上的完整性。

二、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原理保护修复青铜文物,首先要了解青铜文物的材质特点和受损情况,然后制定合理的保护修复计划。

青铜文物多为铜合金制品,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因此在保护修复过程中,需要重视保护青铜文物的完整性和化学稳定性。

考虑到青铜文物受损的不同类型,保护修复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包括化学清洗、机械修复、缺失零部件的复原等多种手段。

1. 化学清洗:对于青铜文物的腐蚀现象,可以采用化学清洗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可以利用化学溶液对青铜文物的表面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腐蚀产物、锈斑等物质,恢复青铜文物原本的色泽和光泽。

还可以使用化学药剂对青铜文物进行防腐处理,减缓青铜文物的进一步腐蚀。

2. 机械修复:对于青铜文物的损坏情况,可以采用机械修复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可以通过打磨、磨光等机械手段,对青铜文物的表面进行修复,去除表面的凹凸不平、裂纹等损坏情况,使青铜文物恢复原有的外观。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青铜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不仅承载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由于青铜文物的材质特性及保存环境的复杂性,青铜文物常常面临着各种保存、修复和保护的技术难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青铜文物,探讨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以期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清洗、防锈、填补、强化和保管等几个环节。

其中清洗是第一步,它是指将青铜文物表面的尘土、污垢等异物清除干净,使文物表面恢复原有的光泽和色彩。

清洗青铜文物要慎之又慎,一般采用化学清洗剂、超声波清洗或手工清洗等方法,需根据文物的材质和状况选择适当的清洗方式,并注意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防锈是青铜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

青铜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铜绿(盖苏)等锈蚀现象,严重影响文物的保存和观赏价值。

为了防止青铜锈蚀,一般采用涂覆保护涂层、气相抑制剂、防霉剂等方法。

保持文物通风干燥,减少湿度和酸碱环境的侵蚀也是防锈的有效手段。

填补和强化是针对青铜文物损坏或疲弱的部分进行的保护修复技术。

青铜文物常常因长期使用或保存环境受损,出现断裂、缺角、风化等问题,需要进行填补和强化修复。

填补主要是指用符合青铜文物材质特性的修补材料填充文物的损伤部分,使其回复完整。

而强化则是通过加固、改善文物的内部结构和材质,提高其抗风化和抗老化能力。

填补和强化需要根据文物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方法,同时要注意修复后的文物外观和材质特性与原始状态基本一致。

保管是青铜文物保护的重要一环。

青铜文物的保存环境对其长期保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青铜文物的保存环境要求通风干燥、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直射和化学污染等。

还要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查和保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人类文明史上,金属文物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金属文物如青铜器、铜器、铁器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由于时间的侵蚀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许多金属文物在保存过程中逐渐受损,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

金属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金属文物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从传统的修复方法到现代的科技手段,修复人员不断探索并尝试新的修复技术,以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金属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重视,各种保护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推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金属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金属文物修复技术、保护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金属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前景,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金属文物修复与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1.2 问题意义金属类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信息。

由于时间的长河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许多馆藏金属类文物出现了各种程度的损伤和腐蚀。

这些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意义在于,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不仅能够延长其保存时间,保护其历史信息,还可以传承文明的记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认识。

通过对金属类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的研究,可以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进步。

在修复与保护金属文物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化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相应的研究成果能够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深入研究金属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问题,探讨其技术方法及存在的挑战与前景,对传承文化遗产、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提升社会文明水平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问题意义】的探讨将有助于引起社会对金属类文物修复及保护工作的关注,亦将推动相关研究在文物保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1.3 研究目的金属文物修复和保护是文物保护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而本文旨在通过对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进行浅谈,探讨其修复技术、保护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青铜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保护修复技术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需要多学科、多技术的协同合作,从材料
和构造两方面考虑。

