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植物病害流行学(二)植病流行的系统基础.

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
生育期指数,叶龄
生长年龄
抗病行参数 密度、高度 生长量,增长率 侵染几率 显症率 病斑扩展率,产孢 面积 产孢量、传染期
第二章 植病流行的系统基础
现代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特点
(1)群体和群落水平的科学。 (2)采用了生态学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注
重从整体上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和植物病害 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和历史演变。 (3)兼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质。 (4)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流 行学研究当中
有关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
木炭、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构成。
第一节 植病流行的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1、生态系统
指在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动态 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区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社会经济需 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生态系统。
活、死
死亡率
增殖率
续表
子系统 要素
状态
流行参数
2.寄主 3.病害
发育 形态 龄期 营养 感病性 位置 生长 侵染 潜育 病斑生长
传染 再侵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互作 病情增长
休眠种子、芽、苗、成株、繁殖体 根、茎、叶、花、果实 生长期、器官形成年龄 过盛、适中、不足 免疫、抗病、中抗、感病、高度感病 与水域距离、决定空气、土壤含水量 株数、蘖数、叶数、叶片数、叶面积 侵染成功、侵染失败 潜育期 病斑大小
(4)农业生态系统离不开自然的属性,同时又是一个经济系 统,因为其不但受自然生态规律影响,还受社会经济规律 的制约。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 )()()()()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 )()五种类型。
5、()( )()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 )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 引起.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 )和().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 )( )等.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7、病症、病状8、马铃薯晚疫病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三、选择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b。
霉状物c。
粉状物d。
颗粒状物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
a. 霜霉病b。
晚疫病c。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qs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病理程序: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变化,最后发病植物外观变现出病态.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3.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4.病状:植物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为病状。
5.病症:病部表现出病原物的特征称为病症。
6.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
7.病原物:指能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
8.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能传染的一类病害。
9.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侵染性病害。
10.真菌的生活史: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11.多型现象:有的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类型的孢子,称为多型现象。
12.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全部生活史,称为单主寄生。
13.转主寄生:有的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
14.病原物的寄生性:指病原物从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而生存的能力。
15.专性寄生:这类寄生物的寄生能力强,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中获得养分才能生存.当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之后,寄生物也停止生长和发育.16.非专性寄生:这类寄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因此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这类寄生物包括大多数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
17.寄生专化性:寄生物对寄主种和品种的寄生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18.生理小种:指病原物的种内形态相同、对寄主植物的品种致病力不同的专化类群。
19.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
20.植物的抗病性: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种遗传特性.21.免疫:寄主植物完全不发病。
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2、系统模拟模型:
构建计算机程序,建立模拟模型, 用于预测。
将建立模拟模型的第一步是把从文献、实验室和田 间收集的有关信息进行逻辑汇总、形成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通过实验加以改进,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即 为数学模型,再用计算机语言译为计算机程序,经 过检验和有效性、灵敏度测定后即可付诸使用。
能较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 件影响, 病原物多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 因此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 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
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 粒线虫病、水稻恶苗病、稻曲病、大麦 条纹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蚀病、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以及多种果树病毒 病害等都是属于此类流行病害。
2、中期预测的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季度,多根据当时的发 病数量或者菌量数据,作物生育期的变化以及实测的或预测 的天气要素作出预测,准确性比长期预测高,预测结果主要 用于作出防治决策和作好防治准备。
3、短期预报的时限在一周之内,有的只有几天,主要根据天气 要素和菌源情况作出,预测结果用以确定防治适期。侵染预 测就是一种短期预测。
多峰型曲线: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发病高峰, 流行曲线为多峰型。例如:
稻瘟病在南方因稻株生育期和感病性的变化可能出现苗瘟、 叶瘟和穗颈瘟等三次高峰。
在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地区,冬小麦苗期发病有冬前和春末两 次高峰。
华北平原玉米大斑病常在盛夏前后也有两次高峰,因盛夏高 温抑制了病菌侵染。
六、病害流行的变化
2、病害发生期预测:是估计病害可能发生的时期。 例如:果树与蔬菜病害多根据小气候因子预测病原菌集中侵染 的时期,即临界期(critical period),以确定喷药防治的适宜时机, 这种预测亦称为侵染预测。
植物病害三要素病原环境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知识点导学
理解植物病害产生的原因
掌握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掌握植物病害的“四要素”
掌握三要素与四要素的主要区别
学会从植物病害发生条件的角度说明植物病害防治方法
病原
(一)植物病害 三要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寄主
环境
病害的三要素中缺少一个条件,植物 病害能产生吗?
工业废水排放污染环境
滥施农药
工业废水
污染的土壤
污染的大气降雨 垃圾、矿渣、煤渣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病原的致病性要强
(2)寄主植物抗病性弱
(3)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致病,不 利于寄主植物抗病
思考植物病害的防治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病原的致病性要强
• 植物与病原物同时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 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彼此适 应,往往能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一般不 会导致病害发生。 当病原的致病性弱,则 不能侵染植物,则植物病害不能发生,只 有当病原物致病性强时,植物病害才有可 能发生。
(2)寄主植物抗病性弱
• 病原与寄主相互斗争过程中,寄主植物抗 病性弱不能抵抗病原侵入,则植物病害可 能发生,若寄主植物抗病性强,则病原物 不能入侵,则植物病害不能发生。
• 因此,生产过程中不但要选育、选种抗病 品种,还要抗病品种合理布局,严防抗病 品种退化和丧失。
(3)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致病,不 利于寄主植物抗病
总之,通过认识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因素,使 人们能够抓住寄主、病原、环境、人为因素中的主 要矛盾,灵活运用农业科学知识,有意识地提高寄 主抗病性,控制病原物,积极主动地改变农田环境 和人类活动创造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环境 条件,达到控制植物病害发生的目的。
病害流行复习资料(1)

