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道:当弃绝挑拨争端的言语说使人和睦的话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论语》百则选读_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论语》百则选读_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论语》百则选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fàn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6.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8.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7)文言文阅读1: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

(7)文言文阅读1: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

(7)文言文阅读1: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齐王谓子思曰:“今天下扰扰,诸侯无伯。

吾国大人众,图帝何如?”子思曰:“不可也。

君不能去君贪利之心。

”王曰:“何害?”子思曰:“夫水之性清而土壤汩之,人之性安而嗜欲乱之。

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名誉为者也。

达此则其利心外矣。

”曰:“文王葬枯骨而天下知仁,商纣斩朝涉而天下称暴。

夫义者不必遍利天下也,暴者不必(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材料二: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

可取,身将先取。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①其大宝②。

用其新,弃其陈,腠理③遂通。

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

此之谓真人。

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执辔如组④。

”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

”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已》) 【注】①啬:爱。

②大宝:身。

③腠理:肌肤的纹理。

④组:织丝。

1.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吾知A其不辜B而适C触D吾忿E故戮之F以为G不足伤H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扰扰,指纷乱的样子,与《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的“扰扰”意思不同。

B.过,指犯错误,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

C.日,指每天,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日”意思相同。

D.涂,通“途”,指道路,与成语“道听途说”“殊途同归”的“途”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齐王“何害”的疑问,子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从土壤会使本性清澈的水变得浑浊的道理入手,引出嗜欲会扰乱人的本性的观点。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下)3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王静安先生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理性的文化是从周开始的,周公治理周的谋虑“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王静安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

《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

《左传》中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

’”“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

人若没有德,也就没有礼。

德是抽象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则”,比方说要孝敬,要诚信,要有义,要懂礼,要谦虚,要恭敬等。

“德以处事”,是说我们处理每件事情一定要用德。

我们经常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很少有人考虑,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点在哪里。

西方文化源于宗教文化,而东方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以人文精神为主干,这是一个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西方人要靠宗教来救赎,寻找自我的解脱。

中国没有救世主,中国文化一般倾向认为人性是善的。

人一生下来便注定是可以教育的。

人的灵魂可以不断升华,因为人的生命里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人的这些善端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则不具备,所以动物是永远不能教育的,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善良的本性。

只是在社会上待久了,这个本性可能会被灰尘遮住,所以需要慢慢地把灰尘除掉,要培养它,让它茁壮成长。

王明道先生对青年的劝勉

王明道先生对青年的劝勉
看见尊长作什么劳力的工作,应当立时接过去作。万不可见尊长劳力,自己却在一旁安闲。
交递什么东西给尊长的时候,应当恭恭敬敬的双手递上。从尊长的手中接受什么东西的时候也应当用双手接过来。
与尊长在一处的时候,看见他们需要什么,便赶快为他们取来,看见他们要作什么事,只要是自己的力量所能作到的,便赶快替他们作。
青年人在尊长面前应当知道的一些事
圣经教训我们应当尊敬年长的人,我国的古训也是教导作子弟的应当尊敬长上。可惜现代一般青年人大多数都弄得像一群野马,只知道随着自己的性情乱跑。不敬畏神,不尊敬长上。作父母的既不知道按正道教导子女,为人师的又都只顾自己的衣食,不敢对学生加以严格的训诲。青年人在这双重的放任之下,野性便一日比一日发展了。我们除了教导青年人敬畏神以外,也应当教导青年人怎样尊敬事奉自己的尊长,因此把青年人在尊长面前应当知道的事写出一些来。
与尊长谈话的时候应当谦恭和蔼,万不可疾言厉色,更不可与尊长争吵囗角。
请尊长为自己作什么事,应当恭恭敬敬的请求,切不可像对与自己年岁相等的人说话一样。
与尊长同席的时候,尊长未曾举箸之先,自己不可先举箸进食。
自己坐着的时候,看见尊长进来,应当赶快起立。尊长站着的时候,自己应当恭敬侍立在一旁。尊长坐下以后自己才可以落坐,而且当坐在尊长的下方。与尊长一同走路的时候,不要走在前边,一同站立的时候要站在尊长的下方。出入门的时候要为尊长开门。
与尊长同行的时候,看见他们拿着什么东西,应当赶快接过来替他们拿着。
尊长招呼的时候要立时答应。尊长吩咐去作什么事,如果不是正在作一件绝对放不下的事工,便当立时遵命去作。如果你当时所作的事是绝对不能放手的,便当赶快声明原因,把那件事工一结束以后,便遵命前去。
尊长为什么事对自己发怒,应当和平忍受,不可抗拒顶撞。就是有要声辩的话,也应当委婉陈说。

