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义利观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孟子的义利观》课件

《孟子的义利观》课件

《孟子的义利观》 ppt课件
目 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义利观概述 • 孟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 孟子义利观的影响与价值 •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 结论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01
02
03
04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期邹国人。
孟子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 大,后拜入孔子孙子子思门下 ,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义的仁爱基础
孟子认为,义的本质是仁 爱,是人们对待他人和社 会的正确态度。
义的实践意义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在实 际生活中践行义,以实现 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利的重要性
利的物质基础
孟子认为,利是人们生存 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 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利的正当追求
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合理 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必 须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公 共利益的前提下进行。
利的道德约束
孟子认为,利应当受到道 德的约束,人们在追求利 益时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 原则。
义与利的取舍原则
义优先于利
孟子认为,在义与利的取舍中,应当以义为重,以利为轻 。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义的原则,放弃对利的 追求。
利服从于义
孟子认为,利应当服从于义,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应当始终 遵循道德规范和原则。
义利的辩证关系
孟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的。人们应当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注重践行道德规 范和原则,实现义与利的和谐统一。
04
孟子义利观的影响与价值
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塑造儒家道德价值观
孟子的义利观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 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仁义和道 义,主张以义制利。

义利观作文 PPT课件(共14张)

义利观作文 PPT课件(共14张)
五校联考作文
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2.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4.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这些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阐述过的一句话。他明确的指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为什么要谈“利益”呢?因为近来观察到不少边远基层 陆续有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等之类的年轻人半道上离开。 笔者和他们有过一些接触,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原因——个 人“利益”始终无法得到满足。他们的个人“利益”,或 是小小的政治抱负,或是基本的工资待遇,亦或是足够的 精神宽慰,林林种种。 • 曾国藩“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 共享之。”曾国藩的湘军战斗力强,跟曾国藩的治军理念, 跟他的丰厚军饷是分不开的。
•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 表明了儒墨二者具有共同 的思想资源。但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并非完全相 同,墨子主张言利,因为他提出了“兼相爱,交 相利”的思想。儒家认为追求“利”必定会妨碍 追求“义”,墨家则认为“利”与“义”是统一 的,就像爱是相互的一样,这便是墨子的“兼相 爱,交相利”的思想。
• 有些儒家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也是必 需的。如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 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荀子· 大略》)董仲舒也说:“天之生人也,使之生 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春秋繁露· 身 之养重于义》)利是养身体所必需的,人需要利也是与 生俱来的本性,是正当的。即使圣人也不能去掉民众的 欲利之心。不过,圣人可以教育人民“欲利”不要超过 “好义”。一旦超过,就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引来很多 麻烦,其结果可能丧失更多的利。为了社会和谐,也为 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儒家主张要重义轻利。因此,董仲 舒说:“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同上) 义对于人来说,比财富更重要。财富有两面性,它首先 是美好的。或者说它本身是美好的,另一面是被无知无 德所歪曲了、所利用了。

孟子的仁义与仁政 PPT课件 通用

孟子的仁义与仁政 PPT课件 通用


52、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53、年少时,梦想在心中激扬迸进,势不可挡,只是我们还没学会去战斗。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学会了战斗,却已没有了拼搏的勇气。因此,我们转向自身,攻击自己,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54、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孟子家世
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 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 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 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 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 教之典范。
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 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 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 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学的第三大贡献。孔子不愿意谈 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论 语》中只模糊地提到“性相近,习相远”,只说人之 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并未作善恶之分。所以, 从这一点讲,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都与孔子不 矛盾。但孟子的性善论实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 学之基础。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著。
孟子的仁义与仁政
孟 子 故 里 大 门
孟 子 故 里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汉族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 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 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 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 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 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2024版年度孟子三章七彩课堂ppt课件

2024版年度孟子三章七彩课堂ppt课件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礼义 淳于髡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质疑礼义的价值,孟子则以礼 义为立足点反驳了淳于髡的观点,展现了其坚定的儒家立 场和高超的辩论技巧。
22
06
跨时代价值与现代应用
Chapter
2024/2/2
23
孟子思想跨时代价值
2024/2/2
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道德教育和人性理解产 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至上
孟子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 重要作用,认为君主应具 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 作则,引领社会风气。
16
社会改良方案设计
井田制
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通过重新分配 土地,使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和生活 来源,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减轻赋税
孟子主张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增加 民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教育普及
对现代政治观念的启示
3
孟子的政治观念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中蕴含的 民本思想、仁政理念等仍然对现代政治观念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4/2/2
18
05
辩论技巧与语言艺术展示
Chapter
2024/2/2
19
孟子辩论风格特点
逻辑严密
孟子在辩论中注重逻辑推理,善 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使得
自己的论点更加严密。
以理服人
孟子强调以理服人,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对方,而不
是靠权势或武力。
气势磅礴
孟子的辩论语言气势磅礴,充满 力量,能够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
灵。
2024/2/2
20
语言艺术运用技巧
2024/2/2
比喻生动
01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王何必曰利ppt实用课件2

王何必曰利ppt实用课件2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身?’上下交 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 其君者,必千
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 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 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
乘之家;千乘 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
之国,弑其君 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
者,必百乘之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
家。
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
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万取千焉,千取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 百焉,不为不多 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 矣。苟为后义而 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 先利,不夺不餍。 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 未有仁而遗其亲 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 者也,未有义而 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后其君者也。王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 亦曰仁义而已矣, 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 何必曰利?” 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 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 呢?”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王何必曰利ppt12 人教课标版

