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修复的常用方法
青铜器修复步骤

青铜器修复步骤青铜器修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也是一项非常细致、耗时、费力的工作。
下面将介绍青铜器修复的步骤。
第一步:清洗在开始修复之前,我们需要对青铜器进行清洗。
首先,用软毛刷轻轻地刷去表面上的灰尘和污垢。
然后,用温水和肥皂水混合物轻轻地擦拭表面。
最后,用纯净水冲洗干净。
第二步:拆解如果青铜器已经破碎成多个部分,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部分的情况,并为下一步修复做好准备。
第三步:粘合在进行粘合之前,我们需要将每个部分的边缘清理干净,并确保它们完全干燥。
然后,在每个破碎的部分上涂上适当量的胶水,并将其与其他相应的部分粘合起来。
在粘合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以免造成进一步损坏。
第四步:填补如果青铜器有缺口或者丢失了一些部分,我们需要使用填补材料进行修复。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填补材料。
然后,将其涂抹在缺口或丢失部分的边缘上,并用刮刀将其平整。
最后,等待填补材料干燥。
第五步:打磨在填补材料完全干燥之后,我们需要使用砂纸和抛光机对青铜器进行打磨。
这样可以使青铜器表面变得更加平滑,并且让填补部分与原始部分无缝连接。
第六步:上色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为青铜器上色。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颜色和颜料类型。
然后,在需要上色的区域上涂上颜料,并用刷子或棉签轻轻地涂抹均匀。
第七步:保护最后,为了保护修复好的青铜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保护。
这可以通过在表面喷涂一层保护剂来实现。
总结:青铜器修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
它需要非常细致、耗时、费力地工作来完成。
但是,在完成之后,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青铜器的除锈方法

青铜器的除锈方法青铜器是古代中国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类的智慧和技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常常会被氧化和锈蚀,影响其美观和保存。
因此,在进行青铜器的保护和修复时,除锈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青铜器除锈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机械除锈法,即利用机械设备进行除锈。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较大面积的锈蚀,可以使用钢丝刷、砂纸等工具将锈层物理去除,恢复铜器的原貌。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机械除锈时要小心,不要给青铜器带来更多的损伤。
第二种方法是化学除锈法,即利用化学物质来软化、腐蚀锈蚀物质,然后用刷子或棉签轻轻擦拭除去锈层。
常见的化学除锈剂有乙酸、酒石酸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除锈剂。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化学除锈剂时要佩戴防护手套和口罩,以免损害健康。
第三种方法是电化学除锈法,即利用电流将锈层分解为可溶于水的离子,以实现除锈的目的。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电解池和电源等设备,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和时间来实现除锈。
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化学除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时要小心,以免对青铜器造成损坏。
第四种方法是激光除锈法,即利用激光束照射锈蚀物质,使其局部升温并蒸发,从而达到除锈的目的。
这种方法通常在专业实验室中使用,可以精确控制激光束的强度和位置,对青铜器进行精细的除锈。