青铜文物主要由铜、锡、铅、铁等元素组成,不同的材料需要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

首先,要做好材料的防腐处理。

如铁锈、氧化层等会破坏青铜文物内部的材料结构,导致
文物的变形、开裂、失稳等问题。

因此应对铜雕青铜器表面进行除锈、抛光处理,并在表
面涂刷保护膜,防止化学反应进一步加剧。

其次,对于锡铅合金等材料,可以采用电化学
方法进行去除氧化层,将金属还原后重新放回文物中,使其材料保护更加完善。

青铜文物的结构修复主要包括拼接、补强、复原等方面。

若文物表面有缺损,则可以
采用金属填补法或热压缩补法进行修复。

对于缺损较小的情况,可以使用锡、铝、银等低
熔点金属融化填补;对于较大的缺损,则可以先使用金属板等切割出所需形状,再通过紧
缩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文物上。

另外,对于断裂的文物,则可以将其拆解后进行精细的拼接
修复,从而恢复其完整性。

此外,对于古代铜器中可能存在的铜细菌病的问题,可以采用
微生物治疗方法进行控制,防止文物继续受到侵蚀。

综上所述,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结构等问题,并且需要保持对历史文物的尊重,不削去其历史文化的痕迹。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青
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也将不断提高,青铜文物的珍贵价值也将继续得到展现和传承。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方法解析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方法解析

258作者简介:段佳薇(1987— ),女,汉族,河南省新乡人。

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及馆藏文物研究。

青铜器出土容易腐蚀以及变形、部件缺失或是磨损。

因此在出土时针对青铜器我们需要进行完善的修复工作,避免它遭受第二次伤害。

一、修复工作原则藏品保护技术的核心是修复和保养,即治和防两方面。

对于其修复,首先要确定它的修复原则,要确定正确的态度,也就是最大程度维护它原来的样子,力求不要让它发生改变;其次便是要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也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大范围使用,修复的时候尽量减小对它原本的成分进行干预,修复它所用的材料我们也得达到尽可能接近原来面貌的材料,这样才能让青铜保持它原本的样子;对修复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材料来说,尽可能地选择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材料,所使用的新材料的适用范围要逐渐缩小,且要具有能实际操作的可逆性,待后人使用性能更好的材料时,能将其去除。

而原材料的使用需要我们多花点时间对它进行思考,也就是搜集青铜器原材料的组成部分,然后在基础上进行完善,这样修复出来的东西才是它本来的样子;另外就是可识别程度和文物的真实性我们也得合理的考虑到,对于它的工作性质还有就是青铜器的挖掘过程中的保护,需要考虑多种环境的因素。

比如说出土的环境成分,以及出土之后需要对文物及时的保护,防止它加快腐蚀;再者,保护技术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在工艺完成之后,应清除干净,不可残存于文物上,经保护技术处理后仍伴随文物的新材料和新生物,不能给文物带来不利影响。

这些原则与要求,无疑增加了文物保护的技术难度,但也正是需要创新开拓的研究方向。

二、修复注意事项对已损藏品进行技术处理,使其消除病害威胁,劣化现象受到控制,毁损得以恢复的工艺过程为藏品修复。

在修复时我们要注意在挖掘它的过程中,出土之后及时的联系好相关的保护单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送到有能力保护它的地方。

制定相应的方案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出土时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好都会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修复与保护综述在数千年遗留的传世品和出土青铜器中,有些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结构的缺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部分出土的青铜器甚至破烂不堪。

要使这类受腐蚀的青铜器能够长期的保存下去,关键在于深入分析其损害因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尽快对受损器物进行修复。

一、青铜器锈蚀的特性青铜器一般指铜锡合金,也有部分为铜、锡、铅合金。

青铜硬度大、熔点低,便于铸造,耐腐蚀性能好,既实用又能长久保存。

因每件青铜器成分不同及所处环境不同,其腐蚀原因及产物也不相同。

青铜器有害锈的腐蚀机理相当复杂,例如常年埋藏在地下的青铜器,接触到相应的气体和盐类、水分后,发生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逐渐腐蚀生成锈层。

铜器和氧接触后生成氧化亚铜,进而又生成氧化铜,有些青铜器在埋入地下之前,表面已有一层氧化铜。

一些青铜器在地下由于接触到溶解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便会形成碱式碳酸铜或蓝铜矿。

