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发生特点是什么,玉米螟的防治方法.doc

合集下载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麦等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期为害,其幼虫在玉米植株上产卵孵化,幼虫在玉米植株上取食,导致玉米生长受阻,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对玉米螟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玉米螟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一、玉米螟的危害特点(一)玉米螟的危害特点玉米螟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害虫,其主要危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寄主广泛: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但同时也对高粱、小麦等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其幼虫主要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花序中进行为害,导致玉米植株受损。

2. 危害严重:玉米螟的危害严重,一旦发生大面积的危害,容易导致玉米产量的严重下降,甚至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

3. 危害不易察觉:由于玉米螟主要为害于玉米植株的内部,因此其危害不易被发现,往往造成了隐藏的危害。

4. 抗药性较强:玉米螟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农药防治效果不佳,容易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二)玉米螟的危害表现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玉米植株的叶片、叶鞘和花序等部位,其危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叶片骗被卷曲:玉米螟的幼虫取食玉米叶片,导致叶片被卷曲,并在叶片内筑巢。

这样不仅影响了玉米叶片的正常功能,而且对虫害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叶片被蛀食:玉米螟的幼虫在玉米叶片上产卵并孵化,幼虫取食玉米叶片,造成叶片被蛀食,从而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3. 叶鞘损坏:玉米螟的幼虫也会在玉米叶鞘内进行为害,造成叶鞘的损坏,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4. 花序被蛀:玉米螟的幼虫也会在玉米的花序上产卵并孵化,造成花序的被蛀,严重影响玉米的结果。

5. 受损部位干枯:玉米螟的幼虫在玉米植株上取食,严重受损的部位会逐渐干枯,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6. 引发病害:玉米螟为害后,容易导致病原菌侵入受损部位,引发玉米的病害,加重了玉米的危害程度。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生长的昆虫,是玉米田间常见的病虫害之一。

在玉米生长期间,玉米螟的发生会给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对于玉米螟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就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发生特点1. 发生期玉米螟主要发生于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在幼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幼穗期和籽粒填充期都有可能发生。

在不同的生长期,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方式也有所不同。

2. 危害方式玉米螟主要以幼虫为害,通过咬食玉米植株内部来获取养分,造成玉米受损、生长缓慢,甚至导致叶片干枯、穗部被蛀等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3. 适宜环境玉米螟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适宜活动温度在20℃至30℃之间,相对湿度在50%至70%之间,这样的环境条件对玉米螟的繁殖和危害最为有利。

玉米螟往往呈现一年多世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对玉米田的危害程度会逐渐加重,因此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玉米螟的防治方法1. 改良玉米品种通过选育具有抗病虫性能的玉米品种,提高玉米的自身抵抗力,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2.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氮肥,尤其要避免过量施用,过量的氮肥会增加玉米螟的寄主选择感性,对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更加有利。

3. 轮作栽培避免单一作物连作,通过轮作栽培减少害虫对玉米的危害,特别是针对玉米螟这类特定害虫。

4. 生物防治引入对玉米螟有天敌作用的天敌昆虫,如蜂类、天敌蝇等,通过天敌昆虫的捕食和寄生作用来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5. 化学防治在发现玉米螟危害的初期,可以选用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虫剂进行喷洒,及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玉米的损害。

6. 蓄虫板监测在播种后,及时设置蓄虫板,进行玉米螟的监测和预警,通过及时发现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生期、危害方式、适宜环境和发生规律,而对于玉米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改良玉米品种、合理施肥、轮作栽培、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蓄虫板监测等多种途径。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农业害虫,它主要寄生于玉米植株茎、花穗和果实,损失严重。

下面介绍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发生特点:1.玉米螟成虫:玉米螟成虫是灰色或棕色的蛾,翅膀展开时约3-4厘米长。

成虫寿命一般为1-2周,雌蛾产卵期一般8-10天,寿命长短取决于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

2.玉米螟幼虫:玉米螟的幼虫为小毛虫,身体呈长条形,头部扁平,头胸部分为棕褐色。

种类较多,从出壳后开始以至完全成熟,需经历5-6个龄期,一般每个龄期耗时约5-7天。

3.玉米螟蛹:玉米螟蛹是呈土黄色的棒状小虫,体长约1.2-1.5厘米,稍微拱形。

在干燥的条件下,玉米螟蛹可以存活数周甚至数月。

防治方法:1.合理布局玉米地:要合理进行玉米的旋作,尽量避免单一玉米地连作多年,以免产生土壤病虫害。

2.清理田间杂草:玉米地不能有杂草,应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以减少玉米螟的滋生和繁殖。

3.机械控制和防治:玉米螟成虫有一定的嗜光性,可以通过夜间灯光诱捕、地面爆发、鸡尾酒诱杀、声音诱杀等方法减少成虫数量。

可以利用气流控制的效果,配合监测器与杀虫灯共同使用。

4.化学控制和防治:可以采用喷施杀虫剂、烟雾熏蒸、沟壑洒药等化学手段对玉米螟能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5.生物控制和防治:可以利用玉米螟的天敌,如蜘蛛、蜈蚣、寄生蜂和天敌昆虫等,进行生物控制和防治。