但需要注意的是,激光除锈设备昂贵且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除锈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方法可以用于除锈,比如利用超声波清洗、高压水射流清洗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结合使用,以达到最好的除锈效果。
最后,除锈只是青铜器保护和修复的一部分,还需要进行稳定化处理、防锈处理等工作,以延长青铜器的寿命和美观。
同时,在处理青铜器时要尽量采用非侵入性的方法,尊重其原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做到尽量原汁原味地保存和修复青铜器。
总而言之,青铜器的除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够恢复青铜器的原貌,还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和保护其珍贵的文化价值。
古董青铜器修复的步骤

古董青铜器修复的步骤青铜器出土的文物古董一般都是锈迹斑斑或者破损了,比如知名的马踏飞燕这个知名的青铜器就是修复好后展现给我们的古董文物。
那么古董青铜器如何修复呢?古董青铜器修复步骤古董青铜器修复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拼接、黏接和焊接—翻模补配缺失部分—补平和打磨—上色做旧一般采用焊接、黏接或焊接黏接相结合的方法。
镜身较厚、铜质较好的,一般采用焊接或先黏接再焊接的方法;镜身较薄、铜质不太好的,则采用黏接的方法。
这件青铜器古董镜身不算太薄,铜质较好,为保证结合的牢固性,采用了先黏接后焊接的方法。
首先把胶涂在断层两侧,对合后,用胶带初步固定。
然后用扁平的磁铁从青铜器古董两边固定,竖立在沙盆里。
为了保证黏接的强度,静置的时间稍长。
黏接好后,就可以焊接了。
由于青铜器古董高度的硬脆性,焊接时局部区域在高温影响下体积膨胀不均匀产生应力,或会造成青铜器古董完整部分的炸裂,使它进一步破坏,甚至影响焊接的完成,所以焊接时要十分小心。
一般来说,在镜边上破损处用锯片打一厘米左右的口,剪合适大小的铜片嵌进口内,用锡焊焊牢就行了。
由于此残镜边沿上的两处裂口很近,可以把两个焊接口开在一起。
我们在这面残镜边上的裂口处用锯片打两厘米左右的口,深度在半厘米左右,然后剪合适大小的铜片嵌进口内,用锡焊焊牢,打磨平,焊接就完成了。
翻模补配缺失部分翻模补配缺失部分尤其是补配纹饰,是此次修复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此处又分为以下四个步骤:补配底板、补配纹饰、翻范、浇注。
1.补配底板在补配底板时我们使用“云艺”精雕硬油泥,此种油泥根据软硬程度分为三种,我们选用较硬的一种。
这样,既保证了底板的硬度,又适合加工制作。
补配时先用电饭煲加热精雕油泥,使其变软。
依据青铜器古董残片和找到的参照品形状,塑出青铜器古董的大体形状。
刮平镜子的底面后开始修整底板外形,调整厚度。
补配底板中尤其要注意镜子的外形,如果外形不准,不仅会给下一步补配纹饰带来困难,而且影响整体修复质量。
珍爱国宝丨浅谈青铜器的保养与修复工艺教案

珍爱国宝丨浅谈青铜器的保养与修复工艺教案。
一、青铜器的保养1.常规清洗青铜器的日常保养非常重要。
要定期对青铜器进行常规清洗,并在清洗前将青铜器表面的物质清扫干净。
常见的清洗方法有以下几种:(1)干布擦拭用干布擦拭青铜器表面,去除表面灰尘和杂质。
(2)漂洗将青铜器放入清水中,用笤帚轻轻刷洗表面。
注意不要使用带有化学成分的清洁剂,以免对青铜器造成损伤。
(3)泡洗将青铜器放入清水中,加入适量的细盐,将青铜器泡在水中30分钟至1小时左右。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铜中的氧化物,但使用后应注意将青铜器彻底清洗干净。
2.防止污染物侵入在日常使用中,还需要注意避免青铜器遭受二次污染,应放置在干燥且通风的环境中,尽可能避免日光直接照射以及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硫化物等化学物质接触。
二、青铜器的修复对于青铜器而言,修复是保护其文化和历史价值的重要手段。
现代青铜器修复工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局部修复局部修复主要涉及对青铜器局部的损伤进行修复,该方法的优点是处理方便、经济简便,同时可以修复青铜器前所未有的细小损伤。
常见的局部修复方法有填补、钎焊、拼合三种。
(1)填补填补即在损伤处涂抹适量的铜粉、明胶等材料,填补损伤所形成的空隙。
当填补的深度较浅时,效果较好,但若深度较深,填补材料容易脱落,使得整体修复效果不佳。
(2)钎焊钎焊是通过熔融金属涂于损伤处,借以达到修复的目的。
它可将不同的金属材料将在一起,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但钎焊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操作技巧,否则会对青铜器造成二次伤害。