如果青铜的含锡量高,那么锡则又转化为呈光滑的灰绿色锈氧化锡。

然而氧化铜与地下盐、酸、水、氧接触又可以转化为碱式氯化铜,即疏松膨胀的“粉状锈”,氧和水仍可浸入其中,促使青铜器的腐蚀产物不断的扩展和深入,直至青铜器溃烂、穿孔,被文物界称之为“青铜病”。

从青铜器的表面看似乎是鲜艳的绿色粉状锈,其实不然,用工具轻轻剔开粉状锈,立即看到其下是绿色的锈层,再往下是褐红色锈层,继续往下还是绿色锈层,最里面一层是灰白色蜡状氯化亚铜,它有时可蚀穿青铜器壁。

如果把氯化亚铜挖出来,接触了空气中的水和氧气,便会继续腐蚀青铜器,并且会感染周围的青铜器,迅速蔓延而使青铜器毁掉。

通过对青铜器基体质地和腐蚀产物的分析结果,使我们对腐蚀产物的实质有了明确的结论,如从感官上通常所称的糟糠锈,经过取样分析得知,成分为碱式氯化铜或氯化亚铜,即通常所说的有害锈或粉状锈。

二、青铜器的保护保护腐蚀青铜器的基础是对导致其腐蚀劣化的原因和青铜器腐蚀机理的研究。

可以看出,青铜器所处环境中,只要外界条件有利,环境中的氯离子就会对器物造成损害。

对于一般青铜器的保护处理,就是对氯化亚铜进行机械和物理、化学的清除处理。

为了维持古代青铜器的原貌,应具体分析每个青铜器受腐蚀损害程度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措施。

1、传统去锈法(1)醋酸水溶液去锈对于铜器的底子较好,且有一定硬度,但被锈色包住器物表面的现状,可使用此法。

具体操作是:用70%醋酸水溶液(蒸馏水)浸泡铜器,用软尼龙刷刷洗去锈。

(2)酸梅糊去锈其操作方法是:将锈蚀的青铜器先用稀醋酸溶液浸没除去油泥,然后再涂一层乙酸,糊上酸梅糊进行去锈。

酸梅糊由酸梅500克、冰醋酸250克、硫酸铜100克组成,三者混合搅匀呈糊状。

对于那些被水浸底或器底已翘的青铜器不宜使用此方法。

(3)红果糊(山里红)去锈以500克以上的生红果去籽,250克上等米醋,250克冰醋酸、100克硫酸铜一起放入砂锅中烧煮,至红果烂透,待凉后捣成泥状,搅拌匀即可,将其糊在器物上除锈。

上述两种果糊煮后可留住长期使用,用红果糊去锈时间较长,但其性柔不会伤青铜器。

(4)碳酸铵去锈其操作方法是:将碳酸铵砸碎后过箩,筛成粉状,放在瓷碗里,加蒸馏水调成糊状,然后用小竹片涂抹在铜器的锈处,最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此方法要小心谨慎,否则将会使铜器损坏。

(5)盐酸去锈其操作方法是:60%盐酸蒸馏水,多次浸泡并反复洗擦去锈,最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这种方法使用的前提,要求青铜器铜质强且机械性能好,如青铜器以糟朽,不宜使用此法。

(6)硝酸去锈其操作方法是:在瓷碗内配10%硝酸蒸馏水溶液,然后拿镊子夹棉球蘸药液,在铜器生锈处反复擦拭去锈,最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这种方法要求铜器质地坚硬,否则不宜使用。

2、机械去锈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已经暴露在青铜器表面的粉状锈。

一般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使用手术刀、钢针、錾子、锤子、凿子、雕刻刀和多功能笔等,对所需去除铜锈部位进行仔细清理。