植物病害流行学第一章1.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生侵染性病害的过程。
是指植物病原物群体在寄主群体中大量传播,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
3.大区流行:在一个流行季节中,自然传播很广甚至洲际传播的状态,也称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4.稳态流行: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叫“常发病”。
5.突发流行(前进性流行):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6.1963年《植物病害:流行和防治》,这一学科产生标志。
7.流行病发生必须同时具备9个条件:1.寄主方面,通过敏感个体的积累产生了大量敏感个体;2.寄主的高度发病可能性;3.合适的转主寄主的存在;4.病原方面拥有高致病性;5.有侵染性的病原;6.高繁殖能力;7.高效的扩散传播;8.非特定的生长要求共同决定;9.环境方面,有适宜病原形成、发展的天气条件。
8.流行规律的具体研究内容:①植物病害流行因素分析,包括寄主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和人类4个方面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平衡和演变、流行主导因素及其变化等。
②病害流行的遗传基础,研究寄主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群体遗传学,作为病害流行动态的内因。
③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包括病害(病原物)在侵染过程、侵染循环各阶段和流行季节或年度间的定量变化速率、定量描述方式等。
④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包括病原物传播体传播机制及传播后果的定量分析与描述方式等。
⑤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计算机模拟。
⑥有关研究方法和技术,如病害和环境监测、人工控制实验、仪器和工具等。
9.观察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系统分析与系统模拟法。
第二章1.食物链和营养级:由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以食物的关系相互连接成的一个整体,就像一环扣一环的链条,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营养级。
植物病害流行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并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3.大区流行:则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4.稳态流行:是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有“常发病”之称。
5.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6.病害流行主导因素:针对具体时间、地点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害,会有一些对病害流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7.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8.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引起不同程度流行为害的病害。
9.一次传播:一般以日为时间单位,即一日内所引致的病害传播距离。
10.一代传播距离:即菌源开始传播后,在一个潜育期间内多批传播所造成的传播距离。
11. 普遍率:代表植物群体中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是将观测的单元分成病、健两类,计算发病的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比。
12. 严重度:是指已发病单元发生病变的程度,通常用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
如:瓜类霜霉病的严重度划分13. 病情指数:是将普遍率和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群体发病程度。
14. 病害流行的预测:是指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态。
15. 植物病害流行风险分析: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植物病害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严重程度、产量损失及其对生态、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风险的分析。
16.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外来有害生物或受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通过贸易、旅游等途径传入并造成危害的风险分析。
限定性有害生物和非限定性有害生物。
17. 基因对基因假说:病原物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的遗传学关系。
植物病害流行条件分析

植物病害流行条件分析
需要感病寄主引发病害的病原物易发病的环境(病害三角)预防可以切断这三条途径寄主方面可以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水肥加强管理增强抗病性等病原方面可以清除病原通过清园喷洒铲除剂等或者切断传播途径例如消灭蚜虫防病毒病白菜高垄栽培防腐烂病等环境方面改变程度有限一般是覆膜调节光照和温度
合理密植调节田间湿度等
植物病害流行是指侵染性病害在植物群体中的顺利侵染和大量发生。
其流行是病原物群体和寄主植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条件常起主导作用。
对植物病害影响较大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气候和土壤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结构、含水量、通气性等。
(2)生物环境,包括昆虫、线虫和微生物。
(3)农业措施,如耕作制度、种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
植物传染病只有在寄主的感病性较强,且栽种面积和密度较大;病原物的致病性较强,且数量较大;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土壤和耕作栽培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传播和越冬,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时才会流行。
一般情况下,环境为主要因素,植物易在干旱的环境内出现病害,可以引入天敌,注意使用杀虫剂。
病原是直接导致植物生病的因素,寄主是病原寄生的植物体,环境条件是指植物自身所处的外界条件,病原要发病首先要有寄主,但也必须有一定的外界条件比如植物机械损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病原因素:病害的流行必须要有大量的侵染力强的病原物存在,并能很快地传播到寄主体上,只有病原物的数量大才能造成广泛的侵染,病原物越冬的数量是来年进行初侵染的基础2,寄主植物:大面积的(单一的)连片的,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先决条件 3,环境条件:如气象因素,其中以温度,水分和光照影响最大,同一环境因素常常一方面影响寄主,另一方面又影响病原物,另外,土壤的质地,pH, 肥水等因素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关。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