(3)拼合拼合的主要方式是使用黄蜡等材料进行拼合。
应注意拼合过程中避免力度过大,以免对青铜器造成破坏。
2.整体修复整体修复是将多个局部修复形成的单元构建成可回收或可用的整体,使青铜器恢复原来的形态和结构。
整体修复需要专业机构的权威的专业人员进行,修复前的准备工作比较繁琐,修复过程也比较复杂。
整体修复主要采用3D打印、激光扫描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青铜文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铜文物的保存状态往往并不理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修复技术来保护它们。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包括清洗和除锈。
青铜文物经过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往往会被氧化生成厚厚的铜绿,影响文物的观赏价值。
清洗是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的首要步骤。
清洗时,要选用合适的清洗剂,根据文物的材质和状况进行选择,以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除锈是清洗的一部分,常用的除锈方法有机械除锈、化学除锈和电解除锈等。
机械除锈主要是通过机械的力量去除铜绿等氧化物,一般用钢刷、刮刀等工具进行。
化学除锈则利用溶解锈蚀物质的酸碱性溶液来除去锈蚀层。
而电解除锈是通过电流的作用,以还原铜绿为金属铜,并清除其他杂质。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还包括填补和固定。
青铜文物在长时间的使用和保存中,常常会出现损坏和缺失的情况,这时需要采取填补的方法来修复。
填补主要是通过选择与原材料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将缺失的部分补齐。
填补需要考虑到材料的相容性和颜色的相似性,以保持文物的整体性。
固定则是将损坏的部分与文物的其他部分连接起来,使其不再松动。
固定方法有采用结构性胶水、螺孔连接等。
在进行填补和固定时,要根据文物的状况和损坏程度,选取合适的修复技术。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还包括防火防盗和环境保护。
青铜文物一直以来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文物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防火和防盗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
要采取合适的防火措施,保护文物免受火灾的侵害。
要加强安保措施,确保文物不被盗窃。
青铜文物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湿度、温度等。
应该采取措施来控制文物所处环境的湿度和温度,以防止文物的进一步腐蚀和损坏。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恢复文物的原样,还可以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
保护青铜文物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历史的传承和人类文明的贡献。
只有通过科学的修复方法,才能让青铜文物焕发出它们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青铜器修复的常用方法

青铜器修复的常用方法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青铜器修复的常用方法2011-02-22 17:31:27 责任编辑:来源: 作者: 【】浏览:249次评论:0条青铜器修复的常用方法在我国青铜器修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由于收藏和古玩生意的需要,传统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青铜器整形、去锈、补配、花纹的錾刻、焊接、粘接、作锈。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关的文物保护保存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以及世界文物保护领域相关的保护准则、宪章和公约的发布,传统的修复技术正在逐渐地发展而为现代青铜修复技术。