关于黑暗社会的名言名句

关于黑暗社会的名言名句

关于黑暗社会的名言名句1.可以用什么名人名言来形容吕蒙读书很认真《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职务,去陆口的时候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

当时鲁肃还是很轻视吕蒙的,有人劝鲁肃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

”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

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

”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

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做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和吕蒙结为朋友,告别而去。

当初,孙权对吕蒙蒋钦说:“你俩现在一起做当涂的指挥官,应当多学习,对自己有好处。

”吕蒙说:“在军中经常苦于军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

”孙权说:“我又不是让你做编纂文档经典的博士,只是想让你多涉猎一些历史典故,你说军务繁忙,再忙也不能比我忙呀,我小时侯读《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易》。

一直到统帅江东以后读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各家的兵书,自己觉得大有益处。

象你们两人,脑筋好用,学了肯定有用,为什么不去做呢?应该赶快把《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学习了。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当年光武帝统帅兵马的时候还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更何况是你们” 吕蒙就开始学习,终日不卷,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后来鲁肃正式提升,代替周瑜。

过来找吕蒙谈话,鲁肃摸着吕蒙的背说:“我以前说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但是到了现在,学识也如此渊博,已经不是以前吴的阿蒙啦。

”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兄长这么说,可是不称职啊。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2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2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睦的文言文翻译

睦的文言文翻译

夫和睦,乃国家之基,民生之本。

自古至今,和睦之道,历久弥新。

吾人宜深究其理,以期为后世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和睦之道,首在人心。

人心和睦,则国家安宁,百姓乐业。

故《礼记》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纲纪分明,则上下有序,尊卑有别。

纲纪不明,则上下混淆,尊卑不分,人心难齐。

是以,治国之道,必先正人心。

人心和睦,必先修身齐家。

修身者,修己之德也。

德者,性之端也。

修身齐家,乃治国平天下之基。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此之谓也。

人若修身齐家,必能和睦相处,为国家之栋梁。

其次,和睦之道,贵在诚信。

诚信者,为人之本也。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孔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诚信之人,言必行,行必果。

国家若能以诚信为本,则百姓乐业,国家安宁。

再者,和睦之道,重在宽容。

宽容者,心胸之广也。

人心宽容,则能容纳万物,化干戈为玉帛。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之心,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此外,和睦之道,尚需公正。

公正者,国家之利器也。

国家若能公正无私,则百姓心悦诚服,国家安定。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公正之道,即以仁爱之心待人,使天下归心。

然和睦之道,非一日之功。

国家若欲实现和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教育为本。

教育民众,使之明白和睦之道,培养仁爱之心。

学校教育,应以诚信、宽容、公正为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选拔贤能。

国家选拔官员,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任人唯贤。

使贤能之士居于高位,为国家出谋划策,共谋和谐。

三、法律保障。

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以维护社会公正,保障人民权益。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人民安居乐业。