同时,可以利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强农业生产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针对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和危害,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有效控制其数目和损失,保障玉米生产的安全和健康。

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我国发生的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玉米螟危害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玉米螟的危害特点一、危害症状玉米螟俗名钻心虫,是玉米上的主要虫害。

一年发生1—6代。

幼虫卵化后群居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二、防治措施1.抽雄前防治。

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穗期防治。

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 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效果亦佳。

玉米螟的史及习性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1年可发生1-7代。

各个世代以及每个虫态的发生期因地而异。

在同一发生区也因年度间的.气温变化而略有差别。

通常情况下,第一代玉米螟的卵盛发期在1-3代区大致为春玉米心叶期,幼虫蛀茎盛期为玉米雌穗抽丝4,第二代卵和幼虫的发生盛期在2-3代区大体为春玉米穗期和夏玉米心叶期,第三代卵和幼虫的发生期在3代区为夏玉米穗期。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后不需要补充营养,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

雄蛾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雌蛾多数一生只交配一次。

雌蛾交配一至两天后开始产卵。

每个雌蛾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

幼虫孵化后先集群在卵壳附近,约一小时后开始分散。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田间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以玉米叶片为食,会给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

研究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季节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

通常来说,它们在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大量出现,这是因为此时气温升高,酷热的天气有利于玉米螟的孳生和繁殖。

而在秋季,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玉米螟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在季节变化的这一规律下,农户需特别警惕玉米螟的发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生物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也受到生物规律的影响。

它们的卵期一般为5-7天,幼虫期为15-20天,成虫期为5-7天。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其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潮湿的环境,而干燥和寒冷的天气会抑制玉米螟的繁殖和生长。

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农户可以适当通过增加灌溉和喷灌等方式来调节环境,减少玉米螟的生长繁殖。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式,适合于有机玉米生产。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如天敌蛾类、蚁类等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还可以引入一些捕食型昆虫如寄生蜂等来控制玉米螟。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的调节,促进天敌昆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可以利用灯光诱捕来吸引玉米螟成虫,然后进行人工捕捉。

还可以利用红外线和紫外线等技术来驱除玉米螟。

这些方法不仅无毒无害,而且对于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因此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式。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防治方式,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对于玉米螟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幼虫期的玉米螟可以选择使用杀虫剂,但要注意控制用药量,以免对玉米产生不良影响。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对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作一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特点1. 发生季节:玉米螟主要在夏季发生,其幼虫、蛹期持续时间一般为30-40天,而成虫寿命较短,大约只有1-2周,因此夏季是玉米螟的高发季节。

2. 发生地域:玉米螟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适应性强、分布广为其特点。

尤其在玉米种植较为集中的地区,如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玉米螟发生较为严重。

3. 发生规律:玉米螟多发生在玉米生长期间,尤其以拔节期和抽雄期为害最严重。

其次是玉米苗期和孕穗期。

在这些时期,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将会造成严重的玉米产量损失。

二、玉米螟的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措施是玉米螟防治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通过人工投放天敌,如三星脲菌、细蜂等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对玉米螟的防治起到一定作用,如深松土壤、旋作种植等。

2. 化学防治:在玉米螟的发生高峰期,通过喷洒农药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常用的药剂包括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烟酰胺类等。

3.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比如三星脲菌、突脊烟蛾等。

这些天敌在自然界中都有一定的天敌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于玉米螟的生物防治。

4. 老虎钳:老虎钳是一种物理防治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机械捕捉的方式将玉米螟幼虫等有害虫捕杀。

老虎钳的使用相对简便、环保,并且不会对环境及作物产生污染。

5. 科学种植:在玉米种植中,合理的密植、旋作、轮作等农业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比如通过适当增加种植面积,避免连作和套作等,都是可以减少玉米螟发生的办法。

三、总结玉米螟是一种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重要危害的害虫,其发生特点复杂多变。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发生,需要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老虎钳以及科学种植等,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玉米的危害。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摘要】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的虫害,在玉米生长期对玉米叶片和穗部造成严重危害。

其发生规律主要与气温、湿度及玉米生长期有关。

玉米螟的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对玉米的危害表现为玉米叶片被咬食,玉米穗被啃食等。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如利用天敌和微生物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加强防治意识,结合多种防治手段,并定期监测玉米田的虫情,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只有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保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特点、防治方法、生命周期、危害表现、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加强防治意识、多种防治手段、定期监测、玉米田1. 引言1.1 玉米螟对玉米产生的危害玉米螟是一种害虫,对玉米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玉米螟主要以玉米幼苗和穗发育期的玉米为食,通过啃食玉米叶片和茎部,造成玉米植株受损,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植株生长受限。