1.现状调查与检测分析在现状描述、测绘之后,分析青铜器组成成分、金相结构、制作工艺,根据腐蚀产物分析及腐蚀机理描述,评价其保存状况。
2.清洗、去锈与除氯处理青铜器清洗主要是去除其表面的附着物。
对于大面积存在的钙质结垢和泥垢,一般采用机械方法配合化学法进行清洗。
机械清洗是易于控制,清洗后不留残留物,不会导致铜器外观颜色的变化。
一般是用手术刀配合酒精棉签清除表面较松散的泥垢。
用微形打磨机清除较硬的钙质结垢,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钻头。
当文物易碎,锈层坚硬,机械清洗很难控制的时候,就需要配合化学方法。
使用像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氨三乙酸氨水复合液、六偏磷酸钠等等络合剂,对铜器或进行局部涂敷或进行溶液浸泡处理,这种方法对于清除钙质结垢效果较好。
但是要注意:化学方法在使用后,都必须用水擦洗干净,然后用乙醇、丙酮脱水,红外灯烘干。
去锈一般是指去除在正常环境下,还能继续发展,对文物造成影响的锈蚀。
它不是指铜器表面的附着物。
对于那些影响器物外观的锈蚀,一般归属于清洗不是去锈。
通常采用的去锈方法有机械除锈法、化学除锈法、电化学除锈法。
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重要的是:去锈要保持文物原貌,不能文物本体造成损伤。
如果铜器锈始中含有氯离子,一般认为是感染了有害锈。
由于锈体呈现粉末状,故称之为“粉状锈”。
青铜器修复的步骤

青铜器修复的步骤青铜器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许多青铜器出现了破损和腐蚀的现象。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宝贵的文物,青铜器修复成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和工艺。
下面将详细介绍青铜器修复的步骤。
第一步:清洗青铜器经过长时间的保存和使用,表面常常沾有尘土、污垢等杂质。
清洗是修复的第一步。
首先,要将青铜器放入一个浅盆中,加入适量的温水,用软毛刷轻轻刷洗青铜器表面,去除表面的污垢。
需要注意的是,刷洗时要轻柔,避免刷毛对青铜器造成损害。
第二步:修复修复是青铜器修复的关键步骤。
根据青铜器的破损情况,修复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全面修复、部分修复和拼接修复。
全面修复是指将青铜器的破损部分全部修复,使其恢复原状。
这种修复方式适用于青铜器破损较为严重的情况。
修复者首先将青铜器分解成各个零部件,然后根据零部件的形状和位置进行修复。
修复者使用特制的胶水将各个零部件粘合在一起,然后将修复后的青铜器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
部分修复是指只修复青铜器的部分破损部位,其余部分保持原状。
这种修复方式适用于青铜器破损较轻的情况。
修复者首先确定需要修复的部位,然后将该部位与青铜器其他部分进行分离。
修复者使用胶水将修复部位粘合在一起,然后进行打磨。
拼接修复是指将青铜器的破损部分进行拼接,使其恢复原状。
这种修复方式适用于青铜器破损较为严重且破损部分可以找到的情况。
修复者首先将破损部分与青铜器其他部分进行分离,并用胶水将破损部分的各个碎片拼接在一起,然后将拼接后的部分与青铜器其他部分进行粘合,最后进行打磨。
第三步:防锈青铜器修复后,为了保护其不再受到氧化和腐蚀的影响,需要进行防锈处理。
修复者会在青铜器表面涂抹一层防锈油,以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对青铜器的侵蚀。
第四步:修补色彩青铜器修复后,由于修复部分与青铜器原有部分的颜色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修补色彩。
修复者会使用特制的颜料,根据青铜器原有部分的颜色进行调配,然后将颜料涂抹在修复部位,使其与原有部分的颜色相协调。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青铜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不仅承载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由于青铜文物的材质特性及保存环境的复杂性,青铜文物常常面临着各种保存、修复和保护的技术难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青铜文物,探讨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以期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清洗、防锈、填补、强化和保管等几个环节。