四、文化传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深入人心。

文化是国家之魂,民族之根。

文化繁荣,则国家和睦。

五、国际交往。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理念。

国家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总之,和睦之道,乃国家之基,民生之本。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南宋学者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孙子兵法》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选择方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作战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具体的“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战术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特殊战法(《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侧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
A.“是为了说明只有战斗双方实力相近的状况下,谋略才能起作用”错误,文章第二段举田忌赛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谋略有用,但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实力基础,并非只有战斗双方实力相近时谋略才起作用。
B.“能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错误,由“今天的读者之所以仍喜爱阅读《孙子兵法》,最为重要的是,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价值。概括地讲,《孙子兵法》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的辩证思维上”可知,文章提到《孙子兵法》广受读者喜爱是因为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普遍价值,并非能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
D.文章论述《孙子兵法》的“正读”法则与阅读误区,采用举例、对比论证等手法,视野开阔,说服力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举引田忌赛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只有战斗双方实力相近的状况下,谋略才能起作用。
B.《孙子兵法》具有超越军事领域的哲学价值,能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因此广受读者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弃绝挑拨争端的言语说使人和睦的话
王明道文集精选,只管理喉舌的重要。

第8章,当弃绝挑拨争端的言语说使人和睦的话,耶和华所恨我的6样,连他心所恨物的共有7样,就是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写的手,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

箴言书6章16~19节,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马太福音5章9节,挑拨争端的人比杀人的人最更重大。

杀人的人是自己,犯罪是别人受亏损,结果被杀的人固然是受害,但杀人的人也要受众人的攻击和国法的制裁。

挑拨争端的人却是鼓动别人去互相争斗、互相杀害,不但使受挑拨的人双方面受害,而且使双方面犯杀人的罪。

同时挑拨争端的人还可以置身局外,既不受国法的才智,又逃避他人的攻击。

别人因着他的挑拨起了争端,结了冤仇,轻者互相恨物,互相侵压,重者弄到两下,加败身亡,他却逍遥法外、乐祸幸灾。

挑拨争端的人心悸阴狠,挑拨争端的人手段毒辣,挑拨争端的人的舌头比世界上一切可恶的东西更可恶。

挑拨争端的人,更可恨的是他在双方面挑拨,同时他还不使,双方面明白,他是在那里挑拨,凡是双方面认为他是好人为良友,对着甲便向甲极力地表示好感,说以怎样坏,说以怎样恨假、怎样害假?及至见了以右相,以及利表示好感,说假怎样坏?
说、假怎样恨,以怎样害遗?挑拨争端的人,真是世上最伟大、最没有良心、最残忍的人。

无怪经常说,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是耶和华所恨物的了,挑拨争端的人不要自持得计,监察人心的神早已知道你一切的意念,也早已听见你在两方所说挑拨的言语,凡你所说的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

你所说挑拨争端的言语,既然这样败坏了许多人,他必凭你的话,定你有罪。

说挑拨争端的话,现在好像是只害了别人,将来便明白,完全是害了自己。

存心挑拨争端的人固然是极可恨的,但还有许多人从来不存挑拨争端的心,然而事实上竟有许多的争端是由他们所挑拨起来的。

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谨慎,他们自己的舌头好,说长道短,好,往来传话,在他们是无意说出来的,可是他们不能禁止别人有意听了去,许多恼恨、纷争、诉讼与杀害的事,都是从这里起源。

这些人的存心,虽然与那些有意挑拨争端的人绝不相同,但这两种人所酝酿的祸患所结出的恶果,却是彼此毫无差异。

这就好像一个人有意杀人而杀人,还有一个人无意杀人而杀人,杀人虽有意与无意的分别,然而人究竟是被杀了,不仅是言语是何等危险的事,圣经中不止禁止我们说挑拨争端的话,还教训我们说劝人和睦的话,因为神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

哥林多后书5章18节,基督徒首先应当劝人与神和好,其次就是应当劝人与人和好。

常说使人和睦的话,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离弃挑拨争端的言语,更可以使我们因此得着神特别的应许。

因为主耶稣曾教训我们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在一起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