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4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第七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

5:发病面积比或损失率在11%~15%; 6:发病面积比或损失率在16%~25%; 7:发病面积比或损失率在26%~50%; 8:发病面积比或损失率在51%~75%; 9:发病面积比或损失率在76%~100%. 有时用0,1,3,5,7,9;甚至用0,1,5,9.当然相 应 的分级标准做一定的调整,如6级法,0;5%以下; 6% ~10%;11% ~25%; 26~50%;51%以上. 以上是典型坏死,腐烂病害的严重程度或损失率,一些 病毒病如TMV,CMV引起的病害可参照级别数按严重 程度来划分.
病害(或侵染)梯度disease gradient (infectiogradient) 愈靠近接种体源病害数量愈高,并随着离开接种体 源的距离增加而病害数量减少,呈明显的梯度现象. 一般梯度曲线呈双曲线型
梯度愈缓有效传播距离愈远,梯度愈陡有效传播距离愈近 *
五,病害的流行因素
1.寄主与病原物的互作群体 病原物群体对大面积的寄主群体有较强的毒力(感 病品种的存在,单一作物或单一类品种连片种植,对上述 作物强毒力基因频率高). 2.病原物接种体数量大和寄主的感病生育期 3.有利的外界环境条件 气象条件---温度,水分和湿度,日照, 病原物侵染繁殖,作物的抗性表达 土壤条件---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土壤微生物 栽培条件---管理水平,肥水及对田间小气候,土壤的改变 4.人的干扰 耕作制度,作物相分布,栽培条件的控制,经济活动
一,病害流行的概念
1概念 群体学的观点——在环境条件和人为干预下,植物与病原 物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结果,使植物群体发生病害的现象. 经济学的观点——植物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 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 流行学的观点——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 的增长. 2研究植物病害流行的意义 植物病害的流行导致了农业生产的重大损失.植物病害 的控制就是根据植物病害流行的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减少 初始菌量或者降低流行速度,达到控制病害流行的目的. *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变化是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湿度和降雨量等气候要素的改变,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
例如,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会导致植物体内水分蒸发过快,容易引发植物的水分胁迫病害;而高湿度的气候条件则容易造成植物叶面湿度过高,从而促进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土壤环境也是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壤中的病原体和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颗粒和根系等途径侵入植物体内,引发植物病害。
土壤中的病原体主要包括土传病原菌、土传病毒和土传线虫等。
土壤中的病原体含量和土壤质地等因素都会影响病原体的侵染能力和植物的感病程度。
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也是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了其对病原体的感病性。
一些植物品种对某些病原体具有较高的抗病性,而另一些品种则对同一病原体易感。
因此,在进行植物育种和种植管理时,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的发生还与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管理措施有关。
一些因素,如水分管理不当、肥料施用过量或不足、植物密度过大等,都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从而降低了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容易引发病害的发生。
因此,在种植管理中,要合理调节水分和养分的供给,保持植物的生长状况良好。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种植结构的调整、病原体的引入和传播等,都可能导致新的病害问题出现。
例如,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量,常常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和植物遭受污染,进而引发病害的发生。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给植物和土壤带来负面影响。
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气候变化、土壤环境、植物遗传特性、植物生长状况和管理措施以及人为因素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发生原因,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害流行学

名词解释:Plant epidemiology(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
传播体:指病原物的可以独立存活,具有传播和侵然功能的最小结构单位。
ID—DI曲线:以接种密度为横座标,发病数量为纵座标作图,就可绘出发病数量随接种密度的增大而变化的曲线,简称ID-DI曲线Vertical resistance(垂直抗性):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它小种,我们称它的抗性是垂直的。
Horizontal resistance(水平抗性):当一个品种的抗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原物的所有小种的,我们称它是水平的Gene-for-gene hypothesis(基因对基因假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EIL(经济损害水平):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病情水平。
所谓经济损失是指防治费用和防治挽回损失金额的差值IPM(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物种群动态和相联系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并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并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system(系统):是指相互依赖的若干事物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处在一定边界内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整体与外界有输入输出关系。