其中清洗是第一步,它是指将青铜文物表面的尘土、污垢等异物清除干净,使文物表面恢复原有的光泽和色彩。
清洗青铜文物要慎之又慎,一般采用化学清洗剂、超声波清洗或手工清洗等方法,需根据文物的材质和状况选择适当的清洗方式,并注意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防锈是青铜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
青铜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铜绿(盖苏)等锈蚀现象,严重影响文物的保存和观赏价值。
为了防止青铜锈蚀,一般采用涂覆保护涂层、气相抑制剂、防霉剂等方法。
保持文物通风干燥,减少湿度和酸碱环境的侵蚀也是防锈的有效手段。
填补和强化是针对青铜文物损坏或疲弱的部分进行的保护修复技术。
青铜文物常常因长期使用或保存环境受损,出现断裂、缺角、风化等问题,需要进行填补和强化修复。
填补主要是指用符合青铜文物材质特性的修补材料填充文物的损伤部分,使其回复完整。
而强化则是通过加固、改善文物的内部结构和材质,提高其抗风化和抗老化能力。
填补和强化需要根据文物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方法,同时要注意修复后的文物外观和材质特性与原始状态基本一致。
保管是青铜文物保护的重要一环。
青铜文物的保存环境对其长期保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青铜文物的保存环境要求通风干燥、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直射和化学污染等。
还要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查和保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修复的常用方法2011-02-22 17:31:27 责任编辑:admin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249次评论:0条青铜器修复的常用方法在我国青铜器修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由于收藏和古玩生意的需要,传统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青铜器整形、去锈、补配、花纹的鏨刻、焊接、粘接、作锈。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关的文物保护保存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以及世界文物保护领域相关的保护准则、宪章和公约的发布,传统的修复技术正在逐渐地发展而为现代青铜修复技术。
1.现状调查与检测分析在现状描述、测绘之后,分析青铜器组成成分、金相结构、制作工艺,根据腐蚀产物分析及腐蚀机理描述,评价其保存状况。
2.清洗、去锈与除氯处理青铜器清洗主要是去除其表面的附着物。
对于大面积存在的钙质结垢和泥垢,一般采用机械方法配合化学法进行清洗。
机械清洗是易于控制,清洗后不留残留物,不会导致铜器外观颜色的变化。
一般是用手术刀配合酒精棉签清除表面较松散的泥垢。
用微形打磨机清除较硬的钙质结垢,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钻头。
当文物易碎,锈层坚硬,机械清洗很难控制的时候,就需要配合化学方法。
使用像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氨三乙酸氨水复合液、六偏磷酸钠等等络合剂,对铜器或进行局部涂敷或进行溶液浸泡处理,这种方法对于清除钙质结垢效果较好。
但是要注意:化学方法在使用后,都必须用水擦洗干净,然后用乙醇、丙酮脱水,红外灯烘干。
去锈一般是指去除在正常环境下,还能继续发展,对文物造成影响的锈蚀。
它不是指铜器表面的附着物。
对于那些影响器物外观的锈蚀,一般归属于清洗不是去锈。
通常采用的去锈方法有机械除锈法、化学除锈法、电化学除锈法。
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重要的是:去锈要保持文物原貌,不能文物本体造成损伤。
如果铜器锈始中含有氯离子,一般认为是感染了有害锈。
由于锈体呈现粉末状,故称之为“粉状锈”。
对这种器物,一定要去除器物本体及锈体中的氯离子。
进行除氯操作,要求除氯一定要完全,确保使用的方法和试剂不会对青铜器本体造成化学腐蚀、机械损伤,不留存对文物有影相的化学成分。
目前方法有倍半碳酸纳法、氧化除氯法等等。
倍半碳酸纳法:倍半碳酸纳溶液是一种弱碱性的缓冲溶液。
其中的碳酸根可使铜器中氯化物逐渐置换为稳定的碱式碳酸铜,使氯离子从青铜器转移入溶液中,以此法达到清除氯离子目的。
具体做法是:把锈蚀的青铜器浸泡在1%或5%的倍半碳酸钠溶液中,浸泡时需要交替加热,使液温白天保持40度左右,晚上自行冷却。