王何必曰利ppt12 人教课标版

二、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

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

义带给人们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残酷征服,而是“和协万邦”的王道。

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课内挖掘】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

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时,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社稷,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急其君”的道德原则,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富的态度,“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义利观作文 PPT课件

义利观作文 PPT课件
五校联考作文
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2.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4.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这些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阐述过的一句话。他明确的指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为什么要谈“利益”呢?因为近来观察到不少边远基层 陆续有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等之类的年轻人半道上离开。 笔者和他们有过一些接触,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原因——个 人“利益”始终无法得到满足。他们的个人“利益”,或 是小小的政治抱负,或是基本的工资待遇,亦或是足够的 精神宽慰,林林种种。 • 曾国藩“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 共享之。”曾国藩的湘军战斗力强,跟曾国藩的治军理念,明了儒墨二者具有共同 的思想资源。但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并非完全相 同,墨子主张言利,因为他提出了“兼相爱,交 相利”的思想。儒家认为追求“利”必定会妨碍 追求“义”,墨家则认为“利”与“义”是统一 的,就像爱是相互的一样,这便是墨子的“兼相 爱,交相利”的思想。
• 有些儒家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也是必 需的。如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 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荀子· 大略》)董仲舒也说:“天之生人也,使之生 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春秋繁露· 身 之养重于义》)利是养身体所必需的,人需要利也是与 生俱来的本性,是正当的。即使圣人也不能去掉民众的 欲利之心。不过,圣人可以教育人民“欲利”不要超过 “好义”。一旦超过,就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引来很多 麻烦,其结果可能丧失更多的利。为了社会和谐,也为 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儒家主张要重义轻利。因此,董仲 舒说:“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同上) 义对于人来说,比财富更重要。财富有两面性,它首先 是美好的。或者说它本身是美好的,另一面是被无知无 德所歪曲了、所利用了。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关注教育公平
现代教育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采取措施保障每个学生接受优质
教育的权利。
22
2024/1/29
06 总结与展望
23
《孟子》三章核心思想回顾
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推行仁政。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
现社会和谐。
20
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用
个体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认知、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社会进步
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 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4/1/29
6
02 人性本善与四端说
2024/1/29
7
人性本善观念阐述
1 2
人性本善的含义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具有向善的潜能和 倾向。
与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对比 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不同,孟子强调人的善良 本性,认为恶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
3
孟子从人的心理和情感出发,认为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同情心、羞耻心等,这些构成了人性本 善的基础。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他 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民 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5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2024/1/29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税徭役, 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孟子言义,反对利,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 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 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确立的 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过积极 作用。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 性糟粕。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 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 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 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浩然正气。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 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时,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社 稷,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 急其君” 的道德原则,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 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 6 量,岳飞、文天祥、于谦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
孟子所讲的“利”,是指统治集团中的小集团 利益、局部利益和一般人的个人私利。例如,“王 曰:‘何以利吾国?’”这个“利”,实际上指国 王怎样过奢侈的生活,怎样扩张土地之利,自然也 指他所属的那个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又如,“大 夫曰:‘何以利吾家?’”这里的“家”,指的是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他主张义,反对利, 甚至将义利对立起来。
对于“义”的含义,孟子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夫义, 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 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 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已把义提高到人生的根本 高度,喻之为“人路”,它如正确的大道一样,是人们 一切行为的必由之途,把义看作为人生应遵循的依仁而 行的基本道德规范。
家族,即这个大夫所属的那个贵族集团。这里的 “利”,指的是他所属的那个贵族集团的利益,而 这个利益之中,首先就是这个大夫的个人私利。再
如,“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这里的 “利”,指的是一般人的个人利益。
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 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 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1
孟子的“义”主要是指君臣之间或家庭之间不同等级的人 们之间的行为规则和方法,如“敬长,义也”,“非其所有而 取之,非义”,“羞耻之心,义也”,“君臣有义”,等等。 其“义”的主要内容是指敬人,尊重他人的社会地位或在家庭
中的地位。 同时,孟子还把“义”看做一种理想的人格,认为“义” 比生命重要。对一个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但跟“义”相比, “义”更重要。当“生”与“义”发生冲突,两者不可得兼时, 应该毅然决然地“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坚 定不移地捍卫自己的理想,不惜为之献出生命,绝不能丧失气 节,背“义”而生,从而把“义”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孟 子认为“义”应是君子矢志不移遵循的道德规范,提出:“穷 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 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3
孟子认为,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时,必
须依靠“义”“义”来维持,家
庭就会和睦团结,国家就会安定统一;如果靠“利”
来维持,“去仁义,怀利以相接”,最终会导致家
破国亡。
推行“仁政”治国理念。孟子认为推行仁义,制
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方针,乃国之大道,提出: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主张以
“仁政”治国。
孟子将“义”纳入仁政,作为政治经济制度的道
德原则,其义利观服务其政治主张。他认为“仁政”
是国家大计,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君行仁政,斯
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实行仁政,就国泰民安,“仁者无敌
于天下”。
4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货的态度,他 说:“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认为不是自己 的却取过来,是为不义。孟子认为合乎道义的利 再大,哪怕是像舜接受尧的天下那样大的利,也 不为过;不合乎道义的利再小,哪怕是一小筐饭, 也不能接受。“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以 “义”来要求人们对待财物,一方面要求人们恪 守封建礼制规范,保持生产生活上的民主与平等,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孟子对当时赤裸裸的利欲追求, 以及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反感和厌恶。孟子反对诸 侯的横征暴敛,把诸侯对人民的掠夺喻之为强盗, 斥之为不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