还可以利用超声波震动法去除青铜器上的有害锈,其最大的优点是去除粉状锈较彻底干净,而且不损及其它铜锈。

又有一种小型研磨去锈笔,其笔尖可更换不同型号的小砂轮,笔头连接有蒸馏水喷管,在砂轮转动去锈时,可不断喷出蒸馏水,防止锈尘吸入人体造成危害。

还有一种超声波洗涤器,放入青铜器并加入70%乙醇蒸馏水溶液,利用超声波震动洗涤去锈。

机械方法不能根除有害锈,一般联合化学试剂共同去锈,使两者相互补充,达到理想效果。

3、化学去锈法使用化学药物配制的除锈液,清除青铜器上的腐蚀物。

下面列举的是常见的除锈液。

(1)柠檬酸溶液柠檬酸属有机弱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5%浓度的柠檬酸蒸馏水溶液浸泡,能相当缓慢的溶解氧化铜,对金属作用甚小,并能防止在浸泡洗刷过程中铜器受到损害。

(2)倍半碳酸钠溶液用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腐蚀青铜器,置换腐蚀层中氯化物除锈。

该方法的机理是用此溶液浸泡青铜器时,有害锈氯化亚铜逐渐转换为稳定的碳酸铜。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等摩尔数混合后,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5%~10%的系列溶液,较常用的为5%的溶液,配制时碳酸钠所含结晶水应考虑在内。

在擦洗过程中,青铜器上的氯离子会被转换出来并转入浸液中。

此法虽然平稳,但费时较长,不过对于抢救有害锈严重的青铜器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六偏磷酸钠溶液用六偏磷酸钠溶液除去青铜器表面的钙质沉积物,一般用5%六偏磷酸钠溶液浸泡,但速度很慢。

对于钙质沉积物很厚的器物,用15%六偏磷酸钠溶液浸泡,并对浸泡液进行加热,既能增快清除的速度。

(4)稀硫酸水溶液用稀硫酸水溶液可去除鎏金铜器外表的铜锈,具体操作方法是:用镊子夹棉球蘸取5%~10%的稀硫酸,在铜锈处涂敷,即有气泡产生,每次涂敷面积不能超过2cm2范围,清除完一块,再清除一块,待不冒气泡时,用竹刀施加适当的力量使酥软的铜锈脱落,清除完铜锈后,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和,最后用蒸馏水煮沸并冲洗数次。

(5)电化学方法青铜器的腐蚀是一种电化学反应,因此可以利用电化学的方法使其还原。

有时器物不能或没有必要采取进行全面去锈时,只需做些局部处理就可以了。

用电化学还原法进行局部去锈时,只需对青铜器做些局部处理就可以了。

用电化学还原法进行局部去锈时,电解质溶液可为10%氢氧化钠溶液,还原金属则用锌粉或铝粉。

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把锌粉或铝粉与电解质溶液调成糊状,立即将糊浆敷于铜器上要除铜锈的部位,待反应结束后,立即用棉花抹去,接着用蒸馏水反复冲擦干净,去除残余药剂。

如果操作一次尚未达到除锈的目的,可再反复处理几次。

(6)氧化银局部封闭法当青铜器有害锈尚未蔓延开来,仅有一些小斑时,可用氧化银封闭处理。

具体处理方法是:先用细钢针或解剖刀将铜锈斑剔除掉,特别要把灰白色蜡状物有害锈清除干净,直至看到漏出新鲜的青铜色为止。

清除范围可比锈斑范围稍大些,用丙酮溶液将洞口擦洗干净,待干燥后把氧化银和乙醇调成糊状,将其塞入已清理过的孔洞中,置于洁净潮湿的环境里放上24小时。

氧化银在潮湿的条件下,遇氯化物会形成氯化银的棕褐色薄膜,把含有氯化亚铜的病区封闭起来。

为了使氧化银能够形成完整的角银薄膜,必须使它与氯化亚铜充分接触。

(7)苯骈三唑氮(BTA)苯骈三唑氮(BTA)是一种普遍采用的金属缓蚀剂,它属于杂环化合物,呈白色或奶白色的粉末结晶,能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它可与铜和铜合金形成不溶于水和许多有机溶剂的透明盖膜,而对青铜器起到保护作用。