开始时每周换一次溶液,几周后可半个月或更长一点时间换,浸泡至少要三个月。
浸泡时如果使用超声波,效果会更好些。
这种方法对保存绿色的铜锈有利,也适合需要保留的铭文,花纹,古斑的青铜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比较费时,容易在铜的表面形成孔雀石腐蚀层,色彩鲜艳,导致改变器物外貌色泽。
氧化除氯法:这是一个针对局部含有氯离子的器物,也就是粉状锈明显的器物。
它的方法原理就是利用双氧水的高氧化能力,将铜器锈层中的氯离子氧化成氯气释放出来。
在处理中利用针管滴加与纸浆糊敷相结合,可以安全快速地去除氯离子。
具体方法是先调配好1%浓度的双氧水,制作好干纸浆备用。
用电热吹风机对需要处理的部位进行简单地预加热,这是为了在处理过程中保证双氧水的渗透速度和深度,增加氯气的溢出速度。
用针管小心滴加已经被加热的部位,观察氯气的溢出,待气泡减弱,用棉签吸干反应液。
再进行第二次滴加,以此类推,直到滴加双氧水后气体溢出很少后,停止。
为了确保除氯彻底,在夜晚非工作时间,用镊子按锈点部位的面积,镊取浸泡过上述双氧水的纸浆,糊敷到锈层上表面,不用加热,表面也可以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延缓液体干燥时间,这样相当于浸泡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针对性强、不会影响非含氯部位的原貌。
3.青铜器文物的修复不同的修复理念,对器物的修复方案就不同。
我国传统的修复思想是使器物完整化、美观化,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铜器修复用的最多的技术就是整形、补配、焊接与粘接。
(1)整形埋藏于地下的青铜器由于墓穴崩塌、地层变化等原因造成挤压变形,出土后往往需要整形。
方法有锤打法、模压法、锯解法、加热整形及其他办法等。
选择方法的依据是器物的变形程度和铜器的质地。
(2)补配补配是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中复原残缺部分的重要技术。
根据铜器种类、形状、残缺部位,补配方法可分为打制补配和铸造补配。
近代修复中还有玻璃钢补配等方法。
(3)焊接与粘接焊接是传统修复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是修复破碎青铜器和复原器形的主要手段。
需要根据青铜性质、残破和腐蚀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即“大焊”和“小焊”。
“大焊”也就是铜焊或银焊,这种焊接比较结实。
修复古代青铜器一般多用“小焊”,也称锡焊或“鼠接”,是比较原始的焊接方法。
焊接所用的“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锡占62 %,铅占38 %,称作“点锡”。
锉焊口是把要对接的铜器碎块的断口上锉出新的铜质,即所谓“新碴”,为了尽可能的保留铜器断口的原来曲线,作为焊接时掌握铜器器形的依据,因此通常是在铜器断口内外方向上偏重一方锉成一定的坡度,使断口接面形成一定的倾角,对接起来即可形成焊口。
锉焊口的原则是以避免铜器铭文和花纹或其他遗迹不受破坏为依据的。
对实在无法避开接口的铭文等,要采用粘接的方法。
粘接办法: 历史上有用白芨、漆片、虫胶粘接器物的方法。
其他连接办法: 传统修复中,对于那些特别残破的铜器,或器物表面有纹饰不允许大面积焊接,即可采用焊接、粘接与机械加固相结合的方法,如秦陵铜车马的修复就采用了套接、扒钉、加入螺钉、铆钉等加强件连接的方法。
根据现代文物修复理念,要求修复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不能对文物造成二次残损,不能妨碍再次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处理。
在这种要求下,整形就对器物存有二次损伤的危险,不符合要求,而应该引用更加科学的办法来实现器物原型的再现,比如借鉴计算机模拟技术设计出将恢复的器物原型,然后用同样材料制作一件复制品,供我们研究和陈列。
补配的方式与现代的理念比较接近,没有很大的冲突。
不过它们在补配程度的要求上有所差异,传统的补配要让观众找不出痕迹,而现代修复要求符合可辨识原则,要求有所差别。
焊接与粘接方面的差异也是存在,传统的焊接对器物的断面有一定的破坏,而且引入了新的材料——焊料,在最小干预、可逆性要求方面也有欠缺。
现代修复技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引进了可逆性涂层概念,保证了可再次进行修复的要求。
在拼接成型方面,现代修复技术采用非永久性连结方式。
根据出土器物残片材质分析、对比相同时代同类型器物造型,用相似工艺和相同的材质制造出一件完整的器物——展示用的“支架”。
不过在“支架”制作中,把实物残片所在部位预先留出,待“支架”表面的锈色做得与原器物颜色接近以后,将残片镶嵌在“支架”上。