潜伏期:是指从接种至病斑产生孢子的时间。
潜育期:是指从接种至显症的时间。
协同进化:一个在特定系统内部的物种间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Plant disease epidemic(植物病害流行):是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disease cycle(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学名词解释1, 植物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 稳态流行: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
3 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4 大区流行: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
也称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6 系统理论定义:指相互依赖的若干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态学单元。
8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生态系统。
9 植物病害系统定义:指由病原物和寄主植物两个种群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开放的和动态的生态系统。
10 主导因素:在诸多病害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11 垂直体系和水平体系。
即系统中存在着特异性的互作或分化性互作,即为垂直体系,另一类无此互作,呈现出抗病性和致病表现的恒定等级,即为水平体系。
侵染链和侵染环12 侵染链:侵染物体在寄主一个生长季节中,从一个寄主到另一个寄主的一系列传播。
13 已被侵染的寄主称为散布体,将被侵染的植物称为接受体,而侵染链中的各个环节称为侵染环。
14 侵染环,即指由一次侵染到下一次侵染之间各个阶段所组成的一个周期,为侵染链中的一个环节。
15 单年流行病: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16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17 中间型”病害:有许多病害介于上述两类病害之间,或兼有上述两类病害的特点,故称之为中间型号病害,如油菜菌核病、土传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小麦纹枯、玉米纹枯病等。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病害锥体(disease pyramid)
❖ 由于流行离不开速度,速度又包含时间, 所以在病害流行中应增加时间要素,这就 形成了如下的病害锥体图。 易感病的 寄主、具有强致病力的病原物、有利于发 病的环境条件同时并存并持续一定时间是 侵染性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因素。以上 四因素都是病害发生流行的原因。
态和管理;1989年,遗传、抗病性和管理。 ❖ 6.坎贝尔:1990年,植物病害流行学导论; ❖ 7.曾士迈、杨演:1986《植病流行学》; ❖ 8.曾士迈等:1996《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四)学科的基本特点
❖ (四)学科的基本特点 ❖ 1.群体和群体水平的科学 ❖ 2.采有了生态学观点和系统论的方法,注
协生作用和拮抗作用
❖ 协生作用:指病原物接种体在高密度下, 相互协助,促进侵染,侵染概率提高,曲 线的斜率增大。
❖ 拮抗作用:有些病原物在接种体过大时, 孢子间相互抑制,侵染概率下降。
(五)潜育期、产孢量测定
❖ 1.潜育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寄主开始 表现症状所经过的时间。 实查:从接种到 表现症状的时间。在病害流行中是一个重 要参数。
(三)季节流行动态的基本模型
❖ 1、指数增长模型 (1)模型的形式: Xt=X0 ert X0—初始病情;Xt-t时刻的 病情;r-流行速度。 (2)模型的条件: A. 只考虑新生病斑的发生,不考虑老病斑 的消亡和报废; B. 可供侵染的寄主组织是 无限的; C. 环境条件是稳定的,增长率不 随时间而改变。
(三)病害流行的遗传学基础
❖ 寄主-病原物互作中的遗传关系 ❖ (1)基因对基因假说(Flor,1956):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 决定抗病性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预报

壳浅紫色。 株型半紧凑 , 27 株高 9 厘米。 高抗矮花 叶病 , 抗大斑病、 小斑病和丝黑穗病 , 中抗纹枯病。 田问抗 陛皎女 。1 子 . 2适宜地区: 根据“ 锦玉青贮 2 ” 8
不 同地点的试验和生产示范结果 ,该品种适应范 围较广, 适宜在北京平原地区、 天津 、 河北北部 、 山 西中部 、 辽宁东部、 中南部、 吉林 黑龙江省第一积 温带 、内 蒙古呼和浩特春播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 种种植。 2栽培要点。. 21整地施肥。 要加深耕层 , 改善 土壤结构 , 耕作层要求达到 6 寸以上 , 在生产 中应 逐年加深耕层。要施足底肥 、 配合施肥, 保证三叶 临界期对养分质的要求 , 保证玉米吐丝 、 灌浆期最 大效率期的肥料需求量。2 . 2种子处理 : 精选的种 子要大小均匀 , 去掉虫蛀 、 霉变、 破裂和子粒小的 种子。 播前应做好发芽试验; 要进行晒种和防虫拌 药 ,— 是播前 晒种 2 3 ,可提 高 发芽率 1%左 -天 3 右 。二是防治地下害虫。三是种子包衣或拌种 , 在
责 任编辑 : 明月 胡
植 物病害 的流行 与预测预 报
郭红岩 ’ 杨春秀 。
( 、 兰 区方 台镇 农 业 综 合服 务 中心 , 1呼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00 0 2 康金 镇农 业 综 合 服 务 中心 , 龙 江 哈 尔滨 1 00 ) 55 0 、 黑 5 50
摘 要: 植物病 害在一个时期 , 一个地 区内发生是普遍 而又严重的, 谈谈植物病害流行原 因及预 防。 关 键 词 : 物 病 害 ; 行 ; 防 植 流 预 1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1 . 1初浸染源 与感病寄主的距离。 越冬或越夏后存活的初浸 染源是病害发生的启动因子。病原从越冬 ( 地 夏) 点传播时, 其接种密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急剧降 低, 因而初浸染源离寄主作物的远近, 影响接种体 的浓度。 2感病寄主的数量分布。 1 在—个地区大 面积种植感病基因型相类似的品种或连片种植感 病品种 , 都有助于接种体的繁殖、 传播 , 而促进病 害的流行。 在这种条件下, 病原接种体的有效利用 率最高, 繁殖倍数最大、 病害循环最快。 3寄主的 l 易感性。 寄主除由基因控制的感病外 , 环境条件也 能在—定程度上影响其感病。当环境条件十分有 利于发病时 , 感病品种更为感病, 中度感病 的品种 也可能成为高度感病的品种, 病原繁殖快, 浸染效 率高。1 . 4转主寄主或它种植物寄主的存在。 对于 浸染链中必须通过转主寄主的病害,有病的转主 寄主往往是病害的初浸染源。对于没有或不必须 通过转主寄主的病害 , 在没有某种寄主作物的季 节 ,病原可在其它寄主作物或野生 寄主上越冬 ( 或繁殖, 夏) 成为“ 桥梁” 寄主 , 以便在流行季节给 该作物提供大量的浸染源。 