玉米螟还会在玉米穗内产卵,导致玉米籽粒被啃食,影响产量和品质。

玉米螟的危害不仅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可能导致玉米种植户的经济损失。

由于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螟的危害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加强对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减少其危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和生命周期特点,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希望能为玉米种植户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2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温、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一般来说,玉米螟在每年的5月至6月开始孵化,随着气温的升高,幼虫数量逐渐增多。

7月至8月是玉米螟的高发期,这时幼虫将迅速生长并繁殖,对玉米造成严重危害。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9月至10月逐渐进入玉米螟的衰退期,幼虫数量明显减少。

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则可能导致玉米螟的繁殖数量增加,延长其发生期。

农民在种植玉米时要密切观察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防治措施,以防止玉米螟的大量繁殖和危害。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Scientific name: 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大洋洲地区。

其幼虫以玉米为食,给玉米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损失。

了解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下面将重点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发生: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生长季节发生,尤其是在玉米抽雄期和雌雄花期之间的这个时间段。

这是因为玉米螟的幼虫主要以玉米雄穗为食,而玉米雄穗在这个时间段发育最为迅速。

2. 区域性发生:玉米螟的分布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较为集中地出现在玉米种植较多的地区。

3. 适应性发生:玉米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尤其是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玉米螟容易大规模发生。

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对玉米螟进行控制。

可以引入天敌蜂类、蜘蛛、寄生性蜂等进行防治。

2. 农艺防治:采取合理的种植措施,如适时轮作、深翻土壤等,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滋生数量。

3.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由于玉米螟对某些农药产生抗性,因此应选择具有高效低毒、不易产生抗性的农药进行喷洒。

4. 诱虫防治:利用性信息素或食物诱捕剂诱导玉米螟集聚,并在一定区域内设置陷阱进行捕捉,达到控制玉米螟发生的目的。

5. 机械防治: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采取人工摘除玉米受害部位(如受虫害的玉米穗)的方法进行控制。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是季节性、区域性和适应性的,对其采取的防治措施可以包括生物防治、农艺防治、化学防治、诱虫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螟发生特点是什么,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从字面意思来看,玉米螟就是玉米虫害的一种,玉米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严重的话,甚至绝产,那玉米种植户应该怎样防治玉米螟呢?接下来本文详细介绍玉米螟发生特点,以及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都会影响玉米螟发生代数不同。

一般而言,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

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
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
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

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玉米螟的天敌较多,有相当的控制作用。

国内已发现的玉米螟天敌有70余种,其中主要有寄生卵的赤眼蜂、黑卵蜂,取食卵块的瓢虫,寄生幼虫及蛹的黄金小蜂、茧蜂、寄生蝇和白僵菌等。

我国许多地区在玉米后期尤其是进入雨季后,对卵块的寄生率往往可高达90~100%。

在山东、河北等地赤眼蜂发生早、寄生率高的年份,第三代玉米螟往往可以不治。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穗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治虫保产的关键,结合田间调查,当虫穗率达到10%、每百株有幼虫50只时,在抽丝盛期防1次,若虫穗率达到30%时,过6—8天再防治1次。

由于害虫多在雌穗上及雄穗上下的茎节上危害,故以局部施药为宜。

玉米螟常用防治方法:
1.插药棍。

将麦秆剪成3—4厘米长,放在50%敌敌畏50—100倍液中充分浸泡,然后在每个雌穗顶端插1个药棍即可。

2.药液滴穗。

可用50%敌敌畏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久效磷1500倍液滴注雌穗顶端,每穗滴2ml。

3.一顶四腋撒颗粒剂。

一顶为雌穗顶端,四腋为穗上2个叶腋,穗下1个叶腋和雌穗着生叶腋。

农业防治技术:推广秸秆还田,或用作沤肥、饲料、燃料等,以减少压低玉米螟越冬基数。

生物防治技术:大力推广白僵菌等生物防治技术。

白僵菌生物防治,可采用白僵菌封垛技术(注意,此项技术需统防统治),或制成白僵菌颗粒剂在大喇叭口期投放,这两种方法均需要掌握好投放的时间,以达到最佳效果。

理化诱控技术:利用玉米螟趋光、趋化性,制成性诱剂,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前进行诱杀,可有效降低落卵量,减轻玉米螟的危害程度。

化学防治技术:采用撒施化学药剂(如呋喃丹,辛硫磷等)制成的颗粒剂杀灭心叶期玉米幼虫,在玉米心叶期,一、二代初孵幼虫在春、夏玉米心叶内取食为害时施用颗粒剂,用量为每亩1——2千克,使用时加5倍细河沙混匀撒入喇叭口。

喷施杀虫剂防治技术:在雄穗打苞期,用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喷雾。

在小麦与玉米间作田还可选用辛硫磷乳油防治玉米螟。

玉米螟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河南、四川、广西等地,希望玉米种植户可以注意到这西,玉米螟发生特点是什么,玉米螟的防治方法就详细介绍到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