这样,即达到了恢复艺术造型的要求,又可以随时卸下残片进行再次研究与修复处理。
4.青铜器文物的缓蚀处理青铜器的表面不耐腐蚀。
在现代工业污染的大气环境下,酸性气体、氧化性气体会进一步腐蚀青铜器。
尤其在潮湿、含有氯离子的酸性气体条件下,还会有粉状锈生长的危害。
所以青铜器文物一定要做缓蚀处理。
作为器物表面缓蚀层要求结构致密,与铜本体结合紧密,能够有效去除氯离子。
同时不改变文物外观,缓蚀效果长期有效。
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是BTA(苯并三氮唑)法。
1967年Madson首次将BTA法用于青铜器的保护,效果良好,至今成为最受欢迎的方法之一。
BTA抑制铜腐蚀的原理是成膜机理,它与Cu2O膜存在有关,可能形成Cu(I)-BTA配合物保护膜和Cu(II)-BTA配合物保护膜。
这种保护膜不溶于水,贴在金属外部把金属与腐蚀介质隔离,从而使金属的溶解力或离子化程度大大降低,达到保护金属的作用。
有些学者还认为BTA吸附于铜器表面,可改变金属与溶液的界面结构,使阳极反应活化能显著升高,从而降低铜器本身的反应能力。
国外许多学者Poling,Roberts,Walker等人通过试验证明BTA处理后受蚀面上形成的一层Cu-BTA络合物与 BTA浓度、温度、浸渍时间和溶液的PH值等有关。
BTA的操作工序是先配制5%的BTA乙醇溶液,将之放入可抽真空的容器中,再将腐蚀的青铜器放入容器内,用真空泵抽至溶液呈沸腾状为止,再将整个容器放入恒温槽中恒温至60度。
放置8个小时以上,在恒温期间控制真空度为400毫米汞柱。
恒温处理后将青铜器取出,用乙醇洗去表面残留的BTA结晶。
BTA在60℃以下作减压渗透处理,使缓蚀剂充分渗入锈层,这样做成膜也最好。
如无减压设备,也可用3%BTA溶液浸泡或用毛刷蘸取BTA溶液直接在青铜器上反复涂刷。
目前,比较多用复合型缓蚀剂,推出了许多BTA的衍生物,如甲基苯并三唑(TTA)、2.5-二巯基噻二唑、2-(5-戌基胺—)—苯并咪唑等。
这些新衍生物在抑制铜的腐蚀方面均优于BTA。
第三节文物的保存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经过了地层方位测绘、照相记录、提取采集、清理修复等等环节,为了今后的研究与陈列,它们将转入一个固定的空间进行保存与陈列。
在从田野出土到最后的博物馆保存与陈列,文物经历了不同类型的保存环境。
在考古发掘现场,是一个临时的库房环境;在考古研究部门的库房以及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则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库房环境;在博物馆的陈列大厅,又是一种必须接受灯光照明、观众参观的陈列环境。
由于不同场景,其保存环境的控制手段不同,文物保存与保护的要求也就不同了。
而对于那些脆弱的文物,由于本身性质的不稳定,也有着一些特别的保护要求。
所以,文物在保存环节中需要做的工作仍很重要,也很艰巨。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调节与控制在考古工地,文物在经过科学的采集与清理之后,需要有一个临时的存放空间。
这个空间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文物的安全。
但是,由于文物处在出土的初期,其自身性能与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适应过程还在继续。
因此,文物在工地库房保存的同时,仍需要进行一些简单保护处理,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环境控制。
把保存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可以为日后的保护处理赢得时间,同时也为日后的处理降低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
(一)考古工地临时库房的环境控制对于出土的不同种类文物,考古工地的临时库房很难做到分类进行环境控制。
通常是根据库房实际条件和考古发掘季节进行总体环境控制。
对于特别脆弱的文物种类,可以在总环境条件下,分别对其进行小环境控制。
在实践中,具体的方案应该根据考古工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既要符合保护的环境指标,又要考虑工地实际条件的限制。
考古工地库房建筑通常是临时的活动房屋建筑,也有临时借用的普通民房。
在保证正常考古工作进行的前提下,临时库房的选择应该是背光向北、中间楼层、门窗小而少、没有上下水管道。
临时库房的窗户最好是朝向北方。
背光是为了在文物存放期间,没有阳光紫外线和远红外线的直接影响。
选择朝东或朝西都是不利于文物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