锈蚀的青铜器经苯骈三唑氮保护处理后,可防止氧化物、卤素化合物和其它腐蚀性气体的侵袭,“青铜病”即被抑制而稳定下来。

具体操作方法是:处理小件青铜器,可在减压装置中用3%浓度的苯骈三唑氮乙醇溶液减压渗注,使苯骈三唑氮更深入到锈层内部。

处理一些锈蚀严重的青铜器时,可用30%浓度的苯骈三唑氮乙醇溶液,在60℃情况下减压渗透。

如果是太大件的青铜器不能减压渗透的,可用浓度稍小的苯骈三唑氮溶液多次涂刷在铜器表面。

处理后的青铜器,为了不让药物挥发过快(让铜器处于药物蒸汽中),可在器物上涂刷3%的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使其在器物表面形成封护膜,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经处理后的青铜器,基本上可以保持原有风貌。

(8)Paraloid B-72封护Paraloid B-72是一种更为先进的金属缓蚀剂,它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本身透明性极好,对文物没有损害。

采用Paraloid B-72封护青铜器,操作简单方便而且它能克服苯骈三唑氮作为金属封护剂时产生的容易生化、老化和化白现象。

目前,国际上已开始普遍使用这种金属缓蚀材料。

三、青铜器的修复青铜器修复有很久的历史,北宋至晚清,不少青铜器是经过修复技术加工的。

青铜器的修复,其目的在于使破碎或变形的铜器通过整形、焊接(或粘接)、修补恢复其原貌,以便于科学研究和展览陈列。

对于重要青铜器,在修复之前应采样进行金相分析和成分分析并存档。

1、变形铜器的整修方法出土的古代青铜器被不同的土质长期侵蚀,又因墓穴的坍塌、地层的变化挤压撞击和人为破坏等,使得铜器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在整体修复之前,先要了解铜器的原始情况,如铸造年代、合金成分、器物造型、质地好坏、碎块机械强度以及残缺的具体位置等,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整形方法。

(1)模压法青铜器大多是铜锡合金,无论是铸造或是打制的铜器,多少都有些弹性。

对于质地好、铜胎薄、韧性强、腐蚀轻的铜器,可采用模压法。

用锡制成模具,共分两块,一块是内模,一块是外模,合起为一套。

把变形的铜片按照合适弧度置于模具之间,与模具形状相对,然后将模具夹在大台钳口内或液压机上施压,注意动作要小心缓慢。

第一次的压力可使变形的铜片大约恢复1/3,停一段时间,去掉压力,然后检查所恢复的变形是否正确;第二次加压时,需时紧时松,直至铜器变形部位恢复原形。

模压后会稍有小的变形,可用锤打方法来解决。

(2)锤打法这对韧性强的铜器进行矫形有良好的效果。

如果铜器弧度向外扩张,可在变形部位先垫一个凹的铜砧子,再用铅锤从内壁轻轻锤打,使弧度逐渐向里收缩。

也可用半球体的铜砧子,垫在铜器弧壁内侧上,从外面轻轻捶击,使变形部分慢慢向外扩张而得以矫正。

(3)锯解法对于质地较差、弹性较差、铜胎厚、损伤或腐蚀严重的铜器,可采用加温矫形、锯解分割拼接法。

如圆形或椭圆形的鼎,先根据鼎口周长,求出变形前的口径,依此在变形的口上设计锯缝。

锯缝一般选在器壁受压变形的那些断口上,不要选在有铭文及纹饰的部位,尤以最短锯缝为好。

根据经验,应从铜器内壁用钢锯锯开一条缝,锯缝深度约为铜器厚度的2/3,余下的1/3用台钳夹开,锯下的各块先作矫形然后再拼接。

也可自制一些矫形机使用。

2、青铜器的拼接方法青铜器残片的拼接方法有焊接、销钉和粘接,要拼接的铜片如果要去锈,进行化学保护,应在拼接开始之前进行。

破碎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方法,多采用锡焊法,是将碎块与碎块之间加热,用锡作为粘接剂,使其修复完整的一种做法,焊接前,首先对铜器做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掌握铜器有无铭文、纹饰、嵌饰以及锈层下是否有铭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