如菌核病常发区, 向日 葵种植面积的比例与大豆菌核病的流行程度呈高 度正相关,许多病毒病的流行与其杂草寄主的存 病。 这一类型的病害最易爆发成流行病 , 其浸染 速 在密切相关。1 . 5有浸染力强的病原生理小种( 株 度最快。 . 2 2积年流行病。 —个生长季节内不能引 系) 对当地主要栽培品种具有较强的侵袭力的病 起流行, 。 而需逐年积累病原, 数年达到流行程度的 原生理小种或株系达到一定的比例或数量 ,是病 病害称为积年流行病。 这类病害没有再浸染 , 称为 害流行的重要条件。1 . 6病原具有很高的繁殖能 单循环型病害。其潜育期多数较长,或为土传病 力。能引起流行病的病原真菌都能在短时间内形 害, 传播效率很低。 成大量孢子 , 使病原在浸染率很低 , 有利发病的环 3流行的预测预报。 病害流行的预测预报, 可 境条件持续时间短的情况下 ,仍然可以引起大量 以预测流行程度 ,以确定何时何地需要采取何种 成功的浸染。1 . 7接种体能被 陕速传播。能引起流 防治措施 , 是否需要种植产量较低、 品质较差的抗 行病的病原除繁殖率高外 ,还能适应快速传播。 病品种, 以取代产量高、 品质好 的感病品种 , 或轮 1 . 于发病 的环 境条 件。 8适 即使 以上 各种 条件均适 作年限是否可以缩短 ,也可预测抗病品种抗性保 于病害流行,而环境条件不十分有利也不能引起 持的年限或病原群体毒力的变化。预测预报的根 流行。 如露水对于孢子萌发侵人 , 相对于湿度对于 据一是根据初始菌量预测 , 对于单循环型病害, 初 孢子形成 , 温度对于病害潜育期 长 , 短 以及降雨埘 始菌量是病害流行极为重要的因素;二是根据气 候条件预测 , �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是指造成植物生长、发育异常或病死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病害。
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体: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体细胞、原核生物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寄生在植物体内或外,通过直接侵染或介体传播进入植物内部,破坏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病害的发生。
2.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温、高湿和高湿度环境是许多病原体繁殖和传播的有利条件。
此外,干旱、寒冷、干燥等环境条件也会影响植物健康,使其抵抗病害的能力降低。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对病原体的抗病性是由其遗传物质决定的,不同品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抗病性。
当植物缺乏特定的抗病性基因时,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和攻击,从而引起病害的发生。
4.土壤因素:土壤因素也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中的养分、酸碱度和含水量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抗病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中养分不足或养分过多会使植物体质虚弱,降低植物的免疫力,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5.农艺管理不当:农艺管理不当也是植物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田间灌溉不当,导致水分过湿,增加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化学肥料使用过量,导致养分过剩,使植物生长过旺,易受病害侵袭;药剂喷洒不适当,导致药效不足或过量,达不到防治效果等。
6.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也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他植物、昆虫、土壤中的微生物等生物都可能成为植物病害的传播媒介。
例如,许多昆虫是植物病原体传播的载体,它们吸食有病原体的植物汁液后,再传播到其他健康的植物上,从而引起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总之,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病害可能由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
为了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除了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外,还要注重种植健康品种、优化农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植物病害的危害。
榆树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治

制定合理的时间表
针对榆树枯萎病的发病规律,制定合理的防治计划,包括 定期检查、及时处理病株、科学使用药剂等步骤,确保在 病害蔓延之前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病情监测
建立健全的病情监测体系,定期对榆树进行调查和检测, 及时发现并掌握病情的变化,为防治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 。
注重预防措施
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加强树木的养护管理,提高榆树的 抗病能力,预防病害的发生。
防治策略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生物手段防治榆树枯 萎病,如释放寄生蜂、喷洒微生物农药等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物理防治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树体大小,科学使用 化学药剂,如杀菌剂、杀虫剂等,有效控 制病害的蔓延。
综合防治
采用物理手段,如修剪病枝、清除病叶等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生物、化学、物理等 多种防治方法,实施综合防治策略,提高 防治效果。
研究进展
榆树枯萎病的病原学研究
01
已鉴定出多种病原菌,如真菌、细菌和线虫等,并对其生物学
特性和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因素
02
研究了气候、土壤类型、季节等因素对榆树枯萎病发生和流行
的影响,以及病原菌的变异和抗药性等。
防治技术和方法
03
针对榆树枯萎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已开发出多种防治方
防治效果评估
定期检查
定期对榆树进行调查和检测,观察病情的变化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
效果评价
根据病情的控制情况、防治方法的实施效果等因素,对防治实践进 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
改进建议
根据防治效果评估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 防治计划和策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